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農”痛點,如何讓天下沒有難賣的農產品?

周智琛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三農問題,無非就是農產品賣不出去,農民收入提不上來,問題的核心還是產品如何“賣出去”的問題!

簡單分析以下,

1.農產需要報團合作,數量集中到一起才有區域市場的話語權,如果各賣各的價格無法統一,質量無法保證,所以,不集中管理基本上沒有出路。

2.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地域價值形象,消費者對區域的認知比較快,通過區域認知,進而帶動對產品的認知。然後做好產品的統一策劃,做好營銷策劃工作。

3.多渠道宣傳,利用各種工具,如朋友圈,qq等即時通訊。頭條,抖音等自媒體和短視頻。做產品的宣傳推廣。

4.建立多渠道銷售,如淘寶,拼多多等入住門檻低,技術要求不高。也可以做社群營銷,慢慢建立自己用戶群,然後逐步引導銷售。

5.市場合作,比如超市,大型的批發商等。

6.當地政府引導扶持。

7.如果資金允許,也可以開發做休閒農業,這是政府扶持比較多的項目。

總之,要想做好三農,以上這幾條都需要考慮到位,畢竟三農市場的競爭也是很激烈的。


沂蒙尋山


今冬,蔬菜滯銷之痛正在進行中,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讓天下沒有難賣的農產品,如何讓農民豐產又豐收?

本人從事農業生產多年,現從事餐飲行業,對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略有了解,現以自己淺陋的認知與大家聊一聊:

一、農產品需要特色與品牌

農產品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與賣點,儘量讓自己的農產品陷入“大路貨”的沼澤。要注重品牌建設,尤其可以打造縣域、鄉域甚至村域品牌。有了品質與品牌的區分度,形成差異化,無論在價格還是銷路上,都會佔得優勢地位。


二、農產品要與二產三產打通

既往的農產品,更多是關注種養技術,注重農產品的質量與數量,很少關注農產品產出之後的去處。加上農民朋友在市場營銷上的能力較弱,滯銷的情況自然時有發生。當農產品集中上市時,如何將過剩的部分轉入深加工,這就必須要聯通二產三產。如小龍蝦會於每年的六月份集中上市,對於過剩的小龍蝦進入工廠,加工成熟制速凍小龍蝦,讓工廠成為過剩龍產品的緩衝蓄水池,意義就很重要了。


三、農產品要抱團發展

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通過合作社、協會、商會,地一個個農戶聯結起來,將會更強大。如,有專人負責宣傳推廣,有專人跑稅務發票,有專人負責品控,有專人負責物流……

四、農產品要加強渠道營銷

後端帶動前端,所有的生產必須以賣出去為前提。注重渠道建設,從物流到分銷形成一整套的系統。如在大型批發市場設立代理,與大型商超建立合作,進入大型餐飲連鎖的供應鏈。



農村大有作為,但切不可盲目進入,未來社會的發展更多元,產業也需多元發展,光產不銷的農產品時代已過去。

希望上述建議對您有啟示。


龍蝦餐謀


首先,對於農產品“賣難”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1.產品品質(包括:地理環境、種植技術、品種、綠色健康等):2.流通相對來說限制較多,比如一些生鮮類的農產品,流通還是有挑戰的!3.信息閉塞,產銷不對稱。4.缺少“賣點”

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以上幾個問題,才能加快農產品的流通,初步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在這裡重點述說農產品“賣點”問題。

但在這個“營銷為王”的時代,農產品“賣難”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產品缺少營銷,沒有“賣點”,那麼構建農產品的“賣點”也就刻不容緩了!農產品有很強的地域因素限制,賦予了其很強的地域性,而地域的複雜特點,就使得地域農產品帶有很強的特色。同時,“賣點”是給產品的消費者看的,消費者的觀念就是我們“賣點”的構建基礎。所以,我們要在瞭解農產品地域性和顧客消費觀的基礎上,去發現創造農產品賣點。

1.發展其地域性的“賣點”

2.創造其富有人文的“賣點”

備註:我主頁有關於“如何構建農產品賣點”的文章,大家可以參考!

相信:以品質為基礎,運用好互聯網信息,優化好產品結構,充分挖掘產品“賣點”,農產品“賣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個人淺見,歡迎討論!



新農觀


讓天下沒有難賣的農產品,我覺得源頭質量保證是最大的根源,難賣問題有亮點一個是質量不可信,一個是信息閉塞。後者更好解決,而前者是一切的根源,讓天下沒有難賣的農產品這個概念講的很好,也很大,作為努力的方向沒有問題。一切還是迴歸根源,先從質量開始做好,然後就是特色,不要讓市場供大於求,供大於求的話再好都沒有。而真正有特色的好的農產品永遠是缺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