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有哪些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

小離Olina


很多人知道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是因為有名的寧城老窖。實際上呢,寧城在歷史上可不默默無聞,那是鬧出過天大動靜的。

由於地處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的過渡帶,寧城一直是各路諸侯爭奪的要塞,但很少設有行政機構。漢朝還好一點,幽州右北平郡的平剛縣,基本上覆蓋了寧城縣全境,但治所在縣城西南甸子鎮附近。五胡北朝,這裡就剩下打打殺殺,狼煙滾滾。

寧城真正“發跡”,是在遼朝。遼朝的國都,大家都知道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朝拿下幽雲十六州後,漢化速度越來越快。上京距離漢人聚居區的幽燕有點遠,需要上京與幽雲之間建一個陪都。遼聖宗耶律隆緒選定寧城,這裡不南不北,水肥物美,非常適宜建都。公元十一世紀初,遼朝開始興建中京,直到公元1007年建成,定名為中京大定府。中京大定府並不在寧城縣城,而在縣城以西10公里的大明鎮。

遼中京的建立,是當時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高麗國還派使者來朝拜遼聖宗,獻上龍鬚草席,算是隨了份子錢。

中京建成後一年,遼聖宗就急不可耐地的來到了中京城,到處兜兜轉轉,越看越喜歡。從這之後,遼聖宗來中京的次數越來越多,還在中京修建了父親遼景宗耶律賢的廟,還把開國老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廟也修在這裡,這說明遼聖宗基本上要在中京定居了。

遼朝比較羨慕高度發明的宋朝中原文明,中京城其實就是按照北宋東京汴梁城的佈局“仿製”的。有宋人來到中京,也認為中京和宋東京很相似,甚至連佛塔也都有一座。遼聖宗的兒子遼興宗耶律宗真、孫子遼道宗耶律洪基,也經常來中京。實際上,中京在興宗之後就基本取代了上京的實際國都的地位,皇帝在中都的宮殿號發施令,並接見各國使節。

因為皇帝坐鎮中京,中京的地位超過了上京、南京(今北京)、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能當上中京留守的,一般都是北院樞密使,這都是遼朝宗室近親才能出任的職務。遼朝第一奸臣、魏王耶律乙辛就當過中京留守。

金滅遼後,情況和遼朝差不多。最早的國都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金朝漢化速度更快,完顏亮把國都遷到了中都(今北京)。而中京大定府正好處在金朝起源的東北和漢人聚居區中原的交通要道上。所以,中京大定府的地位不能降低,反而要比遼朝的時候更高一些。

寧城,在金朝依然稱為中京大定府,同時還是中京路的治所。金朝當時有個北京,就是遼朝上京。但金朝的重心不斷往南遷,連老祖宗所在地上京會寧府都被夷平了,誰還管什麼契丹人的北京臨潢府?完顏亮大刀闊斧,在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廢掉臨潢府的北京稱號,送給了寧城。寧城從此成了北京大定府。

蒙古興起後,因距離蒙古很近,北京大定府成了金朝防禦蒙古的一線軍事重鎮。但軍事天才鐵木真不會因為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而放棄他征服天下的理想。公元1215年,金宣宗完顏珣剛從中都逃到南京(今河南開封)不久,木華黎就奉鐵木真之命,攻下北京大定府。

元朝沒有在寧城設置陪都,但地位不減遼金,稱北京路總管府,管著興中府以及10個州。直到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穩定了北方,才將北京改名為大寧。

寧城的輝煌歷史結束了嗎?

雖然不叫北京,寧城的地位並沒有下降。朱元璋統一天下,可元朝殘餘勢力退居大漠,對明朝產生了巨大威脅。朱元璋為防禦北元,在與北元交界地區,設置重鎮,由幾個強悍的兒子分別鎮守。明成祖朱棣還是皇四子燕王時,就坐鎮北平(今北京)。朱棣要推翻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可實力有限,於是就找坐鎮大寧的寧王朱權求救兵。

大寧的軍事地位,在明初屬於一線重鎮,《明史》稱“大寧在喜峰口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8萬、革車6千,所屬朵顏3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著名的朵顏3衛,就在朱權手上,是朱棣“靖難”成功的主力部隊之一。如沒有朱權的救兵,朱棣很難打過朝廷兵馬。朱棣非常感激朱權,說等我成功了,分一半天下給十七弟。朱棣滿嘴謊言,他哪裡捨得分給朱權一半天下,不卸磨殺驢就已是兄弟情深了。成功後,朱棣強行把朱權從寧城遷到江西南昌,寧城對北平實在太近了,一旦朱權有野心,北平是很麻煩的。

可以說,朱權是朱棣推翻朱允炆後,對他威脅最大的一個。朱權到了南昌,過了百餘年,子孫中出了一個搞笑的反王朱宸濠。自己一腦袋芝麻醬,還要推翻正德皇帝朱厚照,結果被王陽明當猴一樣給收拾了。

到了清朝,寧城安靜了下來,甚至連縣城都不是。直到民國成立後,1933年設置了寧城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