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大亂世春秋戰國,外族為何沒有人入侵成功?

用戶3708573195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春秋亂世時,北方外族對中原的入侵,已經到了無比劇烈的地步。

春秋年間時,活躍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有“戎”和“狄”,西周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戎族的入侵,在春秋亂世開始後,戎族的侵擾也一度變本加厲,西北的秦晉等國也深受其害。更兇的卻是狄族,他們的活動,已經深入到今天的山東河南一帶,燕國等國都深受其苦,著名的“衛懿公好鶴亡國”的故事裡,滅亡衛國的,正是當時在中原燒殺的狄族。

所謂春秋爭霸,不止是春秋列國之間的鬥法,更有北方異族的趁火打劫。一盤散沙的春秋列國,面對這場浩劫,一度只能各自為戰,好些小國更無還手之力。但為什麼這場入侵,最終會銷聲匿跡呢?儒家聖人孔子一句話,恰揭開真相: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大英雄管仲的挺身而出,春秋時代的華夏民族,恐怕都要做亡國奴了。

確切說,是管仲,還有管仲輔佐齊桓公發起的那場“尊王攘夷”大業,成為了一面烈烈的旗幟,把春秋列強團結在旗幟下,捐棄前嫌,共御外辱。

作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常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終於雄霸諸侯的奮鬥歷程。但是對於當時的春秋列國來說,“尊王攘夷”更有著救命的意義:以尊奉周天子的名義,團結力量抗擊各路遊牧民族的入侵。其意義,已經超越了“春秋爭霸”本身。

於是,在管仲的奔走下,扛起“尊王攘夷”旗號的齊桓公,一次次舉行會盟。以盟主的身份,集合列國的力量,勇敢面對異族的刀兵。首先震撼天下的一戰,就是救援燕國。在燕國慘遭狄人入侵,山河幾乎淪陷的危局裡,齊桓公親自帶領齊軍北上,不但殺退了狄人的入侵,更一路乘勝追擊,深入到遼東大地,一度還遭遇斷糧迷路的困局,靠著軍中幾匹老馬識路,才艱難殺出道路。
“老馬識途”的典故背後,是一場抗擊外辱的艱難一戰。

也正是這歷經艱險的一戰,徹底解除了狄人對燕國一帶的侵擾。激動不已的燕莊公,臨走時依依不捨相送,一直把齊桓公送進齊國境內,不小心連周王朝“諸侯不能送諸侯出境”的規矩都破了。齊桓公卻堅持:不能壞規矩,你“越境”的這塊國土,全都送你了。只要你能鎮守北方,把蠻族敵人擋住,這點國土算什麼?

經過這震撼一戰後,往日爭鬥不休的春秋諸侯們,終於猛醒了。絕大多數的諸侯,都團結在了“君王攘夷”旗幟下。跟隨著霸主齊桓公,向橫衝直撞的異族敵人亮起復仇刀鋒。齊桓公率領的中原聯軍,隨後又拯救了被異族踐踏的衛國,幫助一度被滅國的刑國復國,還不惜人力物力,為刑國重建了新國都。終齊桓公一生,他終於陸續肅清了各路侵擾中原的遊牧強敵,建立霸主事業的同時,更讓殘破的中原大地,重歸和平安寧。

雖然王侯霸業,多是風光一時。但從春秋年間起,中華民族捐棄前嫌,共抗外敵的畫面,卻一次次熱血重現。見證的,正是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歷史風雲錄


外族沒有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齊恆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帶領天下諸侯與四夷血戰。最終華夏諸侯不僅打敗了外族,還擴張了領土。

1、周天子式微,蠻夷入侵

西周東遷洛陽後,關中本土被西戎人佔據,大部分諸侯都向東遷移以避戎人之災。王室為堅定秦人抗戎之心,也會為報答秦人勤王之意,故將關中被戎人佔領的土地全部封給秦人,並賜封秦為諸侯國。從此秦人走向了驅逐戎人,血戰立國的過程,最終秦人打敗了戎人,穩定了秦國。

當是周王室東遷後,實力大損,對內無法約束各諸侯國,對外更無法抗擊外族入侵。戎人入關後,雖然主體退回了西境,但是仍有不少戎人留在了中原。當此之時,南部的南蠻,東部的東夷,北部的狄人紛紛進入中原,因各國單獨作戰,故小的諸侯被滅,大的諸侯向更中原地帶退後,華夏文明被極大的壓縮了。

當時的衛國與刑國都被外族攻滅了,燕國更是受到山戎的侵擾,無力抵抗。華夏文明岌岌可危。狄人的一支,甚至在中原地區建立了自已的國家——中山國。

2、齊恆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大戰外族

當此之時,齊恆公打出尊天子的旗號,提出攻伐蠻夷,擴大領土的旗號。當時齊國有名相管仲,該相經天緯地,胸有乾坤,是一個治國大才,他把齊國治理得強盛無比,是當時唯一一個可以代天子征伐的大國。

在齊國的幫助下,衛國與刑國得以復國成功。山戎攻擊燕國,燕國不敵,齊國救之,山戎敗退。在齊國提議下,華夏諸國共同協作,討伐蠻夷。當時的晉國與燕國主要抗擊北邊的狄人;秦國主要抗擊西邊的戎人;楚國、吳國、越國則對抗南部的蠻人;齊魯二國則討伐東部的東夷。經過九次大的戰爭,最終華夏諸國打退了蠻夷,並進一步擴張了華夏的生存空間,同化了不少蠻夷。後世的孔子說,如果沒有齊桓公與管仲,那麼他也得像野人一樣生活,就是說明了齊國這場尊王攘夷戰爭的重要性。


大秦鐵鷹劍士


開門見山吧。

北方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一直困擾我國,但是為什麼春秋時期不入侵?

第一點:當時的外族還無力入侵中原。



當時中原文化在整個東亞大陸都是最先進的,北方的遊牧民族此時還處在四分五裂的原始部落狀態,無力對中原構成威脅。

第二點:此時的中原各國因為常年征戰,都是打架專業戶!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哪個不是在和周圍各國的弱肉強食的廝殺下活下來的精英,連年征戰,各國的軍隊戰鬥力都非常強悍,都急需擴張自己的勢力,這個時候入侵,這外族怕是瘋了吧。

不信我們可以看看那些周邊的外族都怎樣了:

晉國:滅戎狄,凡滅同姓異姓國二十餘

楚國:吞併數量甚多的蠻人和百濮的小國

秦國:秦穆公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滅西戎義渠

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擊

齊國:消滅萊夷,齊桓公對抗北狄存邢救衛,尊王攘夷



各國正愁對內打不過,想往外擴張呢,不是有句玩笑話說,只要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他能統一全球。


團長體育



回答這問題必須得提到齊桓公“北擊山戎,南伐楚國”

齊桓公稱霸講的是齊桓公在位期間,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當時周朝威望衰落,西戎、東夷、南蠻、北狄都有侵擾華夏傳統區域。有以下原因沒有入侵成功:


雖然周室孱弱,但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部分諸侯國都是百戰精兵,武備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有些諸侯國對外族戰爭,並不勢弱。

在這個時期,華夏雖然諸侯紛爭,但是所以諸侯早已形成華夏的種族認同和種族凝聚力。即使周室沒轍,但齊國喊出“尊王攘夷”口號以後,主要諸侯國們都紛紛響應,對待外邊侵略做到了共同進退。

周王室雖然不給力,但是有天子的名義在手,把好多外族佔領區域,直接當封地封給大臣們。本來地位不足以分封諸侯的人,得到天子賞賜,肯定樂呵呵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佔了就退了,有人則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們,硬生生滅了西戎12國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盤奪回來。這個策略是發動諸侯們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對外族削弱不少。



Mr杜雷斯基


當時周朝威望衰落,西戎、東夷、南蠻、北狄都有侵擾華夏傳統區域。有以下原因沒有入侵成功:

1、雖然周室衰微,但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部分諸侯國都是百戰精兵,武備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有些諸侯國對外族戰爭,並不弱勢。

2、這個時期,華夏雖然諸侯紛爭,但是所以諸侯早已形成華夏的種族認同和種族凝聚力。即使周室沒轍,但齊國喊出“尊王攘夷”口號以後,主要諸侯國們都紛紛響應,對待外邊侵略做到了共同進退。咱華夏的兄弟們爭家產,外人想過來撈一把就不行,哥幾個先合起來滅了外人,就這個意思。

3、周王室雖然不行,但是有天子的名義在手,把好多外族佔領區域,直接當封地封給大臣們。本來地位不足以分封諸侯的人,得到天子賞賜,肯定樂呵呵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佔了就退了,有人則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們,硬生生滅了西戎12國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盤奪回來。這個策略是發動諸侯們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對外族削弱不少。


爾朱少帥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大亂世,春秋時期大大小小存在過的諸侯國號稱800個。實際上這這一期間,外族也一直在不斷的入侵過,而且也曾成功過。

首先,對於當時外族,主要按照方位分為四類,分別是南蠻,東夷,西戎,北狄。實際上,西周的滅亡正式因為外族。自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周王室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犬戎趁機攻破了鎬京,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宣告春秋時期到來。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燕國也曾被山戎攻破,幸虧當時的齊桓公和管仲這一對超級君臣的救援,使得燕國才得以繼續存在。所以孔子才會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對於邊境的少數民族有著很大的壓制。如春秋時期的秦國國和楚國,大片領土都是從外族手裡奪過來的,戰國時期的趙國也曾和北方的匈奴有過交戰,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成名之戰就是對匈奴的戰爭。

因此,也正是因為這些諸侯國的強大,才有效的抵擋了遊牧民族的入侵。當然,在另一方面,當時的遊牧民族可能還是各個部落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像漢朝以後那種大規模的作戰力。


胡史亂翔


西周末期之前,周天子有強大的號召力,周王室有軍隊,諸侯國也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各諸侯團結在周王室周圍,真心實意尊王攘夷,遇到外敵,列國惟周天子馬首是瞻,聽從其調遣,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外敵不敢進犯中原,即使入侵也以失敗而告終,甚至會被趕向更遙遠的地方。

西周末期,由於宗親和姻戚關係的疏遠以及周幽王不得人心等多種因素,周幽王被犬戎殺死,面對戎狄的猖獗、諸侯國的離心離德,平王被迫東遷。周天子已失去號召力,列國各務侵略,兵爭不息,各國內部亦政潮迭起,篡弒相尋,因此更招致異族戎狄侵凌之禍。在此局面下,便有霸者崛起,當時的霸業,便是諸侯間的一種新團結。諸侯國通過會盟,產生盟主亦即霸主。遇有戰爭,經盟主召集,凡屬同盟國家,皆須派遣相當軍隊,組成聯軍,聽盟主指揮作戰。凡屬同盟國,遇到敵寇,均得向盟主國或同盟國乞援。同盟國家相互間,則不得有侵略戰爭。這種聯盟有效地抵禦了外敵。

齊桓公組織聯軍,大敗夷族的入侵和楚國的擴張,成為第一個霸主;晉文公組織聯軍,於城濮全殲楚軍,成為第二個霸主。之後,戎狄不敢窺視中原。楚國亦受北方諸夏的文化薰染,漸知專靠武力,無法併吞北方諸夏諸侯國,遂亦要求加入同盟集團,成為霸主,行使相應的權利,履行相應的義務。秦國主要是征伐戎狄,向西擴張,後來也加入了同盟。

戰國時期,雖然諸侯紛爭,殺伐不已,但齊、楚、魏、趙、韓、燕都曾強盛一時,秦國自孝公起更是國富兵強,一直保持軍事上的優勢,而外族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更談不上入侵成功。比如,秦國滅掉義渠,擴展西域,燕國打跑東胡,開地千里,趙國融合林胡,重創匈奴等等。


歷史沉澱的理性


春秋戰國時期的確是中華大地上的大亂世,這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對北方諸國有軍事壓力,但基本上沒有很成功的入侵行動,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這一時期雖然是亂世,但也正是華夏民族初步成型的時期。

《論語》雲:“微管仲,吾披髮左祍矣”。

從這可以看出,在當時在文化層面上,精英知識分子階層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文化認同感,認為我們是區別於遊牧民族的一個人群,並且還擁有著很大的優越感。這就必然導致統治階層對外族有極強的排斥感。

第二點,說起來,自從進入冶金時代,農耕民族對於遊牧民族在軍事技術上長期保持著壓倒性優勢的。雖然說青銅技術有可能是從西方傳入中原,通道有可能是草原通道。但早掌握冶金技術不見得能夠將之發揚光大並大力利用之。冶金技術是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據點的,並且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作為支撐,這恰恰是遊牧民族所不能提供的。直到漢朝時期,匈奴人的箭頭還有相當數量是骨制箭頭,這在與已經金屬化的農耕民族軍隊面前是處於極大劣勢的。


海子蔚藍


其實外族已經入侵了,西周就亡於犬戎的入侵,春秋時期狄人在華北氾濫成災,一度滅了衛國(衛國曾經也不算小國,畢竟是周天子家裡人,所以分封地方大)第二個原因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長時期戰亂,諸侯國對軍事非常重視,七國最弱如燕國,也曾開土千里。另外的原因是我瞎猜的,絲綢之路沒打通,北方胡族僅僅靠遊牧業無法和中原對抗,後來匈奴強大之後控制了西域,武器裝備漸漸發展經濟也搞上去了,才對中原有了威脅。


清風知水


個人認為有一下幾點。

第一各身份認同,雖然各諸侯國打的不亦樂乎,但能對周王室分封的國家可以視作有同族,當有人提出尊王攘夷時能得到各國響應。

第二各諸侯都不是軟柿子,秦國血拼義渠,趙國對陣林胡,東胡等等,楚國對南蠻都是在開疆擴土,打的外族遠遁。

第三北方草原也沒建立強大的統一政權,他們和中原一樣亂。只到始皇帝死後匈奴人才一統北方,對中原王朝產生嚴重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