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 ?

cizck22979


在歷朝歷代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經歷、出身不可不謂傳奇。從一個乞丐、和尚,朱元璋通過自己才能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建立了最後一個漢人封建王朝。憑藉這樣的功績,如果說朱元璋是千古一帝也不過分。但是就是一樣一個偉人在立儲的問題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導致了自己的子孫相殘。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府。年輕的皇長孫朱允炆在這一年裡,擔負起了大明帝國的這付重擔。對於朱允炆的繼位,自然是引起了其眾多叔叔們的不滿。特別是皇四子燕王朱棣,在朱棣看來自己無論是執政能力、還是帶兵打仗水平都比年輕的侄子更高,而且在大哥太子、二哥秦王、三哥晉王都早於父親相繼去世之後,自己作為最年長的皇子理應繼承大統。

其實燕王朱棣之所以未能繼承大統主要是有兩點。其一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皇位繼承都會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在這種制度之下,不論嫡長子資質如何,都不會輕易改變,比如說晉惠帝司馬衷,其父親明知這個兒子有點痴呆,但是鑑於其嫡長子的地位,到死的那一刻也沒有選擇更改太子。

朱元璋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嚴格遵循了“嫡長子繼承製”,最初的太子朱標就是他跟馬皇后生的大兒子,可惜的是朱標英年早逝。傷心之餘的朱元璋在隨後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直接忽略過了自己的其他兒子,選擇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皇長孫)朱允炆。

反過來看一下朱棣的身份,雖然在正史當中,朱棣的生母也是馬皇后,但是從後來的諸多證據當中發現,其實朱棣的生母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個普通妃子而已。庶出的朱棣,即便是他的大哥、二哥、三哥都去世了,也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現在的正史之所以說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不過是朱棣的欲蓋彌彰罷了。

性格則是朱元璋選擇皇長孫朱允炆的另一個原因,據《明史》載:“贊曰:惠帝天資仁厚”。朱允炆天性善良仁慈,待人寬容,這些優點是朱元璋身上比較缺乏的。大明已經在朱元璋的治理之下度過了動盪的年代,現在需要的是像“文景二帝”那樣宅心仁厚的皇帝來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朱允炆自幼結束儒學教育,更能體會到與民生息的重要性,選擇朱允炆可以彌補朱元璋執政時“苛政”的不足,促進大明王朝的進一步發展。

而朱棣的性格則是有勇有謀,好戰、性情殘暴,這樣的性格在朱元璋看來與自己的個性一樣,適合打江山卻不那麼適合守江山。如果是朱棣繼位的話,估計百姓又會深受兵役、勞役之苦,對於此時需要休養生息的大明王朝不是那麼的適合。

正是因為皇位繼承製跟繼承者的性格的因素,朱元璋最終沒有選擇朱棣繼承大統。


古今事


肯定不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一個孩子就是朱棣!他在太子朱標死後本來就把朱棣提名作為皇位繼承人的。但是有個人影響到他了!這個人就是他的發小,那個一同來求官卻沒有被砍頭還被封高官的那位!

這個發小給朱元璋帶來了一個信息,由於元朝在中原統治了將近一百年,使得大明國子民教化不行,完全沒有禮義廉恥。比如,亂倫這種事在蒙古族部落十分常見,蒙古人的女人也十分的開放。蒙元統治期間把這種文化帶入中原,使得中原人也沒有了禮義廉恥。因此,發小告訴朱元璋,從皇家做起,教化國民,而教化內容就是周禮!既,中原人是講禮儀講制度的!這個人同時推薦了一個人給朱元璋,那就是方孝孺,方孝孺是大明帝國最有古風的學士!

根據周禮,立嫡傳子,傳長不傳幼,這是古制!朱元璋硬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選擇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也是為了符合立嫡立長的古制!也可以這麼理解,朱棣犧牲在朱元璋一廂情願要教化國民學周禮的思想禁錮上!


優己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冊立自己和馬皇后的長子、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也算是對馬皇后這個賢內助有個交代,讓她吃了個定心丸。朱元璋並且聘請當時朝廷最有學問的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因為和朱元璋的政見不統一,而朱元璋又很霸道,看不上兒子的仁慈和懦弱,所以朱標每天都在對父皇極度驚懼中度過,日久天長他慢慢變得鬱鬱寡歡,最終熬壞了身體,英年早逝。朱標的死對朱元璋來說有如五雷轟頂一般,喪子之痛倒是其次,主要是自己辛辛苦苦培養了20多年的帝國繼承人突然說沒就沒了,想想自己九死一生,受過多少磨難才從一個乞丐赤手空拳打出了一個大明朝,內心真的是在滴血啊。可是沒有辦法,淚水過後生活還得繼續,朱元璋不得不開始重新選擇繼承人。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可是真正成器的沒有幾個,最後用排除法,去掉那些爛泥扶不上牆的紈絝子弟、喜歡玩弄文字沒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和沒有才華和地位的,就剩下兒子燕王朱棣和孫子朱允炆了,關於這兩個人朱元璋權衡了很久,


朱元璋對朱允炆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他對朱允炆那仁柔的性格是又喜又憂,如果朱允炆登基,他一定會施仁政治理天子,這對於他的百姓、大臣乃至他的那些叔叔們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起碼不會出現屍山血河的局面,但轉念一想,他那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這麼仁柔,跟個兔子似的,多麼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須有獅子、老虎的硬漢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


劉三吾是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臺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將“孝”進行到底。對於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 的長女,20歲就藩北 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 33歲,正當青春年少。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 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 3000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 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尤其是燕王朱 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彙報。1390年,一場戰鬥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銀裝素裹,車馬輜重行進十分困難,士兵們凍得直打哆嗦。將領們請求燕王安營紮寨 ,等大風雪過後再想辦法。朱棣說:“戰機就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怎麼看不見呢?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命令大軍頂風冒雪,快速而進。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裡烤火。朱棣圍而不殲,派乃兒不花的好朋友、降將觀童勸降。乃兒不花知道是雞蛋碰石頭,只好請降。朱棣擺酒設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兒不花感動得眼淚嘩嘩的,主動要求勸降咬住。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 ,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誇讚朱棣:掃清沙漠裡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而另一路晉王,生性怯懦,一踏上當年成吉思汗 征戰的土地,就兩腿發虛,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連個兔子都打不到。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適合當皇帝。經過權衡再三,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立他的孫子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朱元璋是想立原太子朱標,只因朱標與他政見不一,並且性格不同,加上朱元璋疑心太重,導致太子抑鬱不得志,英年早逝。死後朱元璋非常後悔,而朱允文需朱標各方面又很相像,出於感情上的補償,就想立朱標的長子朱允文。其二、朱標做太子多年,背後也有一些支持者,因此,立朱允文朝廷會更加穩定,讓朱元璋放心。其三、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文是太平萬代。如果讓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賢不立長,那後人就有更加正當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其四、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他的目前是偏妃而且可能還是是少數民族,古代講究立皇后的兒子為儲,名正言順。其五、為了確保朱允文的能夠順利延續大明王朝,朱元璋幾乎除掉了他認為有威脅的猛將和權臣,結果他沒想到的是卻為朱棣造反去除了屏障。用今人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 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這應該是朱元璋當時萬萬沒有想到。


Trafalgar18051021


朱元璋的皇后是馬皇后,根據明史記載,馬皇后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女兒,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朱橚,兩個女兒分別是寧國公主、安慶公主。

有些人認為馬皇后不能生育兒女,因為根據汪宗元寫的《南京太常寺志》,還有李清的《三垣筆記》,說朱標、秦王、晉王是李淑妃所生,而朱棣是碽妃所生,周王是孫貴妃所生。

但是這種說法有兩個問題,第一,如果說五個兒子不是馬皇后所生,那麼寧國公主和安慶公主呢?怎麼能說馬皇后不能生育呢?

第二,朱標是至正十五年生的,而李淑妃的二十六歲的父親是正至十六年才投奔朱元璋的,朱標不可能是李淑妃所生的。

有些人認為朱元璋之所以傳位給朱允炆,而不傳給朱棣,是因為根據宗法繼承製,嫡長孫是優於嫡子的。

但是這種說法有三個問題,第一,朱允炆不是嫡長孫,朱標的嫡長子是朱雄英,但是在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朱雄英的母親是常遇春的長女,是朱標的正妻,而朱允炆是朱標的庶子,他與朱雄英不同母,他的生母是呂氏,即使呂氏因為常氏逝世後,成為太子妃,但是朱允炆是在她為妾的時候生的,所以仍然是庶子。

第二,古代皇帝主要採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而不是西周時期的宗法制,一般太子死後,會按嫡次子、嫡子、庶長子,庶子的順序來選擇新的太子,而像這種傳位給孫子的,其實很少見。

第三,朱元璋顯然不是這種拘泥於什麼宗法制的人。

那為什麼朱元璋要傳位給朱允炆而不傳位給朱棣呢?我覺得是兩個原因。第一,朱元璋太愛自己的長子朱標了,而這種愛在朱標死後,能傳遞到朱標的兒子身上。

第二,朱允炆很多方面與朱標很像,比如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性格寬仁,朱元璋認為治國得像朱允炆這樣的,而戍邊需要像朱棣這樣有軍事能力的人。


歷史簡單說


朱元璋能從乞丐做到皇帝可見他並非常人,非常人總會做出一些非常的事情,比如朱元璋不把位子傳給朱棣就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嫡長子繼承製”是歷朝歷代普遍遵循的原則,這樣可以確保政權穩定延續,保江山永固。朱元璋最初也是按這個制度來的,1368年,朱元璋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但是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皇太子之位出現了空缺。這下朱元璋犯難了,到底該把位子傳給誰呢?

按前代慣例來說,朱元璋應該在其他嫡子中選擇一個。馬皇后一共生有5個兒子,分別為朱標、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關於朱棣生母問題存在爭議,但我認為朱棣是嫡子,這裡不做討論)

朱標去世後,按理說老二朱樉應該是最合適人選,但是朱樉在藩國多有過失,曾被朱元璋召回南京痛罵了一頓,於是被排除。老三也因為在藩國多有過失,被朱元璋叫到南京責罵,也被排除。而老五朱橚的爵位則在朱標去世前因為擅自離開封地被朱元璋發配到了雲南,也被排除。

這樣一來,沒有犯錯的朱棣就成了嫡子中表現最好的一個,所以不出意外的話朱元璋應該選朱棣為接班人。可是“嫡長子繼承製”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如果皇太子生下了兒子,朱元璋也可以立皇孫為接班人。

太子朱標有5個兒子,分別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夭折,朱允熞和朱允熙在朱標去世時不到7歲。所以15歲的朱允炆和14歲的朱允熥就成了選擇對象。而朱允炆是庶出,朱允熥是朱標嫡子,按理說朱元璋應該立朱允熥才對,但朱元璋最終選擇的是卻是朱標的庶子朱允炆。

朱元璋既然可以立皇庶孫為接班人,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何不立嫡子朱棣為太子了,因為朱元璋完全就不按套路出牌。

但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史書記載,朱允炆“純孝”,是他的孝心打動了朱元璋。但從朱允炆繼位後對叔叔們大開殺戒看來,朱允炆並非是個善茬。另外,朱標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如果立14歲的嫡孫朱允熥為接班人,朱元璋害怕將來常家會奪了朱家的位子,所以選擇沒有背景的朱允炆為接班人。

而朱允炆繼位後也因為自己的庶出身份不安,所以對威脅到自己位置的叔叔們進行削藩,並囚禁他們。朱棣被逼無奈,發起靖難之役,


石頭說歷史


朱元璋為什麼不傳位給朱棣?到目前為止,大致有幾種說法。

(朱元璋塑像)

一是認為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嫡子,而是庶出。朱元璋按照“有嫡立嫡”的傳統,不會考慮庶出的朱棣。但朱棣生母在正史上記載的都是高皇后馬氏,也就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而關於朱棣是碽妃、元妃、高麗妃所生的說法,只在野史中有記載。有人說,那是因為朱棣當皇帝后,篡改了歷史。但是,這種說法有個巨大的漏洞,朱棣是怎麼出生的,他的生母是誰,這一點,當時的皇室和大臣們全都是知道的。朱棣怎麼能夠當著皇室和大臣的面,這麼篡改?還有一點,如果碽妃、元妃或者高麗妃中的某一個是朱棣親孃,朱棣當皇帝后,突然對親孃說,你不是我親孃了。有這種悖於常理的事嗎?

二是認為太子朱標雖然死了,二子朱樉、三子朱棡都還在,朱元璋沒有繞過這兩個兒子,選擇朱棣為接班人的道理。這種說法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朱樉明顯是個浪蕩公子,他在藩國犯過很多錯誤,還被朱標召回來嚴厲批評過。朱棡也是驕縱之人,還傳出他要造反,讓朱元璋很生氣。這兩個人既然如此不成器,朱元璋怎麼還會傳位於他們?所以,繞過他們傳給朱棣,是很正常的。再說了,朱元璋都可以繞過兒子們直接傳位給孫子,為什麼不可以繞過二子三子傳位四子?

(朱棣塑像)

三是認為朱元璋覺得朱棣性格和自己一樣,有些殘忍。擔心他當皇帝后會屠殺兄弟們。這種說法更不靠譜。我們看歷史,會發現歷史上只有選和自己投脾氣的人,斷不會因為性格和自己相似而不選的。劉邦為啥要選劉如意,而想廢黜劉盈?就是劉邦認為劉如意的性格像他。這是其一。其二,如果朱元璋果然擔心朱棣會屠殺兄弟,難道他就不擔心把皇位給朱允炆後,朱棣會造反嗎?而且還把重兵交到朱棣手裡。再說了,朱棣果真獲得了帝位,他都坐穩了,怎麼還會屠殺兄弟?有這個必要嗎?

那麼,朱元璋究竟為什麼會把皇位傳給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呢?

其實,這個問題,咱們必須站在,而且只能站在朱元璋自己的角度來思考,來推測他的心思。

我們要有兩個常識。第一個,每個人,不管他是帝王還是百姓,當有很多子孫的時候,他都希望所有的子孫能夠得到他的關愛,都不會“愛一個恨一個”。康熙的後代為什麼會出現“九子奪嫡”,就是康熙對他的兒子們都非常關愛,都對他們儘可能教育培養。因而他的兒子們才會各個優秀,才會出來爭奪。朱元璋也是一樣,他為什麼要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就是想讓他的兒子們都得到好處,都過好日子。所以,在他心中,是沒有嫡出還是庶出,是好還是壞的區別的。

(朱允炆畫像)

第二個常識,朱元璋根本不覺得他的兒子們會為了皇位大打出手。他只會覺得大臣們會奪他朱家的江山,邊疆的周邊國會侵佔他朱家的江山。所以他心狠手辣殺功臣,派兒子們重兵佈防在邊疆。但從來沒去考慮兒子們有了兵權後,也會相互內鬥。

有了上面兩個常識,我們就能理解,朱元璋之所以把皇位傳給朱允炆,完全是他個人的喜好。朱允炆聰明,朱允炆孝道,朱允炆仁慈,朱允炆能力強。有了這些優點,自然是一個好皇帝的不二人選。也許在他心中,還會覺得,有朱允炆這個明君在中央坐鎮,有朱棣這些能幹的兒子鎮守邊關,他的江山一定會千秋萬代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元末起義形勢圖

明太祖朱元璋有著充滿傳奇的一生,在元末大起義中,他從一個貧賤的乞丐搖身變為明朝的開國之君。但他又是一個不幸的父親,他精心培養的接班人——長子朱標英年早逝,這也導致暮年的他不得不重新考慮繼承人的問題。那麼,既然有二十多個兒子,而且秦王、燕王、晉王都有出色的統治能力,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兒子,而是選擇了年幼且生性懦弱的孫子朱允炆呢?

晚年喪子

明朝版圖

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是馬皇后所生,他自幼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父子感情頗深。在朱元璋稱吳王之時,朱標便被立為世子。為了讓他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朱元璋專門聘請了江南名士宋濂來當他的老師。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之後便將朱標立為皇太子。朱標天性仁慈,在眾多兄弟以及大臣之間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在他38歲那年卻突然得了怪病,最終不治身亡。朱元璋對此十分痛心,愛子的病逝同時帶來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大明江山由誰來接班!

燕王如何?

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但秦王實在太荒唐,甚至差點被廢為庶民;晉王殘暴成性,整天違法亂紀;魯王有一個飛天的夢想,但由於金丹吃多了,不幸成為盲人。在當時來說,能力最強的便是燕王朱棣。朱元璋曾經就裡出問題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說“燕王英武似朕,立之如何?”

大臣反對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心裡當然清楚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只有按照這個規矩辦事,國家才能長久。這麼說來,既然長子已死,即便是秦王朱樉再荒唐,那也應該立次子才對啊。翰林學士劉三吾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便說:“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除了因為傳統禮法之外,劉三吾等大臣們心中還有自己的小算盤:燕王朱棣有著和朱元璋類似的性格,如果他真的登基稱帝了,那自己豈不是和現在一樣,天天有被殺頭的危險?但是皇孫朱允炆尚且年幼,而且性格溫順,將來他登基了,自己的太平日子也就來了!

傳位皇孫

朱允炆畫像

朱元璋28天沒有上朝,在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他對外宣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隨後又為了保證朱允炆接手大明之後的安全,朱元璋再次開始大規模誅殺功臣,他興起了藍玉、胡惟庸等大案,替孫子剷除了潛在的威脅,並且提拔一幫守成之能臣供朱允炆日後使用。

明成祖朱棣

但朱元璋最終還是沒能保證權力的安全交接,朱允炆登基之後不久,燕王朱棣便發動了“靖難之役”,自己登上了皇位。隨後,《明太祖實錄》等重要文獻都被大規模刪改,所以,朱元璋是否曾經有過傳位給朱棣的打算,可能永遠是個秘密。


國史通論


朱元璋血腥,殘忍,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但朱元璋絕對是個好父親,好爺爺!他的殘忍和血腥也幾乎全是為了繼承者掃清路障!朱元璋知道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坐天下,所以他的繼承者一定要是個大儒之人,胸懷天下,仁愛溫和,所以他一直培養太子朱標往仁君方向發展,我也相信如果朱標繼位有可能成為大明第一明君。可惜事與願違,朱標早逝,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很大。他也一定想過讓其他兒子繼位,也肯定想過燕王朱棣是否可以承繼大統!但,不行!朱棣和自己太像啦,甚至比自己還勇猛!朱棣出生在軍營裡,從小就跟隨李文忠四處征戰,武功極盛,但文化一般!這不符合他選擇的標準,更知道的是他需要這些兒子為他們朱家守業,開國功臣被他屠戮殆盡,還會打仗的就剩這幾個兒子啦!所以他選擇了朱允文,年號建文!這應該是給他爹準備的,可惜沒用上!建文帝也是仁愛之君,就是有點迂腐。如果是個太平盛世,也可能成為一個宋仁宗一樣的好君主?可惜生不逢時,他有一個如此強悍的叔叔,爺爺還只給他留了一個耿炳文,時也命也運也。



青梅談史


明朝的傳位制度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是一個相對比較保守的人,實際上在太子朱標病逝後,在儲君的問題上朱元璋確實經過了較長一段時間的心理鬥爭,多子多福的朱元璋本來可以選擇在他剩下的十幾個兒子中找一個立為儲君,但最終還是沒有打破常規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朱標生於1355年,那一年朱元璋還在龍鳳政權底下東征西討,朱元璋對於長子的出生可謂喜形於表,朱元璋在應天稱吳王后就立朱標為王世子,並派宋濂,劉基等人為老師悉心栽培世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朱標被冊立為皇太子,歷史上對朱標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方孝孺稱他“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通”,朱標不像父親那樣嚴苛無情,他溫文爾雅,禮賢下士,慈仁殷勤,德行端正,友親愛弟,所以深得朝中文武的擁戴和喜愛,朱元璋也是深以慰之,故而竭盡全力培養這個未來的大明天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年僅37歲的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後即因風寒而病逝,人已風燭之年的朱元璋痛失皇太子,心情悲憤交加,久久不能從失去太子的陰影中走出來,可見朱元璋對朱標的這個舔犢之情是極為深,這是朱元璋其他十幾個兒子所不能比的,這也是後來促使他下定決心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的重要原因。



二:朱元璋需要找一個以寬政見長的接班人。一生殺伐不息的朱元璋久歷征戰,破張士誠,驅方國珍敗陳友諒,直至最後滅元朝,身為一代梟雄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以嚴猛治國,為了給太子朱標掃清繼位路上的障礙,也為了防止功臣勢大行亂,動搖國本基石,朱元璋開始大興詔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几乎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連退休在家七十多歲的李善長也沒放過,朱標的岳父徐達也在這期間不明不白的死去。經過這一連串的殘酷殺戮,這些追隨朱元璋一路打下江山的功臣元老也被殺的差不多了,沒有人可以威脅到皇帝的皇權了,那就沒有必要再選一個像他一樣以猛苛治國的接班人了,老皇帝讓自己背了屠殺功臣無情冷血的罵名,就不會讓他的接班人再走他的老路,這是朱元璋最終選擇和朱標性格極為相似的皇太孫朱允炆為儲君的又一個原因。



三:朱元璋對諸子缺乏信心,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除了幾個兒子早夭之外,活到成年的有十幾個,但能活的比朱元璋長久的卻沒有幾個,他的晚年是在一次次送走兒子中度過的。再加上諸子之中堪稱治世之才的很少,比如蜀王朱椿醉心吟詩作對,悠遊山水,對治國毫無興趣,秦王朱樉輕佻浮躁,到處惹是生非,能力比較突出的像燕王朱棣,晉王朱綱,寧王朱權朱元璋不是沒想過,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1年)年僅四十歲的晉王朱綱在出徵回來後不久便去世了,這讓朱元璋再一次陷入喪子之痛,晉王朱綱能文能武,才行高亮,朱元璋對他的喜愛僅次於長子朱標,朱綱死後朱元璋便不再尋求從皇子中甄選繼承人,經過九個月的艱難選擇,1391年秋朱元璋正式徹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立儲大事就此定決。

平心而論朱元璋立朱允炆作為接班人是一個比較正確的選擇,因為經過洪武年間幾次充滿血腥暴力的屠殺後,朝廷上下急需一位寬仁敦厚的儲君作為皇位接班人,對於性格和父親朱標極為相像的朱允炆來說,這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但是朱元璋生前為了鞏固皇權讓諸子在自己封國自領軍隊,這無疑為他死後藩王之亂埋下了禍根,而年輕的小皇帝朱允炆在銷藩過程中又履犯錯誤,最終釀成了叔叔奪侄子皇位的人倫悲劇,朱元璋泉下有知應該會為他當初的決定後悔不已吧。


大國布衣


眾所周知,朱元璋非常喜歡自己的長子朱標,從一開始就把朱標當做繼承人來培養,可惜的是朱標早逝,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最終只能重新選擇繼承人。在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朱元璋可能會選擇朱棣,因為朱棣的能力很強,大家都能看在眼裡,同樣這一點朱元璋本人也非常的清楚,所以說就連朱棣都以為下一任就是他。

最終朱元璋還是傳位給了朱允炆,那麼有人要問了,朱棣和朱允炆的性格反差是很大的,很明顯朱棣更加的適合太子之位,朱元璋為啥最終還是選擇了朱允炆呢?首先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朱標這個人非常的仁慈溫和,朱元璋是經歷過戰亂的,百姓們也才從戰爭中走過來,朱元璋自己也說過百姓們該休養生息了。

恰巧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最愛的兒子沒了,再次挑選繼承人的時候,其他兒子都不入他的眼,因為那幾個兒子全都犯過大錯,有趣的是每次還是朱標在朱元璋面前求情,求朱元璋放過他那幾個兄弟,朱允炆的性格和他父親是一樣的,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就傾向於朱允炆了,畢竟朱允炆的性格符合他對未來執政者的期望。

第二個原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歷史上一直是隔代親,也就是說爺爺和孫子更親,相反和自己兒子沒有那麼親,哪怕是帝王也是如此,朱元璋喜歡朱標,當然更喜歡自己這個孫子,所以說僅僅以正常家庭的角度來看,他也會選朱允炆。

再看看朱棣,其實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可惜朱棣是一個武將,手段很殘忍,朱元璋不希望繼承人和他一樣,因為江山已經打下來了,如果要千秋萬代,繼續像他這樣是不行的。不選朱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血統問題,朱棣的母親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謎,關於他的母親歷史上有很多的說法,古人是很講究這個的,所以說不選朱棣肯定也有這一層原因。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