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兩面屏風,中間556根木頭。

整幅圖只有一根藤蔓,無頭無尾,迴環穿插,連綿不斷。

全世界獨此一家。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無膠水粘合,7000多個零件組裝,原比例縮小81倍。

每扇門窗都能隨意開關,所有零件都能自由拆卸的微縮天壇。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雕刻著龍紋的藻井、直衝雲霄的飛簷翹角、繁複精美的頂飾。

全手工一刀刀雕刻、組裝、搭建的古戲臺。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來,快點跟我一起入坑!

中國手作 第一季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央視新作,一季5集,每集25分鐘。

不同於其它紀錄片,《中國手作》的旁白語速很快,畫面切換很快,感觀猶如把一般的紀錄片開到1.5倍速。

稍眨眼就會錯過美輪美奐的畫面,肉叔也就來回刷了三遍。

01倔強的“木痴王”

今年60歲的王震華本可以過得很輕鬆。

每天跟街坊鄰居下下棋、嘮嘮嗑,悠哉地度過餘生。

可他卻天天奔波。

每天清晨,老王都騎著電瓶車,來到安靜的鄉間小屋,一工作就是10個小時,早出晚歸,沒有周末。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是一次掃興的參展經歷改變了他。

展會上,一位號稱“現代魯班”的手藝人,用膠水粘了個微縮模型。這在外行人看來沒有毛病,老王卻當場變了臉:

用膠水粘的,能叫微縮模型嗎?

老祖宗傳下來的榫卯結構都丟哪兒了?

倔強的老王準備硬槓到底。

人家用膠水,我不用膠水

人家不能拆卸,我要全部拆卸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看到這,咱們先粗淺地瞭解下“榫卯”是啥。

古代中國製作傢俱時,在一個部件上打造凸出來的“榫”,在另一個部件上打造凹下去的“卯”。

榫卯相契合,器物完美連接。

無需釘子和膠水,利用榫卯就能加固物件,這是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聽原理似乎不難?

但用全榫卯結構,拼出一個天壇祈年殿的微縮模型呢?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普通人怕是搗鼓十輩子也拼不出來。

老王死磕五年,做到了。

按原比例縮小81倍,用了7032個燕尾榫,60個直榫,12個螺紋圓柱銷,經過10萬道工序,完成。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每一扇門都能用手指推開,所有的零件都能拆卸下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造出這個微縮模型後,老王聲名大噪,春風得意。

可《中國手作》節目組卻把鏡頭對準了設計不出滿意作品的、焦頭爛額的老王。

他的第二個挑戰對象是,趙州橋。

趙州橋全長50米,橋洞卻只有一個大拱,石頭之間,用榫卯結構和腰鐵連接,是中國古代力學的創舉。

為了挑戰製作趙州橋微縮模型,老王實地測繪,精心選材,日夜趕工。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但因為一開始的設計偏差,辛辛苦苦開出的榫卯,即使是成功拼接出了最大的拱券,且承重和穩定性都達標……

依然失敗,得燒掉銷燬。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一切推倒重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有網友替他肉疼:拿廢料車珠子啊!

可肉叔倒是覺得,如果老王這麼做了,反而不像他。

要不是有這份堅持銷燬半成品的倔強,他怎能扛住閉關多年、獨自幹活的孤寂,扛住不被親人理解的壓力,守住手藝人的錚錚傲骨?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02“有病”的何曉道

我們經常在古裝劇裡看到敲鑼打鼓的迎親隊、貼滿紅喜字的新娘房、賓客滿堂的中式婚禮排面。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殊不知,跟江南民間傳統習俗“十里紅妝”比起來,這中間,還隔著十個唐嫣豪華婚禮的差距。

除了一頂裝飾繁雜、閃瞎我狗眼的花轎。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十里紅妝還包括了——

衣 食 住 行 婚 喪 綾 羅 農 工。

10大日常生活用品品類。

新娘床、果桶、果盤、杆箱、櫃子、喜盒、酒罈、靠背椅……各種刷了朱漆,塗了黃金的器物。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有意思的是,這些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的嫁妝,99%都只用朱漆塗了對外的一面,邊上用普通的生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頗有點“面子工程”的意味。

關於十里紅妝,還有個能拍小言的傳說。

南宋初年,宋高宗在金兵追擊下,逃命到現寧波高橋(地點有爭議),被一名村姑所救,許下了迎娶她的承諾。

但,傻姑娘心想你忽悠誰呢,轉頭就把這件事到處跟人講。

結果皇帝派的人來到村裡一看,壞了,每家每戶門口都掛著約定的迎娶信號(好比全村姑娘都能穿下灰姑娘的玻璃鞋)。

他認不出皇帝的救命恩人,村姑含恨而死。

皇帝竟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只好難過地下令:

“浙東女子盡封王。”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從此,厚嫁女兒的習俗流傳開來。

卻不見得是造福姑娘們的事。

相傳,富豪門第因為嫁女兒導致家道中落的不少。

有些人家為了風光,嫁妝以次充好,導致夫家因不滿意嫁妝而為難新婦的事也不少。

窮人家生了女兒卻溺殺親骨肉的事……也不少。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現在,幾百年過去了,十里紅妝成為歷史,當年的盛況只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裡。

直到何曉道出現。

何曉道的名字你不一定聽過。

但“待我長髮及腰,少年娶我可好”這句話肯定沒少聽。下半句是:“待你青絲綰正,鋪十里紅妝可願。”

這首詩正是出自他手。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十里紅妝傢俱收藏家何曉道,花了30年時間從民間尋回這些遺珠,逐一洗淨、修繕。

當時我像得了病一樣,手裡有千元時在寧海轉,有5000元就在寧波轉,有一萬元則在省內轉,再多就出省去轉。一星期不買東西很難受,可看上了沒錢買更難受。

收集回來後,他尋了浙江寧海大佳何鎮一處清幽之地,建成了十里紅妝藝術館,收藏這些紅妝器物。

他跟館裡唯一的木匠師傅,一位聾啞人,密切合作。

一個收,一個修。

秉著“修舊如舊”的理念,師傅只用最本初的方式接補,把這些傢俱的使用壽命,又延長了一輪。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何先生是一個懷舊的人,他把對民族生活方式的記憶,比喻作逝去的愁。

僅僅二三十年,工業化生產方式替代了過去的純手工原生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出生在60年代,經歷這鉅變的人,能不愁嗎?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因此,在他努力經營的小小藝術館裡,無數遊客重新見識到了當年“十里紅妝”的嫁女場面,感受到古人真真切切留下的“實”。

這些木作器物,跨越時空,聯接古今,傳遞著微妙的情愫。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很多人喜歡用修補器物來比喻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最經典的大概是這麼一句:

從前東西壞了,人們修修補補繼續用。

現在的東西壞了,人們只想丟掉換新。

有人拿它紀念消失的感情,有人拿它緬懷逝去的情懷。

這種道不清說不明的關係,正是《手作》製片人池建新想說的:

我們要強調木頭在中國生活中的作用,不再強調個體……我們要講中國人和任何一種手藝之間的關係。

在日本,人們對器物的珍惜被映射到鬼神文化裡,於是有了“付喪神”——器物放置不理100年,吸收天地精華、積聚怨念或感受佛性、靈力而得到靈魂,化成妖怪。

還因此拍出了《九十九》《付喪神出租中》等好片。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九十九》

在我們這兒,卻很少找得到這樣的作品。

但讓人欣慰的是,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在打工之餘,策劃復興家鄉沙窩木旋文化的李學民;一輩子專注“一根藤”技藝的褚定江……以及更多沒被報道過的手藝人。

他們的生活並不比我們傳奇多少,也沒有自帶神聖的光環。

如果硬要說他們比普通人多出一些什麼,或許就是——堅持。

大部分手藝都沒有文字、圖像記載,要靠口傳心授,師傅帶徒弟。

傳到手裡的,才叫手藝。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修繕古戲臺的謝師傅,一根測量數據用的度篙,跟了他十幾年。

每棟房子完成,他就會把度篙上的數據用刨子刨掉,下一次做新建築,再重新標上去。

現在謝師傅的這根度篙,只有十幾年前的一半粗細。

度篙變細了,師傅變老了,戲臺變多了,而文化,就這樣變厚了。

這種好片再不看就沒了

不拔高,不悲情,不謳歌,不說教,看到最後你會發現,“匠人”意不在匠,而在人。

當整個社會都在追逐好、快、省時,他們還心甘情願幹著笨、累、重的活。

想辦法把瀕危的古技傳承下去,這就是了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