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子戲賞析」第十二出——失子驚瘋(京劇)

劇情

明成化年間,梅俊元娶胡、徐二妾。胡氏有娠,招徐所嫉,乃設計相害。事為胡氏丫環壽春得知,主僕連夜出逃。胡氏半路產一子。恰遇巴山大王金眼豹路過,見胡貌美,擄之上山。胡於掙扎中棄嬰於地。嬰兒為寧武關總兵林鶴路過所得。胡氏被擄,幸得山大王之妻相救下山。與壽春相逢,知幼子失去,驚懼成瘋。主僕路經桑園,遇林鶴及嬰兒。見嬰兒貌似自己,乃大鬧桑園。林見其已瘋恐其不能撫養嬰兒,乃與銀五十兩。俟後歸還其子。

「摺子戲賞析」第十二出——失子驚瘋(京劇)

賞析

《失子驚瘋》為《乾坤福壽鏡》中最精彩的一折。《乾坤福壽鏡》一劇,原是清末四喜班珍藏秘本。1919年尚小云在王瑤卿的傳授下排演此戲,是其十分喜愛的一出拿手戲。此劇原為四大本連臺本戲,王瑤卿演時為兩本,分兩日演完。尚小云刪繁就簡,改為一本一天演完。早年尚小云飾演壽春;至20世紀30代後期開始,於前半部飾胡氏,後半部兼演青衣、花旦,飾演壽春。

「摺子戲賞析」第十二出——失子驚瘋(京劇)

大鬧桑園一場,為表現胡氏瘋癲後的行為乖張,尚小云通過觀察一個女瘋子的行為,創造了一種斜著走的“瘋步”,同時,又通過眼神的運用,表現胡氏呆滯的目光。此處尚小云運用了對眼的技巧。但雙眼相對,俗稱“鬥雞眼”,外形上看來顯得傻笨。尚小云以其深厚的功力,僅對一隻眼,成為一眼斜視,一目直視,將瘋與傻的眼神區別開來,展示了“四功五法”中“眼法”的微妙。

桑園一場,胡氏瘋態畢現,一番胡鬧以後,被壽春阻止。壽春向林鶴說明乃主母成瘋經過。此時場上雖是壽春與林鶴站在臺中表演,胡氏僅在一旁發呆。然而,尚小云的表演,身形紋絲不動,面目呆滯,而眼神中於空茫之際顯出一縷思念、想望,壽春與林鶴一大段對白之間,胡氏一直保持一個姿勢,全身如鐵鑄銅澆,唯以木然之眼神表示其內心如海波濤,口中雖無一語,而滿臺精神俱在。大師所以為大師,良有以也。

「摺子戲賞析」第十二出——失子驚瘋(京劇)

水袖是京劇表演中表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尚小云的水袖功得王瑤卿、松茂如真傳,根據自己生活中的觀察、體驗又有創新、發展,舞臺演出中獨具魅力。如《失子驚瘋》中胡氏跑著半圓場唱到“望空中不見兒,如刀刺膽”一句時,壽春在身後喊“主母”,胡氏急轉身,在打擊樂中向壽春的“撐袖”,以及後來水袖的“前抖”、“後挑’都是繼承王瑤卿的絕技。“雙託月”、“風攪殘雲”、“單託塔”、“雙託塔”等水袖功,則是源於松茂如的傳授,而根據劇情的需要,由尚小云創造發展而成的。用以表現胡氏複雜失常的心理,已成為京劇藝術中的經典之作。

尚小云曾結合《失子驚瘋》一戲談到旦角水袖的運用,並根據自己的舞臺經驗納為抖、甩、打、撣、撂、翻、挑等十餘種。他還強調說,水袖功的運用不是孤立的,要順、要合、要美、要有內容,要服從情節發展和塑造人物的需要而千變萬化。

尚小云此劇,在表演上充分融合了京劇旦角的表現手段,全面、細緻地刻畫了角色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激起了觀眾對這個特殊角色形象的無限同情。

「摺子戲賞析」第十二出——失子驚瘋(京劇)

主演

尚小云(1900-1976),字綺霞。乳名德泉。原籍河北南宮,生於北京。幼年拜李春福為師學戲,初學老生。後入“三樂”科班,先學武生、花臉,後改青衣,取名“三錫”。並拜名且孫怡云為師,改藝名為“小云”。出科後,與眾多名家合作,藝術上很快成熟。並編演了一大批新戲。開創了文武兼備、剛健婀娜、灑脫大方的尚派表演藝術。20世紀30年代初,尚小云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一起被列入“四大名旦”,成為當時京劇旦行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