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下游已成「懸河」,能不能在河道旁邊重新修建河道,讓黃河整體向一側平移?

楓梧簫楠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黃河成為懸河的原因,那是因為黃河河水含沙量很大,在流到開闊的平原地帶後,由於地勢平緩,因此河水中的泥沙大量沉積,導致河床不斷抬高,堤壩也越修越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的地面,就成為了"懸河"。

瞭解了懸河的成因,我們再來分析如何處理,歷史上對於黃河水患的治理,分成兩種:積極的治理,那就是整治堤壩,不斷加固,以求能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雨季;消極的治理,那就是將沿岸的百姓搬走,然後任憑黃河決堤改道。

可以說,古代由於科技,人力的原因,一直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懸河的問題的,因為解決不了黃河含沙量大的問題。

到了現代,可以說,解決黃河的懸河問題有了一絲曙光,那就是通過黃河上游的環境治理,減少黃河河水的泥沙含量,然後通過漫長的時間,等黃河河水逐漸將中下游沉積的泥沙慢慢沖刷,從而緩慢逐步降低河床高度,以此來解決黃河的懸河問題。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聊黃河那些事兒。(本文約400字,閱讀需時2分)

俗話說:不到黃河不死心。

應該有很多人沒有見過黃河的,所以不太清楚黃河這條母親河的體量。

黃河不是一條小水溝,可以說移就移的。

首先,工程量太過巨大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就耗資耗時巨大。

而黃河的水量可比南水北調那點水不知道大了多少倍,黃河的水文情況更比那條小引水渠不知道複雜多少倍。

因此那些幻想將黃河整體平移的,真的應該去看看黃河——到了黃河才死心。

其次,沒有平移的必要

在目前的氣象預報水平和小浪底等黃河水利樞紐的防護下,黃河這條自古不安定的河流,已經安分了好多。建國後黃河流域並無太大水害出現,因此沒有必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將地上河改成地下河。

殊不知黃河泥沙含量巨大,多少年後,地下河依然會變成地上河,豈不是徒勞民力。

最後,移動後水文環境變動不易控制。

河流有自身的發育規律,河道也同樣經歷初始期到成熟期的過程。現在的黃河河道,是咸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後,逐漸形成的一個河道,經過一百餘年的沖積,下游雖然成地上河,但是河道比降等已經是度過了初始期,處於比較穩定的時期。

如果此時人工改道,新的河道必然會形成全新的水文環境,這樣就有產生決口等災害的可能。畢竟黃河上就算有小浪底,但是也不是萬能的,要不為什麼很多水利樞紐都是隻能防百年一遇的大水呢,說不定什麼時候黃河上游降水過多,小浪底無法攔蓄,開閘放水,就危險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歷史寶藏



黃河下游,已成懸河。河床高於兩側地平面,全靠大堤擋住河水。這樣的地段主要在河南省,山東省,黃河下游到出海口一段。有人說,能不能在黃河兩側重建新河道,讓黃河整體平移呢?


事實上,不是你讓不讓,你要是擋不住了,你不讓也得讓。周代以來,2600多年,黃河先後決口改道不計其數。曾北到天津,南到淮河,都在改道範圍以內。大的改道,就有26次。近代,國難與河患共存。1938年,最後一次改道,是因為扒開了鄭州花園口大堤,想要阻止日寇入侵。黃河中下游每次決口改道,發大水,都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現在,我們用堤壩還擋得住。不用考慮改道。就是擋不住,現在也無法改道。因為,經濟不斷髮展。黃河中下游人口特別密集,大城市也特別多。洛陽,鄭州,開封,濟南,濱州怎麼辦?眾多的橋樑,鐵路,高速公路,機場遍佈,你怎麼辦?


我認為,還有一個辦法。如果有一天,實在擋不住地上懸河了,也不能改道了。那就是在現有的河床上向下挖。按現在的情況,向下挖5~10米左右,就可以解決問題幾百年。這種方法是唯一可行的,其實,就是清淤。現在許多小河流,都是這樣做的,如成都的府南河,長春的伊通河,清淤後,效果特別好。黃河是大一些,這個工程量當然是極其巨大的。但以目前的經濟能力和技術完全可以做得到。這總比挖一條京杭大運河要容易吧?這樣做,還是比改道成本要低的多。改道,還要涉及人口的遷徙,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建三峽,當時的靜態投資為900億元,其中有400億元為移民費用,差不多要佔到一半。人口遷徙用了十幾年,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做思想動員工作。黃河中下游,要改道移民,是不能想象的。


盛廣學雜家雜論


河道平移是個很簡單的事。尤其是在樓房時代。一個村一個縣,如果是住樓房聚居。低窪地走水三米深都淹不到。

只要聚居區在高地。樓房一點沒事。

至於河道,只需要推土機挖一條淺溝把土堆成一條新堤,就基本可以引水了。







AUTUYT


我以為,解決黃河“懸河”的問題,既不要重新平移河道,也不要進行河道疏浚,可以採用更簡單的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老祖宗常用的辦法:用現代手段“束流攻沙”,以保持黃河暢通,具體方法是:

在黃河“懸河”河槽(河灘)裡建設一條沿河走向的鋼筋混凝土的水槽,其斷面面積(高度、寬度及斷面形狀),根據衝沙需要的河水流速、洪水流量等來進行設計。當黃河來水時,含沙水流全部流入水槽,在水槽裡,由於斷面壓縮,形成高速水流,沙保持高速運動,無法沉積,被衝入大海。

要保證較高流速,水槽的斷面可以是三角形+矩形,以保證水量小的時候,也能保持較高的流速。

如此,則黃河再無淤積。

以現在的工程能力,這樣做,花錢不多,能成大事,而功在千秋。


水韻長流


黃河地上河段主要集中於下游地區,集中於河南山東兩省。黃河過去水患嚴重,歷史上也多次改道。黃河下游段雖大部分河段為地上河,但經過建國後大力治理,現水患程度已降到歷史最底水平!中游黃土流失區大力的生態治理(退耕還林、草及小流域治理等)及小浪底水庫的建成使黃河河床抬升的速度已明顯變慢。再者山東段黃河東西兩側分別有小清河、徒駭河及馬頰河等與黃河並列前行。




黃河下游大堤



黃河山東段及沿線其他河流分佈



徒駭河


小清河


黃河河南段

黃河下游地區人口稠密,交通線路密集,有多條幹線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及其他運輸線路穿越黃河,有許多大型橋樑,平移河道對橋體影響巨大。再者新河道移民搬遷,交通線路新建橋樑等投資巨大,因此綜合來看無實施的必要性!


黃河下游山東段部分地區交通圖


跨黃河的高鐵橋


海闊天空218505852


我有點強迫症,看到「懸河」兩個字,想到因為泥沙淤積早已超過地平線的河床,我就有一股衝動。

在小的時候我就想,等長大了要成為一名挖沙工,開著船在黃河裡挖泥沙,從黃果樹瀑布開始,一直到黃河入海口,一路開著小船不停的挖,直到挖到堅硬的河底!想想就覺得過癮!

黃河下游已成「懸河」,能不能在河道旁邊重新修建河道,讓黃河整體向一側平移?

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黃河河道並不久遠,黃河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改道,每一次改道滾滾黃河水就會沖垮周圍的房屋建築,導致生靈塗炭,據說殷商多次遷都的一個原因就是黃河氾濫。可見,黃河在歷史上對沿岸的破壞之深。

同時,由於黃河在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因為河水的泛濫沖積到華北平原,給這裡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的營養。導致黃河流域早在上古時期就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區,因而產生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其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

黃河就像是一條桀驁不馴的巨龍,時常爆發出對周圍的破壞,於是各朝各代對黃河的治理都是極為重視的。治理黃河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固河堤,保證洪水季節不至於氾濫成災。黃河每年有16億噸泥沙從上游衝下來,大量泥沙在河底沉積,形成了著名的懸河。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幾千年來經過歷朝歷代的接力完成的。雖然在這一過程中黃河幾經改道,但不至於出現上古時期那種大規模的破壞了!

假如像題主所說,在旁邊挖一個河道,其工程比加固河堤不知道要浩大多少了。而且舊的河提也面臨遺棄改造的問題,所花費也是一個天文數字,從經濟角度看是不划算的。

所以,沒有必要再新開河道,與其拿出精力來挖新的河道,不如把舊河道的淤泥挖出來。

以上!


動物百科知識


我出生在黃河邊,對黃河怎樣治理我有一套方案。首先把黃河利用起來,讓它為民造福,河運是治理懸河的最佳選擇。大家可能要問為什麼?就因為黃河下游,河南至山東段,地處平原,地勢較平緩,流速慢,帶留時間長,河彎道也較多,導制沙土較快的沉積。因解放後,黃河的河運能力下降,河水得不到有效的攪動,也助河沙較快沉積。這就是造成懸河的主要原因。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就要將黃河水利用起來。河運和旅遊觀光,船隻的攪動,能使河沙減慢下沉速度。這樣就能將原來沉積在河道的沙土帶起,衝向下游,擴展利津入海的面積,這樣一舉三得,何樂不為。希政府考查調研,儘早拿出方案,造福濟南。一一一空空道人敬見。


空空道人32


老生常談,提問的這個問題二十多年前還可以討論,現在早沒必要討論了。一幫不讀書還不看電視的只會瞎說。自從國家花大力氣建成了小浪底水裡樞紐,當時大家看到的主要是小浪底發電,其實更重要的是防止水患。因為黃河有了之前尼羅河阿斯旺大壩淤積的教訓,建設前就考慮河床淤積的問題。

因此小浪底進行了多次調水調沙試驗。“調水調沙”,為的就是解決黃河泥沙淤積問題。這項試驗是在充分考慮黃河下游河道輸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庫的調節庫容,人為製造“洪水”,沖刷河道,輸沙入海,改變黃河不平衡的水沙關係,從而減少下游河道淤積甚至達到衝淤平衡,由此可從根本上遏止河床抬高。同時在黃河入海口測量泥沙量和水流量,從而計算排出來多少泥沙,根據小浪底那邊年泥沙進入河道量和排除量計算河床淤積泥沙量。其實效果很好,所以國家已經進行了多次調水調沙試驗。近些年再加上黃河上游植樹等措施,現在中游河水都清了,加上跳水調沙,可能黃河航道就會越來越深,根本不需要在額外花大錢,以後河道淤積也會減少很多。

有些人說的冬季黃河干了再清淤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黃河自從小浪底建成我記憶裡應該沒斷流過了。


虐貓達人——薛定鍔


古代的黃河,因為其經常發生水患,動不動就改道,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都屬於黃河改道的範圍。古人為了解決黃河的水患問題,可謂花盡了心思。比如大禹治水,採用疏通的方式,放棄之前堵塞的思路,水患短時間得到了治理。後來在清朝又有人採用收緊河道,用來衝沙,讓沙子不因為水流變緩而淤積。


治理黃河方面,古人已經總結的很好,治水要先治理沙子。解放之後,中國政府在陝北等黃河中上游地區採取綠化措施,加大林木種植,保護水土。另外又建造了小浪底水利樞紐,想要長久的解決黃河問題。




可是實際上,我們面臨一個整個華北地區越來越缺水的境地,黃河的水量已經遠遠不如當年了,尤其黃河中下游地區工農業用水量更是大的驚人,人口的增加也加劇了水資源缺乏的矛盾。每年黃河水沿河各省都是要分水量的。水少了之後,很多過去淹沒河中的土地現在都開始成為河心島了,很多挖沙船也開始了採砂工作。



所以總體來看,黃河已經不需要遷移河道了,它已經擋不住中國人多的力量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