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網上的一則消息,讓影視行業哀嚎一片,平添了不少明星工作室、編劇、導演等從業人員的焦慮感。

伴隨著“全國範圍內的明星、導演、編劇補稅工作已經展開,相關方需要補繳過去三年內稅款”的消息不斷擴散,各地方尚未明確的實施細則讓不少從業人員心裡沒底,特別是“工作室需要按2016至2018年三年總收入的70%按個人勞務計算稅款”的“稅收新政”傳言更是讓影視行業陷入恐慌。信息混亂且沒有官方定論是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多位導演、編劇發表言論,有的澄清有的鼓勁。

實際上,所謂的“稅收新政”是10月份國家稅務總局下達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的具體落實。

影視行業的危局仍未過去,影視股前景未知。引發行業“動盪”的導火索正是5月28日崔永元通過微博曝光影視明星陰陽合同。如今來看,已經過去半年時間,許多事物已物是人非,冰冰已不是以前的冰冰,A股影視板塊更不是以往的影視板塊。

【“補稅新政”引影視業哀嚎 每百萬收入要補19萬稅?】

影視工作室接連收到通知 圈中人人人自危

近兩天有消息稱,部分影視工作室陸續接到稅務部門通知,補稅工作正式實施,共分為四個階段:自查自糾、約談補稅、稅務上門輔導、檢查以及重點檢查(稅務抽查)。

工作室需要按2016至2018年三年總收入的70%(最少)按個人勞務計算稅款。例如總收入為100萬元的,100萬*70%為個人補交勞務費用的計稅依據(按照最高40%勞務稅率計算),同時扣除之前已經繳納過的稅款金額,最終補繳稅款為192500元。總體來說,工作室補繳稅款需要按工作室總收入的20%左右計算。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不僅如此,還有某上海從業者亦在微信群裡表示,上海地區要按照70%的稅基和30%的稅率來徵稅;東陽永康方面傳出的消息則為按照35%的稅率補繳,做輔助服務的可以免30%計入營業成本。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近兩天網傳消息的集中釋放讓不少影視從業人員心理沒底,截至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官方消息確認上述傳聞屬實,不知是窗口指導還是僅為傳言。

各地標準不統一 目前尚屬自查自糾階段

據某自媒體報道,北京稅務部門影視專線表示,確實存在自糾自查,但沒有明確規定70%、30%等比例;江蘇省稅務局方面表示目前暫無具體文件通知其補稅的具體額度和操作;浙江省稅務部門影視專線表示對流傳的補繳比例不知情;上海靜安區稅務部門影視專線則向媒體表示,並沒有一刀切的補稅標準,而是一戶一方案,從10月起已對部分企業進行了上門輔導,“沒有對外發布具體的計算公式,也沒有相關強制措施”。

編劇劉和平也發佈朋友圈稱,在與國家稅務總局領導溝通後確認,“國家對影視行業的扶持政策不變”,其中針對編劇行業的補稅方案已經有了明確答覆“按2002年國稅字52號文件繳納16%稅款,未足16%補足即可。”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從上述稅務部門的回應來看,並沒有所謂的“稅收新政”,現有的傳聞主要是10月初《通知》的落實。《通知》明確,從2018年10月10日起,各地稅務機關通知本地區影視製作公司、經紀公司、演藝公司、明星工作室等影視行業企業和高收入影視從業人員,根據稅收徵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相關規定,對2016年以來的申報納稅情況進行自查自糾。對在2018年12月底前認真自查自糾、主動補繳稅款的,免予行政處罰,不予罰款。

從2019年1月至2月底,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自查自糾等情況,有針對性地督促提醒相關納稅人進一步自我糾正。對經提醒自我糾正的納稅人,可依法從輕、減輕行政處罰;對違法情節輕微的,可免予行政處罰。

從2019年3月至6月底,稅務機關結合自查自糾、督促糾正等情況,對個別拒不糾正的影視行業企業及從業人員開展重點檢查,並依法嚴肅處理。

2019年7月底前,對在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工作中,發現的突出問題,要舉一反三,建立健全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管理長效機制。在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工作中,對發現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違法違紀問題,以及出現大範圍偷逃稅行為且未依法履職的,要依規依紀嚴肅查處。

可以看出,《通知》中所規定的自查自糾時間點、督促糾正與重點檢查時間點等內容,基本都與網絡傳言相符合,焦慮情緒的蔓延主要是由於各地細則和徵收標準傳聞的不確定性讓影視行業人人自危。

有的擔心不止是嚴懲偷稅漏稅,而是要將之前稅收優惠政策的紅利回收,有的還擔心標準不統一會造成監管鬆緊對企業不公平,各類焦慮情緒蔓延開來。

【“補稅風潮”影響深遠影視行業危局難解?】

影視板塊迎斷崖式墜跌 半年蒸發1227億元

影視行業的危局仍未過去,影視股前景未知。

2018前三季度票房457億,國慶檔票房不及預期,全年票房達600億目標將承較大壓力。2018前三季度國內電影票房累計457.21億元,同比增長14.12%;9日國慶檔期(9月29日-10月7日)累計分賬票房為18.92億元,同比下跌21.92%,為近八年降幅最大。截至2018年11月11日,國內總票房為539.71億元,受國慶檔票房大幅下滑及國內電影市場整體增速放緩影響,全年票房到600億不樂觀,低於市場原有預期。

從2015年6月的高點至今,影視公司的股價跌幅多數超過50%。

特別是今年影視圈曝出的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等問題,讓影視明星范冰冰背上了9億元的罰款,給不少有“前科”的影視從業者敲響了警鐘。

另外,近期廣電總局發文表示堅決糾正高價邀請明星、競逐明星的不良現象;衛視黃金檔播出的綜藝節目要提前向總局報備嘉賓姓名、片酬、成本佔比等信息,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節目總成本的40%,主要嘉賓片酬不得超過嘉賓總片酬的 70%; 嚴禁簽訂收視對賭協議。嚴禁任何機構和個人干擾、收視率等數據造假。進一步具體的措施規範了綜藝與影視行業在成本控制、合理營銷推廣上的行為。中信建投分析師武超則表示,短期看,可能會對相關作品製作的進程帶來一定影響,長期看利好行業,對內容製作公司的成本把控等產生積極影響,行業內部分化加劇。

11月29日,影視板塊指數跌逾4%,板塊內個股無一飄紅,中視傳媒、慈文傳媒、唐德影視、新文化、當代東方、捷成股份、幸福藍海等跌幅超過5%。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自5月28日以來,影視板塊持續下跌,影視指數跌幅達44%。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個股方面,其中跌幅超過50%的共有4只股票,分別是當代東方、ST中南、唐德影視、慈文傳媒,跌幅在40%-50%之間的共有6只,分別是捷成股份、中廣天擇、當代明誠、金逸影視、華誼兄弟、長城影視。整體來看,半年時間影視板塊市值累計蒸發1227億元。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有證券分析師認為,內容監管及稅收政策趨嚴,廣電新規強化電視節目管控,廣電強化稅收監察,督促影視公司、明星工作室等進行16年以來申報納稅的自查自糾工作,18年初至今影視項目開工大幅度降低,稅收政策收緊或將對全年影視產量造成進一步衝擊,影視公司業績將承壓。

眾多影視項目停擺 甚至有從業者“賺的還沒保姆多”

在政策要求補稅這塊瓜落地之前,編劇行業已經很不好過。

補稅讓已經處於寒冬中的編劇雪上加霜。今年以來,從演員限薪開始,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項目停拍,大量劇集找不到買家,大量製作公司迎來關門潮。編劇作為產業鏈上游中的一環,工作機會減少,直接影響收入。“有些年輕編劇,年收入甚至比不上工作室的保姆。”“一朝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目前新的稅收政策尚未落地。編劇們都認同,長期規範是好事,但在短期內,稅改對編劇的收入和工作流程都會產生直接影響。

曾任甯浩電影工作室劇本開發總監的黃海黃海說:“規範當然是好的,但一定要考慮到行業的特殊情況。可能大家看到頭部的一小部分演員、導演,前幾年藉助資本賺到一些錢,就覺得這個行業富得流油了。要知道真正撐起這個行業的中堅創作力量,未必是那些輕輕鬆鬆補得起幾千萬稅的人。”

知名編劇,擁有110萬新浪微博粉絲,同時任職中國電影文學會副會長的汪海林表示,自己也有兩個項目直接受到影響,“一個項目認為在政策上要重新考慮,還有一個項目覺得原來的體量太大,要重新考慮,所以擱置了。但也不是徹底黃了,可以繼續尋找合作的公司接盤。項目總是有進有出的。”

項目被懸置的情況,在今年變得越來越多。5月份以來,由崔永元事件引發的演員限薪令、稅收監管等一系列政策,像蝴蝶效應一樣,讓行業上游的資本由爭相進入轉變為觀望,甚至退出。資本萎縮,開機劇組的數量斷崖式下跌。

《軍師聯盟》的導演張永新說,去年在橫店拍攝時,至少有80個劇組同時拍攝,而今年11月,在橫店的劇組只有十幾個。製片方發現,市場在變差,加上限薪和稅務風波,很多已經制作做的影視劇,找不到買主,已經在籌備中的大製作,也不敢再繼續推進。

影院幾近入不敷出:萬達淨利僅增0.3%,星美3/4店關停

從2016年開始,電影行業的票房暴漲結束。至今過了快兩年,也沒有好轉。

截止11月29日,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近562億。還剩一個月,如果12月單月票房能超過38億,全年總票房將突破600億,年增長率約7.3%,介於前年的3.73%和去年的13.45%之間。如果12月大盤不給力,年增長率會更難看。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電影大環境不好,會影響到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經營者,不僅投資製作電影的公司業績普遍不理想,被認為風險已經相對很低,靠放電影穩分票房收益的影院,有些也過得很不好,尤其是那些前幾年跑馬圈地快速擴張的。可以說,曾經步子邁的有多大,如今蛋就扯的有多疼。

比如一直遙遙領先,穩當行業老大的萬達影院,今不如昔,優勢不再,淨利大降。而另一大影投知名品牌星美則遭遇了重創,影院大量關停、欠薪被追討,麻煩不斷,成了行業“老賴”。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有實體資產的放映端,也像只有個空殼的投資製作端一樣,到了一個洗牌和價值重估的階段。

萬達這些年來一直是影院投資公司裡的龍頭,年票房一直遙遙領先,穩居行業第一。但是,年票房受每年的新增銀幕數、平均票價等很多非穩定因素影響,實際上無法作影投之間的對比。不過,倒有一項數據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就是場均人次。

在2015年,影市最火爆的時候,萬達影投旗下影院的場均人次是40,而排在第二的大地影院是27。但是萬達影院的場均人次每年下跌的很快,2016年32,2017年26,到2018年跌到了22。而大地影院這三年來的場均人次分別是19、18、17,相對很穩定。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同樣場均人次跌幅較大的還有耀萊影城和中影投資,耀萊影城比萬達跌的還要快,場均人次從2015年的46跌到了2018年的21,中影投資介於萬達和耀萊之間,算是下跌的裡面比較堅挺的,2018年場均人次26,是前八大影投公司裡最高的。

看整體的趨勢,萬達、耀萊、中影等曾經領跑的,如今的頭部優勢相比幾年前已經大幅減弱,影投之間的場均人次逐漸在拉近,呈現出“大家都差不多,大家都不好過”的局面。

當然,場均人次的降低跟快速擴張不無關係,很多新建的影院,尤其是在小城市或非熱門購物中心的影院,在攬客方面才起步,不穩定,會拉低影投整體的場均人次。

2014-2017年,萬達影院國內每年新增的銀幕數分別為369塊、570塊、994塊、1444塊。2018年雖然增速放慢了,但前十個月還是新增了491塊。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截至2018年10月底,萬達共擁有直營影院573家,銀幕5062塊。截至2014年底的時候,是182家影院,1616塊銀幕。銀幕數四年時間增了三倍多。而全國電影總票房四年時間只增長了兩倍。

大肆擴張的結果是單銀幕產出不斷下降,萬達影投2014年的平均單銀幕產出為260.42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1倍。到2017年跌為161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6倍。

主營業務電影放映收入的毛利率也在不斷下降。上市前的2014年,萬達影城觀影板塊的毛利率為19.68%,此後一路下滑,至2017年跌到12.06%。2018半年報公佈的最新毛利率為14.46%,而另外兩大附屬板塊廣告和商品銷售的毛利率分別為68.3%和60.8%。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這一系列變化最終體現在了財報裡。2018年前三季度,萬達電影(由萬達院線更名而來,主體為萬達影院資產)營業收入109億,同比增7.06%;淨利潤12.68億,同比僅增0.31%。而2015-2017年,它的年度淨利潤增幅分別為48%、15%、11%。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萬達電影曾經的股價很高,是A股影視板塊的頭部上市公司。後來,王健林想把萬達影視資產注入萬達電影,結果停牌時間一拖就是一年零四個月,毫無實質性進展。復牌後,在熊市裡躲了太久的萬達電影股價暴跌,總市值從609億跌到了如今的372億。

雖然經歷了很多波折,但是萬達還是沒放棄,想把影視資產併入。不過,萬達影視的估值經過多次下調,如今下調到了110億元。但是萬達影視的業績對賭卻調高了,承諾2018-2021年年度淨利潤分別不低於7.63億、8.88億、10.69億、12.74億,年增長率預期分別為16.38%、20.38%、19.18%,要連年穩增。但在影視行業遇冷的當下,能不能完成這樣的高承諾業績,不少投資者會有疑問。

原本的影院資產盈利能力下降,要注入的影視資產本來風險就大,且存在被監管層否決併入的風險,如今372億市值的萬達電影,還要繼續等著被市場定價。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而作為院線的巨頭之一,星美影城從經營數據看曾經是非常輝煌的,2015年的時候,僅次於萬達、大地、金逸,年度總票房在影投公司裡排第四。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但是從2016年就開始滑落了。那一年,星美影投的年度總票房排名跌到了第六,萬達、大地、橫店等雖然增幅不大,但總票房都在漲,而星美從16.63億跌到了14.20億,跌幅14.6%。

2017年,星美年度總票房同比反彈增12%。排名回到第五。

但到了2018年,又下去了,排名跌到了影投裡的第七,票房收入相比其他在增長的影投大幅下滑。比如,截止2018年11月,萬達、大地、橫店等的票房都已經和去年基本持平,或者超過去年,星美10.87億,和去年的15.93億比,差了5億,嚴重掉隊。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這源於星美的危機。據此前的報道,星美旗下很多影院因為拖欠片方的電影分賬款,拖欠影城房租、物業費,拖欠員工工資、社保等,已經只能靠放老片為生,或被迫關停了。其中不少還被列進了“失信”名單,成了欠錢不還的“老賴”。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根據貓眼購票平臺的信息,北京4家星美影城,世紀金源IMAX店和世界城店已經沒有排片信息了,西紅門店只有《胡桃夾子與四個王國》、《滴答屋》、《冰封俠:時空行者》三部片在排映,只有分鐘寺店在正常排映當下的熱門新片。

世紀金源IMAX店是星美的一個招牌店,已經被商場物業強制斷電封停,並貼了要求搬離告示,原因是拖欠房租、物業費。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其他城市的影城也都是類似的情況。上海的9家影城,只有正大IMAX店和金山百聯店還在正常營業,其他7家店都已停止了排片。深圳7家店只有3家店還在排片。廣州6家店只有1家店還在排片。

二三線城市的影院,狀況也都同樣糟糕,或者更糟。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一份內部談話記錄顯示,星美惠州陳江店從今年6月份開始拖欠物業各項費用達38.26萬元,物業多次催繳,要求最低支付10萬元;星美常德久光店欠物業房租67.31萬元,水電費8.28萬元,物業已多次發函催交,並於11月12日強行撤場;星美天津盛林店拖欠物業費用共計89.24萬元,物業催繳無效已於11月10日封店。

從月度排映場次數據看,過去一年,星美影投旗下影城的月排映場次最低都在21萬場以上。今年前三個月,也基本正常。但是從4月開始,月排映場次開始逐月走低,從4月的20.7萬場跌到了8月的14.7萬場。然後9月開始突然暴跌,一下子跌到了7.1萬場。10月是8.1萬場。11月是5.4萬場,創下新低。如果跟之前的最低21萬場比,砍掉了近四分之三。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也就是說,預估星美四分之三的影城都已經停止排片了。

星美影城這幾年擴張速度非常快,方式包括新開、併購等。截至2017年底,星美擁有影城365家,銀幕數2290塊。而兩年半前,星美控股2015年半年報顯示,公司擁有影城增至130家,銀幕數超過1000塊。也就是說,銀幕數兩年半增長了2.3倍。而全國電影總票房從2015年-2017年只增長了不到19%。

年初在接受採訪時,星美實控人覃輝表示2018年星美控股旗下影院會從365家增加到450家,但願望實現前惡果已經長出來了。

據此前媒體瞭解的信息,星美每家停業門店欠員工的總薪酬均在二十萬元左右。按365家影城四分之三停業來算,光欠薪合計就高達約5500萬元。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曾經非常有行業地位的一家影投公司,如今卻成了一個連員工工資都給起的爛攤子。

 【從業者對稅收新政眾說紛紜 路途漫漫或迎更璀璨前景】

出離憤怒,樂觀其成,從業者對稅收新政態度不一

“以前是活的舒服要交稅,現在是活著就要交稅。現在才發現,好像連個能溝通的地兒都沒有”,某影視公司的高層感慨到,一副人間不值得的語氣。

包括導演高群書、編劇趙冬苓等在內的知名從業者,紛紛開始公開平臺表態。高群書呼籲不要“一刀切”,他指出,大部分安分守己的影視製作業一直以來就是微利,製作、發行、製作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是拮据經營,除了資本風口上的那些豬,其他絕大部分也掙不到什麼錢。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北京愛情故事》編劇李亞玲,說得更加直白,矛頭直指部分媒體:

媒體不能只報道,少數明星幾十天甚至幾天掙了幾百幾千萬……少數影視公司一部電影一部戲掙了多少錢……應該再報道一下,這些年有多少影視公司破產?有多少投資人血本無歸甚至自殺?有多少影視從業者還掙扎在溫飽線上?有多少從業者自殺、過勞死或者早逝?

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完全可以理解。

趙冬苓則指出,各協會和各從業人員者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為保護影視業的發展,為自己的合法權益,也為督促權力部門依法行政而集體發聲。


半年蒸發1227億!第二波“補稅風潮”來襲 影視圈集體陷入寒冬


但也有很多業內人士秉持積極的態度。

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說,“洗牌的過程中會過濾掉外行的圈錢公司,過濾掉沒有實力的製作公司,最後能活下來的才是真正的強者,事實上活過冬天,春天就是你的。優質內容依然是未來影視產業發展的必然走向,洗牌期也是正是推動內容為王發展的最好時期。”

知名編劇宋方金認為,現在可能是一些投機分子的寒冬,要說作品,過去“紅紅火火”的幾年才更像是寒冬,“曾經每年都有2-3部現象級作品,現在2-3年才能出一部現象級作品。”2009年創業板向影視公司打開,“是中國影視行業的生死線,影視作品變成了理財產品、融資工具,你寫一部戲想如何傳遞美學、價值觀、真善美,但是在投資方、上市公司的操作下,你就是一個融資工具,能給我公司帶來多少估值擴大化。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導致你的作品產品化”。

《浮生一夢》導演王小明認為,這個週期可能會更長。“稅改”風潮將抹去中國電影的投資泡沫和惡性競爭,深刻改變影視劇的成本結構。但是,迴歸電影的本真也並非易事。

投資人預測影視行業調整需3-4年

投資了多家影視公司的資深投資人曹海濤針對此事發表意見,他悲觀預測稅收政策對影視行業的打擊、整頓至少要持續3-4年,或許到了2023年影視行業才會再次迎來輝煌,“這3、4年的沉浮是悲觀的,但也是必要的”,曹海濤說道。

在曹海濤看來,當前文化產業太重視輕資產,未來的影視行業應該在兩方面佈局,即將輕資產與重資產相結合,就像華誼的轉型那樣,既做電影,也做房地產,建設電影小鎮,增加重資產比例,通過多種產業的結合,使得輕資產與重資產變成中資產,不重不輕讓企業更能夠經受得住風險。

寒意中重建影視工業秩序

接踵而至的消息為影視行業多少蒙上一層陰影,但業內人士認為,沒有必要借“稅改”事件妖魔化這個行業。

賈樟柯認為,影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還有待觀察,“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也是一個發展的轉折。去年中國拍了800部影片,產能過剩,如果能借這個契機迴歸正軌,是一個轉折,也是一件好事。”

王小明、張璞等業界人士則認為,轉折點就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建設。電影的工業化是指行業分工深度細化,在工業標準的推動下一起打造電影的產業鏈條。

中國電影目前的問題是,因為資本助推的泡沫化,使得影視投資過於向演員集中,使得像編劇、配樂等重要環節的製作非常薄弱。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又表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中國電影觀眾變得越來越聰明,對於故事情節有預期以及判斷,如果電影從業者違反了這個“套路”就很糟糕,所以故事邏輯包括戲劇結構需要學習好萊塢的成熟運作;二是,現在中國的電影觀眾迴歸到對於電影本體的熱愛,因為電影滿足了人們的雙重需求,即體驗未曾經體驗的精彩,去到未曾去過的世界。這樣的市場發展趨勢也使得我們必須向工業化發展。

綜合來源:搜狐娛樂、券商中國、觀察者網、娛樂資本論、財經雜誌、北京青年報、娛樂鋒線百家號、首席娛樂官、趣評百家號、第一財經、中國證券報、毒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