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爐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

大明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大明宣德爐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

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鑑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鑑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大明宣德爐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

上述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識的銅香爐,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價格極低廉,遠遠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價格。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宣德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

為了製作出精品的銅爐,在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鍊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其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

大明宣德爐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

明代永樂、洪熙、宣德三朝,開創了33年的繁盛局面,有“永宣盛世”之稱。永樂皇帝在位期間,鄭和下西洋遠播中華文明,大型叢書《永樂大典》的編纂則空前系統地梳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洪熙、宣德皇帝採取休養生息的治國之策,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在這段明王朝的鼎盛時期,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復興的文化都透過遺存的文物閃耀出璀璨的光輝。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瓷器、漆器、金屬器等各門類工藝美術創作取得的非凡成就,恰恰印證著明代工商業發展帶來的巨大作用。幾年前,故宮博物院也曾舉辦永宣文物特展,梳理這一時期的藝術。

大明宣德爐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

中國古代藝術史上,以年號命名的藝術品類並不多見。永宣時期至少佔了兩種,“永樂甜白”與“宣德爐”都是其中響噹噹的“藝術名片”。

“甜白”,聽起來就甜到心底。這指的明代永樂時期創燒的一種白釉品種,白如凝脂、素若積雪,被視為古代白瓷之頂峰。它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這種高質量白瓷的誕生,為青花、釉裡紅的彩繪作了很好的襯托。馬未都曾透露,“甜白”之名不是永樂當朝出現的,而是與16世紀以後才有的白糖有關。此前人們只知道黑糖或紅糖,白糖的出現刷新了人們對永樂白瓷的認識,對於它所呈現的白度一下子有了發自內心的感受,用“甜白”恰可概括這種給人的甜潤之感。“永樂甜白”是宮廷中的主要用瓷。永樂大帝朱棣喜“甜白”瓷更甚於玉,無論宮內祭祀、日用,還是賞賜王公大臣,一律用“甜白”瓷。這樣的審美傾向,與這位帝王的個人經歷不無關聯。永樂大帝幼年喪母,只得認他人為母,時常感到高處不勝寒的清冷,性格日趨古怪冷清。

大明宣德爐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

至於“宣德爐”,那更像是一個傳說。明代以前的銅器都是青銅,容易生鏽。明代宣德年間,碰巧暹羅國進貢了一批甚為特別的風磨銅,宣德皇帝朱瞻基突發奇想,要用這批銅製作一批香爐。為此,他親自參與設計和監製———款式上,參照皇府內藏的歷代名窯名器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 等史籍;工藝上,加入金銀等貴金屬,一煉就是12遍,爐質純細如嬰兒膚。最終,宣德爐成為一種足以垂範後世的銅爐,標誌著我國銅器鑄造技術達到的巔峰水平。宣德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發展,人們從“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出發,祈求神靈保佑安寧生活永駐,也賦予宣德爐美好的寓意。尷尬的卻是,此後500多年間,無數後人爭相模仿宣德爐,不管哪個朝代製作的銅爐,都願意自稱“宣德爐”,古玩商為了牟取暴利,更是從未間斷對於宣德爐的仿製,這些都為宣德爐的身份籠上層層疑霧。

大明宣德爐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