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還會成為超級大國嗎?

杜達特洛夫斯基


1945年3月,蘇軍已經攻入德國本土,前鋒抵達維斯瓦河;西線的英美盟軍也已經解放了巴黎,經過阿登戰役的洗禮後,前鋒突入了巴伐利亞。德國法西斯政權的覆亡結局已不可避免。

3月19日,希特勒對軍備部長斯佩爾說:“如果輸掉這場戰爭,也將輸掉人民。因此我們需要執行焦土政策——所有的軍事、交 通、新聞、工業和後勤設施及領土內一切建設,只要可能為敵 人利用,應一概銷燬。”斯佩爾警告希特勒此舉可能帶來的後果,這種作法將毀滅人民生活的根基。希特勒陰鷙地說:“我們現在不能花費更多的精力關心居民。膽小懦弱者不足以憐憫,他們也應該被清除。”德國最優秀的人都已經戰死了,不再是曾經的德意志民族了。

(希特勒的末日:帝國毀滅)

斯佩爾有選擇性地執行了希特勒的命令,加上盟軍的快速推進,使得瘋狂的“焦土政策”沒有得到大面積的實施,不然如今可能就看不到德國了。斯佩爾因為此功,原本要備判為死刑的他被改判為十年有期徒刑。對於德國人而言,斯佩爾的一念之差,當真功德無量。

德國尚武、精進的民族脊樑,在二戰中被徹底打斷了。一戰時,德國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德國根基尚在,普魯士軍國主義精神被軍官團成員延續了下來。魏瑪共和國的國防部長本身就是普魯士軍官團成員,他大幅提升了德國軍官的待遇,並且利用和平年代練兵的方式,組建了一支40000多人的軍官隊伍。希特勒能夠快速組建起德國國防軍,以及在二戰初期德國軍隊的所向披靡,不是沒有緣由的。德國人在一戰後就已經在厲兵秣馬,磨刀霍霍準備復仇了。

(普魯士軍官團保存了德國復興的機會)

與一戰結束時,德國尚有600萬軍人復員,二戰中德國幾乎是戰鬥到最後一刻,死傷更為慘重。戰前德國、奧地利、東歐德意志族人口共約8500萬,而戰後東、西德總共才5500萬(西德4000萬,東德1500萬),奧地利人口600萬,至於東歐國家的德意志居民都被驅趕到德國境內。因此,德國在二戰中的人口損失約2400萬人。雖然有很多版本的數字,但是德國人的傷亡總數在2000萬以上,是確切無疑的。由於希特勒政府拒絕前線德軍投降,因此德國軍隊的陣亡率很高。這些被譽為德國普魯士軍國主義精神的群體,幾乎都被消滅在蘇德戰場。這也是希特勒認為德國人中最勇敢的精英階層都已經戰死了,餘下的人們已經不具有向死而生的鐵血精神的德意志民族了,因此他才沒有顧忌地下達了“焦土政策”的命令。

戰後,盟軍法庭徹底清算了德國法西斯政權,在國土、賠償、法律、道德、文化等多方面,全方位禁止、限制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復興。整個歐洲被設計成一個牢籠,要困住德國。美國更進一步,德國作為戰敗國無條件接受了美國海陸空軍進駐。美國藉此機會大興土木,把自己國門的防線擴建到太平洋。70多年過去,美軍雖大大縮減了在德的駐軍,今天仍有大大小小100多個美軍基地遍佈德國。法律上,美軍基地是德國領土,美軍只是客人而已。可實際上,主人想閉門謝客只是痴人說夢而已。

(美軍駐德基地)

現代的德國,已經在法理、精神、國家榮譽、國民意志等各個方面被盟軍嚴厲打壓,普魯士龍興之地被作為俄羅斯飛地,遍佈導彈,如以中國的風水學來看,俄羅斯是以鎮國重器壓制著德國的復興勢頭。

法國和英國表面上與德國同氣連枝,實際也並非如此,他們也是各有各的盤算。法國像一個瘦弱的騎士想騎著德意志這匹膘肥體壯的戰馬衝擊世界大國,英國則想繼續實行“大陸均勢”,免於自己被邊緣化。所以法國與中歐的其他國家,如波蘭、捷克等國家大力發展友好關係,即是在德國後背安插眼線;英國則在歐盟問題上處處與德國為敵,阻止德國藉由歐盟整合歐洲大陸。

對德國而言,德國之所以能夠擁有攪弄風雲的力量,並非德國一家所能辦到。如同日本野心勃勃的“大陸政策”,德國也有他們的“中歐政策”。整合中歐,形成一個面積超過12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強權,是德國衝擊世界霸權的基礎。在一戰中,德國聯合了奧匈帝國,具備了對西歐和東歐的絕對優勢,德國據此才敢於鋌而走險。

(中歐帝國成為法國的噩夢)

一戰結束後,英法兩國對戰後中歐局勢安排失當,沒有保留住奧匈帝國,使得中歐沒有地區強權。英法扶植起來的波蘭根本不足以成為戰略級盟友。這樣,使得德國在半年內就輕易地接收了中歐地區原本屬於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包括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南斯拉夫等國。德國的整合速度之快,超出了世界列強的預期,這都是由於中歐地區權利出現權利真空的結果。德國直轄下的中歐地區,為德國在二戰中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基地、戰略物資、戰略腹地,這是希特勒敢於同時發動對蘇、對美作戰的最大底牌。

(希特勒輕易完成了中歐帝國的建設)

可是如今,美國的軍事存在已經遍佈中歐地區,波蘭、捷克、羅馬尼亞等國都加入了北約,成為了美國的馬前卒。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美國繼承了德國此前一直希望建立的中歐帝國,乃至於美國所建立的帝國更為強大,因為以海權為主的美國,將整個美洲和大西洋作為了他的戰略腹地,中歐地區的120萬平方公里,成為他的戰略前沿。

在這樣的國際大格局中,德國這樣一個缺少了戰略腹地的國家,難以有更大的作為,甚至在冷戰期間,德國一直過的如履薄冰,因為但凡有一點戰略誤判,德國就將成為東西方陣營的戰場而粉身碎骨。

(德國如今只是美國的一枚棋子)

歷史上風頭一時無倆的大帝國,很多都已經泯然眾人,甚至消失在滾滾歷史紅塵。德國留有一個尾巴,能夠歲月靜好已經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了。君不見蒙古帝國冠絕一時,如今蒙古國不還在啃沙子?至於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等國家,早已不見了蹤影。

從更長的歷史維度來看,能夠長期在世界上佔據重要地位,成為國際重要玩家,目前為止,也只有種花家。


而知而行


德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了,因為德國沒有成為超級大國的資本,但是德國的大國強國地位是很穩固的,輕易不會衰退,所以德國在國際事務仍有一定的話語權。

要想成為超級大國,我們可以把美國堪稱範本,從各個方面來看,德國不具備美國一樣的條件,不過如果歐洲作為整體是可以與美國比較的。




人口數量上美國:3.25億,歐洲7.43億,GDP美國:18萬億美元,歐洲:19.8萬億美元,土地面積,美國:379.7萬平方英里,歐洲:393萬平方英里。

如果歐洲作為整體,理所當然會成為超級大國,甚至可能超過美國,但是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歐洲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統一。


無論是人口數量,領土面積還是經濟總量,德國都不可能與美國相比,何況德國作為戰敗國,國土上仍有美國駐軍,美國不會坐視德國超過自己。

即使不能成為超級大國,但是德國的強國地位十分穩固,這得益於德國的教育,在876名諾貝爾得主當中,德國有104人,僅次於美國和英國,高科技帶來了德國產業升級,德國的機械製造業飽受歡迎。

發達國家大多都有著較高的科技水平,德國的科技能力在全世界前幾位,所以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德國的經濟都大有可為。


視野新觀


不會了 。希特勒1945秋天說優秀無畏的德國人已經都死了,剩下的都是膽小鬼,弱者,所以沒有必要考慮德意志民族以後的生存問題了。雖然希特勒是經多方認證的魔鬼兼瘋子。但事實是7000萬的德國人在二戰中損失近2000萬,四份之一的人口消亡,而且死去的可謂精英,無數名字帶馮的德國人死在東線。普魯士特色的容克貴族二戰以後確實消亡了。曾經令丘吉爾讚不絕口的條頓精神在二戰後的德國已經成為禁忌,即使普魯士國土都變成了波蘭一部分。失去了普魯士特色的德國就只是一個普通西方國家罷了。所以即使經濟成為歐洲之雄也不會再次成為二戰前那樣的超級國家了,因為德國畢竟沒有美國那樣的地大物博和經濟總量。


沒有不存在


答案很明顯,歷史很殘酷,世界上絕對不會再允許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絕對不會允許再次出現攪亂世界格局的德國。

一戰中德國受到的制裁:德國的工業,農業,金融業都受到了嚴厲的制裁,還規定了德國軍隊人數不能超過10萬人。以下是一戰前後領土對比



二戰後:

1。經濟上,德國賠償200億美元,100億歸蘇聯,80億歸英美,20億歸其他國家

2。領土上,二戰後,英,美,蘇,法四國對德國進行了分區控制,成立盟國管制委員會。國土面積大幅減少。

3。軍事上,採取德國大部分部隊銷燬德國大部分武器裝備。

以下是二戰德國地圖:


這兩場戰爭的後果把德國打的痛不欲生,經濟發展停滯,民不聊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以及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德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再經過幾位總理的治理下,加大消除兩次世界大戰留下的後遺症,如今德國依然是歐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德國經濟得到覺醒,這不得不佩服德國領導人,把一堆爛攤子,重新治理好,並且任然能處於世界前列,但是現在德國的軍事實力大不如前,已經不能再重現以前的輝煌了,最多隻能成為列強,而成為超級大國不現實。

目前能成為超級大國的除了美國只有一個,中國,我大中華必將重新崛起,傲世群雄!!!


小弟木村


德國很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嗎?不,別想,不可能。

第一德國就沒當過超級大國。德國的巔峰時刻,也就是世界前三。但是超級大國你得有勢力範圍啊。德國被英法堵了個正著,談什麼超級大國。

第二,德國早就沒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了!

想要成為超級大國,首先就要有足夠大的領土。足夠多的人口說人話就是哪怕全世界都在封鎖你,你都能和他們正面剛。

第三,你覺得現在的德國還是當年的霍亨索倫男兒以及黨衛軍男兒嗎?早就不是了,現在的是聯邦廢宅

第四,英國當年就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然後現在的英國呢。
美國人說的對,我們聽美國的

或者說我不是說,而是說整個歐洲(不包括俄羅斯)都不要指望能夠出現一個超級大國的,把整個歐洲堆起來還差不多。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肯定不會,原因如下:第一人口基礎差。工業在發展時代在變化,17世紀工業剛發展的時候,百萬級別的人口就看可以爭霸比如瑞典:17世紀的瑞典堪稱歐洲軍事強國,北極熊沙俄在其壓迫下吐出了波羅的海全部出海口,可知瑞典戰力的彪悍。而締造瑞典輝煌的當屬1611年登位的古斯塔夫·阿道爾夫(1611-32)。其以豐富的銅鐵礦藏開採為基礎發展出堅實的軍火工業,改僱傭軍為義務徵兵制,並充分依仗火炮的功用,使瑞典軍隊成為所向披靡的“瑞典奇蹟”。 但隨著普魯士等國工商業的發展,瑞典式軍事制度和戰略戰術的普遍建立,瑞典物少人稀的劣勢逐漸暴露而趨於衰落。1721年俄皇彼得一世奪得芬蘭灣和里加灣沿岸地帶,1809年芬蘭又遭剝離,曾經強盛的瑞典已一去不復返啦。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19世紀是千萬級別人口的對決,整體戰成為主流,此時統一的德意志人口面積都算的上歐洲最強之列,無論一戰還是二戰德國人口都遠超英法意等國,這才是德國席捲歐洲的基礎。



但是隨著科技發展21世紀已經是億萬級別人口的對決了,工業細化,需要大量的人口參與,同時需要巨大的領土作為縱深,說句直白的,我面積大和你一起玩核彈,你玩的過我嗎?現在德國面積3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267萬人,對比中美俄三國差距太明顯了



第二資源和市場基礎不足。德國自然資源也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儲量約3820億立方米,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豐富;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米。東南部有少量鈾礦。這樣的基礎已經無法和三巨頭全面競爭了,德國這些年雖然全力維持歐盟以期望獲得一個和三巨頭一樣的市場平臺,可惜三大流氓各個不願意,歐盟剛成立美國就發動科索沃戰爭




就在歐盟的眼皮底下,這樣的歐盟有安全感嗎?加上歐盟本身的先天不足,歐盟前途堪憂。第三點國際地位差導致的軍事先天不良。德國是戰敗國,戰敗國,戰敗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德國被限制的極其嚴重,目前的德國受限於戰敗國的身份,軍事力量是遠遠不及美俄中英法等國的。德國目前只有常規防衛性軍事力量,不具備核力量和遠程進攻性力量(如遠程戰略轟炸機、航母編隊等)。2009年德國陸軍部隊裁軍,重組為三類部隊,即3.5萬人的反應部隊、7萬人的正規部隊和10.6萬人的後備部隊。減至5個師部及12個戰鬥旅,德軍原主力機械化部隊僅保留6個裝甲營,主戰坦克從2500多輛(豹1、豹2)削減至350輛(豹2),步兵戰車從2077輛(黃鼠狼)削減至450輛(美洲豹),火炮從1055門削減至120門(PzH2000),直升機從530架削減至240架(其中120架為虎武直)。其野戰炮兵更是放棄了牽引式火炮,炮兵只保留2個系統,155毫米自行火炮PzH2000與227毫米火箭炮MARS(MLRS德軍版)



簡直無法看這就是曾經最強的陸軍,空軍海軍就更不值得一提。綜上所說,不管從人口基礎,資源基礎,國際環境等各方面,德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性幾乎為0


帝企鵝


嘿,瞧這老太太,咱們德國鋼鋼的,力量之無窮,遠超人們想像。

恨之深,責之愈切,曾經德意志,給世間帶來的傷害極深,世人說起德國,有太多難言的情結,如今德國經濟崛起,人們每有擔心,會不會捲土重來呢?看其軍力,微不足道,然觀之科技實力,正在歐洲變得一枝獨秀,如我們熟知的德國汽車和醫療器械,有名的SPA、泰迪熊、音響、眼鏡等等,大約有2300多個名牌,成為世界名品,當然莫忘了還是豹2坦克和212級潛艇。德國不算大,地盤大約相當於日本,人口卻比日本少,8000萬人,在不長的時間內,卻創造了非常大的財富,達到3萬多億美元之巨。如今在歐盟的大旗下,做飯慢慢香,市場為德國名牌趨之若鶩,賺得了鉅額利潤,也拉動了產業升級,早就進入了發達國家之列,老英國人整一個羨慕、嫉妒、恨,最是看不慣,憤然退群,舉國一致同意,當然也不只為德國發財而妒忌,保持尊嚴不失,以免被邊緣化,才是英國人最真實的想法。身處歐洲的中心,生意立足歐洲,政策對了頭,發展勢頭相當勁猛,多少產業已重回了世界之巔,假以時日,再次成為超級大國,誰謂不可能呢?

▲德國小。地盤是不大,大者如印度,何時擁有自己的工業4.0呢?速度雖說不算慢,但與德國完全沒有可比性,老德意志,如今在精密機床、航空航天、特種材料、機器人、電子、發動機等前沿科技上,已在雲端,穩固地建立了自己產品的統治地位,在歐洲首屈一指。如其汽車銷量達到600多萬輛,汽車造得好的都能造坦克,豹2賣得相當火爆,2014年還成為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呢。德國小,卻成為了眾多領域的老大,如今誰能說德國本領不濟呢。翻開地圖即知道,原來歐洲諸國都不大,對此,美國一者為了產品競爭,二來長期也對德國充滿疑慮,只是今天渾身上下使不上勁,只能眼瞅著急火攻火罷了,自由的市場,靠得還是自家本事吃飯,因是心裡有苦說不出。在前沿技術產業領域,德國電信和信息科技在歐洲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在諸多領域與美國正是一個競爭的關係,看不見的硝煙早已瀰漫四起。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如今德國與法國綁在一起打天下,看似一切正常且正當,然後無論是傲慢的高盧雄雞,還是骨子裡就不會服人的普魯士,誰也不會自甘墮落,為了利益,他們走到一起,然強者愈強,世界經濟危機,法國處處顯得吃力,德國卻成了最為奇葩的一枝,心裡上這滋味,那是五味俱全。雖說德國表現得也挺好的,經濟向好的德國,自有擔當,拿出了歐盟最多的加盟費和福利,但內爭外鬥,兩家又何曾有一日稍歇?與德國的冤家波蘭和捷克打得火熱,不是背後下刀子,至少也會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德國也不是吃素的,早就放出風聲說,要購買美製F-35戰鬥機,以域外大國眉來眼去,正中美國下懷,順了美國意,法國也自是心知肚明,未來要想騎上如今膘肥體壯的德意志戰馬如何,明顯是想多了,德國大有算計。

▲德國跪了嗎?不吭一哈站一旁,冷靜觀察,從不誤判形勢,低頭繼續壯大自己,不與美國為敵,與歐盟大多數成員發展關係,不動聲色地養光韜晦,策略不謂不高明。當面對世人的猜忌,德國每有驚人之舉,正如當年勃蘭特的那一跪,取消了全民預備役,從思想上真正解除人們對他的顧慮。反觀之日本,正是判若兩人。德國不著急,與時俱進以發展壯大為先。他稱屬於德國的都已歸還了德國,兩德就這樣正式而順利地完成了統一,就在美國人的眼皮子底下,國防政策也相當客觀務實,每年的軍費只有400億平均,與其經濟體量完全不成比例,國家壯大後這一數字可自然增加。如今實事上德國正發展成為歐洲最強勁的經濟發動機,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各種質疑和疑慮也逐漸變小,實事上已成為歐盟的領導,影響力不斷在擴大,就是在國際上,沒有德國參加的會議,也會失去一定的代表性,因是也每能看到德國人的身影。這樣的國家算小嗎?儼然就是國際上的一個大國呀。


魂舞大漠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超級大國,二戰以後,只有兩個國家算得上是超級大國,那就是蘇聯和美國,蘇聯解體以後現在也只剩下美國一個超級大國了。

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需要足夠的人口支撐,龐大的國土面積,足夠的生存空間,強大的軍事實力,具備超前的科技創新能力,海量的資源.....

目前德國國土面積35.73萬平方公里,人口8269萬人,2017年GDP是3.67萬億美元,人均GDP是44470美元。就德國目前的體量來看,難以達到成為超級大國的標準,並且德國自身存在著很多限制性的因素。

首先,德國的國土面積太過狹小,並且地緣環境不佳。

現在成長為超級大國,不像以前的大英帝國,那時候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可以提供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現在要想在這樣的國土上形成一個超級大國是不可能的,德國之所以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無不是為了拓展德國的生存空間,可以控制更多的領土和人口,這樣才有足夠的資源來發展。但是德國地處歐洲的核心地區,周邊國家林立,德國要想向周邊拓展根本不可能,除非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

其次,德國軍事發展受到限制,軍事實力比較弱。

德國由於發動兩次世界大戰,被國際社會懲罰,本土被英、法、美、蘇四國分區佔領,被迫割地賠款,軍事發展受到嚴格的限制。目前美國在德國還有3.5萬人的駐軍,德國現役部隊也只有18萬人,並且只能用於防禦,不能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德國由於軍工產業受限,就連先進的戰機、導彈都不能生產,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這一枷鎖不解除,德國的軍事實力難以有實質性的提升。一個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談何成為超級大國。

再次,德國科技創新能力已遠遠落伍了。

德國雖然是製造業強國,但是德國在一些領域比美國、甚至比中國都落後太多,比如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手機、移動支付、人工智能、智能通訊等領域,現在的德國已經不像二戰時德國擁有很多超前的發明和黑科技。

當然,德國成為超級大國也不是沒有希望,如果德國能夠完成對整個歐盟的完全整合,使歐盟能夠像一個超級國家一樣擁有統一的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那麼德國就可以藉助歐盟實現彎道超車,再次成為能夠與美國相匹敵的超級大國。雖然德國一直在主導歐盟的發展,但是要想完成歐盟的整合絕非易事,畢竟現在的歐盟是由28個國家組成的,要想使28個國家放棄本國政治地位,完全認同德國,融為一體,這個短期內難以實現。

目前歐盟28個國家,面積438萬平方公里,人口5.12億人,2017年GDP是17.27萬億美元,以這樣的體量整合成一個國家,完全可以和美國一決高下,就看德國有沒有這個能力完成歐盟的整合了。


銘蘇先生


會,只要德國想,就一定會。

要成為超級大國,必須具備經濟、軍事和文化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

經濟實力

從經濟實力上看,德國所擁有的黃金儲備是3378.2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8133.5噸,而黃金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最本質體現。

中國大眾有一個誤區,比經濟實力就開始比GDP總量,但GDP總量的本質反應的是市場潛力,是貨物的目標販賣地的市場增長潛力,與經濟實力的概念差距甚遠,換句話說,GDP總量本質反應的是人口的生育能力。

同時,德國又是歐盟的老大,歐盟的主要經濟政策全部是由德國來搞,歐洲中央銀行,總部就位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德國所使用的歐元又是在世界貨幣結算佔比中僅次於美元的貨幣,而人民幣的國際結算佔比不足日元的一半。對比之下,可見德國經濟實力之強。

軍事實力

德國是北約成員國,同時,德國擁有自己的軍事側重點,德國陸軍很強,但空軍軍事力量不足,但空軍實力不足這一點被北約聯軍和歐盟聯軍其他部分所彌補。

目前德國軍費一年是400億美元,主要用於武器研發,德國依靠其強大的高端製造業作為軍事力量的後盾,在武器水平上屬歐盟前列。

這裡說下歐盟和北約,歐盟歷史上各個國家之間都是親戚,有時候一個人同時兼任好幾個國家的國王,而目前的歐盟各國之間,可以概述為有國家無國界的整體。

而北約是一個國際化的軍事組織,現在的北約則成了市場經濟國家的國防部,打架的事情主要是美國出人,其他國家與美國一起出資源搞武器聯合研發。就比如f35遠程戰機。

文化實力

德國建國晚,建國以前其他國家之間一有矛盾 ,打架就跑德國去打。所以德國人自古善戰,擁有統一且深刻的歷史仇恨。

德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文化認同感強烈。

德國又是一個遊牧民族國家,遊牧文化特點則是尊重知識,崇拜強者,尊重科學,團結友愛。所以德國內部集齊團結,同時德國高新技術集齊發達,百年公司不計其數。世界品牌多的更是數不過來。

國際影響力

德國的國際影響力力僅次於美國,雖然不是聯合國五常,也基本不愛搞事情。但主要是德國政客水平過硬,基本不需要開戰就能為德國民眾在國際上爭取各種資源。


王眼世界觀


答案是否定的。超級大國的標誌是具備超過其它強國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一個國家要想成為超級大國,需要具備明顯超過其它強國的綜合國力,這種國力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人口、領土、軍事實力。今天的德國無論是老齡化的人口,還是狹小的國土都不具備支撐一個超級大國的物質基礎。而且,在現有的世界權力格局下,德國作為北約成員國,面對著超級大國美國的權力制約,在歐洲面對著具有超級大國軍事實力的俄羅斯;在歐盟內部,面對著在軍事實力上明顯優於自己的傳統對手法國和英國(已決定脫歐)。這些因素都從客觀條件上抑制著德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性。

很明顯,今天的德國已經不具備在眾多強國的環繞下脫穎而出,建立起明顯超過這些歷史老對手們的客觀條件。從主觀上講,今天德國的國家戰略是基於自己在歐盟內部的經濟優勢地位,通過與歐盟國家的協調一致來發揮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在國家安全上,德國立足於北約獲得安全保證,同時也大力推進歐洲安全一體化建設,建立起北約和歐盟安全組織的雙重安全保證體系。

所以說,無論是從客觀條件上,還是從主觀意願上,德國都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