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陝西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為什麼?

斐波那契8888


問問從山東菏澤,從江蘇鹽城,從河南洛陽,從安徽淮河以北,再問問從四川,從甘肅,順隴海線,寶成線來到關中大地,來到明城牆之根,及沿線的市縣逃荒落戶的人就知道陝西人是怎樣的人!

再走訪到陝西工作,學習,升遷的人就知道陝西人是怎樣的人!

再從陝西鳳鳴山的根地出發以西安為十字東西至咸陽,渭南,南北榆林,延安,漢中商洛,尋根問祖就知道陝西人是怎樣的人!

是先人,是仁厚,德善,包容,硬給你一個好心腸,而不給你一個好模樣的大(do)人,是有著象柳青,路遙,陳忠實一樣純樸,樂於民間的聖人,是有一說一有二說公正,開明,眼裡不容沙子的直人,更是不怕天,不怕地,不如弄(糊弄)人的人!!!!


三里屯路一號的老楊樹


謝悟空!作為一個陝西人,我談談我對陝西人的看法和印象。



一是說話象吵架。陝西人說話沒有陰陽頓挫,全部是一個聲調,比較愣 ,好象跟人吵架一樣。我有許多外省朋友,他們都跟我講,說他們剛對我的印象不好,說話沒有一點友好的氣氛,頂聲欏起,讓人難以接受,後來時間長了,才知道陝西人說話就是這個樣子和習慣,心裡並沒有什麼惡意。



二是為人重豪氣。陝西人具有西北人粗獷好客的特點,有啥事情從不藏著掖著,有話說在當面,做人比較大方仗儀,敢於為朋友抱打不平和兩肋插刀,做人從不兩面三刀,陽奉陰違。



三是做事講認真。只要是陝西人答應要乾的事情,沒有食言的,即是辦不到,也會對你講明原因和說聲抱歉,絕不會出爾反爾,誤人大事。陝西人做事愛較真,見不得滿口說謊、只說不做之人。陝西人認事不認人,對同事和上級,只要有問題和錯誤,從不給面子,當面敢於批評和頂嘴。



陝西位於中國中間位置,是連接西北和內地及沿海省市的咽喉要道和橋頭堡,這就決定了陝西人既有西北人的粗獷和豪爽,又有內地人的智慧和強幹。陝西過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所以陝西人也特別有自豪感和榮耀感。陝西地處黃土高原,黃土地的樸實和純厚造就了陝西人純樸善良的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陝西是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誕生地,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地,是中國紅色革命的搖藍和聖地,所以陝西人也比較自信和優越。


知未是也


嗯,我是河南人,介意不介意我說兩句。

總體來說,大部分沒什麼接觸,不敢妄談。

順便說一下,我是湯陰人,我家這裡兩個最著名的景點,一文一武,一是岳飛廟,第二個就是文王廟了,文王廟這裡叫羑里城,紂王囚禁文王的地方,在這裡,文王演繹八卦,著易經。

文王是陝西人,我也是很敬佩的。

因此,對於大部分陝西來說,我也是很敬仰的。

我只是有點看不慣西安的某些流量小生。(不針對西安全部人)

也不知道掙這點錢值得不。

居然有人認為這些人引經據典,不過是些斷章取義的文化流氓。

有的時間長了,記不得太清了,某流量小生引經據典了一段大概是“商滅周生,文化流長”的話,居然說成周是文化起源的說法,分明就是朝代更替,文化不滅的意思嘛!

我再自曝一點,我祖上是從山西大榕樹過來的,雖然我很認同我現在的河南人身份,但我從來沒有說過所謂“祖宗”的言論,我覺得很無知,但同時,我也覺得這群流量小生同樣也很無知。一類人,不分彼此。

尊重歷史很難麼?

我的觀點是,單論城市,西安的文化很牛,要論省份,河南文化牛。

說完了。

ps:即興用手機說了幾句,實在排不好版,配圖直接扔下邊了,諒解。





寒冬盡


陝西人出門到廣東沿海打工,老闆一聽陝西人二話不說就招聘了,可見陝西人在工作中是多麼踏實,陝西人給人踏實能幹,不善言語,沒有湖北四川人那麼精明,屬於老黃牛的這種。


風雲際會54396036


我只去過陝西一次,是約定去山西收購西瓜,當時山西運城西瓜不太熟,我們就不想要,拿出鐵棒和棍子,山西人就說不要算了,河對面陝西大力縣也有西瓜,我們就開上貨車去了河對面大力縣,臥槽,我們不裝西瓜,老孃們都拿棍子打我們,我們司機剛拿出鐵棒,被大力縣一群男女亂棍打的鑽車底下沒出來。後來就裝了一車西瓜,由著他們隨意裝,我們出了西瓜費、裝車費、過磅費,運回湖北賣完,賠了1800元。


中華大元帥


我是關中人,說說關中人,因為關中人基本上代表了陝西,比如西安在關中,外省的人來了多數在西安,陝南陝北的人也往西安湧。印象中的陝西很大程度上就是印象中的關中。

關中,特別是關中的中西部,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少有地震,沒水災,泥失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吃穿基本不存在啥問題,使得關中道人變得已常的安居樂業,貪家,守家,不願離家,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因而關中道這幾年的變代,沒有別的地方變化大。還有關中人比較屈強,生冷,嘴笨,一根經,不靈活不精明,脾氣暴性子直,語言不多,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缺少大團隊精神。其實這些都是小問題。

陝西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能接納一切比自己困難,需要幫助的人。當年劉子丹謝子長接納了中央紅軍,黃河大決口,接納了河南人,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甘肅鬧饑荒,甘肅人一群一群在關中討飯,陝西人沒有拒之門外。

所以說陝西人雖有毛病,但微不足道。可以說陝西人有黃河長江一樣寬闊的胸懷,他們純樸,忠厚,善良,是難能可貴的,一般外地人是比不上的。


風雨同舟1960


我是地地道道的陝西關中人,我談談對三秦大地上父老鄉親的印象。

陝西地形比較奇特,是一個南北狹長的地形,近似於一個站著的人。在我的意識裡,陝北地區是人的腦袋,關中地區是人的五臟六腑,是核心地帶,陝南是人的雙腿,三個地方共同組成了陝西地形的形貌,缺一不可。

由於南北狹長,構成了三個截然不同的地域環境和生活習俗,陝北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結合地,近現代又是紅色文化的發源地,關中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發祥地,陝南是巴蜀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三地人的性格,以及給外界的印象完全是不同的。

陝北高原屬於高寒地區,這裡的人喜歡喝白酒禦寒,因此,酒量好是陝北人最重要的標籤之一。陝北人說話鼻音重,是由於這裡風沙大的緣故。

另外,陝北人性格中有一種粗獷、憨直、勇猛的個性,這也是為什麼陝北容易出大將的原因,像韓世忠,李自成,張獻忠,劉志丹,謝子長等猛將處在陝北的原因。

但陝北人的最大缺點是脾氣暴躁,說話嗓門大,氣勢咄咄逼人,三言兩語不合容易動手。

再說關中人,筆者是關中人,對關中人愛恨交加。

關中因為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因此,受傳統觀念影響極深,無論這裡的男女老女做事都喜歡中庸,以不得罪人為原則。這裡的男人比較戀家,不喜歡外出打拼,喜歡在家門口找個工作幹。

陝西有句俗語:兩畝地一對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陝西關中人遵循的生活狀態。

關中自古帝王度。關中人還有一大缺點就是不思進取,容易產生滿足感,老是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依靠老祖宗留下的財富到處炫耀,這一點確實讓人反感。

但關中人的骨子裡,韌性極強,輕易不承諾,若承諾了,做起事來非常靠譜,有一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架勢。並且,非常大氣,包容心很強。

在地域特徵上,秦嶺以南看作是南方,陝南人也就具有明顯的南方人特性,跟關中、陝北兩地的人完全不同。陝南距離巴蜀一帶很近,因此,被巴蜀文化影響極深,到現在,生活習慣和性格特點等方面,都跟四川、重慶一帶的人基本相同。

陝南人的性格中,靈秀、潑辣、豪爽的個性兼而有之。


鴻鵠迎罡


還是那句話:真正的陝西人沒見過幾個,不做評論。就在網絡上的陝西人來講,個人覺得有相當多一部分人不怎麼樣、缺乏擔當。為了歷史可以不顧事實,虛假宣傳、攻擊別人的手段卑劣、下作,令人不齒。從不尊重歷史到惡意攻擊別人,確實是讓陝西大地很難堪。

注意:本人只是針對網絡上一部分陝西“網妖”。常瀏覽頭條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尤其擅長地域抹黑、歪曲歷史、顛覆三觀。

另外,據說某網站有這麼一篇文章,不知是否屬實?

陝西關中漢人是地地道道漢化不過一、二百年的胡人!

文章主貼及贊成觀點的跟貼是這樣論述的:清同治陝甘回亂,漢人基本被殺光,現在的關中人基本上都是一、二百年前從關外遷移到關中的胡人以及其他地方漢化的遊牧民族組成的,已經與秦始皇朝代的人沒有任何關係。其依據如下:

一、在關中找不到一處一、二百年的廟宇來,也沒有任何祭祖的習慣,家族也不像南方人那樣有祠堂(其實不光南方,還有北方呢,只要是漢人家庭基本都有祠堂,小編注)。

二、不會做任何菜,愛吃臊子面、肉夾饃、鍋盔、槳水、羊肉泡饃、蕎麵餄烙……這些都是遊牧民族的飲食習慣,不是漢人的食品。

三、現在陝西的方言也是胡人的語言和陝西地方語言混雜後的語言。比如:下圖中的發音,小編就偷個懶不碼字了。大家自己看看。(細思極恐,不知在關中一帶的祠堂、飲食、語言是否和文中表述的一樣?)


T問道T


如果不上頭條,我對陝西人印象還不錯,畢竟去過陝西多次,親戚朋友同事好多都是那邊的,淳樸善良,比較包容,也有的比較懶多,倔強,性格比較直,但總體印象很好。但自從上了今日頭條,發覺陝西出了很多專門地域黑的大神、對陝西人的總體印象陡然下降。隨意罵人,惡意攻擊的人很多,至於是誰就一一不列舉了。這反應了一部分陝西人心胸狹隘,不自信,盲目樂觀,保守自大,素質確實有待提升。如果把這幫渣子敗類都忽略的話,多數老陝們還是很不錯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知乎責耶


這又是那個鬼兒子開始策劃埋汰陝西人,前幾年一直在誣衊河南人。大家要注意呢,這是別有用心的傢伙在挑撥、摸黑國人,渙散民族凝聚力!要知道,咱們的領䄂就是陝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