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水太涼”的背後要表達什麼?

辛夷18


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曾子說:“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孟子說:“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以上中國傳統思想氣節不同解讀,氣節核心不過“從一而終”,最初選擇,忠於選擇,有錯,也不後悔,否則就“失節”。

而在政治領域,則是對君主,朝代忠誠,無論明昏也好,仁暴也好,都要無保留效忠,因為“忠臣不仕二主”觀念,深入人心,造成錢謙益廣受詬病。

錢謙益處於明清易代時期,深受儒家薰陶,以君臣大義,倫理綱常為本分,當時貞潔列夫,都以身殉國,如史可法等,其他的聽天由命,投降居多,於老百姓而言,無所謂,因為只有“忠臣”,沒有“忠民”,耕田種地,當差納糧,吃口飽飯,過安生日子,便是順民,活不下去,就揭竿而起,就是亂民。

而大臣們,卻被“忠”字,這精神枷鎖,牢牢控制。於是幾千年來,臣屬都一“忠”為第一要務,做的好的得到官方和史學肯定,做的不好的就被否定,鞭撻。

回到錢謙益又到底如何?不瞭解這個人是做不出全面評判的。

錢謙益在哪個時代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他是萬曆38年進士,到崇禎17年明亡為止,做了35年官,35年間,三起三落,政績不咋滴,可是文名出眾,因參與反魏忠賢閹黨而被視為士林領袖東林黨代表人物。

北京城破,錢謙益在南京參與南明建立,當時皇帝人選,有兩個。

一:福王朱由崧,崇禎弟弟

一:潞王朱常膟,崇禎叔叔

福王按照輩分,應該做皇帝,可福王人品極差,以五毒俱全著稱。

史可法等因此主張立潞王朱常膟,錢謙益也表示同意,可當奸臣馬士英,阮大鋮搶先一步將朱由崧推上臺。錢謙益居然上書,稱馬士英有功,為阮大鋮鳴冤,這二個人原來可是閹黨,就這樣,他背棄過去,向惡勢力投降,成大節有虧之人。

隨後清軍兵臨南京城下,錢謙益首先投降,這汙點無法洗去。

那麼他果真如此,是個毫無可取之處的人嗎?其實也不見得! 

1645年,豫親王多鐸南進,而南明皇帝朱由崧還在忙著選美女,大臣馬士英在忙著排異己,殺忠臣。“江北四鎮”在內訌,左良玉以“清君側”名義,向南京進兵。史可法這國之柱石忙於平衡關係,防止內亂。

如此危局,全不務正業,怎麼打仗?

清軍進逼揚州,史可法困守孤城,以四千軍抗擊數萬清軍,處絕對劣勢。揚州之戰非常慘烈,清兵付出沉重代價,但揚州還是陷落,史可法殉國,揚州抵抗,換回血腥的報復,“揚州十日”就是為此。

五月初,清兵準備渡江,群臣居然向朱由崧說“北馬畏熱,必不渡江!”初九晨,清兵過江,明軍潰逃,南京震動,朱由崧這個天子還在花天酒地,之後敵人兵來又馬上逃走。

他逃走是小事情,南京城大小官員怎麼辦?  

一:抵抗

二:逃命

三:投降

人性的考驗再度降臨!

抵抗固然可博“忠貞”名聲,可揚州十日剛過不久,南京百姓怎麼辦?

逃命不一定成功,即使撿得條命,拋棄數十萬百姓身家他們怎麼辦?

出降可恥,名節掃地,留下千古罵名,但南京百姓性命會更安全!

於是大多數人選擇啦最後一條路投降,其中肯定有貪生怕死,甚至謀求功名之輩,還有的就是為了避免揚州悲劇重演的人!

也許錢謙益就是如此,後來在給蘇州四郡長官信中他說,“大事已去,殺運方興,為全百姓”,不如舉郡以降。”有人說這是勸降書,斯文掃地,而錢謙益自認為此舉保全江南百姓,功過怎麼評價?

我們要在隨後所作所為找到真相。  

錢謙益降清後,清廷授他禮部右侍郎,可他只幹半年,便還鄉隱居,直到十八年後病逝,這十八年,他同抗清勢力保持密切聯繫,出謀劃策,出錢出力。一個富裕的家庭家徒四壁,臨死甚至沒錢辦後事。在他詩裡,也經常抒發對故國思念和對清王朝的不滿。

《貳臣傳》就是乾隆專門為錢謙益這樣人設計,目的不言自明。

由所作所為,我們可看出,錢謙益投降為保“百姓”非狡辯,是真實。

其實明朝到了崇禎時期,內外交困,滅亡不過是歷史規律,非人力能挽回,看南明小朝廷那些皇帝,大部分國難當頭時,還在花天酒地沉溺美色,朱由崧甚至寫出“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這樣對聯。

這朝廷為它殉葬,應該嗎?

投降的錢謙益為保護百姓,忍辱負重,最後為抗清家徒四壁,還因為諷刺語言被寫入《貳臣傳》最後在無數野史裡,成笑料,也許野史有跡可循,但誇張更多,水太涼就是如此,其實柳如是和錢謙益都算壽終正寢,雖投降,其實一生也在為抗清而努力。

對士人而言,死節比活下去容易,貳臣受萬世恥辱,他為什麼投清,就值得研究了。 原因無外乎絕望而已

錢謙益在福王監國後趕赴南京,意圖投身報國,而弘光小朝廷沉迷於秦淮河子紙醉金迷,不思進取,幻想劃江而治。錢謙益請見不得,竟然只能忍辱,向佞臣馬士英行賄,才得到禮部位子,東林黨魁向權臣行賄,一時輿論譁然。

真相真為求官?

那時大明官位不值錢,那他要什麼?不過一個陳述政見,施展才能,救國機會而已。可惜,這國家沒法救,清軍勢如破竹,明朝滅亡指日可待,在看投降清朝的洪承疇,吳三桂都有用武之地,他矛盾啦,也許在清朝哪裡自己可一展所學,於是他投降,歸附清朝,但是他再次失望,清廷給的位置依然是禮部侍郎,有清望,沒實權,依然不能推行自己理念,不能造福蒼生,所以他辭官回鄉。

這真是個矛盾的人,降清出於對明朝絕望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本無可厚非,後來又後悔了。

他其實不過是士人思想矛盾的體現,天下為公?天下為私?社稷重?民重?君重?

無數問號造成他的矛盾

如果天下為公民為重,意味著拋棄為朝代滅亡死節

如果社稷為重,民為輕,就是把天下萬民拋下為朝代守節,

如果不認新朝,認為天下為舊朝所私有因此反對新朝,也是否認天下為公。

這三個矛盾就是錢謙益的矛盾,以社稷為重,天下為己任,以人民為轉移,就要有選擇。

良臣擇主而侍,就是擇一個對社稷更有好處的政權,擇一個使自己處於有為之地,給萬民更好生活的政權。 其實在西漢前,士人沒這麼矛盾。孔子做魯國司寇,罷官後周遊列國,宣傳政治理念,哪國君支持他,能行仁道,講禮,愛人,他就出仕。

他心裡,受魯國君恩和改仕他國不矛盾,只要對天下人,甚至對一國之人有利,就可改仕。後來的孟子也好,商鞅也好,莫不如此,從沒有從一而終這一說。漢武帝時期,情況改變啦,先是士人地位下降,戰國時,名士多與國君保持朋友師長關係,但大一統下,士人只有唯一選擇,於是君王對士人無需尊敬,因為沒得選。

士人開始淪落到迎合皇帝,甚至接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觀點,從而模糊公私天下界限。自董仲舒起,孔孟之道變味了,他們以逢迎帝王強調忠誠的曲解釋義下。

明末士人矛盾就在此,他們從孔孟經典知道天下為公,民為重,又受西漢後曲解儒學影響,認為應當守節忠君。

事實上,稍後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就很清楚問題在哪裡,於是提出“天下非一家之天下,非一族之天下。”並開始不反對自己弟子後人出仕清廷,就是證明。 但思想的火花很快被撲滅,清廷大力推行程朱理學,大興文字獄,於是民本思想再次被鞭撻,被拋棄,錢謙益所以為英明的清朝,實際比明朝更保守倒退。

開始繼續鼓吹忠君,守節,目的無非是,為了皇權而已,他要的是以他意志為轉移的忠臣,而不是心懷天下以蒼生為己任的賢臣,良臣,他要的是聽話的奴才,不是站起來的人。錢謙益真實悲哀的一個人,為理想變節守節,為抗清家徒四壁,最後留下的除了野史就是笑料,從來沒有人看到他的矛盾和良知,他的理想和行動,看到的不過是愛情故事和水太涼。。。。。


阿斗不傻


有一群人,天天抨擊時政,批評朝廷,反對閹黨,自命清流,自吹以天下為己任,日積月漸,就成了一個固定的朋友圈。慢慢的,這個群體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在政治上成了一個誰都不可忽視的政治利益集團。這時候,有利可圖了,就有人開始混進來投機。

投機者往往都是聰明人,怎麼做漲粉快他就怎麼做。上奏摺彈擊大臣漲粉快,他就猛上奏摺彈擊大臣。你敢批評內閣大臣,我肯定就敢罵皇帝。要是寫詩文漲粉快,他就狂寫詩文。實在不行,就花錢收買水軍。

總之一句話,就是要儘快漲粉,儘快混成大V,然後就可以趕緊掌握權力,收回投資。

別誤會,我說的不是公知大V,說的是東林黨人。

錢謙益在明末也算一時名士,詩文可觀,又曾經在反對閹黨的鬥爭中立過功,還被處分過。這就很符合東林黨人士的標準了,於是成了東林領袖之一。

但錢謙益本人只是一個有點文學才華的文人,政治素質很低。他能混成東林領袖,除了前面說的原因和套路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也很會經營自己的朋友圈,漲粉有訣竅。

東林早期還是有些有政治才能的人的,但到了後面,就是錢謙益這種心智不夠堅定的文人為主了,政治能力不怎麼樣,長項主要是吟詩作對順帶泡妞。錢謙益成大V之後,果然成功吸引到一個重量級女粉絲,也就是柳如是。

如果是太平盛世,錢謙益這種人大不了政治上隨便混混,寫點詩詞歌賦,泡幾個妞,平平安安過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也就算了。

但是,倒過來想想,這種人組成的東林黨都成了這個國家影響最大的政治集團,這個國家還能好嗎?就算是盛世,也得被這些人敗家敗到亡國,更何況他們趕上的還不是盛世,而是恰逢多事之秋的明末。

李自成圍攻北京,崇禎死殉社稷,滿清入關,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潮水一般捲過來,魚蝦龜蟹都裝不了大鯊魚了,只能露出原形。錢謙益也就在水太涼的那一剎那,東林領袖的光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一個投機文人的原形露出來了。

一個國家的精英階層都墮落到這個地步了,怎麼可能不亡國?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批評崇禎,說他獨斷專行,對大臣不夠信任,光是內閣大臣,他在位十七年,就換了57位,而整個大明朝在他之前總共才51位。又說他喜歡讓人背鍋,自己的決策有錯誤,出了問題就要大臣背鍋。而且,舉了陳新甲為例。

但是,和後金停戰議和,這是多大的事兒,陳新甲難道不清楚嗎?他居然敢在嫖妓的時候把這個消息洩露出去,這樣的大臣別說是生性多疑的崇禎了,換誰當皇帝都必須得拉出去砍了。

別說是崇禎不相信大臣,就這樣的大臣,值得信任嗎?又比如袁崇煥,崇禎問他幾年可以平定遼東,他說是五年。結果出了門他就跟別人說,這話就是說出來騙騙皇帝而已,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就算是你真是這麼想的,能不能別這麼說,給皇帝留點面子?這樣剛一轉身就賣了皇帝的大臣,皇帝還怎麼敢信任?

所以,也別說是崇禎一個人的問題了,大明亡國該背鍋的人多了,不能都讓崇禎一個人背了。整個國家自命為中流砥柱的精英,就是這幅德行,怎麼可能不亡國?


蕭武


首先更正一下,是錢謙益,不是錢益謙。

其次,錢謙益之所以說出水太涼,頭皮癢這樣的話,無非就是關鍵時候軟骨頭罷了。其實這也跟當時的文人士氣無關,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想法,顧炎武更是能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話。張煌言一人獨抗大清十八年。

每個朝代都有有節氣的人,也有軟骨頭的人。錢謙益一時沒硬氣下去,以禮部尚書的身份投降了明朝,可以說是官職最高的了。不過他的下場不太慘,晚年因為內心慚愧加之柳如是的影響,暗中反清復明。那個時候如此一般反覆的人也很多。

至於乾隆編寫貳臣傳。那隻能說乾隆過河拆橋,他的大清也有被滅的一天。他如此過河拆橋,自然也會被別人過河拆橋。單純乾隆人品不行罷了。


至秦子


軟骨頭的嘴炮文人幹什麼都要講個名正言順不是?清興明滅在當時是漢民族的危機不是簡單的王朝交替。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出了人們的心聲。東林泰斗門生遍士林的錢牧齋可做了個壞榜樣,不怨他那時的有多少像他一樣的道貌岸然的大學者、大官員都“起義”了。反而像馬士英這樣的大反派、“大白臉”毅然抗清而死。金華的朱大典也是個貪官,最後也是散盡家財與清兵戰鬥到死。不禁讓人大跌眼鏡,也使人明白嘴上誓死報國的不一定真的能為國盡忠到最後。看起來壞的不行的傢伙在內心深處也是有一處光明又堅強的一面。不是說大文豪就一定是不穩定份子,也不是說貪官一定最愛國家、民族。只是覺得愛國、愛民族是最純粹的和為政、為商所作所為好惡沒關係。


來自法國的意大利炮


拆射的是明未文人的無恥及朱理學說的虛偽,這些平常裡高調給別人制定道德標準的人到了關鍵時刻時顯露出自身人性醜陋的一面,節操甚至不如妓女!所以為什麼崇禎皇帝在殉國自盡時留下的遺書中拆責了這些以無恥文人為主的文官集團,更別提為什麼李自成進北京收拾了他們及後來滿人撰寫的《貳臣錄》及《逆臣錄》皆因是看不起這些無恥之人。


牧羊人38241019


水太涼早已被陳寅恪先生證偽,純屬市井傳言,不談也罷。不過無風不起浪,錢的作品是乾隆文字獄主要的滅殺對象,從官方的角度肯定對他沒有好的評價,另外畢竟當初投降清廷,民間也為其不齒,所以既然於官於民都沒有好話給他,這種水太涼的段子自然也就流傳開了。歸根結底,還是錢骨頭太軟,給人口實了。


夏目沫沫


東林黨都是些噴子,明朝就敗在這些文人手上。明朝還在的時候朝廷上個個是君子,明亡了之後個個是孬種。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以賤人的標準衡量自己,就是這些文人的嘴臉。所以滿清對文人不屑一顧


o天地玄黃o


一群漢奸,受明朝大恩,不說殉明,但連退隱朝野也做不到,反而給滿人跪下了當狗,發現滿清真的把他們當狗,還假惺惺懷念起在朱明當人的日子。就連他們主子都瞧不起他們。跟現在那些綠茶婊,黑木耳一個樣,就知道欺負老實人。


核彈鎮山河


沒有什麼背後,就是一個偽君子罷了。現代的人不也是那樣嗎,人前一套,人後一套,都是為了自己那點利益。有多少人,願意真的為國家去放棄生命呢?當然也有,那是民族的脊樑。大明淪落,有錢謙益也有孤臣黃道周,東林黨裡還有孫承宗,不要一杆子打死。換自己,能為國家死嗎?異地而出,你難道不怕水涼?


小妖沒惡意


生死有時候可能比氣節更重要。口頭上高喊愛國口號的,未必是能殉國的忠義之士。王朝更替本是常事,人卻只能來這個世界一次。錢謙益在最後那一刻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要不然滿族不可能統治二百多年。這些想明白的人裡邊,就包括你的祖先,也包括我的祖先,要不然,今天不會有我們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