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在家族群裡,你無論看到怎樣離譜、出格、無聊的內容,只要它們來自長輩,就只能要麼選擇做“舔狗”,發一串露齒大笑,要麼選擇沉默,悄悄將群設置為免打擾。

不過,只要闢謠的方法用對了,依然可以拯救姨媽姑姐、三姑六婆、叔伯兄弟於水深火熱之中。

作者/蘇煒 圖編/ 張家明


網絡社會,時間寶貴,在無孔不入的信息洪流之下,打別人臉和被別人打臉成為家常便飯。甚至還有一些好心態的網友在求證某些信息的時候,先附上一句“求打臉!”,讓你已經伸出去的巴掌不得不輕輕落下。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網絡世界,有一個地方卻是妥妥的打臉禁地,那就是家族群。

前幾天,流傳多年的“酸鹼體質理論”終於被證實是一派胡言,網絡上的年輕人卻掀起了一股“你敢把它轉發到家族群嗎”的風潮。

遺憾的是,事實證明大多數年輕人不敢轉發,就算敢轉發,大多數長輩也不相信,就算這一回千辛萬苦說服了長輩,還有形形色色的其他謠言在家族群傳播。闢謠?你忙得過來嗎!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家族群和“舔狗”更配哦

在家族群裡,你無論看到怎樣離譜、出格、無聊的內容,只要它們來自長輩,就只能要麼選擇做“舔狗”,發一串露齒大笑,要麼選擇沉默,悄悄將群設置為免打擾。

總之,千萬不要妄圖貿然在一群長輩面前闢謠,否則你將受到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的雙重打擊——線上線下相結合,可以稱之為“O2O教做人”。

關於這一點,已經有勇者給出了血淋淋的教訓

根據廈門當地媒體報道,有一位大學生小蔡,因為實在看不下去家族群裡一篇叫做《桶裝水打開後3 天沒喝完不能喝了!致癌!》的謠言,便向轉發此文的大姑丈開火:這是謠言,不要再轉發了。大姑丈回了一句"還是儘快把水喝完,誰知道呢"之後,群裡就恢復了寧靜。

那時候小蔡還年輕,不知道他的一時爽快,命運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很快,小蔡的母親批評他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

。幾天後的家庭聚會,七大姑八大姨也紛紛指責小蔡沒有禮貌。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無論如何,小蔡還是被留群查看,比他更慘的還大有人在。

有網友就曾吐槽,自己作為耿直boy,屢屢在家族群戳破謠言,最後直接被群主請出了群聊。放在古代,這是不是約等於被請出了家族祠堂?

“闢謠被踢出家族群”還一度衝上了微博熱搜,可見產生共鳴的年輕網友不在少數。根據相關統計,每個月轉發 5 條以上謠言的用戶,大約八成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說家族群是謠言的重災區並不過分。

然而,在巨大的代際鴻溝面前,大多數年輕人也只能對著手機苦笑: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網傳有人轉發丁香醫生闢謠科普文章後被踢出群。


家族群裡圍繞著闢謠產生的明爭暗鬥,折射著在互聯網的浪潮裡,兩代中國人之間的認知差異。

從更深刻的角度來剖析,謠言氾濫,是沒有接受過網絡浸潤、甚至沒有接受過系統基礎教育的上一代中國人,陡然暴露在信息爆炸時代茫然無措的體現,而不接受晚輩的闢謠,則是傳統的家長威嚴的一種本能。

但是,如果放任一些健康養生謠言在家族群氾濫,有長輩因此耽誤病情、損害健康,也不是年輕人希望看到的。我們到底應該用哪些策略,才能在家族群優雅地闢謠呢?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闢謠要講方法......


第一招:抓大放小

學過辯證法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具體地放在家族群裡來看,就是要暫時忽略無關痛癢的謠言,把火力對準可能造成傷害的謠言。

上文提到的小蔡,如果明白這一點,就不會觸怒大姑丈了:桶裝水開封后三天致癌,最壞的結果無非是讓群裡的懼怕死亡更懼怕浪費的老人們提高用保溫杯泡枸杞的頻率。

小蔡完全可以在這篇文章下面跟一句:“那大姑丈和大姑媽要多喝水啊,爭取三天喝完,多喝水是好事!”最好再加上幾朵玫瑰花表情,保證群裡氣氛一片祥和。

類似的像《小心了!黑心商人用塑料做假大米》《學會這幾招,辨別市場上的假雞蛋》等等謠言,不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就可以暫時放過。

但是,如果看到《古人的智慧太厲害了,有了這幾張偏方,再也不打胰島素》《這兩樣東西一起煮,就是一味最好的藥》之類的標題,就要格外小心。

甄別謠言,區別對待,這是一種不得已的妥協,不過話說回來,家族群辟謠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門妥協的藝術。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闢謠文章有央媒背書,效果更好哦。

第二招:雞湯軟化


世界上沒有什麼情緒是一碗雞湯化解不了的,如果不行,就再灌一碗。

中老年人上網,第一愛看養生秘笈,第二愛看人生感悟。可能是覺得活了大半輩子,終於有資格為往事幹杯了,很喜歡轉發一些老年版的“人間不值得”。

翻開朋友圈,一水的“莫生氣”“寧靜致遠”“錢是身外之物”“兒孫自有兒孫福”,簡直讓你懷疑這和那個每天為了跳舞買菜擠公交帶孫子而煩躁不已的二姨媽,到底還是不是一個人。

但是適時地使用雞湯,可以起到轉移視線、軟化謠言的作用。比如姨媽在群裡發了一篇《不要再買這個菜了,經常吃可能致癌!》,你就可以先附和一句:“哇這也太可怕了,謝謝姨媽分享。”

緊接著,你可以搬出雞湯:“不過我覺得晚年幸福最重要的還是看得開,想這麼多多累啊。人家不是說嘛,‘微信微信,就是微微一信’,哈哈哈哈哈哈。”隨即再補上一張“夕陽無限好”的表情包,保證姨媽第一時間給你發握手錶情。

至於那篇謠言,喝了雞湯心潮澎湃的姨媽說不定早就拋到腦後了——畢竟每天有毒的食物那麼多,比元素週期表還複雜,忙著給孫子做飯的老人哪記得了那麼多?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第三招:各掃門前雪

中國人好面子,這也導致了越是龐大的家族群,闢謠越是舉步維艱:那麼多親友看著自己被一個晚輩揭穿,多丟面子啊,於是就算硬著頭皮也要懟回去。

所以,越是在大家族群裡,年輕人們越是要在做到權責明確,各掃門前雪。

簡單來說,就是當自己父母發謠言時,果斷回應,反正是親爹親媽,也不會因為揭露一條謠言就和你翻臉。

如果是舅媽、伯父之類的長輩轉發,就可以先不說話、保持觀望,因為舅媽、伯父也有他們自己的兒女。

不過,既然說到好面子,也要顧及好爸媽的面子,注意言辭不可太激烈,要多用商量口吻的疑問句:“您們看這樣是不是好一點?”“您也覺得這樣不太對吧?”

要是萬一真在群裡把爸媽惹生氣了,他們的怒火肯定比平時更加熾烈——畢竟對於中國家長而言,被別人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育好”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總而言之,只要每個子女都給自己的爸媽做好科普工作,就能還家族群一片藍天。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俗話說,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和和美美。

第四招:團結同道

其實,長輩們也不總是鐵板一塊,他們中也存在著認知差異,不信你回憶一下,退休幹部大姑丈,下崗工人二姨媽,發財個體戶三舅以及堅持學習、在老年大學發揮餘熱的四叔,絕對不是一個畫風。

團結那些尊重理性、知識儲備較大的長輩,就相當於在家族群裡給自己找到了同盟軍,不至於在闢謠的時候孤軍作戰。

要是上面的大姑丈發了一條謠言,沒什麼文化的二姨媽和三舅將信將疑之際,德高望重的四叔能堅定地和你站在一起,那謠言多半就不攻自破了。

話說回來,團結同道也需要付出一定代價,至少要在四叔的每條朋友圈下面點贊,為那些龍飛鳳舞的老年書法和指點江山的老年詩歌,留下一個高高翹起的大拇指。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闢謠如果有長輩當靠山,事半功倍。


第五招:以毒攻毒

嘲笑長輩缺乏鑑別力的時候,千萬別忘了,九零後的你也常常上謠言的當,不知不覺就成了社交媒體上的“跟風狗”。

正所謂以毒攻毒,既然長輩們每天針對你轉發《這個年輕人天天熬夜,不到三十歲全身患癌》《總是吃路邊攤,醫生看到這個姑娘的胃都驚呆了》,你也可以針鋒相對,把《胖老太天不適合跳廣場舞》轉發給三姨,《老人玩手機,輻射比年輕人大一萬倍》轉發給大伯。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不定能讓長輩們感悟謠言的荒唐,收穫闢謠奇效。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

家族群內的長幼尊卑,是千百年來中國家庭制度的網絡翻版。謠言在這裡橫行可以歸咎於中老年人對信息過載的不適應,闢謠的艱難則源於中國式人情以及家族內部層次分明的權力關係。

比如懟天懟地的魯迅先生,雖然曾經表達過對鴛鴦蝴蝶派的鄙夷,但架不住自己老媽是個言情迷,趕上張恨水出版新書,還是要買上幾本送給母親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理性可以,闢謠也可以,但是這一切,都要以保護好人情為前提

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謠為大


雖然闢謠艱難,口誦佛系的一代青年人也不應該徹底放手。家族群名字裡明明白白寫著的“老X家子孫”,還不能喚起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嗎?

將心比心,幾十年以後,要是你在“開開心心一家人”群裡轉發錦鯉的時候,得到的全是晚輩的白眼和冷笑,你又該作何感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