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

user5741366470648


"寒門難出貴子”,這是這幾年人們常談的話題,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都有了重視,但是到了什麼時候,父母是孩子背後的有力支撐,這是不容質疑的事,一個良好的家庭背景,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有力支援,使孩子在很小時就接受不一樣的影響,使孩子各方面都會有不同的教育資源,從近幾年的高考狀元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而高考狀元中,來至貧困山區的孩子少之又少,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寒門難出貴子”這件事。

我也看過關於高考狀元的數據:

 多個國家重點大學,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

  清華大學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1999年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2.5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至2005年近30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1978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佔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一成左右。

由此可見農村孩子相對於家庭優越的孩子要想逆襲是多麼難,其實這也對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教育應該如何改革?

農村地區的孩子從各方面都相對於城鎮孩子要落後許多,從高考狀元中可以看出百分之八十五的狀元來至城鎮,而百分之十五來至於農村,這就說明個問題:難道農村孩子笨嗎?其實不是,是由於他們的背景。

但是農村孩子也不要由此而喪失信心,不是也有百分之十五嗎?這說明我們還有逆襲的機會,凡事不是絕對的,也有可以向命運抗爭的,最後成功比那些城市孩子更讓人興奮,生命本身就是一次對命運的搏擊,當你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出生,那是令人興奮的,希望農村的孩子,出生與泥土,但有搏擊命運的勇氣。


沃土芳華666


現在的教育體制決定了寒門難出貴子。學校有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分,出身寒門的孩子沒有錢讀私立學校,只能讀公立學校,公立學校一味地要求減輕學業負擔,小學到初中階段也不上晚自習,而且好的培訓機構收費很高,一年下來幾萬元不等,寒門子弟也上不起。反之,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上私立學校,從小學開始住校,上晚自習,學習時間得到充分的保障,節假日還要上優質的補習班,成績自然要好很多,考上重點高中的也多。到了高中大家一樣住校,但節假日寒門子弟家長沒時間沒能力管教,孩子只能自生自滅,而有錢人家的孩子又在有針對性地請家教,上補習班,自然又勝出一籌。高考時,寒門學子一旦失誤只得將就,有錢人家的孩子可出國可復讀,自然又高出一等。大學畢業,寒門學子一般儘快找一份工作養家,有錢人家的孩子大都選擇考研或出國深造,二者的學識、視野、眼界又相差甚遠。以上種種,都是導致寒門學子難出貴子的重要原因。


都市草帽


大家一定要明白了,不要跟風。

寒門出貴子,實際上是一句勵志的話,是千百年來的心靈雞湯。

實際上,寒門難出貴子才是正確的說法。我們知道我們的孩子要能成為貴子,必須讀書。正所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千百年來,寒門能夠養活自己的孩子就不錯了,要想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非常奢侈的事情。以前要讓小孩讀書就像現在想在北京上海買房子一樣。

現在又怎麼樣呢?讓我們感到很痛心的是,越是生活好的人家,越想讓小孩讀書。越是貧窮的人家,越是沒有文化氣息的人家,越不想讓小孩讀書。有一些家族,有一些村子,自從恢復高考到現在,幾乎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學,相反,有一些家族和村子從來都沒有一個人考上大學。

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樣我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物質寒門會通往心靈的寒門。有一些村子住著1000多人,現在在讀初中的都很少。不是說他們沒有能力去讀初中和高中,而是他們根本就不想讀書了。

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在一個村子裡面,要找到一支鋼筆都很難,那絕對不是編的。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寒門的孩子真正想學習了,但是要想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沒有錢呢。寒門的孩子,如果有一科是缺腿的,如果他足夠機靈,他可以找老師和同學幫忙。如果他比較內向,沒能夠開這個口,又沒有錢去找家教。那他這一科就缺下去了,他要想成為高考的貴子那就很難了。

上面說的是一般的情況。凡事都有例外。在很多的普通人家,也就是我們說的寒門之中,也會有出貴子的機會的。這是相當勵志的事情。我們也感到欣慰。

祝願大家富貴榮華,早出貴子。



逃出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寒門是指擁有較少社會資源的群體,貴子是指擁有較多社會資源的人。兩者是在符合社會認知下的相對概念。社會資源是指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主要包括:經濟,威望,權力。三者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整體。“再”指的是“現狀的繼續保持”。現在處於寒門這種階層的人仍然難以突破自己的階層,流動到貴子所在的階層,這一情況使得寒門再難出貴子。

數據表明,企業負責人的世襲率2000 年為2. 1% ,2010 年提高到 8. 2% 。並且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而體力勞動者的世襲率高達40% - 45% 。階層固化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並且有繼續鞏固的趨勢。以改革開放為例,初期帶來的巨大變遷使得不同階層的流動性很強,但在新制度已經基本建立,經濟發展已經有一個穩定軌道的時候,這種穩定的發展使得社會階層逐漸趨向固化。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階層固化是如何使得寒門繼續難以突破自己的階層,流動到貴子所在的階層呢,有以下幾個想法。

第一,處於社會較高位的階層對下層具有排他性,縮減了寒門的上升空間。

一方面,人們會出現利益分化、利益結盟,有相同訴求的權勢上層,從維護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立場出發,強強聯合劃定利益邊界,在邊界內實現著對優質資源的瓜分和享有。2010年6月,江西某縣部分事業招考只允許本縣科級幹部子女或家屬報考。2010年12月,湖南某市區人事局要求應聘者必須符合“父母有一方或雙方在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等(區所屬鄉鎮、街道辦事處的純村民,父母有一方或雙方在中央、省、市單位工作)條件之一。

另一方面,高位階層內部有著強烈的認同感,階層內部形成了有相同特徵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具體包括門當戶對的婚姻關係,環境相當的朋友圈等。如子承父業的傳承關係,也體現了階層排他的加劇。2012年中國家族企業子嗣完成接班父母達10%(《福布斯 2012 年中國家族企業調查報告》: 2012年後,中國企業家族成員中處於首要地位以將近 4 成的比例由父子的關係取代兄弟關係),甚至2014年上市企業中佔比也近10%(人民大學商學院數據)。

第二,處於社會較低位的階層擁有較少的社會資源,日益被圈化,上升受阻。

在教育資源方面,低位階層本身擁有的基礎教育資源就相對較少,同時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更少,甚至觀念上也有侷限。由於城鄉差距舉例,即使出臺了扶助政策,但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才達40%,“中國重點大學中農村學生的比例自 20 世紀 90 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 級農村生源僅佔 17%”。高位階層除了更好的基礎教育還能提供給子女更多教育資源,試想若試圖通過彈鋼琴來上升,但若連鋼琴都沒有連“器”都沒有何談善其事呢。(藝術、基金投資、交際禮儀等)

另外社會環境的確為寒門提供了支援但寒門可使用資源仍然偏少,進入通道受阻。西南交大農村單招學子除了思想品德、學業水平外還在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上有著競爭對比,能因此進入交大的比例為10:1。就業方面。2009年農民、農民工子女,服務員工子女中分別有35%和2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15%的比例。(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就業形勢緊張的現在,就業競爭考量的不只是個人素質而是綜合實力,包括社會資源量如:人脈、社會評價等,都直接影響了他改變自身階層地位的就業機會,有的人只能通過自身素質就業但並不能成為貴子。(即使是創業也是一樣,改革開放初期存在的“白手起家”式低成本創業模式漸漸消失。)所以,寒門有些難出貴子。


喵推電影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父母缺少尊重知識的思想觀念,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也就可想而知。因此,農村地區會發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教師家庭的孩子大多數會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成績好,也許,其中的原因就在此。

父母缺少以身作則的責任感,讓孩子在一片麻將聲中成長,在一片吵吵鬧鬧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缺少正能量的滋養,孩子學習也勢必會受到影響,由此造就寒門難出貴子。


博128


就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校園+補習的培育孩子的模式,“寒門難出貴子”的說法並不為過。為什麼這樣說?我的解釋如下:中國的學生決大數出在農村,家的父母基本為農民,靠土地的收入來維持家庭的開銷,是農村的都知道:微薄的收入很難滿足補習的昂貴費用。這也就是說跟本就不在一個起平線上!各位看官我相信結果就不言而喻吧!!!


逍遙客2927


目前來說,有錢人家的孩子有能力有資源獲得更好的教育,包括可以上教師團隊比較好的學校、可以接受質量好的補習班,也可以去更多的課外興趣班,而普通或者家庭條件差的“寒門”的孩子這些可選擇的內容很少,只能在能力範圍內去接受相應的知識學習,機會少,視野小,接收的信息少,能力提升的也慢。


枝蔓T


努力,勤奮,學習,畢業,奮鬥,奮鬥,在奮鬥,幾年後,終於升職加薪,在奮鬥奮鬥奮鬥奮鬥,終於付了首付,成了家,還一輩子的房貸,卻不及豪門的一頓飯,一輛車,一條狗。


書生正氣喲


這是封建的說法。血統論。


zd149


有機遇沒有路費那能上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