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書法中,草書因其張揚、率性、不拘束,也最能表達書寫者當時的情緒,再加上藝術性高、裝飾性強,因此深得書畫藝術界人士的喜愛。

“成”是使用頻率較高的字,也是筆者的姓,再加上本人一些諸如書法篆刻等與文字相關的興趣與小愛好,用毛筆寫“成”字的機會自然比一般的人多。有一段時間裡尤其喜歡臨寫一下草書,在翻閱一些名家法帖時發現,這“成”字的草書寫法,卻很是讓人懵逼的。

我們知道,草書的演變,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先來看看講究章法的章草,其代表者皇象,他寫的“成”是這樣的:

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再來看看不拘章法、筆勢流暢的今草,其代表者王羲之,他寫的“成”是這樣的:

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最後看看恣意放縱、率性奔放的狂草,其代表者之一懷素,他寫的“成”是這樣的:

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此外,還有很多古今的名人名家寫的“成”字:

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這樣的“成”字寫法,看得有時真讓人懷疑人生——你確定這是“成”字?明明就是一個“朱”字嘛!我書讀的少,不要騙我。

為什麼大書法家們的“成”字,不約而同地都寫成了這個“朱”字的樣子?其中有何奧秘與玄機?真讓人納悶,也總想探個究竟。

說實話,自讀初中時的某一天接觸到草書的“成”字開始,這個問題就一直時不時鬧心一下了。最近拿毛筆的時間多,這個問題又再次浮現了起來。重新翻讀了一些資料後,慢慢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於是嘗試著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所謂存在即合理,這個“理”,是指可以解釋的道理,亦即事理、緣由。凡事有果(結果)必有因(原因),因此要知道“果”的為什麼,還得找到“因”的源頭在哪裡——對書法而言,書法是“果”,那它的“因”是什麼呢?

書法歸根結底是寫字,因此,字,就是書法的“因”,那麼現在我就和大家一起先來聊聊“字”。

一,字的演變

我們現在閱讀與書寫的漢字,是有著漫長髮展過程的,經歷了從古字(甲骨文、金文與篆書)到今字(隸書、楷書、草書與行書)的演變,這種演變史的形成,是遵循著書寫工具(用什麼寫)、書寫方式(怎麼寫)與書寫載體(寫在哪)的發展而慢慢呈現的。

在毛筆還沒有發明之前,字是在硬質物件上“刻”出來的——或刻在龜殼獸骨上(甲骨文),或刻在碑石鼎器上(金文),或刻在石頭木板上(篆書)。這樣刻劃出來的字,每個字都是由獨立的、沒有量度標準的一筆一劃來完成的,必然限制了筆劃的流暢性與連貫性。

而毛筆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漢字的書寫效率,“字”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寫”的概念。隨著書寫載體的推陳出新,特別是軟質材料(如布帛、紙)的發明與大面積使用,使字的筆劃變得圓順、飽滿、連貫與流暢起來,筆劃的效果也有了明顯的變化:或粗或細,或彎或曲,或拖或頓,或緩或急……這樣的變化慢慢產生了對筆劃的審美規範,於是便有了“書法”的概念,並演變出了隸書、楷書、草書與行書等各種寫法。

以“成”字的演變為例,可以看出筆劃的變化是越來越趨於連貫與順滑的:

而草書,則把筆劃的連貫與順滑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出現為了考慮書寫時筆觸的連貫,字中的某些筆劃被直接省略掉的情況。如“成”字的草書,很多名家就把最後的點(丶)都不寫了,大概是因為那個點過於離散,就乾脆略掉了。

二,字的構成

漢字最顯著的特徵,是由筆劃構成的。所謂筆劃,即是漢字書寫時不間斷地一次連續寫成的一個線條,是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筆劃可分為點(丶)、橫(一)、豎(丨)、撇(丿)、捺(乀)、折(乛)等幾大類,具體細分可達28多種。

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的構成筆劃,有的多,有的少。以“成”字為例:由橫(一)、撇(丿)、橫折鉤()、斜勾(㇂)、撇(ノ)、點(丶)等共六個筆劃構成。

字的筆劃是嚴謹的,書寫時不能過於隨意,就是說原筆劃是怎樣的、書寫時就應該是怎樣的,否則就成了錯別字。而草書則有點例外,以“成”字為例:隸書、楷書與行書的“成”字,筆劃斜勾(㇂)的勾是右勾,而草書的“成”字,則寫成了豎勾,且朝左向,同時後面的左撇(丿)則寫成了右捺(乀),這是一個很顯著的變異現象。

三,字的書寫

把筆劃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字。而筆劃的組合過程中,會有先有後地依序進行,筆劃的這種先後關係便是筆順。其實,即便是一個筆劃也是有筆順的——即體現為起筆與收筆,通常橫向由左至右、豎向由上至下。

每一個字都有著自己約定俗成的筆順,如“成”字的楷書筆順依次是①丿②一③④㇂⑤丿⑥丶,如下圖所示:

紙上的字,是書寫結果的呈現,其筆順誰先誰後一般是看不出來的,即便是約定俗成的筆順,也沒有強制性地說你一定得這樣遵守。而草書不同,它的筆順,通常可以根據其筆勢的連續性揣摩出先後關係來。比如“成”字,其草書的筆順③和④,與上面約定俗的楷書筆順③和④就有不同,順序調換了,以懷素的狂草筆順為例對比一下:

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處理,大概也是考慮到書寫的連貫性。

四,字的排列

一般來說,字之間的排列視需要可橫可豎,但在漢字的演化長河中,由於書寫載體的特殊性,特別是竹簡的長時間大規模使用,因竹片纖維方向對墨水擴散趨勢的影響,直接發展出了文字的豎向排列這種方式。

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反過來,豎向排列的方式對漢字的書寫也養成了一種縱向運筆的書寫習慣,促成了中國人以縱向延申為審美訴求的書寫思維的形成。

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而草書,則是這種縱向延伸審美訴求形式化與具體化的典型代表,因此當看到“成”字的斜右勾(㇂)筆劃被異化為豎左勾(亅)時,就可以理解了。

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就草書而言,最初的產生,是書寫載體(布帛和紙張)具備時,書寫者追求寫字效率而慢慢形成的一種文字記錄方法。由於楷書過於規範和講章法,不適於速記,於是便產生了不管字跡、只求速度的草書。

這個字為什麼寫起來看像個“朱”字那?

不過由於草書過於潦草甚至隨性,辨識度不佳,適用範圍越來越趨向於純書法藝術的展示。而後來出現的行書,則是修正了楷書與草書的不足而產生的,兼具了楷書的章法與草書的藝術,越來越流行起來。

五,結語

通過上面幾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草書的“成”字,之所以看起來像“朱”字,是由漢字的構成特徵與書寫方式等多個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這也是書法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值得探究的現象。

另外,關於草書,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字怎麼寫,是你的自由,你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那樣寫,但書法的本質是用於交流為目的的大眾藝術,如果僅僅為了表現而表現,把字寫得最後連自己都認不出來還洋洋得意,那就脫離了書法藝術的本質,與閉門造車無異了。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