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一:建國後區域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政區在繼承歷史傳統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和變更,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58年。

1949年全省設珠江、東江、西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8專區和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2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和98個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

1951年,將北海市劃歸廣西。

1952年,將欽州4縣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

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

1955年,欽州專區所屬5縣劃歸廣東省。

第二階段是1959年至1982年,其間全省政區不斷調整。

1959年,在永興島設立西沙工委和西沙辦事處。

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

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縣、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

第三階段是1983年以後,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

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

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鄉鎮管村體制,一直沿用至今。


二: 廣東方言

廣東省語言狀況複雜,除粵北、粵東有瑤、壯、畲語及粵北土語外,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廣東方言分佈圖

粵方言

又稱廣州話、白話。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省內可分:

一、粵海片(廣府片),分佈在廣州、佛山、肇慶、深圳、南海、順德、三水、高明、鶴山、懷集、廣寧、四會、高要、雲浮、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山、清遠、佛岡、增城、從化、連州、連山、惠州、韶關、博羅、惠陽、惠東、海豐、仁化、樂昌、英德,以廣州為代表,影響最大。

二、四邑片,分佈在臺山、開平、恩平、新會、斗門、江門及鶴山部分地區,以台山為代表。

三、高雷片,分佈在湛江、茂名、陽江、陽春、高州、信宜、化州、吳川、電白、遂溪、廉江、雷州、徐聞,未形成權威代表。

四、莞寶片,通行於東莞及寶安,以莞城為代表。

五、香山片,通行於中山、珠海(斗門除外),以石岐為代表。各片小有差別,四邑片與粵海片差異最大。全省使用的人口近4000萬人,但上述區域也摻雜小片客家話和閩語。

粵方言在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

客家方言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廣東省是客家話最重要的流行地。省內可分:

一、粵東片,分佈在梅縣、蕉嶺、平遠、興寧、五華、大埔、豐順、揭西、紫金、惠陽、惠東、寶安,以及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潮陽、陸豐、陸河、海豐、深圳、東莞、增城、博羅、中山的一些地區。

二、粵中片,分佈在和平、連平、龍川、河源、新豐、龍門、佛岡,以及廣州、順德、南海、中山、珠海、斗門、三水、四會、清遠、高明、鶴山、開平、新會、台山、恩平的部分地區。

三、粵北片,分佈於始興、樂昌、曲江、連州、連南、乳源、陽山、翁源、英德,以及韶關、南雄、仁化、連山、懷集、廣寧、鬱南、德慶、雲浮、羅定、新興的部分地區。

四、粵西片,分散在信宜、陽春、陽江、高州、茂名、電白、化州、吳川、廉江、遂溪、雷州、徐聞。省內其他地區有零星分佈,如廣州三元里、沙河。全省使用的人口約1500萬人。

客家方言以梅州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毛里求斯等國華人社區和臺灣地區,客家方言相當通行。

閩方言

廣東閩語屬閩方言閩南一支。大致可分:

一、潮汕片,以汕頭、潮州為代表,流行於汕頭、潮州、揭陽、澄海、南澳、饒平、揭西、潮陽、普寧、惠來、汕尾、陸豐、海豐。

二、雷州片,流行於雷州、徐聞、遂溪,以及湛江、廉江、吳川、電白、茂名、高州、陽西的部分地區,以雷州為代表。

全省使用閩語的人口約1700萬人。廣東閩語是泰國、柬埔寨、法國等華人社區的流行方言。


三:三大民系

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為廣府、客家與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漢族與嶺南土著長期融合的結果。這種融合早已有之,而較大規模的融合則始於秦徵嶺南,經過兩晉、兩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地區,還包括楚、吳越、閩等嶺北地區),逐漸形成了三大民系。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長期各自保持其生活習俗、文化意識和性格特徵,共同構成了廣東文化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風情魅力,並以其各自的優勢,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文化基因、經濟條件,加上語言不通,彼此之間長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溝通,不僅民系之間社會經濟、精神文化的發展極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邊遠山區與沿海平原地區也有較大差距。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廣東三大民系分佈圖

三大民系的分佈:

廣府民系:主要分佈在廣州、佛山、東莞以及粵西南的廣大地區。

潮汕民系:主要分佈在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地。

客家民系:主要分佈在梅州、河源、惠州、韶關、深圳龍崗等地。


四:華僑華人

廣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重點僑鄉。至2009年,全省有23個華僑農場,安置歸僑、難僑6.9萬人,是歸僑僑眷最集中的地方。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著名華僑-李嘉誠

2013年,廣東省有3000多萬海外僑胞,佔中國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柬埔寨,歐美的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南美洲的秘魯、巴拿馬、巴西、委內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的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廣東省內有歸僑10.3萬人、僑眷2000多萬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區。廣府語系地區的歸僑僑眷有800萬人,閩南語系地區歸僑僑眷有700萬人,客家語系地區的歸僑僑眷有500萬人。


五: 民俗文化

廣東文化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漢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 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又分為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嶺南建築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嶺南建築-鑊耳

嶺南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廣府風格的民居建築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兩邊牆上築起兩個像鑊[huò]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鑊,是古代的一種大鐵鍋。“鑊耳屋”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其建築特點是瓦頂建龍船脊和山牆築鑊耳頂,用於壓頂擋風。“鑊耳屋”一般為磚木結構,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階磚鋪地,紅、白石板鋪天井,外牆壁均飾以花鳥、人物圖案。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築亦有類似鑊耳山牆,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

嶺南園林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三大流派之一,在現代園林的創新和發展上,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嶺南園林的獨特風格:求實兼蓄,精巧秀麗。在建築形式上,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樸實,體量較小;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佈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 。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工藝美術

廣府民系的工藝美術,品類繁多,有的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如肇慶端硯;廣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紅木傢俱、積金彩瓷、朱義盛首飾和廣繡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畫、剪紙、金銀銅錫箔、染色紙、南獅獅頭、彩扎燈色;新會葵扇;東莞和南海煙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築裝飾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磚雕等,其中以端硯、粵繡、雕刻、陶瓷最具特色 。潮汕有潮州木雕、潮繡、潮汕抽紗、潮州工藝瓷等工藝精品。其他還有雷州換鼓、雷州石狗等。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肇慶端硯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南獅獅頭

飲食文化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是中國的四大菜系之一,由廣州菜(也稱廣府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東江菜(也稱客家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粵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嶺南越族先民已有獨特的飲食風格,如嗜好蟲蛇魚蛤與生食。 早在二千年前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的記載,南宋人也誇張描述:粵人“不問鳥獸蛇,無不食之”。 廣東飲食文化近百年來已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響的飲食文化之一。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阿一鮑魚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文昌雞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潮州滷味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蜜汁叉燒

傳統戲劇

粵劇、潮劇、花朝戲、廣東漢劇、正字戲、西秦戲、雷劇、粵北採茶戲、樂昌花鼓戲、粵西白戲等。粵劇、潮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粵劇《帝女花》

音樂曲藝

嶺南音樂因其文化的多樣化具有多重屬性,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音樂(客家山歌、廣東漢樂)、雷州音樂和嶺南的少數民族音樂 。廣東音樂代表性人物有嚴老烈等,著名樂曲有《旱天雷》、《倒垂簾》、《餓馬搖鈴》、《雨打芭蕉》等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為中國一流樂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標誌性文化設施有廣東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東莞玉蘭大劇院等;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中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嚴老烈

民俗節慶

廣東部分民俗慶典活動: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廣府廟會、佛山秋色、潮州大鑼鼓、英歌、燒塔、燒龍、飄色、粵西年例、佛山北帝誕廟會、廣州波羅誕廟會、盤古王民俗文化節 、儺舞等。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電影《黃飛鴻》片段

人文地理-廣東省的區劃沿革和風俗文化

舞獅


拓展閱讀:

1:

2:

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