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川劇《巴山秀才》劇照

川劇《巴山秀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轟動全國,至今盛演不衰,該劇反映的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江蘇有“刺馬(新貽)”案,浙江有“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四川有“東鄉血案”,均系轟動全國的大案,史稱“三大奇案”。《巴山秀才》取材於三大奇案之一“東鄉血案”,該案中東鄉鄉民冤死千人,受連累者數以萬計,歷時五載,真相始得大白於天下,巴山秀才歷史原型就是四川宣漢廠溪鎮袁廷蛟。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今日廠溪場鎮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宣漢紅軍公園袁廷蛟塑像

當時東鄉縣(今四川宣漢)的地丁稅,向來都是以錢完納。清初,每兩糧銀折銅錢一千四百文。道成以降,銀價日昂,官吏藉口銀貴,任意摺合。同治年間,銀一兩加至五千五百文。不僅如此,於地丁錢糧之外,還加派各種苛捐雜稅,例如:隨糧徵收“津貼”一兩派錢二千三百文;“捐輸”一兩派錢五千二百五十文;“茶課”一兩派錢八十八文。四項共完錢十三串三十八文。

東鄉縣和許多縣一樣,設置有支應局,委託控制支應局的豪紳代為徵收錢糧,實則官紳勾結,從中舞弊、上繳國庫者少,大都飽了私囊。鄉民納款,又不給單據,更無賬目公佈。借民間俗話說,局紳們是趁“渾渾水逮昏昏魚。”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川劇《巴山秀才》劇照

貪得無厭的局紳們還不滿足,又於徵糧之際,預為墊付,“交官批解,後加大利滾算鄉民。至鬥釐豬釐(使用量鬥,賣豬所收厘金)尚不在內,民不堪命、怨聲沸騰。”

鄉民們忍無可忍,自發地起來向局紳清算糧款。先由中河、後河兩處小鄉紳發動,自耕農戶響應,延及前河。被稱為“群山環繞、三水(前河、中河、後河)分流”的東鄉境內,“幾乎全縣畫押”向官府遞呈控告。在群眾自發的請願清賬活動中被推擁成頭的人,就是袁廷蛟。

光緒元年五月十九日,廠溪人袁廷蛟率鄉民七八百人,高舉著書寫“糧清民安”四字的旗幟,駐紮在縣城外河南岸的觀音巖,要求減糧稅、算糧賬。四鄉民眾同聲響應,紛紛前來參加,隊伍迅速增加至二三千人,沸沸揚揚,民氣伸張,逼使綏定知府易蔭芝親身來縣安撫,同意照袁廷蛟所請,以錢二幹五百文完糧一兩,並允許民眾派代表赴府核算歷年糧稅賬目。袁廷蛟恐其中有詐,未親身前去,乃使鄧洪熙、艾英士等八人赴府,果然被拘。後來知府怕激而生變,又將八人釋回。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川劇《巴山秀才》劇照

光緒二年正月十五日,知縣孫定揚令張裕康帶團勇數百到官渡調查。鄉民憎惡張裕康破壞和削弱清糧的隊伍,於是男女齊站高處圍住張裕康,異口同聲地斥罵他。這惡棍含恨而歸,設下毒計,聲稱袁廷蛟已經叛亂,並與局紳一道慫恿知縣請兵彈壓。

事有湊巧,在廠溪雙河口附近山溝,當綏定知府派來調查、防堵的千總揚開泰帶兵路過時,鄉民又自發吹筒四起,稱他們是惡紳王宗恩請來的,強迫士兵脫去號褂、留下器械馬匹。後由武生王大吉出面調解,證明確系官兵,無組織的群眾才紛紛將諸物清還。

二月,知縣孫定揚遂以袁廷蛟抗拒官兵,奪去軍火器械多件,劫掠四鄉財物無數,聚眾至三四千人之多,縣城危在且夕等詞,稟府轉呈省督發兵清剿。

東鄉,在統治者看來,歷代都是釀禍之區,百年前白蓮教起義軍在這兒揭竿而起,歷時九年始得裁定,每一念及,心驚肉跳。在文格的指令下,由省城派撥裕字左營總兵謝思友率軍五百人,律武中營雷玉春率兵一千五百人,虎威寶營記名提督李有恆率所部全軍二千人於光緒二年二月浩浩蕩蕩地殺奔東鄉。沿途雖然接到數十張鄉民辯冤的詞狀,謝思友且將聚眾清糧的實情稟告,統領官李有恆不予理睬。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川劇《巴山秀才》劇照

李有恆下令對手無寸鐵的鄉民進行血腥鎮壓。如攻尖峰寨,殺死三百餘人,內有年過八十的翁媼、年僅三四歲的幼兒。一些聽從官府的曉喻、下洞歸家務農者亦被慘殺,如千軍洞、仙風洞死者四十餘人。官兵殺紅了眼,又將鄰縣(太平縣)的人民掩殺。“婦女先辱後殺,擇可留者,劫掠數百而去。”此案冤殺了上千人。

第二年,袁廷蛟潛至北京都察院廣西道御史吳鎮(四川達縣人)家中。都察院御史們向朝庭發起糾彈文格、李有桓等。但由於先後出任四川總督的李翰章、丁寶楨等仍不斷刑逼被押的袁廷蛟和其他農民,致使真象不能大白。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川劇《巴山秀才》劇照

就在這玄黃未定、密雲不雨的時刻,四川學政、國子監司業(正六品官)張之洞又上了一道題為“重案未協有關治本民心疏”的專折,一時轟動朝野,有力地推動了東鄉冤案的定讞。

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少有大略,務博覽為詞章,記通絕人。十六歲中舉人第一名;二十六歲(同治二年)應會試,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二年典試四川,“所取土多雋オ,遊其門者,皆私自喜得為學塗徑”,造就蜀士甚多。據傳說和一些筆記稱:張之洞督學蜀中,一日按臨綏定,東鄉文生正場,並無一人作文,試卷備呈冤狀。至此遂將試卷冤詞,繕摺入奏云云。這就是川劇《巴山秀才》告狀劇情的由來。

張之洞於光緒五年五月十ー日專折上奏。此折似霽月光風,陰霾愁霧為之掃淨,東鄉真相大白於天下,沉冤始得昭雪。奏摺中把有關大員覆奏不實的疑點戳穿,要求平反冤案,嚴懲罪魁。

這封奏疏獲得朝野的好評,從此張之洞名聲大噪。以後他與黃體芳、寶廷、張佩綸一起被當時人稱作“翰林四諫”,成為清流派人的中堅,並逐漸成為晚清實力派重臣。

五個月後,光緒五年十月初十刑部遵旨將東鄉冤案昭雪,宣佈全案人員的審理結果:

袁廷蛟“引賊劫掠,罪犯應斬。惟釁起鬧糧仇鬥,並非叛逆。眾寨民自非叛黨;”

已革知縣孫定揚、已革提督李有恆均著斬監侯,秋後處決。

……

這時袁廷蛟及子能柏均已解回省,囚成都獄中。據上諭,袁廷蛟只有“罪犯應斬”一語,但緊接即原情。說明“並非叛逆”,始終對袁廷蛟未下判決(或立決或監侯)。丁寶禎恐後來袁廷蛟翻供,或幸遇大赦減等,遂於五年十一月殺廷蛟並鴆能柏,捏稱廷蛟獄死,達到殺人滅口、挖根斷苗的目的。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川劇《巴山秀才》劇照

東鄉冤案雖然昭雪,但袁廷蛟仍然屈死了。這是由於清廷“君臣上下含糊不明,欲以保此官民尊卑之分,以遂其居尊養厚之慾”。

歷史上,急公尚義、為民請命的人物,是民族的脊樑、大眾的喉舌。袁廷蛟不畏險阻,“以鄙夫叩閽,除去苛政,轟轟烈烈,載在史冊,豈不毅然烈丈夫也哉!”(《宣漢縣誌・袁廷蛟傳》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圖中拄拐老人為袁廷蛟曾孫媳

急公好義 為民請命——川劇《巴山秀才》歷史原型袁廷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