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隋煬帝?

紅星護衛隊長


現在我們一提到隋煬帝就想到他是一個荒淫無度,殺人如麻,好大喜功的君王,小編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我們完全免費看待他的功與過,隋煬帝繼位後,把年號改為大業。無疑是想建立一個宏偉大業。想要自己可以與秦始皇,漢武帝比肩,想要隋朝成為一個大帝國,何謂帝國?帝國就是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國家。這個偉大的理想抱負,也為他後來四處征伐,不斷擴大疆土埋下了伏筆。急於完成統一,實現自己對國家的有效控制,急於完成偉業。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他為完成自己的統一大業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晚上了科舉制和三生六部制。並創立進士科。

第二,遷都東都洛陽。隋朝建立之初並沒有對南方建立有效的統治,南北方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融合。而且長安人口眾多,關中物資供應不足。於是楊廣為加強對東方和江南的統治,維護國家統一,將都城遷到天下之中的洛陽。但是東都的建設使用了大量的民工和錢財引起了民眾的不滿。



第三,開挖大運河。隋朝此時北方的經濟較南方衰弱。不足以供養龐大的人口和朝廷。這使得加強南北水路交通成為一件迫切的事情,大運河的開挖江長江和黃河連接在一起。促進了南北方之間的經濟交流。但繁重的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

第四,西巡張掖。解決了吐谷渾對河西走廊的軍事威脅。在吐谷渾故地設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管理,並打通西域通道,恢復絲綢之路。

第五,遠征遼東完成統一大業(遼東原是漢朝的四郡)。三中高麗後,高麗對隋朝稱臣求和。隋朝雖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但國內民眾早已怨聲載道。遠征遼東的兵役徭役量超過了隋朝幾項大工程的總和。幾乎達到全國就役的程度。

隋煬帝在位14年,曾二下揚州,北巡突厥,經略西南,招撫琉球。這無疑是對隋朝的統一和鞏固。

隋煬帝推行的許多政策是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但是在經歷數百年割據戰爭之後,百姓更需要的是安定,休養生息。而隋煬帝卻急於開疆拓土,急於加強自己的統治。無疑是與百姓所想要的安定生活相違背的。最終爆發了隋末的農民大起義,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打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開發西域,攻打遼東,都是為了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雖說最後隋朝滅亡了,但是他為唐朝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制度基礎。

隋煬帝本人雖驕奢淫逸,奢靡成風,但他也的確是有遠大抱負和才幹的一位君王,他的所作所為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青衿述簡史


既然是評價,就會有很多角度,不同的角度肯定褒貶看法是不同的,我們不要爭辯哪一個角度更正確,但務求找到更貼切的角度。下面,我們不妨從多個角度來分別評價一下。

一、如果你是一個仕途無量的官員

你是一個官員,前途無量,主政一方。看了隋煬帝的史料之後,你的腦海裡逐漸出現了兩個閃亮的大字:政績。

隋煬帝再有缺點,可他往北抵禦突厥,維護了帝國北部的邊境安寧;往西經營西域,再次維護了河西走廊的通暢,擊敗了吐谷渾,使得西域各國紛紛朝貢,他甚至在涼州搞了一個各國來賓參加的大聚會(類似於G20),奠定了唐朝向西部開放的基礎;

往東,他營建東都洛陽,目的首要不是個人享樂,而是將洛陽打造成帝國核心位置的軍事和後勤基地,保障了統治的穩定;往南,他經營揚州,開發江南,促進了南北融合。

除了這些”東西南北“的大事件,他還開鑿隋唐大運河,創建了科舉制,這些偉大的政績,哪一條都對後世影響深遠。

所以,作為一名官員,你一定會高度評價隋煬帝的歷史功績。

二、如果你是一個博學深思的學者

你是一個學者,博古通今,善於”資治通鑑“,看了隋煬帝的史料後,你 的腦海裡逐漸出現了兩個閃亮的大字:客觀。

你認為,隋煬帝雖然有很多歷史功績,可他不愛惜民力,同時進行多個超級工程,這些工程不是不可以做,但隋煬帝太著急,非要一次性搞好幾個。政府的財政稅收不足,就進一步加強稅收,壓榨百姓。

而隋煬帝,居然自己一點也不節儉,為了維護與西域等關係,不惜花費巨資維持;開鑿運河之後,自己在上面乘船享樂;人雖然很聰明,但卻不好好讀史書,而是熱衷於寫詩,雖然詩寫的確實不錯。

所以,唐朝的詩人皮日休作詩說:萬艘龍舸綠叢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汴河懷古二首》)

作為一個學者,要對隋煬帝一分為二的看,要客觀,他不是一個庸君,但絕不是一個明君。。

三、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我們是生活在隋朝的老百姓,守著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對誰當皇帝、皇帝要 做什麼,並不操心。當然,皇帝牛逼了,我們也覺得自豪。但是,在隋煬帝的治理下,我們這些老百姓有的在開鑿大運河,天天在工地上挖土,自家的地都沒得種;有的在洛陽和揚州搬磚,自家的地都沒得種;有的被徵發去東北攻打高麗,頭一次還打的大敗,死了不少人,沒死的人,自家的地都沒得種。

自家的地沒得種,自家的老婆孩子父母,誰來養活呢?至於什麼歷史意義、影響深遠、經營西域、開發南方,這些事情的確很重要,可是,能不能慢點來,讓老百姓先把日子過好?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生活在大業年間的普通老百姓,對隋煬帝的評價一定不會很高。

至於讀者您呢?先看看自己是處在社會的什麼階層,再來評價隋煬帝吧,不要總是盯著隋煬帝的個人品質。隋煬帝是皇帝,皇帝是沒有私情的,也不能從私情、私德來認識其真正的面目。


danyboy


評價隋煬帝是比較複雜的,尤其是他是一個短命王朝的皇帝,繼後的唐朝不太可能給他很高的評價。

隋煬帝楊廣(560~618年) , 隋文帝楊堅次子。即位之初,他創設進士科,完善中央官制,廢除“十惡”之條,營建東都及開鑿大運河,皆是順應歷史發展的重大舉措。但煬帝本人急功好利,愛慕虛榮,在位14年,他北出長城,西遊張掖,南巡江都,大好時光消耗在集遊玩、誇耀、示威於一體的巡幸當中,而留居京城的時間還不到一年。

隋煬帝即位開始,徵調百姓,大興工役。大業元年三月,營建東都,每月役丁200萬人。三年五月,徵調河北州縣民工修築太行山至幷州的馳道;六月,開通西起榆林東到河北薊州長達3000裡的“御道”。大業四年正月,發河北郡民百餘萬開永濟渠。連續不斷的浩大工程,使得大批勞動力脫離生產,耕稼失時。為了逃避徭役,部分農民甚至自殘肢體,稱做“福手福足”。

由於煬帝對人民苦役百端,征斂無度,逼得人民起來反抗,煬帝遂大肆濫刑酷罰,予以鎮壓。他規定凡是起兵反抗的,“罪無輕重,不待聞奏,皆斬”。充分反映了煬帝時刑法的苛暴與嚴酷。

在濫用民力,大興工役的同時,隋煬帝還窮兵黷武,頻繁發動對外戰爭。大業三年派兵遠征林邑,士卒死亡十之四五。其後又親征吐谷渾,“駐軍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三次征伐高麗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總之,隋煬帝能力出眾,但又自負狂妄,最終被殺。


倪說歷史


隋煬帝楊廣(公元569年-公元618年),是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書·卷三·帝紀第三》載,“煬皇帝,諱廣,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獻獨孤皇后”。楊廣其人,無論是心機還是韜略,都可說是“人中龍鳳”。

楊廣在爭權奪勢上很有一套,其實早期楊堅與獨孤皇后二人所看重的繼承人是太子楊勇,也真正地將其作為大隋的儲君來培養。楊廣呢?他不佔任何優勢,或者說,他最大的優勢在於他的手段、頭腦,他愣是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裡進行“艱苦卓絕”的佈局一步步地奪得太子之位——他也真的是一位君主,他在上位後為杜絕隱患,子侄殺了無數,當然,普通人殺的就更多。

隋唐時期,門閥勢力對皇權來講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那是類似於西方早期的貴族制度,氏族佔據了所有的上升通道,也就佔據了足以撼動皇權的力量。楊廣對這些心知肚明,也就“連橫、合縱”地對朝中勢力進行了近乎極限的控制。三徵高句麗後,隋朝百姓已經不堪重負,而氏族、門閥勢力也在蠢蠢欲動,東都洛陽李閥尤其如此。楊廣一邊不動聲色地剪除東都李閥,不久又使李淵坐鎮太原威脅,一邊又派遣名將對民間的起義進行鎮壓……遊刃有餘。 手段上說到這兒,說說他在為政上。楊廣為政,其實有個很明顯的特點,雷厲風行,換句話說,這貨不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的。

首先,楊廣以大毅力營建東都,意在均衡四方,鎮壓中原,這政治眼光,可謂高屋建瓴,可他要求在幾個月內出成效,便顯示了其急躁的性子。

朱敬則在《隋煬帝論》中說道,“彼煬帝者,聰明多智,廣學博聞,豈不知蛟龍失悖漁父足得為害?鯨鯢出水,螻蟻可以為災?忽乃棄崤函之奧區,違河洛之重阻。言賊者獲罪,敢諫者受刑,豈不是色醉其心,天奪其鑑?竄吳夷以避其地,虛宮闕以候聖人,蓋為大唐之驅除也。” 再談談其開運河之事。

隋以前,連年征戰,南北近四百年的分裂,百姓幾如仇敵,運河的出現,宛如大地上的血脈,可通過經濟地發展,迅速消弭南北的偏見,可卻已經開始役便婦人——晚唐文學家皮日休就說了,“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再來看一下他徵高句麗。那可謂是他心目中的最後一塊政績,一徵不行,便二徵,迫不及待的三徵,似乎他就那點兒目標了——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那地方對中原始終還是有威脅的,他最大的錯處,便是做得太過急躁了些。

楊廣的確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但暴君不是昏君,楊廣可謂才情無限,如其詩《夏日臨江》“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逍遙有餘興,悵望情不終”,他在《隋書•經籍志》中有《煬帝集》五十五卷,文華才氣衝鬥牛。


古今事


首先說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我覺得還是有待研究。如果從現有的歷史史料上來看,隋煬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密謀陷害自己的親哥哥,致太子於死地。讓自己成為太子,對兄弟如此視為不義;當上太子以後,為了早日繼承皇位,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為了美色,調戲自己的父皇的后妃,如此行徑視為不孝;當上皇帝后,大興娛樂的風氣,到處修建娛樂場所,為了自己的私心不顧百姓死活,為天下之主卻不為天下做主,視為不仁;如此的一個人只能留下千古罵名。

但是他修建的大運河又造福了一方百姓,可以說是弊在當代,功在千秋。這是史學家基本的認同。所以,我覺得對他的評價就有點矛盾了,我覺得是不是有什麼被我們忽略了?也就是,他真是殘暴不仁嗎?


鋮念


隋煬帝雖然遺臭萬年(當然,這都是李世民給黑的),卻將海疆面積擴大了210萬平方公里,至今受益無窮。

隋煬帝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通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

楊廣登基後,首次創立了科舉制度,為後世提供了招賢納士的經驗。他重視教育,興辦學校,深知教育對國家的重要。蒐集整理古籍,傳承中華文化。特別是他開鑿了隋朝大運河,全長1800公里,溝通了五大水系,打通了南北,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航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對後世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依然在發揮作用。他的雄才大略,為中國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還命人繪製西域44國地圖,還制定了遠征西域的計劃。在開拓陸上通道的同時,隋煬帝還銳意開拓海上絲綢之路。他用戰爭與和平兩種方式,將廣大海疆納入大隋帝國的統治範圍內。

公元610年,隋煬帝派兵攻打琉球(此地並非我們所說的琉球群島,而是今天的寶島臺灣),攻破對方國都,將這個東南小國降服。

公元608年,隋煬帝一次無意中的出使行為,竟然將中國的海域面積擴大了210萬平方公里之多。當年,赤土國使者向隋朝進貢方物,隋煬帝為了與赤土國建立外交關係,於是徵召能出海通絕域者,而著名探險家屯田主事常駿欣然應徵。

常駿乘巨大的使者船,滿載絲綢和其他禮品,從南海郡深入南海,常駿記錄了他經過的每一處暗礁,而這些暗礁也在此時納入了隋朝的版圖。經過2個月的艱苦航行,常駿等人終於到達赤土國。赤土國位於今天泰國南部,是一個高度印度化的國度,也是個相當富裕的國度。



赤土國王聽說隋朝派使臣來看望,十分高興,派了30艘船來迎接,奏樂擊鼓,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常駿上岸走了一個多月到了其國都,國王派兒子來迎常駿,送了許多禮物給常駿,後來赤土國王又用盛宴款待了常駿。

常駿到達赤土後,曾以赤土國為中心,四出交往,使南洋十多個國家與中國有了交流。在常駿的努力下,從馬來半島到爪哇島,大半個東南亞都納入了隋朝的朝貢體系,他的功勞絕不小於漢朝的博望侯張騫。

更為偉大的是,常駿將21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正式納入了中國的領海,讓中國對於南海有了法理基礎。為了紀念他,中國將南海的一處暗沙命名為常駿暗沙,直接隸屬三沙市。

大業元年(605年)正月,隋煬帝命進軍越南的劉方繼續討伐林邑國(今越南中南部),劉方將林邑王逼入海中流亡,在當地設置了三個郡,這是中國曆代疆域線在越南的最南端。隋煬帝收復了與大陸失去聯繫的海南島,海南島自此徹底被納入了中央的統治。


這個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楊廣遇弒的消息傳到洛陽,洛陽群臣擁立楊廣之孫越王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追諡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


快樂驛站yangguotao


晚唐詩人羅隱《煬帝陵》雲: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

君王莫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

大哉乎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昔隋文乘魏晉餘弊,以聰明神武之姿,報濟世安民之志,總攬英雄,思賢若渴,使寰宇一統,兵甲強盛數十年,日月所照,風雨所沾,莫不強哉!然至煬帝則卒亡,何也?

範祖禹《唐鑑》雲:“隋氏窮兵暴斂,害虐其民,其民不忍共起而亡隋,高祖以一旅之師取關中,不半歲而有天下,其成功如此之速也,因隋之大壞故也。以治易亂,以寬易暴,天下之人歸往而安息之。”又《隋書》之攥,魏徵總知其務,以罄竹難書之勢盡數煬帝之過而猶未盡,謂之“亡隋之轍,殷鑑不遠”。然舊史所載,千世而下,亦有不可得而公允者。

孟夫子雲:“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自司馬氏偏安南渡以致五胡亂華,中原陸沉,四海不一週齊兵戈相連歲將三百,故裂土割疆者非一人,稱王稱帝者非一姓,禮樂崩壞,書軌不同,王道不存,衣冠化為塗炭,群邑蕩為廢墟。故九州歸一,勢也。而隋帝以弱冠之齡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跡,乘勢應運,繼文帝后而躍然於史,氣吞山河,志攮八荒,偃武修文,“挾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模”使“第二帝國”地廣三代,威震八肱。然後營東都以扼山東,開運河一通南北,徵高麗一復疆土,巡揚州以攝江南,掘長塹以備關防,開科取士以求人才,重道崇佛以敦教化,備法括戶,統經弘儒,文辭俱博,詩賦絢麗,咽吞秦漢,子孫萬代莫能窺,功不可謂不大。

或曰:煬帝營東都,開運河,巡揚州,徵高麗實乃窮天下之慾而縱其一人只悅。果如是乎?

愚以為此言有失公允。隋以關隴士族東進南下一統中華,復以長安為都,以內重外輕之勢駕馭四方。故隋之府兵多集於關中,若山東,河北有變,則關河懸遠,兵不赴急。如亂者得勢,九州震盪,統一之勢有乎?無乎?江南雖平,然其豪族之基並未除盡,閩越蠻邦,素懷異志,以裂天下,人心不一。然洛陽西走關隴,東達海岱,北通薊遼,南接江淮,若有亂,天兵瞬及,亂以速平,此營東都之由一也。

隋之軍事力量以府兵為主,其基礎乃均田制也,統治集團乃關隴士族《隋書》載:“開皇十年,京輔幾三河,地少而人多,衣食不給”。故知隋時關中之地已難供給府兵之糧餉,而江南此時“錢糧足,府庫充,地廣野豐,民勤本業”即如此遷都江南取其富以為府兵之餉,豈不妙哉!然“江南於陳亡之後缺乏隋朝推行均田之記載,非府兵之兵源地也,及至唐代,江南亦不過五個折衝府,《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時全國之折衝府關中273個,河東141個,隴右29個,三處共計全國之四分之三,唐之府兵分佈乃承隋之佈局,故推知隋之府兵源乃關隴”。故遷都之策,不符實際,唯營東都,開運河取江南之富,以給關隴之府兵方是上策。此乃營東都之由二也,亦開運河之由也。

漢末至隋初數百年間,江南一改蠻荒之相“一歲或穢,則數郡忘飢,魚鹽之利充刃八方,絲帛布棉之盛覆衣天下”而漢魏之際關中鄭國渠,白渠皆因河床下切而使所灌之田銳減,關中之糧俱仗關東漕運。《隋書.文帝紀》載:“十二年,關中大旱人飢,文帝率戶口就食洛陽”而洛陽乃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之地,水陸通,貢賦等。遷都洛陽亦是空談“洛陽周圍之山東河北,自魏齊以來乃地主經濟較發達之地區,國家無掌握充足的土地以供均田,難以供給府兵。”故非營東都,開運河而不可制其弊也。

而煬帝徵遼東之事,歷來為後人責以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中華勢力所及諸藩,稱臣納貢,受封於上邦此自然之理也。於東亞“天子=中心+周邊=華+夷=王畿+藩屬=中國+諸王國=中華世界帝國,中華世界乃天下之具體化,天子之具體化乃中華世界之帝國”。故天子乃世界之天子,中華乃世界之中華。自“漢武帝破匈奴後東方國家之關係乃以漢朝為中心而展開,其特點有四:一漢朝為中心此其一也;以文化(語言,制度,文字,禮儀)為紐帶此其二也;以冊封建立君臣關係與交往之道義原則此其三也;政治上服從與軍事上佔領相結合此其四也”。高麗之地《禹貢》以為蠻荒,然凜凜上邦,法度森嚴,尺寸俱歸版籍,昔漢武破朝鮮斬其王,置玄菟,臨屯,樂浪諸郡以括其土,以轄其民。然其乘晉末喪亂之機,蠶食上邦,不臣之心昭然於天下,陰懷異志,密結突厥,契丹諸蠻邦以阻抗天威,使“東北亞至中國南朝存在一有組織,計劃,目的之反隋弧形包圍圈,其統帥即高句麗”。且高麗於東胡之威亦不可忽視《隋書.室韋傳》載:“室韋,其國無鐵,取給於高麗”。其不擇手段以壯其勢其志在阻抗中國之世界戰略,合眾弱以攻一強,以期阻止多極均衡勢力倒向以隋為中心之一元化體系,故文帝,煬帝,太宗,高宗,武后繼而伐之,而高麗彈丸小國,化外之地不識時務,煬帝徵之乃應乎天而順乎人之舉,志在捍衛第二帝國“於東亞地緣政治之支配地位”。故言煬帝徵高麗乃好大喜功,窮奢極欲豈不謬哉!亦不可明隋唐二朝五帝之一貫立場。

以營東都使山東江南之人俯首歸心而天下定,較之於徒守長安而坐視山東江南之騷亂而九州裂,可乎?不可乎?一徵高麗而使四夷賓服,萬國來朝較之於縱其異志為禍遼東使中原橫禍而兵戈起,孰輕?孰重?豈不明哉?

夫差喪國實乃黃池之盟,符堅滅身良由壽春之役,煬帝繼文帝后偃武修文,文武之略,堯舜之功集於一身創不世之業,使子孫萬代莫能窺,而終至竄身失國,身死奸佞,誠可悲也!

朱子雲;“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乃大根本。”夫以開皇之初比於大業之盛,度疆土之廣薄,丁口之多寡,太倉之虛實,兵甲之強弱,賦稅之多少。實為鴻毛之於泰山,螢蟲之於皓月。論地險則遼東之苦寒未必遜於吳越之眾,三江之固,人謀則江南未必遜於高麗,然文帝平江南而寰宇一,煬帝事遼東而天下亂,其故何也?跡同而心異也。聖王之道,一張一弛,剛柔並濟,煬帝取法審,韓之術,廢王道,去仁義,肆黔首,身局高位而忘乎其所戒,而溺其所甚愛,唯思不世之功,媲於秦皇漢武,無所不用其極,視億兆生靈如草芥,三徵遼東,頻出朔方,驅民於水火,欲成聖王於一夜,深稅重賦以徵之,嚴刑峻法以震之,以致海內騷亂,兵荒四告,流寇蔓延,玄感之亂,雁門之圍,江都之死帝王之業遂告枯落。

苟天下之大非兵甲以獨安,帝王之業豈一日而成。自古聖帝名王,;立政經邦何不保民養民徐圖大業。煬帝自恃其強,不憂民生,無視民疾,奮其私志,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以致李密之輩,竇建德之流順勢而起,振臂而呼天下英雄贏糧影從,俄爾天下已非煬帝所有,社稷崩,宗廟破,豈不痛哉!

“漢以秦為戒,故不敢為秦之無道,故漢業甚至茂,延佑四百年,唐以隋為鑑,故不敢為隋之暴亂,故唐室攸永照十八業”。觀煬帝一生,信哉是言也!


王朝的廢墟


簡單說來,隋煬帝是一個野心很大,慾望很重的人。生在帝王家,他意圖做一番事業,為此甚至迫不及待幹掉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奪得皇位。

然而,在權利慾的同時,他還有著對美色、奢華享受的愛好,而且同等強烈。而一個想要做大事的人,通常是必須控制下自己的低級慾望的。

隋煬帝不願意控制。他既要建立千秋萬代的功績,還要同時享受個人感官刺激。於是我們看到,她好大喜功,到處糟踐著國家人力物力。比如挖掘大運河,比如征討高句麗,比如大修宮殿,比如廣納美女,比如多次下江南。

隋文帝整下的家底雖然殷實,也經不住這樣折騰啊。而且隋煬帝很多事情是外行指揮內行。比如征討高句麗,他若是隻派一個大將帶二十萬人去,說不定早就贏了。結果他非要出動百萬大家,還自己親臨前線瞎指揮,最終造成慘敗。

這種折騰,導致了隋末的動亂,隋煬帝自己掛了,唐朝李淵李世民父子上臺。

不過必須說明,隋煬帝乾的許多事情,在當時看是消耗自己國力,促成了隋朝滅亡。但從長遠來看,對後世頗有功績。比如京杭大運河。再比如唐高宗之所以最終能滅掉高句麗,也和隋煬帝(以及後來的唐太宗)數次征討,削弱高句麗實力有關。


整體來說,隋煬帝是一個野心超出了才能的人。他掌控著大帝國,卻不知道如何應用,最終為唐朝做了嫁衣裳。


天外村藥房


隋朝父子兩代38年,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根據當時國力,從洛陽開鑿一條2000多公里的運河到蘇杭,耗盡了國家的財力,民不聊生,開河督都護麻叔謀食人成性,民間小孩被偷無數,百姓驚恐萬分,怨聲載道,開河如果說是為了南北運輸貫通,按當時的水運交通能力微不足道,也不是為了農田灌溉,還不如說給隋煬帝出巡減去了許多車馬勞頓之苦,這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青石5340


楊廣這個人的人品是不好,但是做為一個帝王是合格的,楊廣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這幾人一樣屬於文武雙全軍政全能,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君主之一,他定科舉制度,修建大運河開括絲綢之路,征服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是華夏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其各項政治經濟舉措功在後世,利在千秋,但是後來國家覆亡被貶稱隋煬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