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山學派有什麼思想成果?

季我努學社


蕺山學派,是指明代末年由著名儒家學者劉宗周創立的一個學派,因劉宗周長期講學於家鄉浙江山陰(今紹興)城北蕺山,學者習稱其為蕺山先生,故得名。

蕺山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劉宗周、黃宗羲和陳確。雖然同屬於一個學派,但他們在思想上的側重面並不相同,各人都有自己的特點。

蕺山學派是明末清初學術思潮中的一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哲學思想方面比晚明時期泰州學派有較多的理論貢獻。劉宗周、黃宗羲、陳確所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主張獨立思考,不迷信古書,提出了思想理論方面許多有價值的新命題,特別是在思想史的研究和認識論方面作出了貢獻。此學派顯示出從社會現實問題思考天下國家乃至學術問題的特色,或許亦可稱之為實學。


古風圈兒


劉宗周

明代末年,在我國的思想史上有一個既批判程朱理學,又不同於陸王心學的學術流派。這一學術流派的開創者是劉宗周,黃宗羲、陳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因劉宗周長期在家鄉浙江山陰城北的蕺山講學,所以又被稱為蕺山學派。蕺山學派主張以氣為基本的理氣合一,即物求知,反對分人心和道心。蕺山學派的興起也與明末的社會現實有密切的關係,明末社會動盪不安,百姓困苦,外有滿人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因此,有識之士開始以明道救世為治學宗旨,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蕺山學派就是在


此社會背景下出現的。

黃宗羲

蕺山學派的思想的主張突出的有兩點。首先是批判明末空談和脫離實際的學風,主張“學貴適用”。劉宗周在《答履思》中說:“今世之言學者,只隨世就功名,即學問一事,不過傍門依戶,遮蓋眼前。以為隨時功名之資”。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現在的學人士子把做學問只是當作博取功名利祿的渠道,而並非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這樣一種做學問的方法會把學術引入歧途。劉宗周的弟子陳確把精微玄旨比作“不得下嚥”的“龍肝鳳髓”。 黃宗羲也說學術不能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算不得真學問,他的《明夷待訪錄》是經世致用之學


的典範。

陳確

其次是主張學術自由,反對學術壟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一個絕對的真理,真理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陳確關於這點就曾說“君子之於學也,終身焉而已。則其知也,亦終身焉而已。”因此,我們應該處於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黃宗羲更是把學術比作江淮河漢,並非一家可以壟斷。

參考文獻:

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2. 衷爾鉅:《論蕺山學派的學術思想》,《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

3. 張豈之:《論蕺山學派思想的若干問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


季我努學社


因才試教,因地適宜,適應社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