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旬的貧困戶娶妻生女,成了網紅,有人卻“眼紅”


這幾天,《桂林日報》一篇有關“扶貧送老婆”的文章,成了各大網站的“頭條”和“熱搜”,澎湃新聞還發表評論員文章:這不是“佳話”是自黑。評論員的觀點認為,“扶貧送老婆”是高級黑,理由是“扶貧送老婆”用詞不準確,誤導輿論;“扶貧送老婆”有把女人當物品、侮辱歧視不尊重婦女嫌疑;此報道存在形式主義,畸變了扶貧政策。

首先,反觀《桂林日報》去年4月首發的這篇報道,採用的是“雙標題”,引題中清晰地說,當事人因照顧病重的親人致貧,年過五旬未婚,是扶貧幹部牽線搭橋撮合了一段姻緣,這就詮釋了主標題中帶雙引號“送”字的意義:牽線與撮合。澎湃評論員卻拿這個帶雙引號的“送”字大作文章,天馬行空的聯想到,同學、同事戀愛就成了“上學送老婆”“上班送老婆”,這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實屬無稽之談,斷章取義。

故有網友也回應:澎湃的評論員西坡先生的語文是化學老師教的,連小學生都知道,帶引號的有特殊意思需特殊理解。但據內部消息稱,“西坡”是原東方早報評論部的“集體名”,其中,有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西坡認為“扶貧送老婆”,誤導了輿論,甚至用“荒謬”“碰巧”“變味”等字眼,去定義、評論這則新聞,存在極大的主觀臆斷,有悖新聞從業者的基本職業道德與素養,根本無法理解貧困山區大齡單身男子的真實心境,“走基層”“走轉改”更是紙上談兵。也導致網友調侃說:應該把澎湃的這名評論員送到扶貧一線。

其次,原文內容講述的是,扶貧幹部王文燕並未搞“強權壓制”,逼迫貧困戶成婚,更沒有把婦女當物品送貧困戶之意,是她為了貧困戶終身大事,多方奔走,牽線搭橋,最終兩情相悅,才促成婚姻,何來歧視女性、侮辱當事婦女?退一萬步看,若不是扶貧幹部作媒,當事人何時才能喜結連理,又何時才能走到今日的喜迎“千金”?

作為長期“走基層”的筆者,深知偏遠地區那些由於家庭貧窮、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等原因,娶不到老婆的大齡青年的痛苦,他們的父母更是為此操碎心思,徹夜難眠。他們對婚姻的渴望,對家庭的嚮往,是那麼的強烈。如果有人主動幫他們介紹“對象”,再到組合嶄新之家,是多麼幸福且幸運地大喜事。


可笑的是,澎湃暑名為“西坡”的評論員稱,貧困戶個人感情與扶貧工作,不能混為一談。難道扶貧幹部急貧困戶之所急,想貧困戶之所想,為其“量身訂製”促婚姻,直至生兒育女,就成了“扶貧外傳”?與扶貧工作互不相干?

換位思考:如果“西坡”身居深山,貧困潦倒,又是年過五旬的大齡剩男,在他人給你介紹對象和設法助你脫貧中選擇,熟輕熟重?熟先熟後?相信傻子的決定,都比你明智。

脫貧攻堅,是21世紀國家層面的一項偉大戰略工程,民心所向,全國數以萬計的扶貧幹部,紮根基層,付出了詞語難以形容的心血與汗水。扶貧不是看送了多少柴米油鹽,金錢收入也不是衡量脫貧的唯一標準。扶貧扶志,扶貧扶情,扶貧扶智,扶貧扶心,更具人文價值,亦是脫貧全程的“人性指標”。

再次,《桂林日報》關注扶貧工作,並追蹤扶貧故事,反被澎湃等媒體上升到畸形扶貧政績宣傳的高度,真是莫名其妙、反應過度,給人有種“太扯”之感,這顯然是以點當面,是不瞭解扶貧工作的誅心結果。

當然,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有些單位為彰現政績,想把扶貧脫貧過程中的亮點特色、先進典型,通過媒體宣傳給大眾。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且在情理之中。但說此文畸變了扶貧政策,未免太過牽強附會。在筆者與很多扶貧幹部交流中,甚至不少人認為,《桂林日報》這篇報道,更具喜感和基層語言,也比較接地氣,是真正“走”出來的硬新聞。

不是《桂林日報》的標題傷害了當事人,而是澎湃、新京報等媒體的“負面評論”寒了當事人的心,甚似在扶貧幹部的心窩紮了一堆刺,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傷害與壓力。相反的,我們為現任桂林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文燕這樣的扶貧幹部點贊喝彩。因為我們堅信:您做的這件事充滿人情味,彰顯人間大愛,有強烈的正能量。


或許這只是網絡時代,一些媒體和自媒體為博人眼球,而一時“頭腦發熱”式的敲鍵盤說瞎話,從而違背“媒體人”的初心,忘了“媒體人”的根本,也或許是真的對扶貧工作知之甚少。

但請不要隨意拿他人的好心好事,當作胡言亂語騙取流量的籌碼。尊重他人,亦尊重自己。同樣也奉勸包括“桂林天天看”在內的桂林其他本地自媒體,眼瞄熱點,盲目跟風,胡編亂造,就如尖刀利刃,傷了扶貧大眾,也割了你們自己的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