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為什麼不合並?

米豆科技屋


在運營商方面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管理相對管理比較好的了

這裡是指宏觀的好,而不是指單個運營商的服務好壞或信號好壞。

做為世界最主要的前五大經濟體,中國有三家運營商既可以相互補充又可以相互制約。

簡單舉個其它幾個經濟體的例子就知道了

美國四大運營商為主還有一眾小運營商,多而雜

歐洲本為就是20多個國家有數個運營商也就不足為奇了

印度我本來不想說的,他們本來就是好多個邦組成,好多個運營商像歐洲一樣的玩法。所以當年華強北手機去印度市場的三個卡五個卡的都有,想想就是個大大的驚歎號。


個人短見,不喜敬請指正~


英利檢測1


本人和運營商打了快20年交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大運營商為什麼不合並?當然是為了防止壟斷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大運營商都是從原來的電信局分離出來的。

原來中國只有一個運營商,就是原來的電信局。

隨著經濟的發展,電信業務不斷增大,國家意識到了電信業的壟斷情況妨礙了通信服務的發展,於是開始進行研討,準備打破電信業的壟斷。

1994年,聯通正式成立,開始了中國電信業改革的序幕。

中間一些小的公司,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就不說,光說大的了。

1999年10月22日,中國網通成立。

2000年4月20日,中國移動從電信局分離出來,5月16日正式掛牌營業。

5月17日,剩下的電信局部分更名為中國電信集團。

2001年,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成立。

2002年5月16日,電信業南北拆分,合併成立南電信北網通。

2008年,第二次電信業重組開始,聯通把C網賣給了中國電信,剩餘部分和網通合併,成立新聯通。

這就是中國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來由。

從中國聯通成立,開始計劃拆分電信局到2008年三大運營商成型,各種分拆合併,花了15年才完成今天的格局,就是為了打破壟斷。

實際上,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我們的通信支出的確是降低了不少,網速也快了不少,給百姓帶來不少實惠。如果三大運營商合併了,不是開了歷史的倒車,又回到當年壟斷的局面了麼,所以,他們不能合併。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通信一小兵


我在移動公司待了將近6年,我來說說我的想法吧。

前世今生:1998年之前,中國電信和聯通,中國電信改革開始了初步的嘗試,但那時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是實現政企分開。1994年,為了效仿英國雙寡頭競爭的局面,當時的電子部聯合鐵道部 電力部以及廣電部成立了中國聯通,但主要還是經營尋呼業務。1999年2月,信產部開始決定對中國電信拆分重組,中國電信的尋呼、衛星和移動業務剝離出去,原中國電信拆分成新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星通信等3個公司,尋呼業務併入聯通,同時,網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鐵通公司獲得了電信運營許可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通、吉通、鐵通、中國衛星通信7雄初立,也形成了電信市場分層競爭的基本格局。而且,更令業界感到振奮的是,在拆分的過程中引入了民間資本,在電信產業格局中改變了國家獨資的局面。在業務形式上也取得了成績,在市話本地網上,電信、聯通、鐵通及廣電都可涉獵。移動業務上出現了聯通與移動雙雄爭鋒的局面,寬帶產品上則是遍地開花,電信、吉通、網通、聯通、鐵通、長城寬帶、廣電都可參與。IP電話業務上同樣有了電信、聯通、吉通、網通。在網絡接入上更是湧現出150多家ISP 。南北拆分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一個月,2001年10月,中國電信南北拆分的方案出臺。拆分重組後形成新的5+1格局,這五大電信巨頭包括了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通以及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在這次拆分中,體現了兩大原則:一是中國電信長途骨幹網將按照光纖數和信道容量進行分家,其中北方十省與網通、吉通合併後的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佔有30%,南方和西部21省組成新的中國電信佔有70%。第二個原則是本地接入網將按照屬地原則劃分,即北方十省的本地網資源歸中國網通,南方和西部21省的本地網歸新的中國電信。另外現網通在南方的分公司將繼續存續,而新的中國電信也被允許到北方發展業務,這次重組暫時不涉及移動業務,而在重組過程中吉通公司消失。曾經一度在全球500強中排名236位的中國電信集團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隨之而來的是2002年5月13日,新電信和新網通正式掛牌成立。而隨著衛通掛牌,鐵通獨立,電信六強爭鋒的局面終於在2004年釐清了框架。名詞解釋:電話局 :轉接電話和管理有關電話業務的機構。局內的主要設備是電話交換機,可通過有線電或無線電通信電路接轉電話。中國郵電-->中國電信 + 中國郵政 (中國聯通隨後成立,此時電信市場只有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電信 + 中國移動 + 國信尋呼 + 中國衛通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國信尋呼,中國衛通,中國聯通)中國聯通 + 國信尋呼-->中國聯通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衛通,鐵通,中國網通[此時網通只是ISP服務商])中國電信-->北方併入中國網通 + 中國電信中國衛通 + 中國網通 + 北方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鐵通)同期中國移動成立集團公司..南方四省(這個好像是四個省.具體忘了.我只知道當時有四川移動和重慶移動)移動併入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其它省市移動包括香港中移動由中國移運集團統一控股.簡單的發展過程就是這樣的。

國家的用意:國家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加大電信行業之間的競爭。拆分成為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了以後(近年的廣電雖然也介入拿到了牌照,但是和老運營商來比的話,更本不是對手),國內的競爭可謂是如火如荼的。相信老百姓也感受到了,雖然還是有人說流量貴什麼的,但實話實說現在的套餐優惠力度確實比以前大了不是一點點了。同時,在競爭過程中,以移動為主導的技術革新也是有收穫成果。移動在3G時代做了技術積累,在4G時代有了話語權,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制定了全球的5G中國標準,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國家的戰略調整很成功。因此,我始終認為移動、電信、聯通是不可能合併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競爭永遠是最好的良藥,至少現在是這樣的。

基層的呼聲:作為曾經的移動人,我還是想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競爭太過白熱化,為了搶一個客戶,多賣一張卡,真的是啥事都幹得出來,導致了出現惡性競爭。在2016年的時候,我們接到省公司的命令,大概意思是說以後營銷宣傳費用減半。這啥意思?以為這不能到處貼廣告了、不能無下線補貼用戶搶生意了!想想我們之前可是移動的攤位呀!到處擺攤促銷,怎一個累字了得!如果合併,我們基層都開心呀!不過用戶估計就不舒服了。


用戶93704759417


看似彼此競爭,其實很曖昧,本就是一家人,何須合併?三家運營坑輪流想著法子來耍用戶,網上流傳經典語句:移不動,聯不通,信不過,還有一句:老用戶和🐶不得辦理。簡單理解下這幾句。



移不動:5元30M流量,一直未漲價,你懂的!



聯不通:去到哪裡都問有沒有信號,現在好多了。



信不過:電信寬帶縮水,理論值相差太遠,現在好一點。



老用戶和狗不得辦理:應該這樣理解:新套餐只限老用戶,狗可以辦理😄工信部約談三大運營商,估計以後不管是老用戶和狗都得辦理了。


情感兮兮


以前,有個機構叫郵電局。後來,郵政和電信分開單獨設為郵政和電信兩個局。電信這塊抓住機遇,分別成立了移動公司,電信公司。三大運營商中還有個聯通,也跟原來的郵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的手機號原來是聯通的,後被倒給了電信,便成了電信的用戶。三大運營商在經營中,各有招數,各有創收套路,社會效益是一樣的,但經濟效益各有目標實際效率便有懸殊。以移動為例,他們的各式套餐迎合了不同人群的消費需要,經常開展搶流量,搶話費的活動,很吸引人的關注。寬帶,電信的信號好,移動的資.費便宜佔盡優勢。僅今年一至五月,我為老伴在移動那塊搶到分別為400M,500M流量,話費20元30元搶到若干次,上月,手氣好,竟搶著300元話費!女兒也是參加各項活動,一年的話費全夠了。至於電信,基本處於潛水狀態,昨天,好不容易遇到一次問卷答題,全答了,只贈送了2小塊(2元)話費。聯通那兒,花三百元買了臺手機也得了一些禮品,但接聽效果不好。不知道移動一年能創收多少個億的錢?但絕對比電信多了去!作個比喻,他們一個地主一個貧農,怎能吃到一口鍋裡?讓他們再吃大鍋飯,也不符合時代特徵了,指望他們合併,無疑讓土豪去扶貧,這也是斷然行不通的。搞活,不是搞利益均沾。三國演義裡,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經典之說,但,我斷言,這個必合永遠不會出現!



阿鼎AD


三大運營商曖昧許久,合併的傳聞從來沒斷過。有媒體粗略統計,僅2015年就已“被合併”了四次。

在本輪國資改革中,傳言傳著就成真的案例確實存在。

南北車是這樣,華孚與中儲糧也是這樣。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有兩條清晰的主線,一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另一個就是央企合併與重組。前者是為調動民資,為經濟注入活力;後者是做大做強,“走出去”的決心路人皆知。

兌現到三大運營商頭上,對虛擬運營商的開放算引民資,但動作不大且分出去的多為蠅頭小利,況且主動切分壟斷帶來的既得利益明顯動力不足。

表面看合併更像是迫於現實壓力。但隨著第三方鐵塔公司的成立,電信巨頭間的重複投資、資源浪費現象開始得到化解。把建網交給第三方,電信巨頭開啟了輕裝上路。這也意味著產能過剩並非合併的充足理由。

繼續追究恐怕是輕裝上路後仍難以打破電信行業勢不均力不敵的競爭局面,這樣的局面既不利於國內市場充分競爭更不利於“走出去”。根據南北車的“中車之鑑”,合併看似為“走出去”鋪路,要想在全球配置資源促進產能合作,需要迅速形成規模、科技以及銷售等方面的優勢。高鐵、核電、通訊、建築等行業強調重組,重在優勢整合。

如何避免新的大規模壟斷,答案或許沒那麼樂觀。電信業經歷了數次拆分和多次重組,始終未打破壟斷格局。或者說,僅僅打破了廠商界面的壟斷,並沒有形成有效的電信市場競爭。競爭是市場的基礎,而產權則是競爭的基礎。產權的改革應該是電信改革基礎之基礎。

三大運營商均為國有股權佔絕對控制地位,且一股獨大現象並未有明顯的改善,這種單一的股權模式,即便通過行政手段強制性合併,也難擋新的壟斷風險必將陡增。

相比於南北車國內大客戶相對集中於單一鐵總這種體制內的生意,三巨頭的合併則是關乎每個百姓日常的改革。打破壟斷、削弱壟斷根本之策惟有實現多元的產權主體,才能讓電信業的市場化真正惠及成千上億的普通用戶。

經濟下行,改革攻堅。作為國有企業三大運營商的壟斷弊病是需要被改革刺透的靶心,而三大運營商自身也將被視為改革者。判斷兼併重組是否成功的標誌,不是最後是否完成,而是能否形成協同效應提高國有資本運作效率,不忘改革初心。從這個層面來說,合併大幕一旦開啟便任重道遠。


影視嘚呀嘚


你家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是做同序列的,大兒子最成功(移動)二兒子(聯通)緊隨其後三兒子(電信)稍微差點。你以為你的叫他們合併就會合並嗎?

三大運營商雖說都是國企,國家的,但也有私人或者說地方的股份在裡面,想要合併不是國家說一句兩句就能合併的了的。

再者說,國家也不允許一家獨大,那百姓豈不是沒有選擇的餘地?沒有選擇的餘地勢必會造成社會的矛盾和不和諧。

別說合併,我倒希望再有幾家運營商,可以不同的滿足我們用戶的需求,就像現在:不止有淘寶,還有京東,國美,蘇寧,唯品會等等一系列的選擇。

肯定有沙比說:這幾家電商給你多少錢了,我翻倍給你。


一下見繁華


當初分都是為了形成競爭,也為了滿足進WTO的條件。

分了以後發現,建設三張網絡各自用各自的成本太高,有了搞個鐵塔公司試試,能不能把部分投資節約了,這就是這輪改革的基本出發點。

合併後就消滅了民資進通信業的幻想,更不利於市場發展,如果沒長寬 藍波 歌華等公司先搞寬帶,運營商是不會那麼快跟進的,沒虛擬運營商的攪局,是不會有運營商流量降價的,甚至真會出現微信等Ott需要繳費的故事。新技術不想上,海外併購也不會走這樣的運營商不是我們需要的運營商。

網絡基礎是必須掌握在國家手裡的,這個就是中國能夠相對高效反恐,而歐洲會亂的原因,近期很多老案例能被破,間諜能被抓,這個網絡實名制應該說起到作用,身份證的真正作用被髮揮出來了。

同時要放開競爭,光說不行,下文件也沒用,只能讓市場倒逼改,要不幾十年的價格表怎麼可能有變化


老馬識途47112543


雖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用在三大運營商身上,後者應該是不成立的。再者,如今三大運營商都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如抱腿互聯網大佬。


從國家層面來講,通信涉及到國家信息安全,可以說是壟斷行業。分家的最大的用意是,加大競爭,優勝劣汰。

從公司來講,涉及到各個管理層的利益。各大公司的經濟效益不一樣,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小驕傲,合併之後,領導層必然大換血,不可能設置那麼多老總,那些位高權重的領導怎能屈服去當副總之類的。

從員工來講,內部競爭已經很大,外部的競爭更不用說,可以說是誰都看不上誰,效益好的公司,必然嘲笑抱大腿。效益一般的公司,也不願去當繼子/女。再說,各個運營商,同個區域,一樣的崗位,薪資都差不多,也沒有必要費勁去整合。

從業務來講,各個運營商的服務範圍、服務對象都有所不同,日常辦公的系統也不同,不僅需要熟悉各種流程,還要進行機房拆並,業務兼容。

對設備廠商來說,也是一次嚴重的衝擊。


通信之家007


通信作為基礎設施,提供普遍服務,投資規模巨大,確實不適合多家競爭。以公路為例,黃山到合肥的高速公路,除了現在的合銅黃高速外,再引進兩家公司投資,再投資兩條高速公路,彼此獨立運營,相互競爭,由於建設及運營成本差不多,原來的高速公路的利潤或收入都下降了1/3,為了不虧損,三家公司只有減少養護,增加收費標準,不增加收費標準,是等死,增加收費標準,是找死。如果公路、自來水、燃氣都是像通信業一樣,重複投資,勢必造成運營成本翻幾倍 ,最終這些成本都要通過消費者承擔,所以,通信運營商一直在努力,卻永遠口碑不好。之所以不合並,我想,是既得利益者的互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