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三家都是如何佈局車聯網的,你怎麼看?

微汽車


現在網聯車大勢所趨,大家都不想被競爭者丟下。有的企業還沒弄好清楚網聯車的時候就下手了,所以,現在業內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格局層次不齊。

為什麼這麼說,現在有些互聯網企業,還在使用把手機照搬到車機的方式,解決汽車的大腦。但是,汽車和手機差異巨大,將手機搬到車機的方式,不可行。

第一, 汽車的可靠性要求高。大家看圖吧。

第二, 處理器性能限制。 在普通消費者心中,手機處理器的性能已經非常強大,這些消費級的處理器(例如華為麒麟980、高通845),性能確實一流,但其工作溫度範圍一般都只能在-10~50℃左右;但按照上面提到的車載使用環境,這些處理器卻不合格,簡言之,不滿足車規級AEC-Q100標準。處理器要達到車載的使用要求,在工藝製程和性能上必須要妥協。這也導致同期的汽車級處理器性能都比同期的手機處理器要落後了約兩代。

第三, 手機的人機交互和界面設計並不適合汽車,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將手機系統移植到汽車上,就會出現下圖這樣的情況,車機屏幕上整齊排列著app的圖標和小小的字。這種偷懶的設計既不美觀又不利於駕駛員操作,一股腦的把所有手機app堆到車機上也顯然沒有充分考慮用戶使用場景,難道我會在碩大又不順滑車機屏幕上發微信?

題主問BAT在車聯網的佈局,現在來看,騰訊和百度還是基於安卓開發,把手機操作系統想辦法鏈接到車機上,阿里和基於Android的方案有一點不同,斑馬的方案“去App”化,地圖成為了主頁面。他們內部還統計後對外公佈過一次:在線導航、AI語音識別、在線播放音樂、遠程控制還有OTA為使用頻率靠前的功能。

無論如何,現在大家一步步發展,一步步改變。希望BAT能越來越好,未來可期。


生活友車


明人不說暗話,就現在BAT車聯網布局,我先站阿里爸爸幾天。

下面我說一下我的想法,個人觀點,實事論事,不服來辯。

我們說信息時代,先入局者其實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而且阿里爸爸的兒子“斑馬”跑的還賊快。

2016 年 7 月 6 日的阿里巴巴雲棲大會上,搭載AliOS的上汽榮威 RX5 成為全球首款量產的智能網聯車。到現在,基於AliOS的斑馬系統裝機量已超過60萬。

百度的第一款使用小度車載OS的量產車應該是奇瑞EXEED TX,但要等到2019年才上市。

騰訊雖然之前推出過一些車機ROM、類似於Link本質的手機車機互聯App,但真正硬碰硬拿出的前裝解決方案還應該算AI in Car。而,去年11月,騰訊車聯的AI in Car 才發佈於。

好不好用先不說,阿里的量產車已經落地了兩年了,騰訊和百度還在講PPT。

Anyway, 不吹不捧,目前來看真要說BAT中哪家稍微做到領先,應該是阿里稍微佔據優勢。斑馬落地速度快、市場佔有率大、裝機量大、OTA次數就多,良性循環下數據體量也就佔優勢。無論是AI能力還是雲能力,對於數據都有不小的依賴,而這一部分數據優勢則決定了阿里在車聯網布局上領先百度、騰訊小半個身位。

當然,最早入局也不一定能摘得桂冠,市場最大也不見得能屹立不敗。信息時代的風雨無常,期待中國網聯車市場越來越好。

大彩蛋:11月29日, AliOS的智能駕駛艙渲染圖在網上首次曝光。看到圖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在看科幻片呢。


汽車與零件


大數據信息時代什麼都快,短短几年萬物互聯,互聯網就已經無處不在了。從PC端,到手機端,到現在的車聯網,發展的速度飛快。

題主說車聯網是大勢所趨,真的十分到位。特斯拉憑藉智能網聯車,短短几年勢頭已經超越了百年老牌的各大車企,在原來已經趨於飽和的汽車市場,開闢了自己的大道。

中國這幾年互聯網產業突飛猛進。個人觀點,中國互聯網產業做的不比任何國際大佬做的差。BAT在各個方面都有自己領先的優勢,面對車聯網大勢也絕對不會放過,紛紛佈局。

總的來說,現在車聯網大腦主要有三種模式。借知乎大佬史高拔先生的圖一用。

超級APP指的是通過包含地圖、音樂、社交、語音等功能為一體的超級APP來滿足車主的需求。典型代表有騰訊AI in car(最近更名為Tai)、百度DuerOS。其實只是將智能導航、語音交互、雲服務等功能做成類似手機app的形式,在應用層通過調用系統已有的車輛服務接口實現相關功能。好處就是開發週期短,成本低,只需要車企提供相應的控制接口即可實現車聯網功能。騰訊車聯方案最快僅需要半年時間即可落地(2017年11月與廣汽合作,2018年5月聯合推出祺雲智聯繫統)。當然缺點也比較明顯,由於沒有與系統下層深度整合,只能按需求調用相關資源,導致部分功能體驗有瑕疵;另外在升級的時候,也只能在現有功能上升級,無法憑空調用新的下層接口,實現與車輛相關的新功能。

ROM則是基於安卓進行深度定製化開發,典型代表吉利GKUI、比亞迪DiLike等。因為安卓本身是沒有車載版的,所以所有車廠選擇安卓的時候,都是選擇做從零開始的狀態,它是一個最初級的系統。短期內,使用ROM可以應用安卓的系統生態的確很容易。但這套生態是手機生態,不是為汽車定製的車載。他很多交互的方式並不合理,就像你在手機上用鼠標一樣的體驗感。

定製操作系統指的是完全針對汽車研發的OS,典型如AliOS、AGL(Automotive Grade Linux)、Android Auto等。這種方案將硬件資源深度整合優化,集中調用,對汽車層面的硬件調度更為合理;作為整體的解決方案,在對底層硬件進行適配以後即可在全車型通用。但是,這種深度整合的系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投入;比如阿里巴巴為克服Android系統的限制,經過手機、車機的迭代經過十年,投入超過百億才完成了AliOS,今天更是將AliOS上升到集團戰略;而谷歌基於Android開發的auto版本,現在還沒有發佈。所以這套方案一般的企業短期內無法模仿研發,但一旦成功也可以築起較高的技術壁壘。

總的看下來,其實各有利弊。不過,對行車安全和消費者體驗感來說,我認為操作系統還是更有保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