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有哪些國家是希特勒不敢打的?

嗨吧阿加西


並沒有任何國家是希特勒不敢打的。

納粹德國的心中,只有可以打,不稀罕打,沒必要打,和將來會打這四種選項,並沒有“不敢打”這種選項。

其他答主說的什麼德國不敢打瑞士,,說什麼瑞士全民武裝,德國忌憚瑞士的抵抗等等,,你們認真的嗎???

(圖中間綠色的是瑞士,處於整個納粹帝國的包圍中)




說什麼瑞士全民武裝裝備精良等等,我就問一句話:

瑞士戰鬥力再強,有蘇聯強嗎?

希特勒連蘇聯都敢打,不敢打瑞士???

瑞士在近代戰爭中幾乎沒有任何戰例,因為它是永久中立國,戰績只能追溯到冷兵器時代。不知道關於瑞士人“英勇善戰”的名聲是怎麼得來的。關於全民皆兵更是瞎扯,就瑞士那麼點人口,全民皆兵有如何?南斯拉夫的面積人口比瑞士大的多,也幾乎是全民皆兵,還是被德國幾個月就擺平了,瑞士強在哪裡?

瑞士能夠在整個納粹帝國的包圍下安穩的度過二戰,原因很複雜。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是納粹接觸國際社會的窗口。

解放戰爭末期,解放軍打到了廣州。當時華南的解放軍高級軍官們屢次上書向中央請願——給我一個師,三天就能解放香港!

可是中央沒有答應。

並不是中央沒能力攻下香港,就英國在香港那點兵力,能不能撐三天都很難說。也不是因為中央不敢跟英國開戰,解放戰爭時期就已經出了“紫石英號”事件,中國跟英國已經發生過沖突,中國絲毫不怕跟英國開戰。

中央是為了保留香港的特殊地位,作為中國大陸向西方聯繫的一個窗口。當時冷戰背景下,中國大陸只有通過香港才能跟西方進行交流和一定的貿易,獲得緊俏的物資和資金。

而瑞士跟香港的作用一樣。二戰期間,盟軍陣營斷絕了跟德國一切的往來,德國想獲取外匯,交流人員,必須通過第三方國家,而瑞士由於多年來的永久中立國,在兩邊都得到信任。更重要的是,瑞士的銀行業異常發達,納粹德國通過瑞士的銀行來洗錢,獲得西方外匯,在金融領域瑞士對德國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瑞士處在意大利和德國的中間地帶,從意大利運往德國的煤炭全都要經過瑞士。而瑞士也十分識相的保持了這條道路的暢通。瑞士多山,自然資源匱乏,德國跟瑞士開戰不但得不到什麼而且會影響到這條對德國非常重要的運輸線。



如果說納粹不想開戰的國家,瑞士瑞典之類的國家肯定不在此列,只有一個國家是德國不想在二戰時期打的,就是美國。

珍珠港事件之後,希特勒是非常憤怒的。但是木已成舟,為了不失去日本這個唯一的盟友(意大利太廢物了),希特勒還是發電誇獎了日本的行為。

德國是非常不希望美國參戰的。

一戰中的戰爭天平,就是在美國參戰後傾斜的。如果一戰中美國不參戰,德國也許不會在 1918年輸掉戰爭。在二戰時,納粹對於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工業國的能力是非常清楚的。雖然明知道美國跟英國眉來眼去,但是納粹依然不希望美國直接參戰。

可是日本這個豬隊友把美國打醒了,早已忍耐多時的羅斯福總統調動起整個美國的國家機器投入戰爭,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英國和蘇聯,盟軍陣營像打了一針強心劑一樣立刻強大了起來。

希特勒是個瘋子,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是德國不敢打的,包括美國。只不過他的計劃是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再跟美國開戰,美國提前參戰出乎了他的意料,也註定了法西斯陣營的失敗。


小約翰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專業知識。我是兵說,我來回答,歡迎關注!

糾正一個錯誤,在希特勒的眼中世界就是他的,沒有什麼國家是不敢打的。當時蘇聯是世界上的大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兵力充足,不還是照樣和它打了好幾年。儘管最後還是以德國的戰敗而結束戰爭。當時希特勒擁有幾百萬的精銳部隊,在歐洲所向披靡,有些國家之所以沒有打下來,是覺得拿下它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另有的國家屬於親德派當權,德國沒有必要佔領它們。

世界上有一種國家,不參與戰爭,也不支持交戰雙方的任何國家。這些國家統一被稱為中立國。二戰時期中立國主要有瑞士、瑞典、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不用多說了,這兩個是親德國家。愛爾蘭距離德國太遠了,在英國的北邊,德國就算想打它也夠不著。荷蘭,比利時以及盧森堡這幾個小國還沒有經過太激烈的反抗就被德國一口給吞下去了。這樣來看,就只剩下了瑞典和瑞士。

先來看看德國為什麼不攻打瑞典?瑞典和瑞士許多人會弄混,“士”意味著人多,所以瑞士居於中歐人口密集的地區,反之瑞典居於北歐地區。瑞典的國土面積不大,但它可是個老牌的歐洲軍事強國,現在依然是北歐強國。瑞典這個國家從中立開始,就明白一個道理,要想不被欺負就得軍事力量強大。所以瑞典的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並且全民皆兵,瞬間就可以變出幾百萬大軍。另外瑞典資源豐富,尤其是鐵礦石,不打瑞典也可以進口。希特勒也就不想打瑞典了,並不是所謂的不敢打。

再來看看瑞士,這是個中歐國家。瑞士銀行想必都聽說過,許多人都選擇將錢存進瑞士銀行。這也凸顯出瑞士的金融安全,據說希特勒也在瑞士銀行存有一筆金額不菲的美元。瑞典還有個為人所熟知的東西就是瑞士軍刀,這從側面表明瑞士的軍工產業也很發達。與瑞典相同的是,瑞士也有著一支強大的軍隊,戰鬥力也非常強悍。德軍統帥部曾經預估過,要想拿下瑞士要付出幾十萬人的犧牲。這代價有點太大了,還得留著部隊去打蘇聯了,結果希特勒也就沒有兵力去打瑞士了。


兵說


阿道夫·希特勒是戰爭狂人,二戰期間橫掃歐洲大陸,法國、荷蘭等國紛紛被攻佔。

但還有一些歐洲國家沒有受到德國侵擾,比如瑞士、瑞典等國,悅史君給大家分析一下。

希特勒發動對外戰爭,用的是為德國人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在這個口號下,他四面出擊,法國、英國、蘇聯等歐洲大國都敢較量。

有人說,希特勒不敢打中立國,但這並非事實,荷蘭、盧森堡等國照樣被佔領,至於瑞士、瑞典,一是佔了沒有多大好處,二是跟德國有合作關係,不需要去佔領。

除了直接佔領,意大利、匈牙利等國是德國的協同國,不需要希特勒去佔領,本來就是一致行動的。

葡萄牙、西班牙本來就跟德國關係好,梵蒂岡在意大利境內,這幾個國家都不需要希特勒動手。

愛爾蘭在英國旁邊,英國沒有被打下來,愛爾蘭自然也不方便打,但希特勒絕非不敢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到這裡,悅史君認為大家也看明白了,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是希特勒不敢打的。

不過,在歐洲之外,希特勒有一個國家始終保持距離,那就是美國。

希特勒一直避免跟美國交戰,甚至在美國支援英國、蘇聯時,也刻意避免直接對付美國,這裡面悅史君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距離德國較遠,攻打還不現實;二是美國實力強大,再開這個戰場顯然會加速崩潰。

事實上,在日本貿然襲擊珍珠港後,希特勒也決定對美宣戰,這直接導致戰局越來越惡化,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二戰時,德國實力確實很強大,但是敢不敢打和想不想打還是有區別的。銘蘇先生認為二戰時德國沒有哪一個國家是不敢打的,英國、法國、蘇聯這些強國德國都敢打。

有人可能會說德國不打中立國,所以瑞士和瑞典才沒有被德國佔領,其實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當時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個國家同瑞士、瑞典一樣都是中立國,同樣被德國佔領。

所以,德國打不打你不是看你是不是中立國,而是要看有沒有必要打。下面就說說瑞士和瑞典兩個中立國德國為何沒有打。

第一瑞士,德國的鄰居,德國之所以沒有攻打瑞士,原因有二

一方面瑞士有可以快速集結的軍隊,據說幾周之內就可以集結50萬大軍,這個速度不是蓋的;另一方面瑞士為德國戰爭提供資金貸款和軍需物資的生產。也就是說,瑞士在戰爭中向德國提供了一些幫助,這樣的國家沒必要去打他,打的話還浪費子彈。

第二瑞典,北歐國家,也宣稱中立,軍事實力不低於瑞士。

但是戰爭期間瑞士向德國提供鐵礦,同意德國軍隊從瑞典過境和同意境內鐵路幫助德國運輸軍用物資。在戰爭期間,瑞典共運送214萬德軍士兵和10萬節車皮的物資到前線。瑞典這麼配合德國的行動,德國為何還要佔領他呢?

所以,德國不是不敢打,而是看有沒有必要去打。瑞士和瑞典軍事實力較強,並且二戰時期還是比較配合德國的,所以德國沒有打這兩個國家。


銘蘇先生


二戰中沒有哪些國家是希特勒不敢打的。所謂“憑實力中立”的,其實背後都和納粹有py交易。

希特勒在二戰時期,鐵蹄踏平歐洲。整個歐洲只有英國和蘇聯矗立不倒,還在和他硬頂著。過去宣傳有些國家守住了中立,所謂中立都是立而不中,背後跟納粹達成了協議,納粹留下來多個門路罷了。

說說全部歐洲國家的情況吧。

法國、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希臘、阿爾巴尼亞、波蘭是被攻滅、佔領了。

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這些是盟友、僕從國,一起出兵打蘇聯的。

奧地利被合併。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被吞併了,斯洛伐克成為僕從國。

南斯拉夫被佔領,留下一個克羅地亞作為僕從國。

然後是幾個所謂的中立國。

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中立,但都是法西斯國家,是德國和意大利的友好國家。兩國獨裁者都是墨索里尼的粉絲,尤其佛朗哥完全靠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上臺。不過必須說,這倆確實夠聰明,沒有蹚渾水。

瑞典號稱中立,其實也暗中向納粹低頭,准許希特勒經過他調兵。

瑞士,過去號稱全民皆兵使得納粹不敢入侵,說希特勒研究過打下瑞士要損耗一百萬大軍,所以不值得去。其實,是留著瑞士好幫納粹洗錢……

最後說下唯一一個有骨氣的中立國家,聖馬力諾。

這個彈丸小國面積只有100多平方公里,人口幾萬,全國被意大利包圍。墨索里尼也尊重了它的獨立和中立。直到盟軍進攻意大利本土,中立才被破壞。當時,不少難民都進入聖馬力諾避難,英軍戰機居然連續4次對聖馬力諾進行轟炸。憤怒之下,聖馬力諾同時對盟國和軸心國兩邊宣戰。


巴山夜雨涮鍋


關注小編,既然問道德國,那麼我們就以德國為中心,由近至遠分析。

第一個離最近肯定是瑞士,瑞士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保有武裝中立立場。德國曾估計若是進攻瑞士將付出高達100萬人的傷亡代價,首先瑞士位於阿爾卑斯山脈最高海拔地區,享有“歐洲屋簷”美譽。德軍若是進攻雖然閃電戰坦克無法發揮,只能在沿著低窪高山地帶中間行進,非常危險。德國空軍同樣在這樣地區作戰會受到高海拔,高氣旋的影響無法正常發揮,甚至會自身難保墜機危險。



瑞士軍隊是全民皆兵,在本土作戰人人都是合格的山地戰士。他們只需要把守山口或者摧毀就可以卡死德軍進攻路線,戰爭若是推到冬天。高海拔高寒地帶壞境將比東線戰場蘇聯冬天更加惡劣!



第二,就是瑞典了,德軍雖然佔領了北歐小國丹麥與挪威,但是不敢冒然進攻北歐瑞典!瑞典首都與大型城市都在沿海邊,非常容易攻取。但是瑞典擁有寬闊戰略縱深,即便德軍佔領瑞典首都以及沿海城市,瑞典軍隊會退至縱深地帶利用茂密森林與德軍周旋,冬季若是來臨善於冬季作戰的瑞典人會給德軍造成更大的損失,蘇芬戰爭時期蘇軍就曾被芬蘭軍隊冬季戰術脫得精疲力盡。因此德國攻擊瑞典不僅不能佔領瑞典全境,反而只會陷入疲憊不堪消耗戰中得不償失。



第三,西班牙。德軍雖佔領了法國,雖然過去拿破崙這麼幹過,德國但是還不會對同為法西斯國家政權的西班牙發動戰爭。



第四,美國。一戰美國突然參戰,給德國留下深刻印象可謂是“刻苦銘心”。甚至付責任的說,如果一戰美國沒有參戰,在俄國退出戰爭時期,僅憑英法協約國集團是絕對不可能打贏德國的。即便是英法勝了,也是“慘勝”,而德國的戰敗也不會那麼“徹底”,但正是由於美國的參戰,德奧為首的同盟國是輸得徹徹底底。

美國工業實力名副其實世界第一,但這個第一與第二之間產量的差距拉開可是數倍有於。美國在一戰時期工業產量比歐洲總和還多,而二戰時期生產總值超軸心集團德意日,等所有軸心國家總和還多出3~4倍。美國不僅能武裝自己,多餘物質都能完全武裝蘇英中等同盟國在內所有的國家。甚至在戰爭結束時候,由於剩餘物資實在太多,拉回國報廢處理問題更加麻煩,乾脆就地以白菜價賤賣處理……

一戰的慘痛經歷,使得二戰德國心存芥蒂,德國無論如何都不願,也不敢向美國宣戰。二戰時期希特勒有親口嚴令:“不許攻擊美國商/貨船”。德國潛艇也不敢貿然攻擊美國派往英國的運輸船,英國在美國支援下熬過了最困難時期!


白頭鷹醬


希特勒不是瘋子,他並不是見人就咬。有一個國家,是希特勒根本不想動的,最後是被日本拖下了水。大家都很清楚,這個國家就是美國。

美國當時的綜合國力已經是世界第一強,工業潛力遠遠超過德國。就說美國的GDP這一項指標,就超過德國日本意大利法國四國GDP之合。美國國內的主流,當時是不想打二戰的,這是因為美國曆史有一個門羅主義,就是你們歐洲打得熱火朝天,那是你們的事情,我們是美洲和你們距離太遠,我們不想摻和進來管這個閒事。美國不想動手,就只提供一些軍火和戰略物質給同盟國,順帶封鎖日本。日本當時和中國開戰,正焦頭爛額,戰略資源的通道被美國掐斷了,什麼石油,橡膠,鐵礦石,這些急需的物資都被美國禁運了,能不上火嗎?日本軍方大本營就要求山本五十六對美開戰,山本五十六聽說要動美國,嚇得幾乎哭了,他知道美國這樣的龐然大物不是小小的日本惹得起的。但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不得不服從軍方的任務。於是有了震驚世界的偷襲珍珠港。美國隨即宣佈對日作戰。美國捲入世界大戰,有幾個人的反應恨激烈。一個是斯大林,據說他跪了下來,哭了。一個是老蔣,也很激動,說有希望了。還有就是丘吉爾,非常的開心。

只有一個人暴跳如雷,那就是希特勒。日本對美國開戰,根本沒有事先通知希特勒。希特勒知道,日本和美國開戰,對戰爭意味著什麼。當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戰報被送到希特勒面前時,希特勒一下子跳了起來,高聲咆哮,怒聲呵斥了他的日本戰友。對於日本的行為,希特勒認為是對他事業的背叛,希特勒憤怒到極點,氣得破口大罵日本:“這頭沒吃飽的笨牛!笨牛!愚蠢的笨牛!”希特勒原本有個如意算盤,就是他指望著日本跟他一起合作,從蘇聯的遠東方向出兵,分頭夾擊,一舉幹掉蘇聯,沒想到日本偏要惹自己最怕的美國。一群狼在混戰,坐山觀狼斗的老虎被觸怒了,結局可想而知。從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刻起,就敲響了法西斯的喪鐘。


懷疑探索者


不敢打,不值得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二戰時期,希特勒真正不敢招惹的只有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美國是希特勒計劃中最後的對手,而德國征服歐洲,摧毀蘇聯,最後制服英國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但必須有個前提條件就是美國不介入,但很可惜美國不會,恐怕就算沒有偷襲珍珠港也是如此。



希特勒瞧不起美國,認為那是一個墮落和種族混雜的國家,但他依然在盡力避免美國捲入戰爭。使美國不捲入戰爭,是德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的主要任務,他們用盡一切手段,包括賄賂國會議員,試圖津貼作家和資助“美國第一委員會”,支持孤立主義者。

甚至直到1941年7月9日羅斯福宣佈美軍將接管英國對冰島的佔領,威脅德國海軍側翼之時,希特勒也依然選擇了息事寧人,一直沒有接除海軍不得進攻美國船隻的禁令。在10月16日夜間,美國和德國的海軍有了彼此的傷亡。,也就是說,在珍珠港事件前,兩國就真槍實彈地交過手了。



最終因為軸心國三國條約的條款,加上希特勒受夠了羅斯福對其本人和納粹主義的種種攻擊,以及美國海軍在大西洋對德國潛艇的戰爭行動,希特勒最終猶豫再三下才向美國宣戰,可以說,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讓希特勒這麼憋屈過,明明痛恨卻根本不敢去主動招惹。

而在歐洲,就沒有所謂希特勒不敢打的國家,無論是英法還是蘇聯。當然,對於蘇聯,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國高層都低估了其實力,他們不清楚有著如此戰略縱深的蘇聯究竟有龐大的生產潛力,最終因為種種因素而落敗。

在面臨對莫斯科還是基輔方向突破的會議上,希特勒曾經對古德里安這樣說過——“如果我知道俄國人的坦克數量真的像您那本書中所說的,我相信我就不會發動戰爭了。”

至於中立國,就算了吧,希特勒不打中立國的原因只有一個——不值得。無論是瑞士還是瑞典皆是如此,而他之所以攻打比利時,也是一切出於利益上的考慮。

比如戰爭的第一年,德國消耗的1500萬噸鐵礦砂有1100萬噸要從瑞典進口。希特勒曾經向海軍指出,一箇中立的挪威有他的好處,可以使德國不受英國的干擾而得到瑞典的資源。

但1939年11月俄國對芬蘭的進攻改變了這一點,為了援助芬蘭人,英法在蘇格蘭組織遠征軍,但如果要去芬蘭的話,必須通過挪威和瑞典,所以希特勒不會讓他們有任何截斷鐵礦砂供應的機會,從而轉變了對挪威的態度。

1938年時美蘇德英法日意七個國家的製造業份額加起來佔據世界總量的79.9%,其他的國家在他們看來能有多強大呢。這還是像英國和蘇聯,美國他們的軍備經濟還沒徹底爆發起來的時候。


大唐安西節度使




看了幾個回答,感到很傻的問題被幾個傻子回答的傻傻的,一點都不好玩。

題主問的是在二戰中,有哪些國家是希特勒不敢打的,而大多數傻子回答的卻是二戰中,有哪些國家是德國不願意打的。

這完全是驢唇不對馬嘴,套不上嘛。須知,敢不敢和願不願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對那些答題者說的瑞士、瑞典、西班牙等國,希特勒只不過是不願意輕易去打罷了,既然希特勒連最難打的蘇聯都打了,那這個地球上還有希特勒不敢打的國家嗎?

有人說,有,美國希特勒就不敢打。錯了,美國只不過離德國有點遠罷了,如果美國就在德國邊上,我敢肯定,希特勒一定照打不誤,理由就是既然小日本都敢打美國,那比小日本強大的多的德國又怎麼會不如小日本呢?

敢不敢打,即是一個膽量的問題,又是一個瘋不瘋狂的問題。那時的希特勒明顯處於一種瘋狂的狀態:比他弱的,他敢打,比他強的,他同樣敢打,否則又怎麼敢稱希特勒?

這個問題裡,大家還要注意,人家說的是希特勒,而不是整個德國。作為德國來說,在二戰時也許還是會有一點理智的,而希特勒到自殺前,還剩多少理智呢?這個你不妨去問問愛娃吧。


蛙眼看天下


二戰時期,歐洲作為戰爭的主要戰場,歐洲絕對大部分國家都曾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瑞典為何卻能倖免於難?

第一:瑞典是中立國

德國橫掃歐洲時,瑞典曾在五年左右的時間內被德國包圍,但卻始終沒有對瑞典採取進攻,首先是因為瑞典是典型的中立國。1780年,瑞典調整對外戰略政策,與俄國、丹麥簽訂聯合武裝中立同盟,當時的瑞典國王約翰十四曾寫信給英國首相帕默斯頓,信中非常堅決地表明瞭自己的立場:“我的政策將是盡我全力嚴守中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典態度堅決而頑強地在德、俄之間維持中立,在戰爭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冷靜地置身事外。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瑞典作為創始會員國與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一起加入國聯。這微妙地改變了瑞典絕對中立的政治立場,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臨前,瑞典再次調整戰略,表明了自己的中立的立場。

第二:瑞典的軍事力量雄厚

瑞典也不是吃素的國家。在公元1000年前後,瑞典、挪威和芬蘭組成了維京海盜,三國勢不可擋地橫掃了西歐,算是一站成名。後來又與德國所在的聖羅馬帝國、波蘭和立陶宛所在的波蘭立陶宛聯合國相繼開戰火拼,取得了勝利,完成了瑞典的軍事戰略構想,同時也向歐洲展現了自己的戰鬥能力和軍事力量。

就當時而言,瑞典的軍事力量絕對算得上是佼佼者,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不容小覷。當時瑞士的戰鬥機、潛艇、戰艦、坦克等重武器裝備,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水平。雖然國家人口少,但軍隊力量也不小,且有勝仗在前,德國進攻瑞典,勝算很小,就算是打平,也是兩敗俱傷的局面,不划算。

第三:瑞典礦產資源雄厚 且是德國礦產資源的主要進口國

瑞典鐵礦石資源豐富,而德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主要的鐵礦石來源就是魯爾工業區和瑞典。當時德國每年從瑞典進口的鐵礦石佔生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德國的主要礦產資源進口國,如果對瑞典採取進攻,首先要有足夠的鐵礦石,才能有厲害的裝甲部隊,而瑞典作為擁有者坐山觀虎鬥的超高智商的一國,不會沒想到這一點,從而可以利用這一點來牽制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