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追夢|洛陽篇 孟津縣:走高質量特色發展之路

中原追梦|洛阳篇 孟津县:走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

百城建設提質高顏值。圖為縣城桂花大道

□河南日報 記者田宜龍

孟津,因扼據黃河要津而得名。這裡是河圖之源、絲路起點,是人文之根、華夏文明源頭;這裡是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這裡是黃河中下游分界點,小浪底水利樞紐扼據黃河最後一段峽谷出口;這裡是河洛通衢,是洛陽機場所在地,兩條國家級、一條省級高速公路交會互通處……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1300多年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視孟津為故鄉,長久居住之後寫下膾炙人口的《雜詩三首》。

世人瞭解孟津,還因為這裡是華夏先祖伏羲氏畫出先天八卦、開啟中華文明的地方,這裡是八百諸侯會盟的地方……新中國洛陽區劃調整時,“孟津”這個承載厚重文化歷史的地名得以保留。

歷史車輪風馳電掣。改革開放四十年,46萬孟津人在758平方公里土地上,人心思進,務實重幹,共謀高質量特色發展。

城變情繫民生

今年孟津縣“兩會”期間,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縣城慧林中路亟待整修。在聽取政府工作報告時,大家發現:這個建議已被納入“十大民生實事”。5月下旬工程機械入場,8月初改造提升完畢,老“商業街”脫胎換骨。平樂中路、八一路、會盟大道中段、小浪底大道北段、龍馬北路,一批老城區市政道路先後完成改造。

醒目的標誌標線,12縱12橫城區道路,新投運的純電動公交,15分鐘便民生活圈……孟津人正在感受撲面而來的新變化。這,只是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和文明城市創建的一個縮影。

“提質”怎麼提?怎樣展示文化底蘊、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孟津定位“漢魏風、健康城”,以“優雅白+漢魏灰+赭石紅”為主色調,對老城區主幹道進行仿古式改造和亮化提升。改造後的黃河大道、桂花大道、會盟大道、小浪底大道,展露出“白牆灰瓦紅簷”的高“顏值”,細微之處彰顯古樸典雅的漢魏風格。

孟津縣把創建文明城市和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有機融合,升級實施文明城市、百城提質、園林縣城、衛生縣城“四項聯創”,圍繞“綠亮淨美暢”目標,統籌推進城市與鄉村、新區與老城、建設與管理、形象與內涵。

強弱電“蜘蛛網”曾讓孟津人“如鯁在喉”。十個月時間拆除廢舊線纜63萬餘米、鋼線7萬餘米、廢舊線杆680餘根、16條道路19公里“三線”全部入地,縣城居民抬頭入眼一片藍天白雲,城區以外9個鎮同步推進電線電纜入地。“清網行動”從根本上消除眼障,助力無“線”美好,孟津城鄉再次“顏值爆表”。

市政道路提升,清網行動,背街小巷整治,學校、醫院、停車場、遊園、公廁建設……52個百城建設提質工程項目如火如荼,47項鎮區提升工程同步推進。其中,利用行政單位臨街辦公樓門面房和樓前院內空地騰退公共空間,新建改造公廁33個、建設地面停車場、立體停車場16個,老城區停車難、如廁難、出行難、秩序亂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小支點,大民生。縣城供熱、燃氣覆蓋率分別達88%、85%;全縣5039戶14956名貧困群眾脫貧。從民生“小事”到“精準脫貧攻堅戰”,群眾真切感受到的是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每週五、每月第二週週六,孟津廣大幹部職工以志願者身份,走上城鄉街頭開展“清潔家園行動”,“文明經營”“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活動同步開展。

作為全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三年總體規劃》的一部分,一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創歌曲在孟津正廣為傳唱,各類演講比賽接連不斷,身居中國書法之鄉的眾多愛好者在傳統節日揮毫潑墨傳承文明新風,以文化人的“唱、說、寫”工程持續發力。

孟津“好人街”“主題廣場”引領風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服務中心、城市書房的建設,自助圖書館、電子書借閱機的部署,“百姓文化雲”的普及使用,不斷賦予“城市雙修”更多的文明內涵。

生態鑄夢前行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構建生態環境體系,突出以綠蔭城、以水潤城,孟津縣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統籌做好以環城林帶、河道治理、公園提升、生態水系為重點的“三林三水”文章。

在縣域,國土綠化三年累計投入資金3.9億元,生態林建設達35萬畝。實施廊道綠化、沿黃綠化、荒山綠化2.4萬畝,瀍河沿岸10公里栽植經濟林、景觀樹木20萬株。全縣林地面積2.1萬公頃,林木覆蓋率35%,群眾的生態獲得感持續提升。

在縣城,城市綠化以萬畝環城林帶為屏障、城區道路綠化為骨架、公園廣場綠地為景觀、單位小區綠化為網絡的點、線、面、屏有機結合。“見縫插綠”建設邊角綠地86處,“拆牆透綠”拆除沿街26家機關單位圍牆實現綠地共享,“拆遷建綠”新建街頭綠地遊園13個,“應綠還綠”新建生態公園6個。飛羽,聽松,群英……頗含韻味的一個個園名令人賞心悅目。縣城新增綠地160萬平方米,人均增綠16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達41.7平方米。

綠水、拱橋、曲徑、小島……孟津縣城南兩公里處,佔地760畝水面400畝的瀍源湖,已成為縣城居民休閒好去處。僅有一座瀍源湖,遠遠滿足不了群眾需求。縣城西部的“龍鬚溝”,如今已改造成佔地1920畝的龍泉谷生態公園;昔日以苗圃為主的河圖公園建設兩個總面積2萬平方米人工湖,綠化亮化開園迎賓。城市綠肺,親水景觀,相得益彰。

從龍泉谷溼地到河圖人工湖,下行至新區文博藝術中心、市民廣場、森林體育公園,精靈般的活水一路奔向瀍源湖最終匯入瀍河……全域聯動、活水繞城,孟津縣城無水景可觀的歷史徹底結束。“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建設目標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藍天行動、碧水行動、林業生態行動、鄉村清潔行動、生態修復行動,“五大行動計劃”及“兩河兩渠”綜合整治,帶來的是PM2.5、PM10下降、優良空氣天數上升,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還群眾以藍天、碧水、淨土。

恆大入駐孟津,碧桂園入駐孟津,建業入駐孟津,藍城入駐孟津……生態鉅變不斷釋放發展紅利。疏密有度、錯落有致、顯山露水的生態健康之城,正展示它的魅力所在。

縣城距離洛陽市中心僅20分鐘車程,境內洛陽機場航線直達全國近20箇中心城市,連霍、二廣國家高速在孟津設有4個下道口,在建的濟洛高速還將再設立2個下道口,焦柳鐵路過境30公里設3個停車站和1個貨運編組站,黃河小浪底中心碼頭位於孟津……生態優勢與“四橫七縱”路網區位優勢,加快了孟津與中心城區和組團縣的產業承接、交通連接、生態對接。

發展彰顯特色

秋韻河洛,金色年華。9月下旬,洛陽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孟津衛坡村主場舉辦。

69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國家級、36家省市級共1000餘家註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0億元以上年銷售收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生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孟津蔬菜、高端草莓、袖珍西瓜、軟籽石榴、優質葡萄、特色水產吸引各屆賓朋。

送莊鎮梁凹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全縣22個省級美麗鄉村、17個市級試點村、30個縣級美麗鄉村、10個省級生態鎮;“多彩長廊”田園綜合體入選國家級試點項目;同盟山現代農業示範區、鳳凰山森林公園加快溝域經濟帶建設。2018年7月,孟津縣被確定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範縣”。

10月,第六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舉行。送莊鎮東山頭村、朝陽鎮南石山村、平樂鎮平樂村被授予2018年度“中國淘寶村”,“孟津淘寶村創建模式”入選全國電子商務促進鄉村振興“十佳案例”。

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十強縣、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示範縣、全國特色小鎮朝陽鎮、全國森林康養基地鳳凰山森林公園……一張張“國字號”名片接踵而來。

“來孟津耍吧”,一句全域旅遊宣傳語簡單、質樸、接地氣。“中國牡丹畫第一村”“河洛印象地·衛坡古村落”“中國·洛陽三彩小鎮”……今年前三季度,全縣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先後接待遊客1170萬人次,綜合收益12.1億元。

孟津是洛陽“一中心六組團”城市發展戰略重要組團,肩負承接市區產業轉移的重要任務。依託中心城區,發揮特色優勢,壯大自身發展,“建好北組團,助力副中心”,圍繞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牌,把高質量轉型發展作為支撐未來的重要增長點,一二三產業融合大有作為。

按照“222”現代產業體系,在壯大主導產業上,著力推動隆華節能、耿力機械、鴻元軸承等25個裝備製造企業轉型升級,加速宏興新能等6個高端石化產業發展。在培育新興產業上,重點推動國潤新材、三傑熱電、科博思新材料、晶聯光電ITO靶材等20個企業轉型升級集群發展,加快中儲物流園、大一物流園、新思路國際建材城等4個大型物流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全市綜合物流基地。在提升特色產業上,積極推進農旅文旅融合,12個旅遊項目提速建設,培育省級高效農業產業集群1個,都市休閒旅遊、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持續保持省、市領先勢頭。

華陽集聚區宏興新能產業轉型重點項目,著力打造“油、煤、電、熱、化、紡”六位一體千億級高端石化產業集群,夯實縣域經濟基礎。朝陽鎮恆大雲湖上郡、橫水鎮賦驍發電、送莊鎮電商孵化基地項目,領跑全縣項目建設。城關鎮瀍河綜合治理、平樂鎮商貿綜合體、白鶴鎮鎮區改造項目,提升鎮區功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孟津縣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0%,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9%,三項指標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作風,反映著黨風政風。“河洛黨建計劃”、“1351黨建行動計劃”、“開放式”組織生活,“黨建+農旅融合”“黨建+文化旅遊”“黨建+美麗鄉村”三條黨建示範帶的建設,從點到線再到面,孟津縣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服務功能不斷提升,黨建廣場、黨建遊園魅力引領黨群活動。縣委縣政府大院、鎮黨委政府大院、行政村大院拆牆透綠,“拆牆便民親民”工程深入人心。美不僅僅在外表,更使黨和群眾心手相連……

發展是主旋律,改革是進行時,特色是大文章。孟津,正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為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譜寫濃墨重彩的洛陽篇章作出歷史擔當、寫好孟津答卷。

本版圖片由孟津縣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