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展出了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的屍體。這種公開展示屍體的行為,是否是對死者的不敬呢?

同剪西窗燭


展示辛追夫人屍體,並不是對辛追夫人屍體不敬,相反對展示屍體過於敏感,其實是太玻璃心了。

辛追夫人屍體,出自馬王堆漢墓,也可以叫馬王堆漢墓屍體,辛追,生於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7年),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利蒼是湖北荊州人,早年隨漢高祖劉邦打拼天下,後分封為軑候。

在馬王堆漢墓中,一號墓是辛追夫人,二號墓是利蒼,三號墓則是他們兩人的兒子。

在我們之前看到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描述辛追夫人屍體栩栩如生的語句,這一次辛追夫人屍體展出,與其說是侮辱了屍體,不如說是我們看到的屍體太醜陋,不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漢代美人的期待。

從這個角度說,我們侮辱的不是辛追夫人,而是某些人心目中的女神。

從普通人的角度,辛追夫人屍體的樣貌打破了美好的想象,引起很多人心理的不舒適。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請不要把嚴肅的考古研究汙名化為“辱屍”行為。

作為一名考古外行人,我在這裡呼籲一句

當你進入博物館時,請不要照相!不要開閃光燈!那是對文物的損壞!

當代中國,對考古的汙名化,從未停止過,考古知識普及,任重道遠,辛追夫人屍體展覽這種活動,應該多搞,應該接受專業意見,而非輿論操控。

盜墓小說興起後,很多人對考古的理解就簡單為:“官方盜墓”“有執照的盜墓”。這是對考古行業最大的汙衊!

今天聽我這個外行給你好好說道說道!

1,考古和盜墓源流不同。

考古源自於宋代的“金石學”,是通過文物古蹟為歷史記載提供旁證的重要方式。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機關開始進行周口店、殷墟等遺址的發掘,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

而盜墓,這是為了取得陪葬品或者古屍而進挖墳掘墓的行為,最早可以追溯到伍子胥鞭屍楚王,後來赤眉軍挖掘呂后墓,曹操建立摸金校尉,乾隆盜取黃腸題湊,再到近代孫殿英盜取慈禧和乾隆的墓。這些都是赤裸裸的偷盜行為,同時必然造成中國文物古蹟的損壞和文物外流。

2,考古和盜墓目的不同,行動效率也有差別。

考古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事業,通常來說一個古墓或者古遺址的發掘,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而盜墓,講求速度與激情,進入古墓拿到財物就走,對古墓的傷害毫不在乎。

很多時候,盜墓賊對古墓的一分鐘的破壞,需要考古人員花幾個月來修復,甚至永遠無法修復。

3,考古和盜墓主動性不同,因為考古重在保護,而盜墓重在發財。

近現代中國考古,主動性發掘的考古行動,貌似只有郭沫若吳晗主持的定陵發掘,因為當時技術條件不成熟,破壞性很大,這次錯誤決策後,我們基本叫停了各種主動性發掘。大部分的考古行動是在施工中、地殼變動中發現的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最大限度保護古墓的完整性。

而盜墓賊的邏輯,則是一切服務於開棺發財。為了尋找古墓,他們無所不用其極,洛陽鏟對封土和寶頂的損害,往往的不可逆的。

比辛追夫人展出更多的屍體,贏得了更多的尊敬。


在北京天安門對面,有一個毛主席紀念堂,毛主席的屍體就躺在那裡的水晶棺中,40多年來,數千萬中國人到這裡排隊參觀,表達對毛主席發自內心的尊敬和緬懷。

在倫敦大學學院,有一名乾屍校長。沒錯就是乾屍當校長,這具乾屍不是別人,正是該校的創始人傑瑞米·邊沁。邊沁老爺子時候,按照他的遺願,做成了乾屍,始終待在學校裡,到目前為止已經是180多年了。每天坐在櫥窗裡,看著同學們上學下學,如果遇上考試,同學們會來拜一拜邊沁老爺子,把他當做了“考神”;如果遇上學校重大事務決策,邊沁老爺子的屍體也會參加,宵小之徒絕不敢在邊沁老爺子面前造次。

在佛教中,很多得道高人在死後也會被製作成“肉身菩薩”,也叫全身舍利。僅九華山一地,歷史記載中存有肉身菩薩14具之多,現在仍能看到的還有5尊,被稱作中國的“金身木乃伊”。


再次提醒,見到這些珍貴的古屍,千萬千萬不要拍照!


歷史知事


對於這個問題你同意不同意,都能找到自己的依據,振振有詞!因為這是一個【價值觀(Personal Value)】問題,也就是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言人人殊的問題!

可能對我們中國人以及主流文明世界的價值觀來說,講究入土為安,展覽屍是體對死者和先人的不敬。

但是,也不是絕對,比如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水晶棺,天天都有千萬人參觀憑弔。設置紀念堂和水晶棺的初衷,恰恰是我們太尊敬他了。

既然「價值觀」就是一個「口味」的問題,肯定就不排除「重口味」,在有些地方,所以信奉的價值觀卻完全相反,足以顛覆你「蘿蔔白菜大米飯」的穩固三觀:

比如:印尼蘇拉威西島南部的托拉雅(Toraja)的村民,有一種奇葩的習俗:子孫要把已故親人,從棺材裡挖出來,然後盛裝打扮,在村裡遊行,簡直就是陰曹地府界的維密秀和時裝週,誰的殭屍cosplay造型更拉風,誰就是「大孝子」,一年都會走大運。

詳見英國《每日郵報》: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745169/Zombie-chic-Indonesian-village-Toraja-s-bizarre-annual-ritual-Ceremony-Cleaning-Corpses-MaiNene.html

白頭偕老:

比翼雙飛:

英倫學院風:金絲眼鏡加條紋西裝,

誒呀,這個嚇死本寶寶了,真像電影《死亡之雪》中的「納粹殭屍」:

爸爸的小棉襖:

還有諸如西藏的天葬,把人大卸八塊讓禿鷲吃掉,印度三哥在恆河邊的火葬,很多都還沒有完全火化,胳膊、大腿直接丟掉恆河裡餵魚。相信主流文明世界的人很難接受。

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就是如此之多元,價值觀問題很難說誰對誰錯,所以,你一定要意識到:你所認為理所當然正確的【價值觀】,並不具備天然正確性和唯一性,並不比其他價值觀更優越!

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是一個科學問題,科學只尊重事實和邏輯,是不做任何【價值觀預設】的,考古學和博物館學也是科學,倫理價值觀不應該干擾科學。

當然不是。

是人都免不了價值判斷,科學也有科學倫理,科學家有職業道德。我們人類有同理心,在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基礎上,如:公平、正義等,會設置馬克思韋伯所提出的:價值理性(Value Rational)。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起草的《科學和技術倫理》得到全世界公認,也算一種普世的「價值理性觀」:

說簡單一點,醫學算科學吧?

學醫的所遵循的基礎倫理就是《希波克拉底誓言》,只能治病救人,不能用醫術損害他人健康,不透露他人隱私、不與病人發生性關係等。

這就是一種崇高的「價值理性」,我們之所以尊重醫生,除了他們救死扶傷,還有他們遵循的職業道德比一般職業要求都高。(我是很尊重我們中國醫生,待遇偏低,工作量大,我理解不了那些在醫院裡打打殺殺、擺譜的傢伙)

所以,即便病人同意安樂死,醫生也不會幫助你實施,這是違反《希波克拉底誓言》,在很多國家也是違法的。

這就導致一個很奇葩的現象,美國被判的注射死刑的死囚,行刑的很多都不是專業醫生,因為這違反了職業道德。美國俄亥俄州有一個案例是,37歲的死囚克里斯托弗•牛頓(Christopher Newton)行使注射死刑。

由於行刑的是非專業醫護人員,導致藥量、靜脈注射都有差池,使他受盡痛苦,長達二十分鐘的折磨才死去。

而設立注射死刑的初衷就是為了體現人道,所以,如果不是由專業醫生行刑,導致事與願違的概率十分之大。

那麼,如果你是醫生,你會違法《希波克拉底誓言》為死刑犯行刑嗎?還有諸如:代孕、克隆人都涉及到倫理問題,也存在很多爭議,起碼,在目前來看,主流價值是否定的。但說不定以後可能會放開。

所以,前面說了價值觀在空間跨度上有「多樣性」,那麼,在時間跨度上出現「變更性」,一種價值觀在某一段歷史時期被認可,另一段時間可能不被認可,甚至被視為不可理喻的離譜錯誤。

比如:奴隸存廢、男女平權、人人平等。一千年前你要信奉、提倡這些,人們會當你神經病。


好,再回到馬王堆辛追夫人,既然一般倫理價值觀言人人殊,那將考古挖掘到的屍體展覽,符合學術倫理嗎?

我雖然不是考古學專業,但我憑常識想,應該是符合的。因為全世界都有展覽的屍體。

  • 埃及國家博物館的木乃伊館,拉姆塞西斯二世大帝的屍體就被展覽:

(這傢伙就是《聖經》中摩西的哥哥,紅海開路就是猶太人為了躲避他的軍隊追殺,聖經中十次天災、以及猶太逾越節也跟他有關)

  • 圖坦卡門木乃伊在埃及帝王谷博物館展覽:

  • 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展廳:

  • 意大利南蒂羅爾考古博物館的奧次冰人:

  • 中國新疆博物館的樓蘭美女: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覺得湖南博物館並不出格,符合考古學和博物館學學術倫理。

我只知道考古學的學術倫理是不能以文物謀利,不參與文物買賣。其他學術倫理我還不是很清楚,懂的大神請指教。

何況,湖南博物館是很尊重辛追夫人的,將隱私部位都蓋了起來,從胸部到膝蓋:

我寫文章一般十有八九是【總-分-總】模式,最後一定要給出確鑿答案,旗幟鮮明的立場,不管是對是錯,絕對不讓讀者看完還覺得困惑:你他媽到底想說什麼?

綜上所述:

1、湖南博物館將馬王堆辛追夫人展覽,你如果訴諸你信奉的價值觀,認為可取或者不可取,我都不會認為你是錯得離譜,我會設身處地從你的角度看問題,並給予充分的理解。

2、湖南博物館將馬王堆辛追夫人展覽,是符合學術共同體所信奉的學術倫理的,而且沒有暴露辛追夫人的隱私部位,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當然從中國「入土為安」的價值觀來看,你也可以不同意。

3、哲學家羅素曾說:參次多態乃幸福之源!人類社會有價值觀共識,也有價值觀分歧,如果在不妨礙他人的基礎上能各得其所,我們就要給予尊重。所以,「信仰自由,入鄉隨俗」成為當今社會深入人心的信條。

一句話管總:湖南博物館的做法符合學術倫理,如果我們訴諸其他價值觀,產生分歧,最好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小漢字見大歷史


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本名辛追。生於公元前217年逝於公元前168年,享年50歲。生於秦始皇時期,是當時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夫人,利蒼夫人的墓穴出土於1972年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儘管已經過了2100年,但是其形體依舊保存完好,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肌肉也有彈性,甚至於部分關節還可以活動,幾乎和新鮮屍體相差無幾,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溼屍,也是最能見證漢朝生活文化的證據。


其實像是這樣的考古挖掘對於考證歷史來說是有關鍵的意義的。而且作為一具千年不腐的屍體來說,馬王堆女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講究的是入土為安,死者為大。設身處地的想一下,你的先祖你的祖輩,在死後被人家挖出來研究也就罷了,還擺出來在公開的場合讓那麼多人參觀,這對於死者來說是很不敬的。

這也就是辛追現在沒有後人了,或者說沒有可以確認的後人來出來打抱不平。否則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不會願意自己的先輩在死後還被被人挖出來隨便玩。我承認考古的意義。但是公開展示就有些過份了。




小小小百科全書


在埃及國家博物館的木乃伊館,拉姆塞西斯二世大帝的屍體就被展覽:(這傢伙就是《聖經》中摩西的哥哥,紅海開路就是猶太人為了躲避他的軍隊追殺,聖經中十次天災、以及猶太逾越節也跟他有關)這種展示其實就是為了用來向普通民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完全是無可厚非的。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發出這個疑問,可能還和一點有關係,就是沒有分清“文物”和“屍體”的關係。雖說每個國家對於文物的定義可能不一樣,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物定義裡面,古人的屍體也屬於文物研究的範疇,既然屬於文物,那麼自然可以展示了。就博物館本身而言,只是為了通過這個屍體作為一種普及的途徑,強調的是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我們再退一步想想,如果放在博物館裡面展覽是大不敬,那麼我們課本上那些展現出來的是否也是大不敬呢?當然不是。關於這種爭論我們要理性對待,最後也應該考慮到價值觀上面,只要利大於弊就行。


歷史十二郎


利蒼夫人,名為辛追,其遺體在1972年於原長沙市馬王堆1號墓出土。在經歷了2100餘年的歲月滄桑,辛追夫人的遺體不但形體完整,而且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更加令人驚歎的是,她的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保持彈性,部分關節還可彎曲,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溼屍,堪稱一個偉大的奇蹟。

湖南省博物館對利蒼夫人屍體的展出,是否是對死者的不敬呢?讓我們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價值觀層面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談一下傳統觀念。起源於農耕文明的傳統觀念認為,在人去世以後,理應入土為安。我國墓葬文化也在這一觀念的驅使之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和風格。將入土為安的遺體挖出本身就與這種觀念相沖突,即便是到了現在,讓遺體重見天日也被認為是十分不敬的行為。作為千年之前的老祖宗,不但重回地上,還被放置於博物館中進行展出,這在傳統觀念當中確為不敬的行為。

我們在談一下利蒼夫人遺體的文物價值。上文我們談到了展示行為與傳統觀念的衝突,那麼為什麼還要將利蒼夫人的遺體展出呢?那是因為展出行為又符合考古學科的價值追求。可以說,考古這一學科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中國墓葬傳統觀念相違背的,但考古學科又是歷史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一環,是不可或缺的。馬王堆裡盡國寶,辛追當屬寶中寶。馬王堆作為我國20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為我國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參考,而辛追的遺體更是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的奇蹟。辛追夫人的遺體填補了許多我國醫學領域的空白,為研究漢朝社會生活及營養健康等狀況提供了有力的實物支撐,對歷史和科學研究可謂貢獻巨大。將辛追夫人在博物館進行展示,在遮蓋了敏感部位的前提下,給予了逝者基本的人格尊重。這個展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與千年前的古人近距離接觸,這時夫人的遺體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具遺骸,二是承載著千年歷史文化痕跡的瑰寶,她帶給我們的精神衝擊和靈魂洗禮是十分巨大的。

博物館帶給參觀者的歷史體驗感,是任何歷史材料都無法比擬的。讓我們在參觀利蒼夫人遺體的時候,懷著最為崇敬的心態,本著感受歷史力量和學習先人智慧的目的,只有這樣,才不辜負利蒼夫人在天之靈。


國家人文歷史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市發掘了馬王堆漢墓一號墓,此墓深達16米,專家們從文物上的文字辨出此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辛追墓。



考古人員打開內棺材蓋,裡面是一具沉睡了兩千多年卻顯得十分新鮮的女屍:外形完整無缺,全身柔軟而有彈性,她的血管在注射防腐劑時還能鼓起來。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無疑刷新了考古工作的價值,有人把它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則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二”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

與考古研究相呼應,湖南省博物館也將辛追夫人屍體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展出。


於是有人提出疑問這種公開展示屍體的行為,是否是對死者的不敬呢?


一、辛追夫人的屍體被博物館展示,說明其價值珍貴,從這個角度講,展示屍體不是對死者的不敬,而是大敬。這與辛追夫人的親屬或後人的考慮應該是殊途同歸的。


據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劉小豹介紹,辛追夫人屍體不腐的原因大致有兩個,個是埋的深,一個是密封的嚴。


後來經人們研究發現,湖南的地理環境,地下8米以下的土壤有恆溫恆壓恆溼的特質,在這一點上,辛追夫人屍體無疑佔據了環境條件的優勢。


另外屍體用四座棺材呈階梯式擺放,用木炭、白膏泥、夯土和封土作為密封材料,有效地起到缺氧、無菌的作用方面,辛追夫人的親屬及後人必然做了相應的安置,由此可見他們希望屍體長存於世。


不負眾望,辛追夫人享有“東方睡美人”之稱,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紀錄中的奇蹟”。

湖南博物館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寢宮”和其親屬、後人的考慮可以說殊途同歸。


二、展示屍體並非湖南博物館開的先例,世界各國總共有14具屍體曾被展示。


俄羅斯的領導人列寧、越南領導人胡志明、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法國伯爾納德修女還有意大利的“睡美人”羅薩莉亞·隆巴多等等都被展示過。




三、湖南博物館展出的辛追夫人屍體,身上的“關鍵部位”都覆蓋了毛巾,並不是一覽無餘,既使已無人為其發聲,應該說也充分尊重了古人的“人格權”。


專家經解剖發現,辛追夫人內臟保存完好,膠原纖維和剛去世時相似,血管裹有凝固的血塊,血型為A型。


按病理檢查得出結論,辛追生前患有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多發性膽結石等多種疾病;她的食管、腸胃內還有138粒半甜瓜子,說明她死於瓜熟季節,估計是膽絞痛引起冠心病發作致死,50歲左右。


專家還對她進行了真人復原。



辛追歷時2100年的屍體,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溼屍,也是具體體現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的活體見證。


總之,湖南博物館對辛追屍體地展示,其實是對中國古文化、歷史、生活、醫學等的展示,應該說也充分尊重了古人的“人格權”,是一種高境界地敬重。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個人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不是裸展就行了,現在人死後都火化,別說兩千年一萬年以後也都是灰,你想展示都沒有。留一點給後代去開發吧。別他媽到時候挖開的都是灰



文盲老師


不算,展示的屍體是作為文物展示的,展示的是一段歷史,有很大的研究教育意義。

如果說它是一具現代剛下葬的屍體,挖出來觀賞就有一點噁心,甚至是違法的,因為屍體也是受法律保護的。

對於古代墓裡出土的的屍體,它已經不是一具屍體那麼純粹,他演變成了文物,有考古研究的意義。


瓜仔說電視



這種行為當然不是不尊重,恰恰是尊重的體現。這種溼屍木乃伊在整個考古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更不要說還是兩千年前的溼屍。這樣的屍體保存狀態,是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你知道這保存有多好嗎?


我們看到的辛追可能也是這樣面目猙獰,眼睛突出,舌頭外吐,怎麼會是考古學家或者其他專家說的栩栩如生,就和剛下葬一樣呢?其實那是我們沒有見過一具屍體從死亡開始到完全腐爛的時間表,以及各個時間的屍體所表現的特徵,辛追墓出土時的樣子就是人死後十幾天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可想而知,這幾乎就是她下葬時的樣子。

保存如此完好的屍體本就是一種奇蹟,並且並不存在對死者的不尊重,恰恰是尊重的表現,我們將她放在博物館展覽是要告訴我們的後人,我們的祖先的智慧和我們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即使現在我們在某些方面也未必能達到,這是對先人的一種致敬,需要我們後代去瞻仰。

還有人說這樣展示祖先的屍體,是為了謀利更是子虛烏有的說法,你可知道現在我們國家的博物館,不管公立還是私立博物館,百分之九十都是免費的,是靠國家財政支持的,它的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達到教育公眾的目的。

即使有少數博物館要門票,也是為了博物館的日常開銷,不存在為了賺錢去開一家博物館的,如果有開博物館的資金,去投到什麼項目上還不比博物館的回報率高。

當然我們現在的博物館還都是無差別展覽,並沒有分級,這就導致了,有些展覽可能並不適合所有年齡段、或者所有人群參觀。同時這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了博物館展覽中的一些博物館倫理問題,展覽沒問題,畢竟全國就此一例,但是要注意展覽的方式和觀眾接受程度,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引起觀眾的不適,反而起不到傳播知識,教育公眾的目的。


考古流帆


對於博物館展出古屍,我是持保留態度的。希望維護好現有展出,更多以人文尊重,而不是隻當做一個文物,同時不再增加新的古屍展出。

另外對考古發掘中的遺骸,也做好處理,科學研究之後,及時重新下葬。

首先,考古是一門科學,但不是脫離社會而存在的,傳統文化和倫理同樣重要。當我們發掘古墓,已經破壞了古人的安寧,即使是被盜墓後的搶救發掘。作為墓主人,可能更想墓門塌陷,無人再來,而未必高興的把所有陪葬品都送達博物掛的展廳或庫房。只是他或她已經沒有了發表意見的權利。


其次,年代久遠古屍的科學研究價值很高,對歷史學、生物學和醫學領域都能提供新的信息。中國境內古屍發現最多的是新疆,因為其自然乾燥環境而形成大量乾屍。而馬王堆女屍是一具溼屍,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溼屍,具有特殊意義。在科學研究之後,是否有必要放在博物館中供人參觀?答案並不是肯定的。假若提供高清晰的圖片和視頻介紹,及主要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能夠滿足博物館的功能的。畢竟當下很多人參觀古屍,還是以看新鮮看奇蹟的態度的。



第三,的確如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也在展出,一些地方還有挖出死去親人重新裝扮展示的習俗,但這些都不是中國。中華民族有自己的傳統,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博物館裡的古屍只是被參觀,而不是被瞻仰,所以與某些情況不一樣。而古屍與主動捐贈屍體供醫學研究也是不同的,後者是有當事人同意的。馬王堆女屍的展示還是好的,隱私部位都用白布蓋上了。而如荊州博物館的鳳凰山M168西漢男屍,內臟都拿出來放在一邊。對於這些參觀者看什麼呢?又不是生物博物館。



綜合來說,這個問題在不同人眼裡差異很大,支付、反對、無所謂都皆有人在。迴歸到博物館的本身,很多展出古屍只是為了吸引眼球,多一些與眾不同,並沒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作為參觀者,我們要對古屍多一些尊重,他們她們都是曾經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