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偶遇一個60多米長的迴廊畫著巨幅格薩爾壁畫,簡直難以想象


“心靈感應”這個詞彙用在我們所講述的這個小故事裡也許的確很恰當。記者在採訪西藏著名畫家餘友心時聽到他的這樣一段經歷:“我曾經在康區的那個小村子住過三天,那裡家家都有畫唐卡的,我見過他們的唐卡。本來我們是在1990年編輯《西藏藝術——繪畫卷》時想拍一些格薩爾唐卡的資料,我們聽村裡人說附近有一座小寺廟,裡面有格薩爾壁畫。那天,我們騎馬走了一天也沒找到那個寺廟。鬧鬼啦?!

後來,我們都走到冰山上去了。當時陪著我的藏族青年都急了,說,不行了,不能再走了,再走就回不去了。結果呢?就退了回來,一路上悶悶不樂,然後走到鄉里把馬還給人家。睡了一覺,第二天上了汽車 ,就打瞌睡,這一個瞌睡就打了400多公里。然後,突然這車一顛簸,把我弄醒了,睜眼一看前面有一座廟,我喊:‘停車!’然後誰也沒理,背上照相機就奔向那個寺廟。走到那個門口,我不敢推門,”餘友心下意識地摸著胸口說。

“我當時心怦怦直跳,自己對自己說:格薩爾就在這裡,就在這裡!然後一推門,往左邊一看,有一個念青塔拉山神。再往右邊一看,一個60多米長的迴廊畫著巨幅格薩爾壁畫。很有衝擊力。就在那麼荒僻的地方,有這樣規模、這樣高級的壁畫,簡直難以想象!” “真神了。”記者不禁跟著讚歎。 餘友心接著說 :“我問這壁畫是誰畫的?有人說:‘哎呀!這壁畫早了。’寺廟裡的人說:‘前幾年有我們當地的一個畫家給修補了一下。’


我追問:‘這人能找到嗎?’他們告訴我:‘能找到 。’ 結果我們就順藤摸瓜地找到了一位畫唐卡的康巴漢子。實際上這壁畫是他爺爺畫的。他本人也是畫唐卡的,這人的名字我現在還記得,叫‘給嘎’!” 餘友心繼續介紹說:“這幅壁畫的主題是格薩爾騎在馬上出征的場面,他的兩位妃子珠牡和尼瓊端著酒壺為他敬酒,祝福他旗開得勝,兩邊是他的30員大將威風凜凜的樣子。整個畫面感覺虎虎生風,異常生動。”

記者問:“這幅壁畫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餘友心說:“就我見到的壁畫來說,這是最典型的創作,它把康巴人的味道全畫進去了。這個寺廟在昌都地區以東金沙江畔,是一座很小的寺院,遙望對面就是德格,格薩爾的老家就在那裡,而且是康巴人最崇拜的英雄。畫面中的人物完全是以康巴人的自我塑造來處理格薩爾和他的30員大將,無論是畫法、形象還是構圖等,全都是創造,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

這種藝術表現的衝動必須有足夠的藝術經驗還要有足夠的激情才能夠激發出來,它靠的是一種藝術熱情。它和夏魯寺壁畫一樣具有藝術風格的唯一性。還有藝術表現的高度,你在其他的地方是看不到的。如果說你是一個畫家,想要去追求一種典範的話,你一下子就會被它吸引住。這裡很多畫面在宗教繪畫裡是不可能看到的。” 講完以上這些,餘友心仍然止不住感嘆:“在一個山溝溝裡,完全是與世隔絕的那麼一個狀態,會有那麼高水平的藝術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