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常常感覺胃痛,是什麼原因?

小敏2578042


現代人由於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變大,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胃部不舒服的經歷。那麼,飯後常常感覺胃痛,都有哪些原因呢?

1、胃痛多出現在飯後或飯後加重的話,一般多考慮胃潰瘍的發生。因為胃潰瘍患者在進食後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從而對潰瘍面產生強烈的刺激導致疼痛加重。

2、飯後胃痛伴反酸、燒心、胸骨後燒灼感,或者噯氣時有食物隨其上湧至咽喉,則多是由於胃食管反流導致的。

3、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也會導致胃痛。有些患者本身胃就比較弱,由於飲食上的偏好總愛吃辛辣之物,則容易刺激胃黏膜產生炎症反應出現胃痛。喜歡吃生冷食物,則可能是因為胃內不能耐受食物的寒涼,導致胃痙攣而出現疼痛。

4、有些朋友在吃完飯以後胃痛,同時伴有腹瀉、腸鳴音亢進,而瀉後疼痛明顯減輕則多考慮胃腸功能紊亂。

5、有些膽囊炎患者在進食油膩食物後會出現右上腹疼痛,因為膽和胃所處位置比較靠近,故有些患者也可出現胃部的牽涉痛,讓人誤以為是胃痛。

如何緩解胃痛:

1、胃痛發生時可適當的採取熱敷,以緩解胃腸痙攣的狀態,讓胃感受到溫暖。

2、胃不好的患者儘量不要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減少在外就餐的次數。

3、避免進食生冷食物,吃東西之前儘量熱一下。

4、胃痛的時候找一個可以平臥的地方,輕揉腹部使其放鬆。

5、如果疼痛較重,可適當口服一些護胃的藥物或是直接去醫院行胃鏡。持續不能緩解者建議及時就醫。

本期答主:宋豔琦,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一般情況下,飯後經常感覺到胃痛,多數是進食之後產生的上腹痛。飯後胃痛很可能是因為胃炎或者是胃潰瘍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為平時的飲食習慣差、生活不規律所造成的。具體的分析如下:

第一,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胃潰瘍的患者,大多數都出出現胃痛的症狀。加上吃飯之後,食物中含有的鹽分會對胃部造成刺激,從而引起疼痛。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比如,經常暴飲暴食、吃生冷、辛辣或者是其他對胃部造成刺激的食物,都會出現胃痛的症狀。

第三,吃飯的速度過快,狼吞虎嚥,食物還沒充分咀嚼就下肚,會令胃部一時難以消化,給胃部帶來了極大的負擔,也會引起胃部疼痛的症狀。

第四,吃得過飽。吃飯時吃得過飽也會使得胃的負荷加重,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從而出現胃痛、胃脹等症狀。

第五,在壓力過大、情緒過度緊張等情況下吃飯,也有可能會出現胃痛的症狀。

因此,吃飯後經常出現胃痛的症狀,最好及時到醫院檢查,明確是否患有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如果是,那就需要積極地對胃病進行治療。並且,在對胃病進行治療的期間,儘量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喝酒吸菸。即使沒患有胃病,但還是要改善日常的飲食習慣,合理調整飲食結構,千萬不要暴飲暴食和胡吃海喝。

擅長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感染,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肝臟膽囊等消化內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醫聯媒體


飯後感覺胃痛,可以理解為進食後的上腹痛。

首先要考慮的疾病是胃潰瘍,因為進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發生上腹痛,然後自行緩解或服用抑酸劑後緩解,下次進食時重複發生的規律性上腹痛,是胃潰瘍的典型症狀,有時會伴有反酸、噯氣等症狀。


進食後發生上腹痛的機制是由於進食後胃酸分泌增加,刺激潰瘍基底部的胃壁神經所致。

小克建議發生規律性的進食後上腹痛症狀,應該儘早進行胃鏡、腹部B超及幽門螺桿菌等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一旦確診為胃潰瘍,就要用三聯或四聯療法殺滅幽門螺桿菌去除病因,然後的繼續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法莫替丁等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如果膠鉍、鋁碳酸鎂顆粒、瑞巴派特等6-8周,徹底治療,以免胃潰瘍加重引起穿孔、出血、幽門梗阻等嚴重併發症。



以上就是小克觀點,歡迎批評指正,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