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英語學習方法摘抄及感悟

林語堂英語學習方法摘抄及感悟

林語堂英語學習方法摘抄及感悟

林語堂英語學習方法摘抄及感悟

  “要想要寫出一個句子,就必須要把英語中的不忠結構反覆從自己嘴裡說出,當然不是說要機械的背,而是腦子裡要想著這話改怎麼說,一步一步說下來,說個幾遍,知道能夠脫口而出。並且不應該是單據這樣練習,而應該是據語法系統形成一個簇來一起練習。

  猶如韓愈學做三代古文,非聖賢之書不敢誦,非聖賢之道不敢言,如此晝夜思維,幾十年寢饋其中,然後執筆揮毫,無所不合於三代文風。所謂“文以載道”,實在就是說文是思想自然的表現,“非聖賢之書不敢誦”就是竭力吸收經書中的語法。

  會話不是很難的事,只要有相當練習機會。大概半年的專工實地練習,都可以成功。因為我們日常會話所應用的句極有限,日常需要的名詞、口頭話套總是說了又說,顛來倒去還是那些辭句。

  學習英語的唯一正軌,不出仿效與熟誦,且仿效要是整句的仿效。學者最重要的,是學時必整句吞下,再整句吐出來。每日選二三句。迴環熟誦。

  用客觀歸納的方法學習文法,即時時注意字之形體變化及其用法。在讀本上,看見同類的變化,發生疑問,即求文法指示,以為解決。的了文法的指示後,又須時時在讀本上觀其應變,以為印證。

  先將常用的成語學好,再將抽象的字代進去即可。

  認生字,不應憑一次的強記,凡學一事,記一物,必經過相當的期間,丟在腦後,再來得第二第三次的經驗,這種經驗才不會遺忘。

  但是所謂精讀,也有個方法,不是臨時抱佛腳,硬記下去所能成功。有四點最重要:

  第一就是朗誦及朗誦之變通方式—默誦

  凡字句,必求得聲音之正,然後念出來。聲音不正,腦中聲音的印象(auditory image)模糊,必念不好。腦中的印象清楚,在朗誦不便之時,也可默誦。

  第二就是體會

  背誦有活法與死法之別,鸚鵡能言的背法是無認識而無用的。正當的背誦應與體會同為事,就是書上看了一句,得其句法句義,然後閉書體會其意義,試用英語說出。說不出再看書,再閉書,再體會,再嘗試,這是正當的背誦方法。譬如我們看見一句I want to see if the bird is dead ,知道這see if的成語是很有用的,就閉書體會這個意思,看看傳達得出來否。用這方法,無論讀何書,都可凝神體會,默誦,自己試說一次,這樣讀書易得益處。但是讀音必清楚,不清楚就不易默誦,因為缺少那字句的聲音印象。

  第三以成語或全句為主

  譬如單記sharp字很難,學者最多在心中“sharp ---sharp –sharp –s-h –a –r –p –sharp 尖利”唸了幾遍,然而因為缺少聯想的內容,這五分十分又便忘記。又如學claw 字,學者心中claw –c –l –a –w –claw 這樣念,也覺得吃力而無意義。但是如這樣念一句The woodpecker has sharp,同時可學claws,woodpedker,sharp,claws三字,三字又各有實在聯母的關係,記起來就省力。有時不必全句體會默誦,只須默誦有用的半句或一部便可。

  第四(最重要)明白字的用法

  所謂咀嚼,就是把字義用法精細的咀嚼出來。從前有學生來問我某字之義,我正答一中文譯語,而尚未講下去,他已滿足走開了,這種學生,英文一世也念不好。譬如某人的演講冗長無味,英文叫做tedious ,學生來問,我說tedious是“討厭”,學生滿足回去,啟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做出論文,說在電影院看見前排一對男女卿卿我我的蜜語,甚覺討厭,就寫了一句I felt very tedious.這種人讀書不精,永無好成績,猶如不通的熟師,一世考不得功名。因為我們細把tedious 的用法咀嚼玩味一會,知道(一)冗長無味之演說書籍科目功課叫做tedious,(二)刺刺不休的人也可說是tedious,(三)事情麻也叫做tedious

  

  對於語法,要精細地觀察,觀察書上不懂的地方,再查閱語法書,系統地學習。然後對於成系統的東西,反覆誦讀,直至能夠脫口而出。”

  

  就是看英文書,不懂的地方要找語法書,找到這個體系以後,對這個體系進行反覆的練習,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同時對於已經能讀懂的東西,也要加以練習,因為能讀懂,只能說明這個地方現在已經是你的passive knowledge了,要想成為active Knowledge,還是需要反覆練習的。並且注意練習的目的,無非就是知道詞語在什麼地方適用,某種意思如何用英語成語來表達。

  所以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學英語,最快的方法就是看近一些的名著,既可以達到了解知識的效果,又可以在其中學習英語。要想成為一個系統,可以這樣做:讀原著,查字典,查語法,總結段意,逐字翻譯成中文,再重新翻譯成英文。最後主要練習不會的詞,不會的語法簇,以及在翻回英語過程中發現的不會的表達方式。當然平時背漢譯英方向的英語詞彙以及詞組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就可以更加註意某些詞語在文章中是如何用的。

===========================================

再加幾句,我寫完這篇感悟以後又接觸到在過去幾年學了四門語言的那個人博客。他強調要想流利地使用一門語言,就要強迫自己用這種語言思考,而不是將這種語言和母語來回翻譯(比如說看見某個句子,必須要想中文意思才能理解),不然就成了翻譯者,而非語言的使用者。我爸的母語是蒙古語,每次我叫他把我聽到的蒙語翻成漢語,他總是要想一會兒,有時候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詞來翻譯,蒙語漢語兩種語言他說的都不錯。但是又不得不不承認,在初學語言的時候,用母語來表示要學的語言的意思,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能很快理解單詞的意思。即使想用英英字典,也不要一上來就用韋伯斯特,用《朗文當代英語詞典》應該不錯,因為這個詞典貌似是用兩千基礎詞彙表達各種意思……要是有的英語意思看不懂,就得結合中文意思來理解了,就比如說“軸突”這種詞,用英語解釋那麼一兩句,是很難理解它的意思的吧……但是一查中文,以看是軸突,學過高中生物的人一下子就懂是什麼意思了。然後再結合著英語解釋,看看人家是怎麼用英語表達軸突是怎麼幹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