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南40載密織“交通網”:昔日蜀通難 今日可飛越

甘肃陇南40载密织“交通网”:昔日蜀通难 今日可飞越

圖為昔日隴南民眾用溜索過河。(資料圖) 雷雨田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30日電 (閆姣 李亞龍)“路通啦!路通啦!”隨著一陣陣鞭炮聲、鑼鼓聲和歡呼聲,韓英和村民們將鋤頭和鐵鍁舉過頭頂,激動地淌下了眼淚。這是多年前,村民們挖土填坑修通土路的場景,今年已74歲的韓英,依舊記憶深刻。

甘肃陇南40载密织“交通网”:昔日蜀通难 今日可飞越

圖為過去隴南艱險異常的山路。(資料圖) 雷雨田 攝

“脫鞋過河,捲起褲腿走泥路。”家住甘肅隴南市成縣紅川鎮韓莊村的韓英從小就習慣了這樣的出行方式。在韓英的記憶中,村民們出行都靠腳,“後來雖然有了‘木棒棒’搭成的橋,但遇到緊急情況,出行總是不方便”。

巴蜀咽喉的隴南市,由於西秦嶺橫亙其間,重巒疊嶂,艱險異常,古人曾用“難於上青天”描述此地行路難的情形。多年來,地處隴南深山的民眾遇水架橋,逢山開路,在懸崖峭壁上靠人背畜馱開出了一條條艱險小道。

甘肃陇南40载密织“交通网”:昔日蜀通难 今日可飞越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載的“交通戰”後,甘肅隴南結束了無高速公路、無鐵路、無飛機場的歷史。圖為隴南機場。(資料圖) 閆姣 攝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隴南高速公路建設如火如荼,鐵路大動脈穿行於崇山峻嶺間,幹環線公路升級快捷方便,農村公路環村入社聯網通暢……“昔日蜀通難,今日可飛越”,坊間曾稱“艱險畏途”的隴南,經過40載的“交通戰”後,結束了無高速公路、無鐵路、無飛機場的歷史,極大方便了當地民眾、往來客商。

甘肃陇南40载密织“交通网”:昔日蜀通难 今日可飞越

圖為乘客在隴南機場內取票。 閆姣 攝

“現在村村公路村村有,公交全通到了村上。”韓英說,自從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村裡人坐公交、私家車的多了,走路的人越來越少了。不僅如此,水泥路通了之後也大大縮短了村與村、村與城之間的距離,減少了人們出行時間。

韓英以自己去城裡開會為例說,他歷經了走路、騎自行車、坐班車進城的演變,出行時間也從4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節省了時間,人也不用太勞累。”

作為隴南市中心城市的武都區,其出行方式的變化也尤為明顯。現年78歲的雷雨田自1962年起,就在交通部門從事宣傳工作,他用眼睛和鏡頭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武都區歷經“出門全靠腳”再到“公交到處有”的40載交通發展艱途。

“溜索是我印象中最古老的交通工具。”雷雨田介紹說,他曾看到在湍急的河流上方,一個村民將自行車和自己拴在溜索上,從河對岸躥過來,看上去十分危險,“除了溜索,過去有些地方還有船和鐵索橋,鐵鏈子上邊擱幾塊木板,走上去橋身來回晃盪。”

“現在出行越來越方便啦!”雷雨田說,現在人們出門,抬腳就能上車,公交車、轎車、火車……交通工具花樣百出,出行便捷自如。據當地官方披露,自2016年以來,武都區累計完成了建制村通暢工程2329公里,實現了有條件的建制村道路全面通暢。

據瞭解,隴南市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累計新修和硬化農村公路1.2萬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隴南內通外聯的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

隴南市的高速公路建設如火如荼,與此同時,2017年9月29日蘭渝鐵路全線通車,結束了隴南無鐵路的歷史。通車一年來,隴南站已累計發送旅客134萬人次,極大地便利了本地民眾和往來遊客。

最令隴南民眾想不到的是,山窩窩裡竟然飛出了一隻“鐵公雞”。2012年12月,隴南機場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3月25日正式通航,先後開通了隴南往返北京、西安、蘭州、青島、重慶、海口等地航班。

據隴南機場公司總經理索佔軍介紹,隴南機場是甘肅省內第一個雙盲降運行的支線機場,也是省內挖填方最大、助航燈塔最多,且是唯一一個長江流域的機場。

該機場主要為甘肅省東南部地區提供公務、商務、旅遊、貨運航空服務,兼顧通用航空職能。截至目前,隴南機場累計完成運輸起降1454架次,旅客吞吐量13萬人次。“機場的開通對隴南大有裨益,本地農特產可藉此遠銷,全國各地的水果、海鮮也可運往隴南。”索佔軍說,同時,也可助山裡人走出去,讓山外人走進來,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近日,中新網記者走訪隴南機場時看到,不少手拿包裹的乘客在機場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買票、取票。家住武都的尹菊花第一次帶著腿腳不便的母親坐飛機去北京看病,“相比20多個小時的火車,飛機更方便。”尹菊花說,有時遇到機票打折,價錢比坐火車硬臥還便宜。

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說,隴南機場通航,加上已經通車的多條高速公路和蘭渝鐵路,影響隴南發展的交通制約條件正在逐漸被消除,有利於當地加快扶貧攻堅和加大開放發展。(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