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大部分散戶都“死在補倉”上了?

雲14584215


什麼是補倉呢?

買入股票標的之後股價下跌,當下跌到一定價格再次買入,這個一般稱之為補倉。如果是買進股票價格上漲了,盤中再次買入稱之為加倉。


為什麼要補倉?

一個是為了降低持倉成本,另一個是看好可能的反彈。但是,這個補倉是不太好把握的,多了少了,早了晚了可能都不理想。

很多散戶都是死在補倉上嗎?不一定,但大多數人補倉時機選擇不對,就很有可能再次被套。當然,從操作上講,補倉本身就是一個操作策略,只不過不敢把握而已。


該如何補倉?

首先不能天天都想著操作,欲速則不達。其次,最好是大跌之後,市場企穩回升還是帶動了一批炒股人士。第三,需要關注股價所處位置,回調之後是否還能那樣對你?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總體上,補倉是需要等待時機的,不能人云亦云,就輕易否定自己的看法觀點。是需要根據股價位置,


郭一鳴


確實,在A股市場牛短熊長的市場環境下,尤其是在熊市調整環境下,多數散戶還是會死在補倉上,因為補倉往往容易給投資者產生一種錯覺,總以為補倉把成本壓低,而後當股票價格快速回升之際,卻用最短的時間扭虧。但是,殊不知,在我們補倉的過程中,實際上持股數量顯著增加,而股票價格不漲反跌,反而容易迅速加劇個人的持股虧損壓力。幸運的時候,股價如期回升,虧損會快速下降。但是,不幸運的時候,股價卻不漲反跌,反而會因持股數量的膨脹,而導致我們的個人財富瞬間下降,因為補倉還是需要選擇好正確的時間點,並不是所有股票、任何時候都適合補倉。


郭施亮


在我的炒股字典裡,補倉曾經是一個常用名詞,在交易中經常補倉。後來,我將補倉這個詞,從我的炒股字典里扣去,只剩下加倉!

何為補倉?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補倉,是為了攤低成本。但是,補倉有其很大的侷限性和弱點,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大部分散戶不知道補倉點位。

舉個例子。一隻股票從10元跌到了9.6元,就有股民開始補倉,一路補到8.5元附近,資金補沒了,再下跌的話,也沒錢補了。

而股價,可能會繼續下跌,期間雖然有反彈,但是離解套價位仍有不小的距離。

第二,大部分股民不明白補倉的模式

很多股民補倉是這個模式的,比如10萬元資金10元買入半倉,剩下的錢一路補下來,也就是用半倉一路補倉,跌點就買點,因為越補越少,所以最終成本沒有攤低多少。如果10萬資金其中2萬在10元買入,跌到8元的時候,剩餘的8萬資金買入。那麼,只需要股價上漲到8.35元附近,就能解套。

第三,很多股票跌幅很多後才出現補倉的機會

不是說跌10%或者20%就有補倉機會。有的股票甚至會連續下跌,根本沒有補倉的機會。與其看著跌了更多再補倉,不如先出局觀望,何必看著股價一直下跌,自己越套月深呢?

補倉,不能著急,不能說跌了就補,一定要等企穩後並且出現了上攻形態再補倉。而且補倉的資金一定要多,否則成本攤低不了多少。很多股民,都是一路補下來,而股價不僅沒有上漲到解套區間,反而一路下跌,導致被深套。也正如問友所說的,大部分股民死在了補倉的路上,也就是這個原因。

補倉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而且可能股價跌了30%左右,或者更多,才有可能出現真正的補倉機會。因此我不建議大家去補倉,做錯了,就堅決止損出局,不可戀戰!

因此,我現在根本不會去補倉,做對了就持有,就加倉,錯了就毫不猶豫止損。強勢股很少會有補倉的機會!而做股票就要做強勢股!

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

禪壹,證券分析師,技術派,多年私募操盤手。20多年的股市實盤征戰,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理論基礎。


禪壹


中石油:

一朋友在:

四十七、八元逃了頂;

四十元左右又補回;

說:

只要該股破二十元砸鍋賣鐵全滿倉;

……

熊市太可怕了!

以為從十八層掉到了一層,

其實下面還有十八層!

補倉:

因為散戶的錢是自己的……虧損後心疼……才採取補倉攤低成本法;

而往往在熊市後期:

各種基金、公司高管……往往會把我們帶向樓下十八層。


zuokanyuqi


經常看到這個問題,別人賠百分之八十時,你買入,當別人賠百分之九十時,你賠多少?

答案簡單。

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是跌百分之九十的股票太多了。

還有一個說,去賭場賭大小,第一次押一元,輸了,押兩元,再輸,押四元,就這樣翻番押,直到贏。

這還是一個愚蠢的玩法,為了贏一元錢,瘋了的玩法。

錯誤的路千千萬,不一一列舉了。

正確的路只一條,絕不追高,逢低買入,價值投資,長期持有。

我已經堅持二十年了,效果很好。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以前發的帖子。

認可的,點個贊。鼓勵鼓勵我,有疑問,留言。



理工男青牛


散戶這個A股專用名詞,從1991年到今天已經走過了26年,談笑間多少韭菜割了又割,在2018年這個“寒冬”根都被挖了。

1,我們要定義什麼叫散戶,根據證券公司對資金量多少的分,50萬以下稱為散戶,50萬~100萬為中戶,100萬以上叫大股。當然還有超大戶等。

2,散戶是我國股市的“主力軍”,但參差不齊的證券知識,就埋下了禍根,散戶之所以來炒股,是確實沒有什麼錢,是迫切希望發財的一群人。

3,其實樓主這個問題,問的有問題,今年來看,什麼時候補償,不論啥子戶都是虧。

4,而單說散戶虧,我認為,散戶專業知識匱乏,一跌就認為機會來了,一看自己賬戶虧損,馬上補倉來降低成本,可知道,越補越跌,越跌越補。形成了惡性循環的過程。



杜佳網絡


補倉,雖不是解套的根本解決之道,但很多時候一些人的確通過補倉減少了損失甚至解套。

但大部分散戶補倉時常常抱著一種抄底的心態,捕風捉影地大膽抄底,結果很容易抄在了半山腰。

也有些人小心翼翼地補倉,每次只補很少的量,以為會沒事,可是同樣解決不了大問題。

於是很多人開始學習,認真學習相關知識,研究大盤走勢、研究個股走勢、研究基本面、研究技術面。幾個月後有了心得,自認為可以把握補倉時機,可幾次下來,虧損卻不降反增。

這是為何?他們更加迷茫了。我覺得是因為散戶資金有限,信息不對稱,沒有真正掌握專業的分析方法等原因完成的。

所以小白時期的散戶們大膽補倉,懵懂時期的散戶們謹慎補倉,研究後做了功課的散戶們的自信補倉,這些補倉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只能使損失越來越大。


論基金


我們都想買了的股票立馬就漲,但往往還是買高了些,股價出現回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止跌企穩後進行補倉可以降低持倉成本,再迎來反彈或可以實現盈利。補倉與止損是股價出現下跌後完全相反的兩鍾操作手法,取決於對股票後市趨勢的判斷,而補倉的前提是有留現,補倉是在實際操作中彌補過失的一種有效手段。

買錯票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很多人都不願意做虧本的生意,套牢了就拿起等著解套,結果可能導致短期虧損的擴大,止損的目的在於減少損失。

因此,補倉也罷,止損也好,都是實際交易的手段,運用的效果取決於對未來股價走勢的準確判斷。說大部分散戶都死在補倉上,可能多數散戶未進行理性判斷而盲目補倉,回頭來看卻發現止損的效果也許更好。

為什麼說大部分散戶死在補倉上?主要是補倉一時爽,補錯XXX。補錯倉虧損太大!舉個例子,甲乙兩個人買同一只股票,乙在甲買入虧損50%的時候去抄底,如果股票繼續跌,當甲虧損90%的時候,乙虧多少呢?不要張口就說,算一下!原來當甲虧90%的時候,乙虧80%!所以買的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價格優勢,除非股價漲了。

補倉的行為,就像是自己在虧損產生後抄自己的底,當行情繼續下行的時候(根據通常對趨勢的理解,當趨勢形成,行情就有沿著趨勢的方向繼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所有的補倉行為都和開始就買在最高點沒什麼差別。

如果對我的回答滿意,可以加個關注,一起交流更多投資經驗。


華西證券金融觀察


這話講的太離譜了,啥叫死在補倉上呀?人家補倉說明人家在低位籌碼拿的多,將來轉勢牛市降臨時賺的還多呢。炒股本身就是個智力活,手中無股將來轉勢時不是要乾瞪眼嗎?如今都到政策底了,就算市場底還有20%的距離,2449抄底也不會死呀?再說依靠技術手段倒騰幾次,完全可以抄到底嗎?比如說,我2449抄了四成底,反彈200點我先賣兩成,跌回2449我又補回兩成,但這次跌了200點,到2249了,我又補兩成,反彈至2449點,這回是六成倉位,我先出三成倉位了,又跌回2249了,我持股不動,跌至2049我又加至六成倉位了,這回不跌了,放大量了,升至2249我也不減倉了,又跌至2149後又放量上去了,升破2249後那我還滿倉加進去呢。這抄底是門技術,也是藝術,啥叫藝術呀?活幹的漂亮就叫藝術,炒股的技術雖說是抽象的東西,但完全可以稱為藝術,也可稱為技藝,就是技術加藝術的組合品。甭說抄底的都死在了抄底的路上,那是表象,內含比你想的深刻的多,通過技術手段把資金基本抄在大底上,那叫抄底,在政策底上開始運作,正當其時。政策底以上的下跌路上抄底,那才叫死在抄底的路上。都是抄底,但有本質的區別。悟空先生,你是真不懂?還是要混水摸魚呀?不對,是誠心想把底部的水搗混吧?


用戶3225907653379


1、散戶在市場上就是被割的命運,基本上沒有例外,新手死於追漲,老手死於抄底。散戶虧損的方法有千千萬。而補倉只是其中一種死法。

2、散戶虧損主要在於追高,不斷追高結果追在山頂上,結果出現大跌,最後不得不拼命的補倉。補到最後沒錢補了,也虧得差不多了,就割肉出局,這就是韭菜命。

3、補倉是個技術活,底倉在前面,後面趨勢向上的時候才適宜補倉,補倉也是有節奏和時間的,大跌才是補倉的良機。補倉也需要滾動。有些趨勢明顯走壞了的股票,該割肉的時候應該就馬上割肉。盈利加碼,虧損止損,最好的股票留到最後,最差的股票一開始就應該割。

總之,投資是個技術活,倉位控制也是個技術活,對於這塊不懂的朋友,可以私信888給小編,大家可以做個認真的交流。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