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關中、陝南生活差距有多大?

蔣鐸


陝北沒去過,不好評價,印象中就是榆林人特別有錢,特別好爽。家是關中的,在陝南三市呆了七年。陝南宜居,生活節奏慢,物價低,但是呆久了會和社會脫節。關中也就西安咸陽有代表性,省會城市當然是什麼都發達。關中其他幾個地級市和陝南三市一樣。經濟不怎麼樣。環境和陝南沒的比。要問喜歡在哪裡生活,肯定是關中了,陝南交通不方便,幹啥都難。舉個簡單例子突發疾病,陝南的醫院治不了,來不及送西安,就只能聽天由命了。自古人都往人多處走,現在陝南人口流水就很嚴重,年輕人都去沿海了,在陝南上班根本不夠養房子。


大秦公子衎


陝西三大區域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南安康、漢中、商洛三市生活都有差異。但主食大米為主,山青水秀,風光優美。生活習性與巴蜀有關,愛吃薰臘肉。關中平原東西長,南北窄,是全省經濟、文化、教育,行政中心。擅長吃饃、擀麵條,愛聽秦腔諞閒傳。東府渭南接晉豫,西府寶雞連壠南。陝北黃土高塬氣候寒,住窯洞,打腰鼓,信天游唱出山溝溝,粗曠豪邁的地域文化傳承著紅色基因。小米、洋芋他們能做出幾十種佳餚。也養育小米加步槍,打垮蔣匪幫的佳話。三個大區有三個不同的傳統文化、飲食習貫,風土人情。要想弄明白,多走走看看,山河何其壯哉!



西安城一角



秦嶺之南



喬山山脈唐豐陵側峰


柿園風情


真的是差別挺大的,我是陝南人,很多陝西人都說陝南人哪兒是陝西人,骨子裡有一股蜀地四川人的屬性~哈哈,針對陝西這三個地區的差異,個人感覺總結起來就是:

陝北人喜歡吃饅頭和餄烙,關中人喜歡吃米飯和扯麵,陝南人喜歡吃涼皮和米飯,陝北人講話陝南人聽不懂,陝南人講話陝北人湊合聽,關中人講話雖說兩邊能聽懂個大概,但那槓槓滴後鼻音讓你覺得好重口味呀!

陝北地勢多為黃土高坡(黃河壺口瀑布就在這裡),大家總說陝西缺水,可能說的就是陝北,那裡用水確實不太方便,畢竟山多風沙大,但勤勞的陝北人民也用智慧解決了這個問題。

關中多為平原地勢,高樓大廈平地起,但是空氣有點乾燥,有秦嶺環繞,具有豐富的植被森林資源。

陝南多為盆地地貌,因為有漢江河滋潤,這裡的氣候也較溼潤,有“小江南”之稱,住宿風格多為平房,當然城市裡也是樓房林立,這裡更有田園生活的感覺。自然風光較完整。


卡惠


來來來,別噴了,歡迎來陝南農村



大神圈兒


做為一個在陝北、關中和陝南分別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人,感覺自己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先說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和沙漠邊緣,風沙大,屬黃河流域,溫帶氣候、住窯洞,吃小米,麵食,羊肉、水果主要產紅棗,唱民歌,打腰鼓、說話口音類似於山西省、民風淳樸,豪邁、煤炭,石油資源豐富,經濟近年突飛猛進,但產能單一且兩級分化嚴重(貧富懸殊),總之和相鄰的山西有諸多相似之處。再說關中,地處陝西中部,號稱八百里秦川,沙塵大、省會所在地,隴海鐵路貫穿期間,受政府支持力度大,經濟相對發達和均衡,也屬黃河流域,溫帶氣候,以麵食為主,吃羊肉、豬肉、喜酸辣和油膩食物、水果主要產蘋果,石榴,說話口音自成一體但受河南影響,唱秦腔、民風耿直,部分蠻橫,小氣,住封閉院落,整個人文,氣候,環境及生活習慣類似於河南。最後說陝南,地處秦嶺以南,多山地,少平川,風景秀麗,氣候溫和,屬長江流域,亞熱帶季風氣候,典型南方氣候。一年兩季種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麥或油菜),水果主要有橘子,櫻桃,獼猴桃、核桃和板栗等、主食大米為主,饅頭,麵條為輔、吃豬肉,喜麻辣,燻肉,自釀酒、雖然有陝南民歌和小調,但多數陝南人自己都沒聽過,更別說會唱了、多住開放或半開放式院落、經濟因交通和南水北調影響較為落後,工業主要為三線建設留下的軍工產業,近年來開始發展旅遊業,現已初見成效、民風醇樸,語言、飲食、人文環境等受山地阻隔影響多變,漢中近巴蜀,安康近巴蜀和湖北,而商洛受關中影響較大(這也是一提陝南多指漢中和安康,而商洛往往被忽略的原因)。


sshhggqq


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陝南秦嶺山區,氣候環境差異很大,生活差異很大。

陝北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從南到北為:延安、榆林,榆林和內蒙接壤,離鄂爾多斯也不遠;陝北黃河對岸是山西。

小黃米,種植雜糧較多;

吃的是黃饃饃、燉羊肉、洋芋檫檫,子長煎餅,羊湯餄餎。

水果有:蘋果、棗,羊肉也比較有名,如洛川蘋果、黃河灘棗,狗頭棗等。

喝的是老榆林、麟州坊酒

唱的是陝北民歌,信天游,舞的是安塞腰鼓;


陝南位於秦嶺南麓,是山區,從西往東分別是漢中、安康、商洛3市,漢中和四川接壤,安康和四川、重慶接壤,商洛和湖北接壤。

漢江(長江最大支流)流淌過漢中、安康,丹江(南水北調從丹江調水)過商洛;

溼潤多雨,有種植水稻、茶葉、生產桔子等,山貨很多,吃臘肉、漿水菜(酸菜)、蕨菜,以米飯為主食,喜歡吃土豆。

吃的是:漢中熱麵皮、菜豆腐、麻辣魚、漢江魚蝦,紫陽蒸盆子、安康蒸麵、洋芋餈粑等;

喝的是城固特曲、瀘康酒、四皓酒,包穀酒、果酒,丹鳳葡萄酒

唱的是陝南民歌、採茶歌、漢江號子


關中是平原,南到秦嶺北麓,北到黃土高原過度帶;從西往東為:寶雞、咸陽、西安、銅川、渭南,5個城市;西與甘肅接壤,東與河南接壤。

主要種植小麥,以麵食為主,水果有獼猴桃、蘋果、葡萄等

吃的是油潑面、肉夾饃、秦鎮米皮、牛羊肉泡饃、


喝的是西風、太白、白水杜康、長安老窖,黃桂稠酒、醪糟;

唱的是秦腔、陝西話歌曲 西安愛情故事、流川楓與蒼井空、長安夜,灞橋

耍的是社火


平頭哥西北




我一個同學就是那邊的


印度藥聖


更多的是家庭收入相差太大,陝南真的是窮山惡水,普通農村家庭家裡沒有技術工種,就看種莊稼幾乎沒有收入,只有靠勞力出去賣點苦力一天幾十塊,一年下來省吃儉用,家裡還不能有大病大災一年也剩不了幾個錢,過年時很多家庭都不敢買太多年貨,買了年貨也只有等家裡有客人了才捨得拿出吃,很多家裡兒子取媳婦都是跟親戚借錢湊彩禮辦酒席真的很苦,但也沒辦法,沒什麼資源,地理位置受限交通閉塞,也沒法大規模的發展工業,不過氣候還湊合,餓不死,冬天裹件破棉襖雙手插兜,實在太冷了柴火也多方便烤火也凍不死,基本屬於剛解決溫飽問題,關中是很富饒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可以種糧食,現在更多的是種水果,一個家庭專業務農幾畝果樹一年的收入也有10萬塊,在農村這樣的收入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家裡順當兩年修新房,兩年給娃取媳婦買車,生活水平還是跟不錯的,陝北就不說了,鏟兩鍬煤在西安可以一層一層的買房子,陝西還是靠天吃飯的年代,沒有資源窮的叮噹響啊!


84320778


我也是生活在關中的陝南人,雖然生活了二十幾年還是覺得陝南的氣候好,吃的好,穿的好,待人熱情。唯一不好的就是經濟沒有關中發展的快,那不是人為的,而是地理條件所限制的;關中人飲食簡單,主要是麵食,那是因為主產小麥,吃麵食也就沒必要炒那麼多菜了,不過近幾年人們飲食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平時飯店也是吃飯人員川流不息,全國各種菜餚比比皆是。由於地理優勢,經濟比陝南陝北當然發展的快多了。本人由於性子直,所以喜歡關中人的豪爽,率真的性格;陝北也是由於地裡環境因素的影響,氣候不好,條件也艱苦,不過礦產資源豐富,富了一部分人。所以很多有錢人都在西安買房居住。都是陝西人,各有各的優劣勢,大家就不要相互詆譭了,走出去都是鄉黨。不過最後建議,如果想居住還是安康漢中好。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怒。


淡若香茗74792736


關中,陝北,陝南的差異並不只是文化,地域的,還有飲食,習慣,語言,經濟,總之各個方面都不一樣,特別是文化,陝北有民歌,秧歌,腰鼓窯洞等;關中秦腔,羊肉泡饃、古代諸多遺蹟,如秦兵馬俑,古城,秦始皇陵,大雁塔,華山,等等等等古蹟;陝南風景秀麗,經濟不好。陝南的人好吃好穿好玩。關中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好,但是人小氣,摳門。陝北是暴發戶,環境惡劣.  



陝北情況似乎更極端,鄉以下幾乎均處於加速衰敗之中。因為陝北地域寬廣,人口稀少,近年以能源重化工為主的工業化異軍突起,經濟總量極度攀升,本來不多的人口在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加速向縣城和工業園區集中。關中還能保持以“386199”部隊為主的農村留守群體特徵,而陝北則是婦女和兒童也進了城,只剩下老人了,那種荒村孤老的農村場景更讓人感覺淒涼。



陝南地處秦巴山區,只有月河,漢江靠河邊的一些平地,所以大多數人居大山之中,古時候靠種糧可以養活一家人,而現在在這個經濟突飛的年代他們只有出外務工改變環境,陝南聽不懂秦腔,看不懂腰鼓,吃不慣麵食,沒見過窯洞,過不慣陝北的氣候,因為陝南人大多數都是從湖南搬過來的,所以有很多山裡人都還操著一口湖南話,都喜歡湖南的花鼓戲,喜歡吃辣椒,湘菜,川菜,每日食炒菜米飯.但陝南人勤奮,地少人多,但氣候宜居,山青水秀,冬天一般不會超過零下八度,夏天也不酷熱,盛產大米,油菜,等綠色食品,但其他什麼都可以種,但是礦產資源甚少,沒有太大經濟支柱,所以發展也跟不上去。但陝南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從各方面發展經濟,農民硬是憑著自己雙手蓋起了自己的兩三層小洋樓,建設了新農村,不過和好地方相差還是甚遠,不過十天高速-慣穿了陝南,相信這以後的發展將是突飛,超速的,猛進的。

  為了說明陝南城鎮化的特殊性,首先從關中說起。一般的關中農業鄉鎮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不是因為縣域經濟發達而迅速壯大了,而是萎縮了,有點“燈下黑”的味道。我是關中人,對此體會最深。關中平原自古以來就是陝西的“白菜心”,農業生產條件最好,人口稠密,在傳統農業社會,是外人非常羨慕的天府之國,歷史上外省人口曾在各個歷史時期持續遷入關中,猶以河南、山西、甘肅為多。但在今天的時代,這個天府之國已經不是昨天的模樣,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關中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農業機械化也因為平原地帶生產條件好而得到普及,傳統農村的衰敗也就在所難免,只剩下現在常講的“386199”部隊。按照一般的城鎮化理論,農村人口有一個梯次轉移的過程,即由村向鎮再向縣城再向地級城市直到省城的逐級轉移過程,但在關中似乎沒有這樣的場景,而是人們起步就選擇了進入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