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大營到底有多少人?為什麼是雍正帝成功繼位的關鍵?

宋安之


清朝康熙年間的豐臺大營,是拱衛京師安全的野戰軍,大多是八旗子弟,也是八旗的主力部隊,人員精幹,政治純正,配備精良,大約有4萬人左右,是一個加強軍的建制。相當於首都衛戍區。總部駐地就在豐臺區。

後來由於豐臺大營吃空餉嚴重,到乾隆五十四年時,將軍福康安彙報說,名冊上的“人數”足有5萬多人。乾隆為了改變此現狀,又單獨組建了西山銳健營,駐地在西山。之後,豐臺大營的勢力在逐浙收縮,到嘉慶登基時,豐臺與銳健兩大營(兩大軍)是勢力相當,各有近兩萬多人的建制。

康熙末年,豐臺大營下轄三個營~曉騎營護軍營前鋒營外加特種部隊火器營(相當於四個師),根據八旗分類分駐在京郊四個不同的地方,互為犄角之勢,總營營部當然在豐臺。豐臺大營與九門提督不同,主要承擔兩大重任:一是拱衛北京的外圍安全防務,尤其是提防來自京外的武裝入侵,比如那個總督或將軍突然提兵犯京,外地的流寇暴動湧入京城等等;二是保衛皇室尤其是皇上的安全。不是有九門提督嗎?九門提督的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統領,官署名是步軍統領衙門,主要負責北京城內的治安,當然包括紫禁城和各暑街門的外圍治安管理,總人數約2萬多人,九門提督正二品或從一品,為鎮守皇城的最高司令官,統帥之軍紮營於豐臺大營,可見位置之要害。如果說皇上的安全有三層防護欄,那最核心的就是內務府上三旗(皇宮禁軍)由領侍衛內大臣統領;第二層是九門提督;最外圍是豐臺大營野戰軍。(九門提督所轄之軍與豐臺三大營之軍之統帥部都在豐臺區)

豐臺大營與九門提督在一般情況下是相互配合各司其職的,比如京師城內出現大的動亂,九門提督力不從心,可請求豐臺大營增援。可是二般情況下也有互相牽制監視的成份,比如九門提督或豐臺大營提督哪一個心懷不軌或被人利用,另一方則是制約方。因為不論是豐臺大營還是九門提督,節制權調兵權都在皇上手中,只有皇上的聖旨加兵符(二者必須合一)才可調動豐臺大營的兵。否則很難。

在康熙末年“九子奪嫡”戰中,如果誰同時掌握了領侍衛內大臣、豐臺大營將軍和九門提督,那勝算就九分九槓槓的,四皇子胤禛做到了這一點:他將九門提督隆科多(老舅)拉下水為己死黨,又在關鍵時通過老十三胤祥穩住了豐臺大營提督。記住,是穩住,而不是調動。胤祥曾任過豐臺大營的武官,算是老上級,做這點工作應綽綽有餘。雍正帝剛登基的幾天內,外有豐臺大營的將士相對穩定,不為他人所利用,內有九門提督定心丸,所以內心非常踏實,誰也掀不起大浪來,即老十四冒險從西北領十萬大軍來京,人困馬乏不說,不要說過不了年羹堯的陝西一關,即使到了京郊,有豐臺大營的特種部隊火器營與九門提督的全力配合,也成不了大氣侯。


書中有毒


所謂豐臺大營其實是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製造出來的偽概念!

小說就是小說!

在清代,豐臺大營並不存在!最早在豐臺駐紮大規模軍隊的是民國時代的傅作義……

其實看地圖就知道,在沒鐵路的時代,在豐田駐軍純是閒的……

接下來,具體說一下清代北京的駐軍情況

入主中原後的八旗分為“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

京營八旗即為皇室禁衛軍,包括驍騎營、護軍營、火器營、虎槍營等等。

驍騎營起於皇太極所設的阿禮哈超哈營。順治時滿蒙漢八旗均設驍騎營,為八旗都統的直屬部隊。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各設都統一員及副都統、參領、佐領、驍騎校若干員,轄治八旗人丁和驍騎3.5萬餘名。

護軍營始於皇太極時期的巴牙喇營,上三旗守皇宮禁門,即午門、東西華門和神武門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門。雍正時改為均司禁衛。雍正三年增設圓明園八旗護軍營。設護軍統領八旗各一員及參領等官。

前鋒營始建於皇太極時期的葛布什賢超哈營,負責皇帝巡幸時的前哨警衛。設左、右翼前鋒統領各一員及參領等官。

健銳營也稱雲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設立,駐紮在北京香山實勝寺旁,習攻堅之戰。建制為2000人,多為滿人。設總統大臣管理,下有翼長、參領等官。

步軍營負責守衛京師,滿蒙漢八旗分駐京城,康熙十三年定製兵額21158人。設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一員及左右翼尉、參將等官,轄領八旗步軍和五城巡捕營步兵(綠營兵)。

神機營始建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主要職責是守衛紫禁城三海(中南海、北海、什剎海)並從皇帝巡行。

虎槍營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立,負責扈從圍獵,設總統一員,如皇帝在木蘭圍場(清代皇家獵苑,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狩獵時,他們負責守衛。

京營八旗軍隊總的職責是“環拱宸極”、“綏靖疆域”,即“宿衛扈從”,守衛皇宮、京城,隨侍皇上出巡,用兵各地,對外征戰。各營官兵又有各自具體職責。京師滿蒙漢八旗都統從一品,共設24處都統衙門。

乾隆年間,統計北京的八旗兵共有驍騎3.4萬餘名、護軍1.5萬餘名、前鋒1700餘名、步軍2.1萬餘名、親軍1700餘名、健銳兵2000名、火器營兵6000餘名、虎槍營兵600名,以及藤牌兵等等,約9萬餘名。

總體佈局是紫禁城內各門各宮各殿,由領侍衛內大臣調派侍衛、親軍、上三旗與內府三旗前鋒、護軍、驍騎宿衛。

紫禁城外周圍,由下五旗護軍守衛;紫禁城外皇城以內,由八旗步軍守衛;皇城以外,大城以內,由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步軍守衛;大城以外,即安定門、朝陽門、廣渠門、永定門、西直門、東直門、右安門、廣寧門、德勝門以外,由五城巡捕營之一萬綠營兵守衛巡邏。

總之,滿清核心的八旗兵力都蹲在京城之內呢,城外都是綠營兵。

沒事在豐臺駐什麼軍?嫌不夠折騰嗎?


冷兵器研究所


豐臺大營是小說杜撰的,《清史稿》沒有提到過“豐臺大營”的說法,清初多爾袞曾一萬清兵駐紮在京城與盧溝橋之間,在今天的六里橋以南的大片地方衛戌京城。後來這裡駐軍撤掉,成為軍馬操練的場所。清朝前期京師駐軍:大內侍衛有600人,親軍營1770人,前鋒營1770人,護軍營1.5萬人,圓明園護軍營6000人,前面都是守衛宮廷宿衛皇帝的。除此之外步軍營巡防五營(九門提督)2.1萬人,西山鍵銳營3000人,虎槍營600人,火器營8000人。《清史稿·職官志》:“乾隆十四年設健銳營。”“直隸省駐防都統二人,張家口都統、熱河都統(原副都統)”,“直隸駐防副都統二人。密雲副都統、山海關副都統(原山海關總管)。”“直隸提督一人。順治十八年置駐大名,康熙二十七年省,三十年徙古北口。” 直隸八旗駐防軍、綠營軍,均無豐臺大營。健銳營設於乾隆十四年,雍正奪位時還沒有健銳營。 清朝前期還沒有“豐臺”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屬於宛平縣,豐臺是“金中都豐宜門外拜郊臺”的簡稱,清中期才設豐臺鎮。


輸入密碼有誤


豐臺大營的人數遠沒有位置重要,清代對於首都北京的軍事力量分佈大約可以分成三級。

最內層是由侍衛處侍衛和善撲營組成,

侍衛處侍衛編制570人,負責皇宮守衛,引導官員覲見等工作。

善撲營編制300人,負責護衛皇帝外出,在皇帝會見蒙古藩部進行騎射表演等工作。

上面兩個部門都是皇帝周圍的近侍,需要絕對的忠誠,多是由八旗勳貴子弟中選拔,人數很精簡,總數加起來不到一千人,是首都防衛的最內一層。

中間的一級歸九門提督管轄,九門提督的官職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統帥人員有三萬多人,負責的工作很雜。

主要負責的有北京城內九門的門禁工作,負責北京城內的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緝捕,皇室出巡時清道等工作。管轄範圍是北京城牆以內皇城以外的回字形區域,主要工作是對內。大致相當於現在交警,治安,戶籍,消防,武警等綜合體。是首都防衛的中間層。

最外一級是就是豐臺大營,是清軍駐守在北京郊區的精銳野戰部隊,人數大約三萬餘人,主要負責防備來自外部的武裝入侵,以及隨皇帝御駕親征,南巡等工作。是首都防衛的最外層。

雍正本身就是合法繼承人,最內級最忠於皇帝的內衛部隊自然是不擔心的,中間層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也是雍正的人。這個時候控制豐臺大營,主要是防備其他兄弟搞出什麼“么蛾子”。

對於豐臺大營守軍來說,如果在康熙駕崩的夜裡跑來一個什麼阿哥,要他們去攻打北京城,那可是要腦袋的事情。這個時候十三阿哥胤祥來了。坐鎮中軍要他們啥也別做,各自回營睡覺。這樣的要求自然是上下官兵喜聞樂見,欣然答應的。

對於雍正本人來說,只要近在咫尺的豐臺大營不進行叛亂,那麼一切盡在掌握中,順利繼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每天寫一個歷史小故事,喜歡的話歡迎關注哦:)


雷老師說歷史


因為豐臺大營離皇宮最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