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喜歡歷史的朋友多嗎?你怎麼看待歷史這門學問?

ZM思睿


在收到這個問題之前我做了一個調查問卷,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普適性。

我本人對歷史是很感興趣的,但是我身邊的人對歷史感興趣的不多,因為大家都是理工科學生。老師也是理工科老師。也就是說我身邊的人,我熟悉的人都是理工科。理工科的人對歷史有一種偏見:晦澀難懂,內容多,複雜,亂,條理不清晰。

歷史確實是這樣,先不提世界的歷史,就先說中國的歷史。五千年啊,這其中發生了那麼多事,那麼多次的變遷改革,每一次都有背景,社會的形態,矛盾的產生,利益的爭奪.....一大堆的內容。理工科的人從來追求的都是簡單,明瞭,清晰。所以我身邊的人在看歷史的時候總是會感到好奇,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但是不一定每次都有解釋,何況這解釋不一定能記載下來。所以在理工科的人看來大多數的歷史都是莫名其妙,不知怎麼回事就發生了。

理工科的人追求推導。就是一個結果必定有它合理的解釋,合理的推導過程,而且這過程還具有普適性(就是可以從這次的經驗中,得到下一次的結果)。但是歷史常常不是這樣的,這次是這個原因導致了這個結果,下次這個原因卻是另外的結果。這就很容易讓我們恐慌,就是說:沒有一個公式,都是經驗。從我上大學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接受老師們給我的一個思想:經驗是靠不住的,只有公式和公理才是靠得住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恐慌,因為我們身邊的事情和我們所接觸的一切都和歷史中的不大一樣。而且,像我們這種人,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沒有人敢說自己都懂了。學到的東西,你總想著去運用。我們學的都是公式,定理,前人的智慧結果。這一用就完了蛋,毫無用武之地啊。然後就會失落。你看,人都是這樣,廢了半天心思,死了不知多少腦細胞才懂的東西,結果在這個地方沒有用!怎麼讓我對歷史感興趣?

還有,還有。學理工科的人腦子一般比較直。這不是說我們情商低,而是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子:凡事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果關係必定有公式在裡面。多可笑,我們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只是不想理,沒有人比我們更會計算,各種定理,競賽我們都可以搞得通,但是我們不計算利益得失。因為在大多數理工科學生心裡,必定要有一個地方是要堅守的:自己的良心。我曾看到過一個自殺的研究生(我們學校每年都會有兩三個學生自殺,或不堪重負,或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或失望透頂)的遺書:你還要我怎樣?我已經沒有了太多可能,我只會材料,這一輩子只能研究材料來養活自己,我曾以為你是我前進道路上的指路人,沒想到你卻會做出如此之事,沒想到我的指路人心是黑的,他指的路能去那兒?我看不到路的盡頭,活著沒什麼意義。

你讓我們怎麼辦?學的越深,越出不來,路越走越窄。出不來的,不要說學材料的去做銷售,本科還好,一個研究生,博士生,不做材料,去做銷售,你讓他怎麼辦?學了那麼久,都有感情了。我看到過一個研究生學姐,深夜兩點還在實驗室觀察自己的實驗結果。第二天我去見她的時候:她都哭了。她做了整整一年,不是因為累,而是喜歡上了這個,成功的那一刻的幸福感讓人承受不住。你讓我們去欣賞古詩詞的美,抱歉,我們欣賞不來。但是你讓我們欣賞一個晶體的美,我們可以。我們會從結構,成分,觀察方式等多種方式欣賞。因為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幸福。痴迷的人對著某一個試管說:這是我孩子。不要覺得奇怪,她可能真的沒有孩子,她可能費的心思在這個試管上的心思比自己孩子還多。所以,你要我們怎麼去懂歷史?去看爾虞我詐?我們不覺得它美,會覺得很噁心。毫無意義,呵,真的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除了我的學科,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

理工科學多了的人腦子是僵硬的,對於人心的彎彎腸子真的是不懂。經常有人說:理工科的人處理事情和小孩子一樣。這是真的,不是幼稚或者心智不成熟,而是這就是我們的做事風格。和文科的學生交流總是很費勁。心不一樣。

古代是沒有科學的,所以沒有人的思想方式和現在理工科的人一樣,有一樣的也基本上是默默無名之輩,歷史沒有記載,或者記載的不是很豐富。

所以不是理工科的人刻意的不喜歡歷史,而是曾經喜歡過,但是被傷害了。撞了個滿頭都是包,退出來了。

我喜歡歷史的原因是我喜歡去幻想,總是有很多想說的東西。當然現在越來越少了,因為理工科學多了,腦子越來越僵硬,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少。每次對歷史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又活了一遍。然後就去幻想,我喜歡這種把自己放空的方式。

那些說什麼讀史可以知古今的人,我覺得是這樣的:這句話最早是唐太宗李世民說的。

你看,唐朝,李世民。唐朝和今天完全不一樣啊,但是唐朝和它之前的那些朝代在思想上沒什麼不一樣,根據一些經驗可以知道未來這沒什麼錯誤,但是放在今天就不對了。第二個,他是李世民呀,他要知道很多事,知道君臣之間的那些東西。你是君?還是你有臣?別鬧了,我們都是平頭百姓,知道了又怎麼樣?中央要你?別鬧了,他們比我們清楚的多。

有人說我,別拿你的興趣愛好和別人的專業搶飯碗。我同意這句話,這句話沒毛病。但是,凡事都有不同的觀測角度呀!我從我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認為是對的,這對我來說也沒毛病呀。對這件事情來說也沒毛病,因為它已經發生了,不會因為我的看法而發生改變,而且多個角度多個想法不是。

綜合上述:

大多數理工科的人不喜歡歷史,我是例外。




歷史一塵埃


喜歡的人多,多半用來扯淡,畢竟沒誰靠研究在市場裡吃飯,開不了標準普爾,日本jcr、等研究公司,出路無非當老師,念個死人經混飯吃。或者混出名,去企業裡胡說八道一下企業文化,什麼彼得聖吉、馬斯洛,厲害一點,胡說一點ad錢德勒

因為門檻最低,真正研究,原創,深入原本text,鳳毛麟角。

歷史,喜歡的多,能靠這個吃飯,創業,幾乎沒有。

所以都是用來扯淡聊天的。不過有權有錢,往往自以為最懂歷史,因為他們搞到錢權,

中國方面,對歷史有點真知灼見,大概章學誠等幾個鳳毛麟角的人,而且這類人都是邊緣化的人,知道人不多,不是事業單位的。用今天話說,所謂的民哲。


彭行人


我喜歡歷史,不是因為“讀史使人明智”。

我是個隨性的人,才不管它明不明智呢。我只是覺得它有趣。

筱談天下曾說:歷史很有趣。

深以為然。

筱談天下是歷史問題答人,她也是我在頭條上,唯一“勉強”過的人。

我最煩別人勉強我關注他~我喜歡你,關注你了,你也來喜歡我吧。

就像《倚天屠龍記》中趙敏的那句名言~“我偏要勉強!”

我只對筱筱說過:喂,你也關注我吧。

筱筱笑著回關了我。

一開始我以為博學的筱筱是個老爺爺,滿腹經綸,戴著老花眼鏡。

混熟了才知道,她竟然是95後的小可愛。

我關注了很多歷史達人,比如@筱談天下 @最愛君子柳 @文蹤旅跡 @HannibalLecter @鄧海春 @王事情 @洞庭一葦1188 @每日趣評 @而知而行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

你看,喜歡歷史的人還是蠻多的。

他們有很多是粉絲過萬的大神,我剛關注他們時,他們粉絲才幾千,短短几個月,都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哎呀,其實我是個歷史盲,經常鬧笑話。

但我會努力的,我正在讀一些歷史書籍。

那麼,我為什麼喜歡歷史呢?

我喜歡歷史,是喜歡那些沉澱在歷史深處,一個個鮮活的人的故事。

他們也曾經,那麼真切而熱烈地活過。

那些故事,或激昂,或悲壯,或喜悅,或淒涼,或令人悵惘若失,或令人扼腕嘆息……

讀了這些故事,我彷彿活了千萬次。



春途


越來越少人去認真研讀歷史了,現代人追求的更多是物質層面的東西,很少人去追求心靈的成長和智慧的增長,很難靜下心來讀歷史,寧可天天追著八卦新聞,也不願讀點有益的書籍。

事實上讀歷史的人都知道,人生的大智慧都在歷史經驗中。今天我們所享受到的智慧果實,都是歷經千百年的歷史沉澱而來的。我們知道但凡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物都是喜歡讀歷史的人,偉大領袖毛主席一生手不釋卷,最喜歡讀的就是歷史,一部《資治通鑑》前後就讀了十幾遍。

不管你有多忙,一定要靜下心來讀讀歷史,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格局不斷放大,人生境界不斷被提升,人生快樂會越來越多!


商縱學宮


呵呵,喜歡歷史的朋友應該很多,這從“悟空問答”歷史板塊的閱讀量和答題量就可以看的出來。

歷史可分為真實的歷史、傳說的歷史和記載的歷史。真實的歷史我們無法知曉,因為我們沒有機會親身經歷。即使親身經歷了,也會因認知水平、價值取向等原因而和其他親身經歷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傳說中的歷史和記載的歷史(各種文獻資料)已參進了傳播者和記載者的個人好惡即如上所述之價值取向,已然與真實的歷史產生了差距。所以,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廣泛地收集史料(不僅僅是文獻記載的史料,包括傳說和地下出土的實物史料),研讀史料,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儘量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而我們廣大的史學愛好者通過廣泛地閱讀中外歷史書籍,不僅可以使我們具備國際視野,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同時更重要的可以給我們提供方法論指導,能使我們遇到問題不慌張,不迷惑,不盲從,能做到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讀史可以明智”。對中國歷史的學習,可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對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通過領略燦爛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可以大大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加深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優良傳統,知道救亡圖存和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中華民族奮鬥的基本目標,從而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念。


淮上秋陽


我是很喜歡歷史的。而說到當今社會如何,我們可以先想想歷朝歷代。

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難道很多人喜歡歷史嗎?大家都在忙著救國救民,甚至沒有經歷關注。再往前的歷朝歷代,農業社會,精英群體,本來就是少數,這部分人我們先不聊。大多數國人,關注多嗎?我認為,不多。

再回到當下,精英群體,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龐大,而現在的精英,你要說非常喜歡,我覺得不是;你要說不關注,也不會。我是認為,喜歡歷史的比例,要比過往的朝代,要高很多,比前十幾二十年,我說不好。

但是我覺得歷史,是讓一個人有大格局觀的重要學問。但凡有大格局觀的,沒有一個不喜歡歷史的;但是喜歡歷史,不一定有大格局觀。當然,不要絕對化。

在學習中成長,在歷史中前行,我們都在路上。


老李的股票課堂


歷史是什麼呢?現在我所理解的歷史是一種對過去的記錄,是過去事實的真相,同時,歷史是一種發展過程,最後呢?也是一門學科。卡爾也說過:“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於是,歷史反應的內容應該是過去,而歷史的作用的對象和影響的範圍應該是當下社會和生活在當下社會的我們,可以說,這一點,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

我想先說說自己選擇早期早期中國文明這門課之前對於歷史的瞭解和認知,然後是學**之後對於歷史能帶給我們些什麼做一點自己的歸納總結。首先,當初認為的歷史就像是一個個簡單的神話故事的合集,畢竟,我們都是從盤古開天劈,女媧補天的神話中走來;讀過封神,三國,隋唐;在《史記》的王侯將相本紀世家列傳中痴迷徜徉。後來接觸到這門課,才真正發現了歷史中幾個組成部分:考古發現的原始資料,歷史文獻記載,口耳相傳的歷史故事,等等。從中我終於發現了歷史學的博大精深,於是,對於歷史學給了我們什麼,有了更多的思考。

下面具體說說歷史帶給了我們些什麼。

(一)歷史是對過去的記錄,帶給了我們事件的真相。

首先,提及歷史,必然想起的是許多鮮活的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說的正式一點,是為大多數人認可的歷史真相。這就是歷史帶給我們的第一點作用,它讓我們對過去有了基本和初步的瞭解。我們知道了人類並非上帝創造,並非從石頭裡蹦出來,也沒有盤古的開天闢地,人類從進化中來。雖然中國人的確切祖先來歷仍然沒有定論,但是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我們知道了我們自己從哪裡來?

我們曾有過的石器,玉器,青銅文明,在中華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早期文明。於是我們知道了古老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和多元化。

接著,我們諳熟大禹治水,成湯滅夏,武王伐紂的故事,雖然這些故事距離我們幾千年之久,但是說起殘忍跋扈的夏桀,紂王,人們還是心驚膽寒,說起神機妙算的太公,還是會嘖嘖讚歎。所以我們擁有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也發現了最為原始和傳統的性格。

歷史還為我們還原了殷商的奴隸制度,一場場祭祀和慶典;西周分封制下的儀禮森嚴,鐘樂陣陣;秦國嚴苛歷律時代中凶神惡煞般酷吏揮舞著手中的皮鞭;漢代日趨完善的官僚和爵位制度。從中我們知道了早期的政治文明。

還有孔孟儒學的仁德治國,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愛與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國。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天授君權的理論,外儒內法的實施……我們瞭解了中國的統治哲學和文化傳統。還有經濟與分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回故歷史


我覺得當代社會中喜歡歷史的人應該不多,這部分人多數是處在金字塔頂端的人與一些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個人及學者。

對於歷史這門學問,我們應該保持一種批判心理去看待,從歷史中學習古人先進思想,從歷史中吸取前人教訓,對歷史的真實性保持理性。

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學習與瞭解歷史文化過程中,知識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從前人的發展軌跡中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形成一種高瞻遠矚的世界觀。

增強文化自信,助推中國文化繁榮。


冷暖自知abc


摻和歷史的人多了,難免會出現觀點相左、相異和對立之處,於是,討論的人就會更多。這難道不是媒體希望達到熱鬧的效果嗎?

無可否認,讀歷史的有很多淺識、誤識和歪識之人。對這種現象,我不會去怪罪於讀者,因為這與悠久歷史的教育環境有關。

讀者的大腦相當於白紙,他們能得到的什麼觀念,難道不是與作者、傳媒、監控、掌局者們息息相關嗎?

我覺得,歷史是個極其重要的學問,只有經過充分的、自由的、科學的、系統的探討,才會正確地指導人類未來發展的道路。


馮國華的發言


當今社會,有關歷史方面的事,在中國平民眼裡好象不是他的事(只為生活,金錢,富裕勞苦奔跛。而不大注意歷史,好象不關他的事,這也不為過份。但政底及國家公務員,軍隊,孜育私所有行政機關得必須要關心歷史,特別是教育界,一批批,一代代出社會的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辛勤園丁教育打基礎。所以有關歷史方面的款課書就應從小學至初高中及大學希應注重勤教。使他們真正懂得歷史發展中的坷坷坎坎。促使他們有一顆上進心,愛國心。為國家聚榮昌盛,恆穩持續發展培育凍和樑才,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很有必要。把中國共產黨開創的新中國一代一代的接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