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皇帝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上皇,提前幾年讓太子繼位以保持政局未定?

輕風白雲


開始我也認為是迷戀權力,但實際上老皇帝不願傳位,並不完全由於權力的因素。

老皇帝不願生前傳位,就是擔心新皇改變他的政治遺產,清算他的政治問題。其實我很想用最近的例子舉例的,老皇帝並不戀權,但是時刻擔心他的政策被新皇改變,走了錯誤的道路上。最終新皇被幹掉,而新新皇確實把老皇帝的政策改掉了。

老皇帝的政治遺產被新皇改變是非常嚴重的事件,等於徹底否定了自己在位期間的作為。比如說秦始皇與扶蘇:

秦始皇為何對扶蘇大怒?因為扶蘇對秦始皇的政治政策完全不贊同,甚至是相反的道路,秦始皇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的政治被改變的。中央集權跟法家就是自己的政治遺產,繼承人如果不同意,那只有改變繼承人。

趙構就是被繼承人改變政治遺產的明顯例子。趙構的政治遺產就是對金求和,但他的繼承人卻偏偏對金求戰,甚至對岳飛平反,等於徹底的否定趙構的做法。趙構屢次反對也沒有用,要是早知如此,恐怖他不會著急傳位。

所以皇帝對繼承人的考慮並不完全由於個人能力,而是希望自己的意志的得到無限傳承,選擇的都是跟自己相同價值觀的繼承人。

木葉村七代火影火之意志傳承均得到傳承


銫媒體


首先,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其中有幾個關鍵詞“提前幾年讓太子繼位”,到底太子提前幾年繼位合適呢?

這裡涉及到皇帝年齡的問題,誰能預料自己能活多少歲,古代皇帝死的時候都很年輕,除了開國皇帝年齡稍微大一點,很多皇帝繼位年齡都比較年輕。有的太子甚至死在皇帝之前,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真的合適嗎?比如明朝朱元璋,本來想把皇位讓給太子,結果太子早死。所以,皇帝無法預計自己的年齡,也無法提前把皇位讓給太子。

其次,如果皇帝退位以後,太子比自己有才能還好,要是不好,搞不好太上皇命都保不住,想另外立皇帝可能嗎?

就拿問題中的唐朝來說李世民採取“玄武門之變”殺了他的哥哥,當時唐高祖李淵也沒能保住太子的命,還被逼迫讓位。假如唐高祖提前把皇位讓給李建成,難道就不會流血了嗎?估計,那個時候死在玄武門的應該不是李建成,而是李世民。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在晚年的時候,太子李承乾叛亂,想殺自己的胞弟,結果沒有成功,本來是死罪,由於唐太宗不忍心廢為庶人。假如,唐太宗把位置讓給這樣的太子,那麼李承乾做了皇帝,不僅僅會血洗親族,估計連唐太宗本人得命也保不住。

還有,問題中說到日本,說日本皇室幾千年不變!說實在的,日本在唐朝的時候,估計才趨於統一,他們是單一的民族,大和名族認為,他們是天皇的後裔,而且對天皇非常忠心。這和國內的情況不一樣,中國是多名族的國家,內憂外患,及時內部不叛亂,而外族也會入侵,所以王朝更替非常頻繁。在古代的封建社會要想,萬世一系絕對不可能。

最後,說到人性的問題,誰願意把來之不易的位置提前拱手讓給他人呢,即便是兒子,也會掂量掂量!別說古代,在現代,對於財產繼承方面也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謀士說


古代有人自願退位做太上皇的,李世民不願意是因為有心理陰影,當年就是他逼著自己老爹李淵退位的

那麼為什麼很少有皇帝願意自願退位做太上皇,在有生之年把大權給新帝呢?

1 中國古代的皇帝的權利太大了,生殺予奪,能夠在這個位置上面享受沒有任何一個皇帝願意自願放棄的,哪怕他老了也是如此。太上皇和皇帝的權利差距是很大的,太上皇可以說是一個虛位,沒有實際的權利。當然這個是名義上面。

2 臣子不願意,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還沒有駕馭,新帝上位之後有的指揮不動臣子,有的新帝肯定是想培植自己的勢力。免不了會令這些正得寵的臣子利益受損。所以大臣是不願意老皇帝退位的,因為老皇帝退位就意味著他們靠山倒了。

能夠多享受幾年權傾朝野的滋味誰願意提前結束這樣的生活呢?

3天下百姓不願意,之前兩點比較清楚,一個是老皇帝自己不願意,另外一個是大臣不願意,那麼老百姓不願意是為什麼?

太上皇加皇帝,那就是等於兩個皇帝,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如果皇帝和太上皇都出命令了那麼百姓聽誰的呢?如果兩人不對頭了該聽誰的?而且多了一個太上皇,意味著他們就要多交稅,這些錢是拿來孝敬太上皇的。

4 古代皇帝能在位時間久的沒有幾個,很多都是壯年的時候就死了,所以根本就沒有想著壯年的時候讓位給兒子。

另外一點,皇帝也只能自稱是天子,那麼太上皇豈不是天?這是不允許的,天使至高無上的,還沒有人敢如此大逆不道。


洪荒科技


永遠不要去試探人性,它的下線會讓你無法想象。

我們不如試想一下這個場景,你是太子,某天你的皇帝老爸跑來跟你說:“兒砸,我覺得為了咱家權力能安穩交接,想提前退個位做太上皇,所以守衛藍星和平的認為就交給你啦

(ง •̀_•́)ง,你覺得好不好哦。”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港真你要是回答“哦喲,爸比不錯哦,給你比心心”,那你這智商基本就告別政治了。細思恐極好不好,你怎麼知道皇帝是不是在試探你,看看你這個小婊砸有沒有對他有意見想提前上位。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人,反應應該先是


然後
推金山,倒玉柱般的拜倒在皇阿瑪的石榴裙下,失聲哭嚎表示帝國正在英明偉大的爸比帶領下在建設封建主義偉大事業的道路上狂背中,孩兒還如此年幼,正是那早晨六七點鐘的太陽,大海航行還得靠您這種偉大舵手啊。然後阿瑪頷首表示:“哦喲兒砸你說的也很有道理嘛,你既然不想當皇帝爸比也就不勉強你啦,等你想當皇帝的時候可要告訴爸比哦!”然後你表面笑嘻嘻內心mmp的表示:“好的爸比知道了爸比,您走好哦。”之後才能鬆一口氣:瑪德可算是混過去了。搞政治的人心都黑。



平常人為了一點小利益都能撕的不可開交更何況是一個龐大帝國的統治權呢?擱封建王朝哪次權力交接不是腥風血雨,能平穩渡過就不錯了,還主動搞事來個黑暗森林,能當上皇上的一般都不傻(乾隆那是因為早年自己作的立了flag,還不閒事大的搞得全天下都知道了,自己約的炮,哭著也得做下去啊,就這還把權力死死抓在手裡。要不然你看乾隆會不會提前退位)。


只能說擱中國的傳統下很難出現這種事,你想想要是皇帝跟兒子說要提前退位讓他當皇帝,兒子緊接著就表示“好滴哦爸比,我會站好這般崗的,您老就好好退休去吧。”那畫面你會不會感覺很維和,當然如果換成三讓三謙可能會好點,反正那畫面太美,我不敢想→_→


流浪天涯的喵


中國古代向來有“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說法,沒有人願意早早的去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名譽董事長;中國古代的事例證明提前讓太子繼位並不能保持政局的穩定,反而會造成政局的動盪。

太上皇沒有實際權力,皇帝是國家的最高首腦!但是太上皇有一個權力——他能立新皇帝

所以新皇帝一上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肯定要防止太上皇立新皇帝;肯定要軟禁太上皇。而各路藩王有當皇帝的野心,肯定要利用太上皇鬧出點事來。當皇帝退位後,掌握不了實權,自己生死難料之外,而且非常容易引發動亂。

比如,趙武靈王提前讓幼子即位,結果鬧出沙丘宮叛亂,自己餓死在沙丘宮;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軟禁了太上皇李淵;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傳位給唐肅宗,唐肅宗軟件了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被親兒子宋欽宗軟禁,最後被擄到北方……

讓太子鍛鍊的皇帝倒是很多,朱元璋還沒有退位就讓太子朱標打理朝政,朱標英年早逝;康熙立太子胤礽,讓他處理朝政,結果下面的兒子們一通亂戰,太子謀反。

提前讓太子即位的,縱觀歷史上,過的好的只有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曾經說過:他爺爺康熙在位61年,他絕不敢超過他爺爺康熙!到乾隆在位60年的時候,乾隆是不願意退位的,但是礙於前面自己說的話,不得不立太子冊立新君。當時的大臣們也勸乾隆皇帝禪位,不然的話食言了對皇帝的政治名聲實在不好。大臣們和乾隆皇帝達成默契,禪位後,表示新君年齡小,需要太上皇輔佐。就這樣,在傳位的時候,乾隆依然拿著玉璽不肯交出來,一群大臣連哄帶勸終於交出來了。最後,乾隆依然是攝政,掌握著實際權利,做了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


嘟嘟讀讀


古代統治者都希望大權永遠在自己手裡,一旦做上太上皇,權力方面多多少少都會收到影響,輕則無權,重則被軟禁,這一點都不誇張。比如唐高祖李淵做太上皇的時候,就是“傀儡”,當然李淵是被大唐時勢所逼,否則不至於如此。



在說為什麼沒人願意做太上皇之前,先和大家說一個太上王,此人是戰國晚年趙國國君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他是趙國第一個稱“王”的人,繼位之初的趙國國力並不強,但他勵精圖治,改革利弊,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在他的治理下,一度成為可與秦、楚媲美的國家。可惜,他晚年不安分王位,偏偏傳位給兒子趙惠文王,自己稱為“主父”,也就是太上王。可能出發點是為了讓趙惠文王一心打理朝政,自己則可以退居幕後,悄悄地做讓其他諸國想不到的野心舉動,但是卻適得其反,不但自己的王圖霸業沒有完成,還讓趙國國政一片凌亂,平白助長他人的狼子野心。而這位太上王,最後被活活餓死沙丘宮,福兮禍兮!



趙武靈王雖然不是皇帝,但道理相同,後世統治者引以為戒,自然不會輕易讓太子提前登基。其實像這樣禍起蕭牆的事並不少,北周宣帝宇文贇一生荒淫無度,同時立過五位皇后,尚在位時就傳位於太子,自己則稱“天元皇帝”,可這一切不過就是一個鬧劇,最終為他人做嫁衣。

而李淵退位純屬無奈之舉,並非李世民不忠不孝,而是玄武門之變也讓他自己感到心累,帝王之位的無情他不過是看淡了,所以成全李世民。不過凡是皆有例外,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他做皇帝的第60年,禪位給兒子嘉慶皇帝,並且依然掌握大權,嘉慶在他面前不過是“臣皇帝”,直到乾隆駕崩,嘉慶才真正成為皇帝。



所以說做太上皇未必是最得意之事,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退位,要麼大權旁落,要麼管的太多,君臣父子、庶民之心難以歸一,很容易引發禍亂。


翻出歷史那一頁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皇帝”一詞直接沿用2000餘年,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說皇帝是天下的主宰,天下所有的一切人、物都是皇帝所有,換做任何一個人應該都不想失去吧!

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比較出名的有趙武靈王、唐高祖李淵、宋徽宗趙佶、乾隆皇帝。除了最後一位乾隆皇帝即使成為太上皇依然大權在握,其他的太上皇或者被迫或者退位後就被架空了!

站在歷史的今天,我們無法去揣測那個時代皇帝心思,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權力,生殺予奪,保持對天下萬物掌控的權力,這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權力!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何一個皇帝退位,那麼他的心腹必然會被換掉,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的權力慢慢被架空,這個時候對於一向發號施令慣了的帝王來說是及其受不了的!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可以與秦國匹敵的國家,晚年傳位於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宮變中被圍困活活餓死於沙丘宮;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唐高祖不得不退位,然後結果是抑鬱而終;宋微宗趙佶因為害怕金人南下,將位子傳與兒子宋欽宗,北宋很快滅亡,輝欽二帝被擄,靖康之難發生!乾隆雖然傳位嘉慶,但是自己仍然將權力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為啥他沒有被架空呢?因為清朝皇權高度集權,所有大小權力都是皇帝說了算,乾隆在位60年,國家內外都是他的心腹,而且乾隆退位時依然健碩並不糊塗,嘉慶即使想也沒那個能耐,這也就是為啥只有等乾隆去了嘉慶才敢動大貪官和珅的原因!

所以,綜上所述,皇帝之所以不願意退位做太上皇的原因,兩點:

1.於私,不想放棄無上皇權;

2.於公,皇位更迭,容易使江山動盪,重點的可能滅國。

謝謝大家!我是@走心農人,一枚做農產品的走心不走腎的90後!


走心農人


封建社會史就是皇權的集中史,慢慢演變中,誰想失去權力?還有皇帝豈能提前幾年預知死亡?況且太上皇真的能保證政局的穩定嗎?

有的太上皇是迫不得已,比如李淵、趙佶,李淵是被其子李世民趕下臺的,趙佶則迫於壓力以圖自保匆匆禪位。李淵從此遠離政治中心,宋徽宗趙佶與其子宋欽宗有權力上的爭執,心存芥蒂,勾心鬥角。前者庸碌無為,後者空耗國力。

以上兩例證明:要麼遠離權力,要麼爭執不休。政局真能百分百穩定嗎?

還有一類是如此傳位的,就是為了自己享樂,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北周皇帝宇文贇,他安於享樂,沉湎酒色,怎麼才能玩的舒坦又逃避責任呢?辦法就是傳位,自己做太上皇。自稱為天元皇帝,後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22歲就去世了。他是北周倒數第二代皇帝,他的兒子落得個禪位楊堅的下場。也看不出政局哪裡穩定了。

(示意圖,位置不精確)

正面例子就是乾隆皇帝,他禪位後依然掌控朝政,但是卻完成了皇位的順利過渡。

所以大概看得出禪位當太上皇是有前提的,需要在盛世完成,而皇帝又不喜歡把權力分出去,必然造成此政策不能廣泛的推行。

還有題主所提到的日本,只能說社會體系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念也不一樣,胡亂對比效仿就是東施效顰。還有說提前幾年退位,皇帝又沒開上帝視角,如何知道自己何時駕崩?


大眼大世界


首先的說明,太上皇一般是指退休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清代的乾隆皇帝)或者是在位皇帝的生父(比如劉邦在位時,他的父親就被尊為太上皇)。部分太上皇雖然退休,卻任然把持著朝政,而被逼下位的太上皇(比如李淵)他們的處境就不好。很多皇帝不太願意主動退休讓位給太子的原因,個人決定,有這麼幾點。

一、長生觀念的根深蒂固。很多皇帝都希望自己可以長生不老,甚至也在追求長生不老,包括秦始皇等等這樣的千古一帝,甚至,都在使用藥物讓自己的生命延續,比如明朝嘉靖皇帝。很多皇帝,都相信自己可以活的很長,都想成為千古一帝,不願意放棄皇位(像清朝乾隆皇帝退休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希望自己在位時間超過自己的爺爺,也就是康熙皇帝)。除了乾隆等少數皇帝之外,太部分皇帝的壽命不長,可以說,年齡超過60歲的皇帝屬於少數。

二、對權力的追求而不願意放棄皇位。權力這個東西,很多人擁有之後,就會上癮,很難放棄。擁有皇位賦予的皇權,可以隨心所欲,而且不會受到任何的打壓和分化,也可以一言興邦,也可以一句話決定很多人的生命(仁君、明君不會濫用這樣的權力),天下美色,可以任意享受,天下財富,可以任意揮霍(明君或人君的話,不會太過)。一旦交出皇位,退居二線,上位的皇帝和自己的某些證件相左,自己還能擁有這樣的權力嗎?還會有這樣多的福利待遇嗎?答案:沒有。這就導致了在皇權的誘惑下,父子、兄弟、親人等等容易反目成仇,比如:漢武帝和他的太子劉據、明英宗朱祁鎮個景泰皇帝朱祁鈺、朱棣與他的侄子建文帝等等。皇帝都想握著自己的權力,防備別人,看誰都擔心會造反。

三、以往的太上皇的安逸程度,有一部分的處境都不好。比如:李淵,被逼退位;明英宗朱祁鎮成為太上皇之後的生活很差。這樣的話,就有很多皇帝擔心自己退位之後,自己的兒子不夠孝順這樣的情況。

四、也有部分皇帝擔心江山落到自己的繼承人手中,壓不住場面,出現什麼意外,自己再壓一下場面,或者是有太多的擔心。比如說明朱元璋就一直擔心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繼位壓不住場面。

五、繼位皇帝否定自己的某些政策。每個皇位在位是,頒佈的政策不是都對的,有些皇帝擔心繼位者一旦否定自己的政策方針,就是在打自己臉面。勢必會牽扯到部分權貴的利益,一旦這些權貴找到自己,勢必會讓自己牽扯進去。

綜上所述,每個皇帝都寧肯自己自然死亡,都不想提前退位。


依稀似夢裡


首先要糾正一點,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並不是沒有主動退位做太上皇的皇帝。比如北齊就出現了兩個太上皇,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北齊建國以後,第一個皇帝文宣帝高洋死後,皇位傳給了兒子,但不久後就被弟弟孝昭帝高演所奪取。而高演死後,皇位也沒有能夠傳給自己的兒子,被他的弟弟高湛所奪取,高湛就是北齊武成帝。高湛也怕自己死後,皇位不能順利傳給兒子,就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退位稱太上皇,立兒子高緯為皇帝。高緯就是北齊後主。退位四年後,高湛病死。唐睿宗皇帝在做了四年皇帝之後,也是選擇讓兒子李隆基提前接班,自己退位當太上皇,以保障兒子將來可以順利掌控朝政。一年後,李隆基徹底剷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唐睿宗就完全放手,做起了退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乾隆爺也在退位後幫助兒子穩定政局,嘉慶四年正月乾隆死的時候,嘉慶已經坐穩了天下。

還有的皇帝,覺著當皇帝影響了自己的享樂,乾脆就將天下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一心享樂。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贇,嫌當皇帝事務繁雜,乾脆退位當了太上皇,把天下甩給了年幼的兒子。結果,一年以後宇文贇就病死了,天下最終被他的岳父楊堅所奪取。西夏末年,在蒙古騎兵的打擊之下,西夏神宗皇帝將皇位禪讓於西夏獻宗。

第三種太上皇,是為了推卸責任。比如在北齊末年,面臨著北周的凌厲攻勢,北齊後主抵擋不住,乾脆將天下禪讓給了自己年幼的兒子,自己自稱太上皇。北宋末年,當金兵南下的時候,宋徽宗趙佶也是在第一時間將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然後逃往南方。

第四種太上皇則是對皇權不再留戀,就想退位休養。宋高宗趙構在江南立國後,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向金人的屈辱求和換取苟安江南。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傳位於養子趙昚自稱太上皇。退位後的宋高宗基本不過問政事,過起了退休老人的悠閒生活。二十五年後,八十一歲的趙構最終病死。趙構去世後,宋孝宗趙昚非常悲傷,開始讓兒子參與到政府工作之中。兩年後,已經六十三歲的趙昚乾脆也選擇了退休,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宋光宗。做了五年太上皇之後,宋孝宗去世。

當然,也有些太上皇並非是心甘情願地當了太上皇。比如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受制於馮太后,不得不在十七歲的時候就退位當起了太上皇。在唐朝也產生了好幾個太上皇,玄武門兵變之後,唐高祖李淵就非常識趣地選擇了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兒子李世民,做起了太上皇。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選擇了逃跑,馬嵬坡兵變之後,他派太子李亨斷後,結果李亨在靈武稱帝,唐玄宗就這樣成了太上皇。後來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基本上是被唐肅宗李亨囚禁起來,直到病死。唐德宗去世後,唐順宗即位,唐順宗在位期間發生了二王八司馬的永貞革新,結果永貞革新以失敗而告終,唐順宗也被迫禪讓於兒子唐憲宗,退位當了太上皇。在宋孝宗去世後,宋光宗拒絕主持辦理父親的喪事,結果群臣以太后的名義逼宋光宗退位,傳位於光宗之子宋寧宗,瘋瘋癲癲地當了六年太上皇之後,宋光宗病死。在土木之變中,明英宗皇帝被俘,明景帝即位。一年後,瓦刺將明英宗送還明朝。當然明景帝不會再退位將皇帝還給哥哥,就讓明英宗以上皇的名義軟禁在南宮。一直到景泰八年明景帝病重期間,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政變,明英宗又重新復位。

還有一種情況,太上皇是被別人遙尊的虛號。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楊廣躲在江都。唐國公李淵太原起兵,一路南下奪取了長安城。進入長安之後,李淵立楊廣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