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發朋友圈的人不太多了?

錢郵的故事


最近真的很少發朋友圈了,也很少看朋友圈了,因為大家都不認真發朋友圈了。

我最開始不發朋友圈,是因為我的朋友圈裡都是親朋好友,我照顧父母累了煩了,寫一些自己的心裡話,發洩下情緒,總會被有些“熱心”的親友誤會,他們不僅私下揣度我的孝心,還自作有心地去勸說我的母親,這就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會。發個朋友圈反而給自己增加壓力,實在得不償失。

後來,我在照顧父母之餘讀書、學詩詞,偶爾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給大家,卻找開陰陽怪氣的譏諷。這個說:“那麼累,還有時間學習呢?”那個說:“艾瑪!小時候植物課考試都不及格,還能寫詩呢?”……大家雖然還是親友,可是已經在各自的人生之路上漸行漸遠,各種心態帶來的不同評價,讓人難以招架,何必自找麻煩?

還有一件可笑事讓我很無奈,一次幾個同學聚會,玩的高興,我把照片發到朋友圈,在某公司當副總的同學馬上私信我,讓我刪了照片,說對他影響不好。我發張同學聚會的照片,對他影響不好?我招誰惹誰了?

真正讓我對發朋友圈徹底絕望了,還是我的閨蜜丫丫的遭遇。她就是個愛顯擺嘚瑟臭美的人,有一次沒心沒肺地把自己去泡溫泉的小視頻發到朋友圈去了。

有個男同學看到了,給她發信息:“我想抱著你!”丫丫一臉懵,以為對方開玩笑呢,還說:“行啊!”後來人家認真了,真的要來,她急中生智問道:“你是想抱一宿啊?還是抱下半輩子啊?”對方竟然厚顏無恥地說:“就一宿,咱倆都有家。”這丫丫不急不慢地回答:“那還是算了,要是管下半輩子,我考慮一下。”

虧得丫丫潑辣,不然怎麼收場?丫丫照樣沒心沒肺地發她想發的東西,我卻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去勾搭那“賊心”?

不發了就省心了,也不用費心去p照片了,也不用自憐去悲憫人生了,更不用怕誰看了多心多事了。

在頭條、在悟空,可以隨心所欲地寫自己的文字,漸漸找到志同道合的網友,一個頻道上的人,即使沒有過多交流,一個贊,一個“好!”就知道彼此是懂得的。

何必在朋友圈裡照顧那麼多不同層次的需求?


淡看浮華mlw18


現在人總這麼認為:

優秀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相愛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最愛的人就在身邊。
太忙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時間取悅別人。

其實,發不發朋友圈,怎麼發,發什麼,都是每個人的選擇權利和自由。有人曾說,如今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躡手躡腳了。雖然有分組可見和不可見的功能,但發朋友圈就是想要即刻的分享,等你糾結該給誰和不給誰看時,那份好心情也就突然消失殆盡了。假設你發了一條朋友圈,又會被解讀出很多層意思。有些人覺得你發的朋友圈檔次太low,有的人又覺得你太裝,不管怎麼發,都會或多或少引起別人曲意的揣測和攻擊,沒了發朋友圈的本意了,那還不如不發算了。

再譬如,有時你發生氣時的狀態,其實根本不需要別人手動發一個“抱抱親親”,只是單純的想吐槽下當下自己的心情。又比如有時你發難過的狀態,其實根本不需要別人輪番評論安慰你, 只是單純的想宣洩下此刻的心情。又正如有時你發歲月靜好的雞湯,其實並不是矯情,只是當下突發的感慨,你就順心而發了。雖然這邊的你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有著無數層的意思,但別人乍一看,就簡單的認為是一些不痛不癢的牢騷話。失望的你只好不發朋友圈,因為什麼都不發,也就無懈可擊,讓人無話可講。

其實,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無論有多少難隱之言,最根本的無非是:自己有酒有肉有故事,卻沒有一個真正懂你,願意與之分享的那個知己而已。


凱紫


親身經歷,一個表姐吧,不管我在朋友圈發什麼,她的評論永遠是諷刺性的。

有一次回老家買野生菌,因為老家的便宜,品種又多,回城的路上發朋友圈,她的評論是便宜的話幫我帶些,我回她說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了,她接著就回,那發朋友圈有屁用,我就奇了怪了,我發朋友圈就必須幫你帶嗎?還有一次,我跟我爸學做的黃燜雞,回來後自己做了發了朋友圈,只有視頻沒有寫字那種,她秒評論,內容是:你做這個也叫黃燜雞?清水煮雞還差不多。我直接沒回她。又一次,幫大學同學轉發了微信朋友圈,她在賣茶葉,是實體店那種,不是微商,然後她發微信給我說騙人的,我沒回復她,過一會兒又發來,賺了幾塊錢了?那感覺就像是在炫耀自己有多麼明智多麼聰明,你就是一傻子。我再也不能忍受,直接拉黑她了,發朋友圈直接設置權限,也屏蔽了她的朋友圈。


木之櫳


本人不太愛發朋友圈,但我也明顯感覺到了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的開始不發朋友圈了,很多朋友還設置了僅三天可見,於是你發現這三天他什麼也沒發。所以,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

1、時間成本太高

下面幾個問題,如果你如實回答,你就會發現,微信朋友圈時間成本太高了。

你能保持兩天不看朋友圈嗎?
睜眼第一個和閉眼最後一個看到的東西可以超出手機屏幕嗎?
如果發了朋友圈,能不每3分鐘就刷一次點贊量嗎?

據不完全統計,微信每個月的活躍用戶是9.38億,而其中4.69億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是90分鐘,80後與90後日均發送信息74次。花在朋友圈的時間沒有統計,但相信也不會低到哪去。

我們一天在微信上付出的時間,比一個月和爸媽聊天的時間要多,比一週喝咖啡欣賞偉人經典的時間還要多,甚至有些比跟身邊的人開口聊天的時間要多。

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微信朋友圈的時間成本太高,可能就是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的一個原因吧。

2、不是不願,而是不敢

有時候我們不發朋友圈,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而是因為我們不敢。講一個朋友的例子:

這是一個喜歡旅遊和美食的女孩,在我所有的朋友裡面,她算是比較喜歡發朋友圈的了,但是她卻在不久放棄了朋友圈,原因就是她發的這個朋友圈:

“寂寞的夜啊,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不知道為什麼,越長大就越孤單,現在的生活,似乎再也沒有了曾經的快樂,走進我生命中的那些人,走出我生命中的那些事,讓我感到困擾。簡單的生活好幸福,可是,我再也無法簡單了!”

下面接著配了一張女生抽菸的圖片。

發完後,跟往常一樣,關機睡覺。可是第二天醒來:

男友給她發了一條微信,劈頭蓋臉的把她說了一頓。男友說他的很多朋友看到這條微信都在問,是不是他們出了問題,說她的這條朋友圈給自己帶來了非常多的困擾,讓她趕緊刪除掉。

媽媽發來了微信,說不要一天到晚的胡說,一個女孩要注意影響,還說讓她趕緊刪了那條朋友圈,那張抽菸的圖片,會讓別人誤會的。

她無力辯解,也不想刪除,因為她真的沒有要針對任何人,也不想表達什麼意思,她只是堅強了太久,想要趁著黑夜脆弱一下而已。

這一刻,她突然對朋友圈心生畏懼,原來這個曾經可以隨意吐槽,肆無忌憚抒發情感的地方,早已變了模樣。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願發,而是不敢發,這大概就是我們很多人不願再發朋友圈的真相吧。

3、朋友圈變了

以前的朋友圈:人不多,但個個是話癆:看一部電影,要寫個長長的感想;吃到好吃的蛋糕,要@幾個死黨;看到了一張老照片,要感慨一下回憶中的情感;路上遇到秋風蕭瑟,也要為落葉感嘆神傷一下;當然,還有吐槽、抱怨......

現在的朋友圈:人開始多了,家人、同事、親戚、上司、客戶...事也開始多了,賣東西的、曬孩子的、集讚的、投票的、獻愛心的、求轉發的、不轉不是中國人的,一天又一天的刷著屏幕。

太多的無效信息讓我們感覺到厭倦,於是不再看別人的朋友圈了,自己也不發朋友圈了。朋友圈,你的朋友都哪去了?

4、線上的互動取代不了線下的溫度

我們將我們的喜怒哀樂和日常發佈在朋友圈,而這在有些人的眼裡變成了刷存在感和曬優越。你在和這些人爭辯和證明的時候,你突然發現,在朋友圈這個精彩的喜劇裡面,我們既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故事的觀眾。而那些瀏覽者朋友圈的人,又算什麼呢?

線上的互動取代不了線下的溫度,這個道理是我們在生病的時候,流淚的時候,需要陪伴的時候最切身體會的道理。

那個給你點贊最多的人,未必是那個陪你暢聊的朋友。那個陪你迎風流淚的人也不是給你評論在最多的人。

所以,與其說我們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倒不如說我們越來越願意在現實生活中和朋友說說知心話了。

其實,我們和朋友圈說再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陌生的過程。

就像我們曾經熱衷於某個論壇,論壇的人多了,調子變了,我們就不再去了。就像我們曾經喜歡在某個戰隊打遊戲,組隊的人換了,默契也就不再了,我們也沒有了往日的熱情。 就像我們曾今喜歡一部電視劇,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演員換了,我們都覺得變了味道,似乎這個故事沒那麼吸引人了。

我們在變,朋友圈也在變,我們變的越來越不發朋友圈了,僅僅是因為我們因變化而選擇和一些東西告別,如此而已。


隔壁街的男友


這裡要說一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

以前微信剛開始的時候,我很喜歡發朋友圈,像今天去哪裡了,和誰見面了,生活中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了,被老闆罵了,看見什麼不爽了,高興了,反正五花八門的都去發一下,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然而,一件事情改變了我這個愛發朋友圈的愛好。

我是做安全評價工作的,之前做的一家單位,發生了火災爆炸事故,整得我一夜沒睡,關注這個事故,擔心著不會死人吧,燒傷幾個,損失大不大,不會把我牽扯進去吧,於是就翻來覆去睡不著,就像往常一樣,在朋友圈裡面發了一個,關於火災事故的照片配上文字(保佑,保佑,不要死人,大火快點滅吧,希望不要和我有關係)等等話,剛發朋友圈1分鐘,老媽打來電話,問這問那什麼情況,問我有沒有事,之類的,好不容易說服老媽,老姐,又打電話過來問什麼情況。兩個電話接完,一看評論接近30多條,都是關心我和詢問事故情況的,還有好多通過微信短信問的。

就因為我發的這個朋友圈,搞得整個圈子裡面的估計都沒有睡好,感覺很罪過。

後來事故原因查清楚了,是企業違規作業導致的火災,和我們安全評價師沒有關係。

但是通過這件事情,我以後就不輕易發朋友圈了,免得周圍的親戚朋友、家人擔心。

但是又換回來想,不在身邊的家人、朋友,發朋友圈也是他們瞭解和關心你的一種途徑啊。所以,以後發朋友圈,要報喜不報憂。




您身邊的安全驢








發朋友圈無可厚非,給自己點回憶很好啊,但是,這個,你給我一個不屏蔽她的理由好嗎😅


傾想茉莉


第一、不想成為炫耀的跟隨者。

你不喜歡別人炫耀,你就會知道別人也不喜歡你炫耀。雖然自己覺得根本不是什麼炫耀,為了避免誤解,乾脆不發了。

第二、不想被朋友圈綁架。

朋友圈的一個有趣功能,就是點贊和發表評論。確實,當你發表一個朋友圈,你收到了很多的點贊和評論,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但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當你收到別人的點贊和評論,在別人發朋友圈時,你肯定要回。這樣你的事就多了。就成了債務了。這就影響你的生活了。為了減少這個麻煩,你會選擇不發朋友圈。

第三、不想過多的把自己的生活表露出來。

不管過得好與壞,誰都不想全部讓別人知道。發朋友圈是容易暴露自己的這點。所以很多人會因為這不發朋友圈。

第四、工作性質,不適宜發朋友圈。

有些特殊工種是不能發朋友圈的。

第五、因為安全,而不發朋友圈。

既然發朋友圈會暴露一個人的行蹤和家庭情況,那麼就會有安全問題。雖然你的朋友不會對你造成危害,但誰能保證你微信聯繫人都是你的朋友,會不起歹心?

第六、對一個事物的疲倦。


蘭草地


現在人們的朋友圈不在只是一群關係好,什麼話都可以隨便說的朋友了,更多的是因為工作添加的好友和各種親戚朋友。

大多數人不發朋友圈的人都有一個相似的理由:累!

曾經一個朋友很喜歡發朋友圈,她長得好看,文采好,也經常出門旅遊,我經常可以從她朋友圈裡看到一些美麗的景色,一些好玩的事物。三個月前的一個晚上,她心情不好發了一條朋友圈:

“為什麼人越長大越孤單,現在的生活,時候再也沒有了曾經的快樂。簡單的生活好幸福,但我再也不能變的簡單了!”

她給這些文字配了一張女生抽菸的圖片,發完就去睡覺了。第二天男朋友,好多朋友看到女生這條朋友圈,以為兩個人的感情出問題了,不停地詢問,為他帶去了困擾,讓她刪掉這個朋友圈。女生的媽媽也打來電話說,發什麼女生吸菸的照片啊,會讓別人誤會,女生要注意影響。

朋友她真的沒有針對任何人,也沒有想做什麼,她只是趁著黑夜脆弱一下而已。最後朋友被迫,刪除了這條朋友圈。

這一刻,她突然對朋友圈心生畏懼,原來這個曾經可以隨意吐槽,肆無忌憚抒發情感的地方,早已變了模樣。

這大概就是我們很多人不願再發朋友圈的真想吧。不是我們內心充實了,也不是無話可說了,而是,不敢了!

曾經的我們,都是不折不扣的話嘮。

看一部電影,要寫下長長的感想,吃到好吃的蛋糕,要@那幾個死黨約好明天再一起去吃,看到了一張老照片,要感慨一下回憶中的情感,即便是路上遇到秋風蕭瑟,都要為落葉感嘆一下,當然,偶爾也會有負能量,想要吐槽和抱怨一下......

那時的朋友圈,是一個烏托邦,在這裡,你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頹廢的。我們在這裡可以卸下盔甲,露出軟肋,讓人看到,其實你除了人前無限風光的一面以外,還有脆弱和狼狽的模樣。

可是,慢慢的,有很多人想要進入到你的朋友圈,家人、同事、親戚、上司、客戶......你不好意思拒絕,卻也因此而失去了最後一片淨土。

從這一刻起,你每發一條朋友圈都要斟酌再三,你害怕因為其中的措辭而傷到誰,更是害怕本是無意的一句話被人對號入座,歪解了其中的含義。

尤其是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誤會和矛盾之後,你突然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更是不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

你開始像很多成年人一樣,藏起自己真正想說的話,隱藏那些負面的壞情緒,每天開始轉發一些積極向上的文章,寫一些自己看著都覺得可笑的勵志段子。

終有一天,我們再也不會發朋友圈,我們也不會再去看朋友圈,因為朋友圈裡除了那些假到可笑的敷衍,不會再有任何的真實存在。


青春麼麼茶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朋友圈不再是“朋友”圈,它現在是“工作”圈、“社交”圈、“裝逼”圈、“積贊”圈、“廣告”圈、“P圖”圈......很多人從最開始的發朋友圈記錄自己真實的生活,到慢慢假裝有逼格有情調有追求,讓老闆、領導、同事、合作伙伴覺得自己簡直是光芒萬丈,再到無數個分組可見將自己的人生拆分成好幾種狀態與內容,最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

第二,朋友圈裡許多無用信息佔用了自己太多注意力與時間。有些人乾脆關閉朋友圈,自己也不發動態了。

第三,真正的朋友不在圈裡,真正的朋友沒有圈也知道你真實的生活狀態。知道你朋友圈裡高逼格的照片後面是你付出的汗水與淚水,知道你朋友圈裡的高冷是用多少委曲日積月累換來的。

我也很少髮圈,因為我不在別人的贊裡求認同,更知道每個人的生活其實沒幾個人真正關注,你開心,你頹廢,你放棄,你打雞血,你無病呻吟......點贊之後人家轉背就忘。

何苦浪費流量與自己有限的注意力,人生在世,冷暖自知。


娛爸爸


這裡就要講一個真實故事。

一天,我朋友好開心,發了條朋友圈,猝不及防地,她的一個親戚長輩火速來私聊她,說什麼你怎麼可以發這樣的朋友圈?誰誰家家裡出了點事,很不開心啥啥的……語重心長,非常長輩的語氣,說我朋友不懂事。(意思是別人傷心,你就不要發自己開心的消息了。)

我朋友很無語,什麼鬼,她又不是天天關注別人家的事,怎麼知道誰誰家發生不好的事情?怎麼就不懂事了?

可是為了顧及親戚的感受,我朋友還是刪掉了那條朋友圈,接下來幾天都沒發朋友圈,免得親戚又來說。


(以後發票圈是不是要逛一圈看看別人怎麼樣才夠慎重?)

事實上就是這樣,人的情緒不同步,有人開心,有人傷心,朋友圈幾百甚至是上千號人,我們又怎麼能夠注意到誰誰高興不高興?

可是一旦你發了歡喜的消息,恰好有人心情低落,看著你的消息就覺得不舒服,覺得你就是炫……無辜躺槍,莫名拉仇恨。這樣誰還有心情發朋友圈?


除了每個人的情緒不同步之外,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生活是過給自己看,所以很少發朋友圈,有些人喜歡被別人關注,才有了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動態。





我的朋友圈大概800+人,但是能聊天深交的少之又少。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普普通通,逛街買東西吃飯隨手拍了也是留給自己紀念或者跟很好的朋友分享,很少發到朋友圈。

畢竟,懂你的人真的就只有那幾個,不懂的人,根本就不關心你過得怎樣。


(人與人之間,是一顆心的距離。)

我的一個朋友,從之前天天發朋友圈,到後來幾天發一條,再到現在幾個月才發一條。我問她為什麼不發了?

她說,朋友圈上面不是曬旅遊炫吃炫喝就是秀恩愛,覺得天天看這些消息沒意思,尤其受不了有些人天天發自拍,以為自己很美很驚豔,等著大家來點贊……逛朋友圈還不如把時間留給做別的事情。




對此,我也深有感觸。微信的通訊作用彷彿越來越小了,人們逛朋友圈發朋友圈,發現許多跟自己沒有關係的消息,慢慢地就沒有多大興趣關注朋友圈,也沒有什麼興趣發自己的動態。

因為得到的不過是別人的點贊,幾句聊甚於無的留言,卻很少真正有人來找你聊聊,分享各自開心的事情。

(很好的朋友當然要常聯繫!)



還有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微信裡各種朋友,有上司,下屬,同事,鄰居,同學,甚至只是一面之交的人……

這樣龐大而且雜的關係群體,導致我們不方便發朋友圈,每次都要分組,有些還要屏蔽……額,真的很麻煩。乾脆就不發了,省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