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山本五十六為何要愚蠢的偷襲珍珠港?

用戶5547795027


山本五十六是日本海軍極為出色的統帥,其海軍航空兵的思想也比較先進,雖然也是“大炮鉅艦主義”,在二戰初期,山本五十六帶著日本海軍所向披靡,屢屢重創美國海軍,然而在中途島海戰中意外戰死,對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局勢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可以說,山本五十六不死,美軍必然付出更大的代價。


不是山本五十六愚蠢要發動偷襲珍珠港,是日本軍部最終達成了要偷襲珍珠港的決策,而山本五十六雖然在日本軍界位高權重,卻也只是該次計劃的執行者,就偷襲珍珠港這次軍事行動來說,山本五十六的計劃無疑是成功的。

資源的短缺迫使日本必須投入新的戰爭中掠奪資源

從根本上來說,在侵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必須掠奪更多的資源才能維持戰爭的持續發展,但是以當時日本的處境來說,持續深入中國內陸作戰發揮不出日軍的海軍優勢,重火力方面也不充分,因此可能讓日本陸軍付出更大的代價,而且中國內地資源也並不充分,不像東北已經經營多年,完全是拿來主義。

日本希望通過北上供給蘇聯和南下進攻東南亞來獲取戰爭所需要的資源,但是在前不久的日蘇諾門坎戰役中,日軍見識了蘇軍的強大,而北方的障礙不僅要面對強大的蘇聯,還是無法發揮海軍的作用,思來想去,日本還是決定入侵東南亞。

不僅能夠掠奪資源,還能發揮閒置海軍的優勢,並且如果切斷中國從東南亞和世界的聯繫,日本認為重慶的國民政府也會投降。

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和物資禁運使日本狗急跳牆

但是東南亞是英法的地盤,日本一旦入侵東南亞勢必要和西方列強進行開戰,正在這個時候,美國採取了制裁日本的措施,先是凍結了美日貿易,並且事實物資禁運,尤其是石油的禁運對日本這個戰爭機器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當時的處境很艱難,只有兩個選擇,停止擴張當美國的小弟,繼續擴張,放手一搏,到1941年秋東條英機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決定南下對英美荷開戰。

在日本人看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此時也正是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無暇東顧,減輕了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壓力,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入侵東南亞的戰爭中。

偷襲珍珠港是一次極大的博弈,日本是在賭美國會妥協

當然以日本的實力並不足以和美國全面開戰,針對這點像山本五十六這樣的高級將領是有著深刻的理解的,但是日本就是好戰,在甲午戰爭中敢挑戰清朝,在日俄戰爭中敢挑戰俄國,過往的戰爭讓日本人更加詳細,即使綜合國力不如美國,但是憑藉意志還是能夠拼一把。

因此,日本是預想美國要對其發動戰爭,便事先對人發動戰爭,雖然現在看日本挑戰美國很幼稚,但是從戰略思想上來說,一點沒毛病,戰爭永遠都是先下手為強。

偷襲珍珠港就是日本的一次軍事博弈,通過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和日本達成妥協,將美國在太平洋及東南亞的權益劃分給日本,對於日本來說,這還真就是一次,大點幹,早點散的軍事行動。


史論縱橫


偷襲珍珠港行動本身是很成功的,達到了戰術目標。失敗的是日本高估了自身的軍事戰略極限和低估了美國人的反應。

在諾門坎日軍被蘇聯打敗之前,日本軍方有兩種戰略,南下和北進。蘇聯取得了勝利之後,北進戰略受阻,南下呼聲佔據主流。

而且,日本同德國法西斯簽訂軸心國協議並有一系列互通之後,南下已經是不得不的決策了。南下侵略東南亞,南亞以及陳兵太平洋,表面上看是日本自不量力,實際上在當時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因為只要南下,就會觸及美國,英國乃至法國的利益,當時,英法被德國掣肘,已經不構成威脅,面臨與美國的爭奪已經勢在必行。

日本不傻,美國也不笨。

實際上,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後,國會也一直在爭論,到底參與不參與東亞的戰爭,並非是被打就堅決參戰的姿態。羅斯福通過輿論分析加上局勢判定,最終宣戰。日本國內也並非不知道,以日軍的實力,不可能碾壓美軍,甚至輸掉戰爭也在考慮範圍之內,但是日本決策層也在博弈,分析形勢,最終打算偷襲珍珠港,企圖讓美國勢力退出東亞,以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

而且,美國這個國家利益為先,根據以往的處理模式,珍珠港縱然受挫,不會為了一時之快全面開戰,而是考慮成本,這是日方外交層面對美國作出的行為分析和研判。

以現在的觀點看來,日本這樣的判斷很幼稚,當時卻是有道理的。並且,山本五十六隻是執行者,沒有太多話語權,實施和服從的是日軍的決策,他愚蠢與否其實並不重要。這其實也說明了,戰局是瞬間變化的,戰爭成敗也不是註定的。日本賭了一把,賭輸了,改變了東亞的格局,這個歷史影響持續到了當下。

我們在分析歷史事件時,如果僅僅用現代的觀點加以評判,而不能考慮到當時的情境和邏輯,結論不敢說全錯,至少也是不全面的。


秦右史



二戰時,日本如果不偷襲珍珠港,才是愚蠢的。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才是最明智。

二戰之初,美國大發戰爭財。向日本出口石油、橡膠、鋼鐵等物資。

1940年9月,日本脅迫法國簽訂軍事協定,法國貝當政府同意日軍進入紅河以北地區,並將河內、海防、金蘭灣讓給日本。

東南亞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日本蠶食越南,已經威脅到美國在菲律賓的安全。美國開始制裁日本,凍結日本資產,停止向日本出口物資。

日本是物資極度匱乏的國家,以當時的物資儲備,只能保證半年的軍事需求。

此時,日本只有入侵美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以獲得橡膠、石油等戰略物資。

日本大部分兵力都用在了中國戰場。沒有能力抽調主力與美國決戰。怎麼辦?

日本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能夠重創美軍,輕鬆佔領整個東南亞。就是不在東南亞與美軍決戰,而是先發制人。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總部——珍珠港。把美國海軍或者全殲,或者徹底打殘。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在此後的一年多里,日本海軍成為全世界的NO—1。被打殘的美國海軍完全沒有能力與日本較量。日本輕鬆佔領整個東南亞。

在日本與美國開戰前,日本有三個選擇:

一是日本無動於衷,不得罪美國。半年後,物資全部耗盡。日本宣佈投降。

二是日本強攻菲律賓。日本與美國決戰。美日兩軍皆全軍覆沒。但菲律賓依然在美國手中。然後美國強攻日本,中國軍隊也全線反擊。1942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三是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被徹底打殘,日本輕鬆佔領菲律賓及整個東南亞。日本海軍成為世界第一。

顯然,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使日本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戰果。這無疑是日本唯一的最佳選擇。


楊朱學派


沒人回答,我來說說吧。首先,山本做過日本駐美國的外交武官,很熟悉美國國情,深知美國的戰爭潛力,認為日本遲早要與美國一戰,併為此深深憂慮。其次,山本是個賭徒,賭技高超,很多知名賭場都嚴禁他進入。還有,山本襲擊珍珠港,其實是在打時間差:先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趁著美國恢復艦隊實力的時候,日本艦隊南下太平洋,搶佔資源戰略要地,等美國在3~4年後恢復實力的時候,日本已經完成海外擴張並消化戰果,不再懼怕美國。結果,弄巧成拙,美國太平洋艦隊雖然受損,但保留了航母力量,無意中淘汰了老舊的戰列艦,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日後主力不得不由航母挑大樑。山本自己也說:我們驚醒了一個沉睡中的巨人。

另,本人補充一些剛查到的資料: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前,經過勒緊褲腰帶的拼命積攢,已經建成10艘航母為基礎的海軍編隊。而同時期美國海軍一共才7艘航母,佈防在太平洋方向的也只有5艘。日本在太平洋方向上對美軍有兵力優勢。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美國完全沒有按照日本的預想進行何談,而是拼盡全力死磕。儘管日本又陸續造出15艘新航母,依然架不住與美海軍的戰爭消耗。戰爭末期,日本產一架飛機,美國能造一百架。大型艦艇製造速度甚至是10比1。日本拿什麼打戰爭?


黑鬱金香966


山本五十六不是偷襲珍珠港的決策者,只是偷襲珍珠港的執行者。

二戰前,山本五十六作為日本駐美武官,在美國生活多年,深知美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因此,山本是曰本為數不多的清醒者,極力反對與美國開戰。反對與美開戰並不是他愛好和平,而是深知一旦兩線作戰,日本必輸無疑。


但是,作為一名深受軍國主義荼毒的日本軍人,山本把服從視為第一天職。當日本當局作出與美開戰的決定後,山本立即執行。他的想法是:戰爭一開始,就集中兵力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把所有航母炸沉。按照美國航母生產週期,至少為日本贏得兩年左右機遇期,為日本侵略中國和東南亞贏得時間。待美國海軍實力恢復後,他認為日本己經獨霸東亞,中國境內抗日勢力己被消滅,這時再想辦法與美國媾和,從而達到日本戰略目標。







山本的想法很好,但過低估計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決心,致使身敗名裂!天佑中華,中國萬歲!


金戈鐵馬


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實施攻擊的計劃,源於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

日本戰鬥機準備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去偷襲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陷入戰爭長期無法脫身,經濟狀況也越來越差。這時的日本,逐漸開始想著奪取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以進行長期戰爭。

1938年,時任日本首相近衛文麿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這一構想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利益,引發了美國的強烈抗議。1941年7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日本從中國撤兵,7月26日,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在這多項戰略資源中,石油與鋼鐵對於日本來說最為重要。在禁止出口多項戰略資源的同時,也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當時,日本試圖以外交談判的手段,解決這一困境,卻接連碰壁。在1941年6月份,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蘇德戰爭爆發。這時的日本,決定考慮與美國開戰的可能性。

珍珠港內遭到攻擊的美軍戰列艦

1941年,大本營提出了與美國開戰的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決定在開戰初,對美國和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發動進攻(首要目標是荷屬東印度的油田),其它的則是馬來半島、菲律賓、緬甸等地。日本方面認為,一旦與美國開戰,在攻進美屬菲律賓時,美國肯定會以龐大的艦隊前來支援,這時的日本,就能以其龐大的艦隊以逸待勞,在決戰中擊潰美國艦隊。

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官山本五十六,也認為一但開戰,美國勢必加以干涉,因此必須在開戰初期就給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以致命的打擊,令日本在南進計劃上取得成果、鞏固勢力。最後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五十六制定了奇襲攻擊珍珠港的計劃。注意,是奇襲不是偷襲。

珍珠港內起火燃燒的弗吉尼亞號戰列艦

山本五十六制定的計劃是,在日本與美國談判無果宣戰之後,就立刻對珍珠港進行奇襲,在開戰初期就打掉美國的一支艦隊,以此來逼迫美國與日本走上談判桌。但是沒想到,由於日本駐美大使館工作人員的問題,宣戰書在日本攻擊完珍珠港後才遞交給美國政府,這就讓奇襲變成了偷襲。此舉讓美國全國上下十分憤怒,本來意見不齊,但經過日本人這麼一偷襲立刻團結起來,用舉國之力來打敗日本。


歷史救生圈


二戰時期,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領導的偷襲珍珠港很愚蠢嗎?


日本除了偷襲珍珠港,儘可能的削弱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增大日本相對優勢,為日本爭奪出更多的生存空間,日本還能怎麼辦?



二偷襲珍珠港是日本賭徒心理的典型表現,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先下手為強的偷襲行為。

兩場戰爭的勝利,讓日本覺得戰略冒險行為是非常值得的。

既然是偷襲,那麼日本有什麼理由?不去偷襲珍珠港呢?

難不成日本偷襲的中途島,偷襲的馬里亞納之類的?這些島嶼的戰略價值綁到一塊兒,比得過一個太平洋艦隊嗎?

無非就是日本的偷襲,沒有做到盡善盡美,要是連著企業號,列剋星敦號,薩拉託加號一併擊沉,那麼日本獲得長達一年以上的戰略機遇期。

在,日本軍艦逼近舊金山,威脅美國西海岸的時候,那麼美國很有可能為了保證民眾的安全,而與日本簽訂停戰協議。

而且。偷襲珍珠港非常的明智,是日本唯一可能取得,日美戰爭勝利的機會!

將美國太平洋艦隊全部幹沉的話,那樣,日本很有可能會贏得戰爭的勝利,或者說讓戰爭推遲一些再爆發。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偷襲珍珠港被題主稱之為愚蠢的行為,也許是從二戰的總體結局來看的吧。在當時的情景看,日本作此決策卻說不上是完全愚蠢的,有其開戰的必然因素。

其時,美國雖還沒真接參戰,但對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執行了嚴格的經濟制裁,使日本這個資源貧乏的島國,戰爭資源幾乎無法獲取,特別是要支持海、空軍運轉所必須的石油和橡膠,這使得日本需要南下東南亞。臺灣島早己被日本佔領,再南下就是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橫亙在海上擋住南下之路。所以要下南洋,先得攻下菲律賓,與美國正面碰撞。要拿下菲律賓,除了要消滅美在菲的地面駐軍,同時必須消滅在太平洋上美國寵大的太平洋艦隊,偷襲珍珠港是最佳選擇。

山本五十六作為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日海軍的最高指揮官,從戰略上的確有一段反對與美國直接發生衝突的階段,但當國策決定南下之時,職業軍人的要求他,必須全力以付去制定好作戰計劃,不能拿部下的姓命開玩笑。偷襲珍珠港的全部計劃,山本五十六投入了全部精力,所以歷史上把珍珠港原兇定義是山本,而不是指揮聯合艦隊去執行的南雲忠一。





淨月暖陽


奉獻精品內容,請隨手訂閱本號!我是科羅廖夫,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指出,這個問法可能有點問題。題主說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是愚蠢的,不知題主想表達的意思是日本對美開戰是愚蠢的,還是說在對美開戰這樣一個總體戰略前提的構想下,選擇偷襲珍珠港是愚蠢的?這樣,我們分開來看吧。

首先看前者,日本決定對美開戰是不是愚蠢的?眾所周知,正是對美開戰的這一作死行為導致了日本走向覆滅。首先說明山本五十六是不主張對美開戰的,山本五十六曾擔任駐美武官,對美國十分了解,也明白對美開戰的後果。但是對美開戰這一戰略抉擇是日本高層做出的,這不是山本五十六能夠左右得了的。日本對美開戰,既是在美國斷絕對日貿易之後的形式所迫,也是日本在“以戰養戰”的戰爭邏輯之下,既不得已也必然走向的發展路徑。所以日本為什麼失敗,並不僅是因為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非正義性”,而更多的是由於它奉行的也是不得不採取的“以戰養戰”的擴張原則,這是日本必然走向滅亡的內在邏輯。

再來說第二個,到了1941年,日本對美開戰的戰略設想已經擺上日程,在這一大前提之下,山本五十六等人擬定“Z計劃(偷襲珍珠港)”提請海軍軍令部批准。但是日本海軍軍令部內的意見幾乎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反對偷襲珍珠港。就連曾負責擬訂過此計劃的大西瀧治郎和最先主講過襲擊珍珠港作戰理論的草鹿龍之介,也極力反對。大西當面對山本說:“在日美之間,難以用武力迫使對方屈服。日本去攻擊菲律賓或其他地方是可以的,就是不能去攻擊珍珠港”。大西甚至建議:“撤銷襲擊珍珠港的作戰計劃”。

1941年8月7日,面對軍令部和作戰部激烈的反對,以及越來越強硬的態度,山本不惜以辭去聯合艦隊司令官職務相威脅,要求批准“Z計劃”。最終,該計劃在10月19日得到海軍軍令部的批准。

所以,日本對美開戰這一大戰略前提是愚蠢的、不一致的,但是在邏輯上有它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但是在對美開戰這一大的戰略前提之下,相比於只進攻東南亞,那麼山本五十六主張直搗黃龍,直接摧毀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老巢,在戰役層面去考慮,無疑是個明智的決定。


科羅廖夫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如果單看當時日本與美國的國力相比,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無非是愚蠢的,如果從二戰的結果看,那就是更加愚蠢的,然而世界上的事是不能簡單的這麼理解的,如果偷襲珍珠港是愚蠢的,那麼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都是在日本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發生的,可結果呢?都是日本勝利了,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利益,那麼珍珠港事變就不足為奇了。


近代日本是一個發展過於迅速但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加之土地的稀少和人口的眾多,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後,侵略似乎成為日本唯一的選項。當然,這並不能給日本侵略提供藉口,然而日本自戰國時代起就比較尚武,武士刀精神支配著他們國家的精神,加之工業化後武力的提升,更加刺激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

兩次對外戰爭的勝利(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更讓日本覺得自己武運長久,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人類雖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但是很可惜新的國際秩序未能建立起來,歐洲的疲憊更使得日本在亞洲獨大,此刻能夠制約他的只有一個美國了。



自從一次大戰後,美國在亞洲的主要任務就是遏制日本的發展,無論是葬送英日同盟,還是限制日本海軍發展的九國公約,都是美國積極活動的結果。但可笑的是,日本用於維持強大武力的能源,八成以上都要靠美國進口,也就是說,日本不僅被美國限制,甚至命脈都握在美國人手裡。


日本對於美國貌似很沒鬧,打又打不過,惹又惹不起,還不想有人掣肘自己的發展和侵略,日美矛盾激化成戰爭的形式那是早晚的事。

可是日本沒有資源,而美國資源豐富,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美國對付日本可以有很多種辦法,但日本對付美國只能有一條路:奇襲!


日本是一個非常崇拜奇襲的國度,戰國時代的桶狹間之戰,本能寺事變等都是通過奇襲一舉成功,日本崇尚勝利者,無論使用什麼辦法,日本要擺脫美國的束縛,就只能偷襲珍珠港,未來的結果誰知道呢?要是光考慮結果就不會有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了,對吧。

所以日本本身的條件讓日本變成了一個沒有任何戰略步驟和實力對比,只顧武力侵奪的“蠢貨”,實際上這也是無奈之舉。



山本五十六是日本海軍的靈魂人物,他個人是反對對美開戰的,因為他很清楚日美兩國的差距,日美開戰日本是沒有勝算的,然而形勢超過一切,他不是神,也只能隨波逐流,寄希望日本武運長久,在美國還沒反應過來之際就打垮他,所以珍珠港事變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自日本全面侵華後,美國就開始限制向日本出口戰略資源性能源,並開始支援中國,雖然激化了日美矛盾,但還沒到戰爭的地步,直到1940年,希特勒佔領了法國,一切都將改變!當時美國通過中轉站中南半島向中國提供援助,但是中南半島是法國的殖民地,隨著法國的戰敗,法國迫於希特勒的壓力,被迫將越南的多處港口和重要城市割讓給日本,這就徹底切斷了美國支援中國的通道,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美國,美國迅速行動,將石油等戰略物資由限制向日本出口改為全面禁運,這就意味著日本即將無油可用。這時,戰爭已經是日本慣性選擇的解決方案了,他們固執的認為不打就是等於死亡,其實派幾支勘探隊也是可以的,只是日本武令智昏,不可救藥了。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