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都”邁向世界級車都,武漢開發區白手起家27年從荒地成武漢產業引擎

楚天都市報記者汪亮亮通訊員張敏孫亞雲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宋枕濤李輝

大江奔流,沌水湯湯,兩江交匯,其名沌口。

古老的地名,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煥發新生。27年前,武漢開發區(漢南區)在這片荒地上,白手起家,憑藉“再造一個武漢”的雄心壯志,從一個汽車項目裂變為一座城,發展成著名的“中國車都”,躍居武漢第一大經濟板塊。

今天,這座活力無限的產業新城,這座開放包容的夢想之城,這座創新實幹的希望之城,正在二次創業,向世界級車都邁進。

“圍繞省和武漢市提出建設世界汽車產業集群目標,武漢開發區上下正與時間賽跑,全力推進傳統汽車向下一代汽車轉型升級。”武漢市委常委、武漢開發區工委書記胡亞波說。

“中国车都”迈向世界级车都,武汉开发区白手起家27年从荒地成武汉产业引擎

武漢圓了半世紀的“轎車夢”

“武漢開發區的主要道路,比如沌陽大道、神龍大道等,軸線都是南偏西15度,這樣,冬天得到的陽光最多,夏天得到的陽光最少。這是神龍落戶時,聽取法方意見的結果。”王遠昌說。

王遠昌是漢陽縣最後一任縣長、蔡甸區首任區長,後長期任武漢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見證、參與了武漢開發區發展建設。

說起神龍落戶的往事,不得不提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轎車夢”就已開始在武漢人的心中縈繞。

而這個夢直到1988年才有了盼頭,當時的二汽(現東風公司)上報30萬輛轎車項目建議書,獲國家計委批准,開始全國招標。一時間,12個省市提供113個廠址爭搶。

當時的武漢,轎車生產是空白,汽車產業陷入困境,若能爭得這個項目,將注入全新動力,自然加入搶奪大軍。

1988年10月,武漢市委市政府調集精兵強將,成立“轎車辦”,王遠昌便是成員之一。

各地向二汽提供的選址材料,用汽車一車車拖進十堰。最終,武漢憑藉產業基礎、區位、政策等優勢勝出。

原本,二汽的轎車總裝廠與法國雪鐵龍合資。由於特殊原因,中法關係出現波折,何時簽約沒了時間表。一直到1990年12月20日,二汽與法國雪鐵龍公司合資生產30萬輛轎車項目合同簽字儀式在巴黎舉行。消息傳回,舉市沸騰。

從簽約到落地,還有很長的路。為推進項目落地,武漢拿出了超常規的方法和魄力,敢闖敢試。1991年5月16日,在項目還沒有完全落定的情況下,武漢轎車產業開發區就動工建設了。當時主持工作的管委會副主任任德亮開玩笑說:“如果項目搞不成,就到這裡當柑橘園的園長。”

1992年,東風與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合資成立的神龍汽車有限公司落戶武漢開發區,成為國家汽車工業的三大轎車生產基地之一。神龍項目的落戶,拉開了武漢轎車產業發展的序幕。

白手創業建起“中國車都”

“寧要漢口一張床,不要沌口一套房。”談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武漢開發區,68歲的當地人鄭智剛記憶猶新,“當時武漢開發區到處是荒坡、泥巴路。和‘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貨到漢口活’的武昌、漢口,不可同日而語。”

武漢開發區起步建設階段,國家沒給一分錢,資金全靠自籌。當時,供電、電信、供水、排水、道路等11項基礎設施,總共需要投入5個多億。為此,武漢舉全市之力支持該區建設,武漢市屬各單位各部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通力合作。幾千名駐漢官兵和武漢市直機關幹部浩浩蕩蕩開進該區,揮鍬掄鎬,植樹造林,把一片黃土變成了綠林。

武漢開發區人更是頑強拼搏、艱苦創業。該區管委會剛成立時,在沌口一個糧站裡辦公,十幾個人擠一個辦公室。“冬天四面漏風,特別冷,我們就烤點木炭,把室內燻得烏煙瘴氣的。過年了沒有收入,年怎麼過?我就跑到市政府去,當時正好在打豆腐,我拿了兩個桶,提了兩桶豆腐回來,一人分幾塊豆腐,就把年過了。”任德亮說。

王遠昌表示,武漢開發區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在許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如行政機構高效、精簡。剛剛成立時,管委會內設不到10個機構,只有200多人,該區擁有市級審批權限,各種審批都可以區內完成。

精幹的團隊,創業的氛圍,武漢開發區的“中國車都”夢由此起航。1995年9月,第一輛富康轎車在神龍武漢一工廠下線;2017年,東風本田公司累計實現產值1092.2億元,成為武漢工業史上首個年產值超過千億元的單體企業……

27年來,東風總部等54家世界500強企業,神龍、東風本田和東風雷諾等7家整車廠,以及法雷奧、格特拉克、納鐵福等500多家世界知名零部件廠商陸續聚集,使這裡成為著名的“中國車都”。

“當時大家都意識到,這個項目將為武漢經濟作出巨大貢獻,但都沒有想到,汽車會很快成為武漢第一大產業。”王遠昌說。

武漢開發區成產業引擎

因車而生,因車而興,但武漢開發區的產業格局並沒有侷限於車。從誕生第一天起,開發區就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鏈條,大批外資、合資企業扎堆落戶。

開車行駛在東風大道高架上,兩側便是武漢最大規模工業走廊,武漢的工業心臟在這裡汩汩跳動。格力、美的、可口可樂……每年,這裡生產120萬輛汽車、1200萬臺(套)家電,以及大量食品飲料等。

2017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財政收入等6項主要經濟指標,分列武漢市第一。在200多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該區綜合排名第23位,產業基礎排名第8位,利用外資排名第5位。

今天的武漢開發區,不負當年所望,已經成為湖北、武漢經濟的主戰場、主引擎之一,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食品飲料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集群及完整產業鏈條,集聚工業設計、研發製造、諮詢服務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7萬人,產業工人14.1萬人,擁有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平臺40個。

農民洗腳上岸當產業工人

改革開放不僅造就了武漢開發區,更給當地的居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60歲的武漢開發區龍湖社區居民曹傳國稱,改革開放之前,他靠打漁為生,每天收入連兩斤豬肉都買不到。村裡190多戶人家,大部分都住土坯房,還有一些住茅草房。

改革開放以後,曹傳國所在的軍江村大膽打破計劃經濟束縛,相繼組建了6個村辦企業,生產藥瓶、包裝紙箱等產品,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村民們生活大為好轉。

“80年代,村裡給漁民統一建的是兩層小樓,居民自建一個平方補貼20元,一棟房子下來可以補兩三千,那時蓋個房子也就七八千塊錢。”曹傳國回憶。

2009年起,龍湖社區開始拆遷還建,2015年成立社區。至此,村民們不再從地裡刨食,從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社區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在開發區上班,只要願意幹,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

建區之初,武漢開發區是工業區,人氣不旺,生活不便,隨著江漢大學、武漢體育中心等公共機構落戶,武漢開發區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大幅進步,如今已成為時尚現代的武漢西南副城。

努力打造世界級車都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偉大的汽車革命,支撐這場革命的是新能源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這是自汽車誕生以來最深刻的一次變革。汽車曾經改變了世界,現在,它正在被改變。”今年舉行的“湖北武漢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士專家座談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

面對全球汽車行業的鉅變,27歲,年輕的武漢開發區(漢南區)又走到了新的歷史起點,面臨“二次創業”再出發。

“武漢開發區的優勢在製造業,未來出路,在於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武漢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彭浩表示,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使傳統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當前工作重點是,圍繞建設萬億規模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重點支持以東風汽車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加速向新能源化、電動化轉型;同時,大力引進培育世界級知名車企,補強下一代汽車產業鏈。

“創新實幹、激情奉獻”是武漢開發區人難以磨滅的精神底色。僅2018年上半年,該區就新增億元以上重大項目38個,招商簽約總額達1149億元。國家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國家新能源汽車質檢中心、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等一批國家級平臺正加快建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創新中心、億咖通汽車芯片、無人駕駛汽車等研發機構相繼落地。

“你好,風神!附近有什麼比較好的西餐廳?”

“哇,真厲害,它幫我找到了幾家高檔西餐廳,就像思考過一樣。”

幾乎每個到訪東風公司技術中心T創實驗室的客人,都會坐在東風WINDLINK3.0體驗艙內,體驗一把人機互動的樂趣。

這是東風和百度、博泰聯合開發的人工智能車機系統,最大的特點是能夠聽懂人類複雜的語言,在AI智能語音的加持下,即使用複雜的語音指令也可實現車輛各項控制功能,並可自我學習、自我進化。

像WINDLINK3.0人工智能車機系統一樣的“黑科技”在東風公司技術中心還有不少,科技創新將助力東風公司搶佔“下一代汽車”制高點,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東風。

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不進則退,慢進跡退。九萬里風鵬正舉,不待揚鞭自奮蹄,當前,武漢開發區(漢南區)已行動起來,以坐不住的緊迫感、等不起的責任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創新實幹,拼搏趕超,將為國家級開發區實現轉型升級,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世界亮點城市再立新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