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糞便、秸稈等迅速變成肥料,他紮根西北22年,成果被評國際領先

從小吃不飽飯,他花多年時間潛心學習,只為實現“大家都能吃飽飯”的樸素願望;學有所成後,他花22年時間研究出專利新技術,只為培植肥沃土壤,提升農產品品質。他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劉存壽教授。

將糞便、秸稈等迅速變成肥料,他紮根西北22年,成果被評國際領先

劉存壽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他小時候經常餓肚子,因為地裡不長莊稼。為了弄清楚種在地裡的莊稼為什麼長不出來,他帶上“讓大家都能吃飽飯”的願望專門學習農業。

畢業後,劉存壽進入陝西省農業科學院搞土壤肥料。幾年的基層工作和土壤肥料實驗之後,他又進行了化學學習。“我上了一輩子學,學過農學,學過化學,學過植物營養。”多學科的教育也讓劉存壽能多角度地看植物營養。1996年,劉存壽看到了一個美籍華人的一篇文章,文章裡關於化肥和農藥造成的各種各樣問題的分析,引發了他對農業的思考。

將糞便、秸稈等迅速變成肥料,他紮根西北22年,成果被評國際領先

“當時中國的農產品質量面臨下降的問題,我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化肥本身有問題?如果全世界都這樣的話,人類該怎樣生存?如果將來這個問題在中國出現,肯定會更嚴重。”這些隱憂讓當時30歲出頭的劉存壽下定決心研究化肥問題。

6年的潛心研究,劉存壽發現了土壤循環的奧秘,並得出了植物自然營養的原理:植物健康生長需要多種礦物質元素,遠不止化肥中常有的那幾種元素,而這一結論也反映了化肥的問題。“怎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可以使用的產品?”劉存壽創造了天然有機物“仿生化學法”快速降解新技術,提出了活性有機物與無機物的配位增效理論,開發了碳基營養肥料生產工藝。

將糞便、秸稈等迅速變成肥料,他紮根西北22年,成果被評國際領先

從2005年起,劉存壽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在距楊凌30多公里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眉縣試驗站進行科學研究。一個12平米的單間,一張床、一個桌子、一把椅子,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這就是劉存壽的宿舍。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時間他都吃住在這裡。

“我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正是我們使用化肥的鼎盛時期,大家都在研究和使用化肥。我的研究基本申請不到項目。最困難的時候,要拿自己的工資來做研究。”在項目正式啟動的時候,很多同行都勸他放棄。而已經潛心七八年的劉存壽卻執意認為,不一定非要成功了才叫研究,就算自己沒成功,至少可以告訴別人他的辦法行不通。

“這個過程中,我們總共花了幾百萬。”劉存壽說。最終,他們研究出了植物碳基營養物,其原理是採取人工模擬微生物降解的方法,利用簡單的設備,將畜禽糞便、作物秸稈、汙水、汙泥等廢棄物快速轉化為全水溶、有機全營養肥料。

將糞便、秸稈等迅速變成肥料,他紮根西北22年,成果被評國際領先

2016年,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劉存壽教授主持完成的“植物碳基營養原理與天然有機物高效利用技術”進行成果鑑定,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芬教授等專家對這一研究予以高度肯定,認為該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對於實現“肥藥兩減”,治理農業汙染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示範作用。

二十多年,無數場實驗,過程雖然很難,但劉存壽教授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他說:“不是我發現了碳基營養肥和它的生產方法有多重要,而是我們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這項研究成果最終能造福於人類和社會,才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歡迎選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造,更多校園資訊,請關注頭條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