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米的IoT大會?

小米老馬


2017年11月,小米對外宣佈開放小米IoT開發者平臺,那是小米第一次召開純正的技術者交流大會。雷軍看著那些年打下的江山,在會上驕傲的宣佈"小米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臺"。那一年,平臺的聯網設備超過8500萬,接入設備超過800種,合作伙伴400家。

一年後,小米再度召開了IoT開發者大會,小米智能硬件IoT平臺設備支持達到2000款,設備連接超過1.32億臺,覆蓋200多個多家和地區,在消費類設備中穩穩的排全球第一。本著雷總"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外交原則,小米IoT平臺還引入了宜家、百度、微軟小冰等重磅的合作伙伴。

一年裡,小米IoT部分的增速飛快,9月,雷軍通過公司內部的組織架構調整,將IoT部門調整為小米十大業務部,內部戰略地位不言而喻。緊隨其後,在互聯網大會上,雷軍又拋出了"AI+IoT"將成為新風口的理論,AI+IoT成為了小米全力衝刺的方向。

雷軍為"AI+IoT"賣力吶喊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其未來激發的巨大市場潛力,更是因為其營收給當下小米帶來的巨大信心,是小米股價得以維穩的重要因素。

ALL IN未來,AI+IoT已是核心戰略

本屆小米IoT開發者大會,從合作企業到參會人員都創下了新高,雷軍當日演講打趣,熱情高漲的人們把昆泰酒店周圍的交通都搞癱了。

會間透露的信息很多,包括小米AIoT平臺全面開放升級,與宜家達成全球戰略合作,與全季酒店、車和家和愛空間共同探索商旅、出行和家裝等智能應用場景,並且砸了一個億設立"小米AIoT開發者基金"。當然,還有那價值9.9元的IoT WiFi模組,這被行業人解讀為推動AIoT產業快速實現的加速器。

可見,小米對於AI和IoT傾注了大量心血,AI+IoT已經是小米未來5-10年的核心發展戰略。

過去的一年裡,小米藉助AI技術將小米現有的業務恢復了高速增長,憑藉著自己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提前佈局和行業優勢,小米迎來了二次黃金髮展期,包含小米的各個業務。

和宜家的合作可以看做是雙方優質業務的融合拓展。宜家全系照明設備將通過Zigbee協議接入米家,可以被小愛同學語音控制。

小米擁有智能化產品的佈局能力和經驗,而宜家擁有海量的用戶,優質的產品的廣闊的渠道。就像宜家自己講的一樣,宜家過去在商業模式上取得了成功,但內部也在積極尋求轉型,在IoT到來之際,首先被改造的必定是和人們生活最貼近的領域。這是宜家主動求變,擁抱新技術,未來發展所需。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此次和宜家的合作是全球性的,依照小米目前對於IoT平臺的開放度,未來雙方的合作方式、領域還有很大的擴展性。可能觸及產品,也可能是涉及銷售渠道等多方面。

小米此次還發布了IoT WiFi模塊,僅9.9元,藉助這樣的之模塊,可以讓路由器和相關設備建立連接,從而獲得更大的使用可能。

從基於成本的定價策略來看,小米的目的很明確,通過這樣的硬件設備和小米IoT平臺的開放性,快速擴充智能設備,希望全面領跑IoT時代。

小米擁有先天優勢,AI+IoT決定小米上限

小米以互聯網服務和智能手機業務起家,在IoT到來的時代,佔據著先天的優勢。

首先,智能家居不同於智能手機,品類繁多,標準不一是現在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果是從用戶角度出發,品類繁多而標準不一的智能家居在設備聯動上甚至帶不來任何享受的體驗,而手機恰好能打破這一隔閡,這也是行業內將手機定義為IoT入口C位的原因。

手機作為一個集大成者,可以用來統籌全局,將所有的產品囊括在一個平臺或者一個APP中,不需要單獨操作,比如米家。從這一角度來看,手機廠商擁有IoT產業的主導權,可以為用戶打破各家產品的體驗隔閡,帶來更好的聯動效應,從而從整體上帶動智慧化生活場景的推進。

顯然,其他手機廠商也看到了這一入口的重要性,相繼在智能手機業務之外,開始觸及IoT新業務,比如華為的Hi Link,OPPO、vivo的"物聯"業務。但相比於小米均有一定的差距,不論是從佈局還是產品的體驗方面。

不過,單純的談及IoT的互聯互通並沒有太大的革新意義,因為你只是將產品連接入網,進行遠程的功能控制而已。當IoT產業併入人工智能,由AI來主導整個場景時,才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化體驗。所以,AI技術決定了IoT產業發展的上限。

在小米看來,其做AI有三大優勢,硬件產品、大數據獲取能力、生態鏈的廣泛佈局。

經過幾年的發展,小米已經完成對手機、電視、盒子、路由器、智能音箱等產品的佈局。藉助自己龐大的用戶群,小米在數據獲取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而這些數據切合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小米生態鏈定位於生活周邊,在很多人眼裡,這就像是"小米"品牌的百貨商城,貼合人們的衣食住行,憑藉著小米平臺的人氣和足夠誘人的價格,小米生態鏈的產品叩開了一個個新領域的大門,為小米攻城略地。

事實確實如此,小米具備了實現應用級AI技術的兩個關鍵能力,一個是信息的獲取能力,一個是信息的處理能力,從而才能通過預判斷來達到更好的智能化場景使用。後者很容易實現,無論是從硬件設備還是從雲端,小米均具備這樣的能力,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音箱都可以實現信息的處理,讓AI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前者信息的獲取是相對來說是比較難的,一是要求數據的全面性,一是要求數據的準確性,得益於小米廣泛的生態鏈產品佈局,小米擁有了這樣的能力,數據的優質性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人工智能的智能性。

所以,在AI和IoT兩方面,小米佔得了先機,而且跑在了絕對的頭部。未來,AI+IoT將決定小米的上限。

建立使用習慣,可怕的競爭力

眾所周知,小米起初決定做IoT平臺時,就開始投資一些初創的智能硬件公司以及提供服務的創業公司,他們被稱為小米的生態鏈公司。據最新的數據顯示,小米參與投資和孵化的生態鏈企業達到了220家,其中100多家是專注於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費品的,跑在相關行業前端的幾家公司已經相繼獨立上市,如華米、雲米,這是商業模式上的成功。

這些公司在小米IoT的整個佈局中只佔到了一部分,小米的IoT平臺不只是小米生態鏈公司,還有第三方公司,服務第三方公司,他們共同促進小米IoT平臺加速向前。加上小米在AI業務上的投入,小米正在建立AI+IoT領域的獨家優勢。

蘋果的成功在於其在產品上善於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一旦形成習慣,你就很難從這種習慣中脫離出來。小米的AI+IoT戰略主導下的產品體驗形態,也在朝著這一方向發展。

未來,小米的AIoT,不是單純的語音控制,而是未來的場景聯動,在場景聯動下,智能家居的智慧化體驗將會大大提升。比如智能門鎖將為入戶帶來"入戶場景",做到人來燈亮,人走燈滅,甚至可以通過確認不同的身份,做到房屋的定製化體驗,比如燈光的亮度、色彩,未來或許能實現更多的可能。

這樣的體驗,一旦形成習慣,很難再把它從人們的生活中剝離出來。建立這樣的體驗習慣,才是小米最終真正的殺手鐧。

雷軍曾在招股書中表示,未來小米的IoT業務可能佔到整體業務的40-50%,但從廣義上來看,也許這一數字會更高,因為AI+IoT的趨勢不可逆。


科技毒舌


上面回答過類似一個問題,看來人工智能物聯網真的到了一個境界:A、B、C 、I 分別是指AI、Bigdata、Cloud、IoT,有幸多年前我寫的《AI+時代產品經理的思維方法》,《AI賦能-AI重新定義產品經理》等已成為暢銷書。

個人對AI-I oT觀點如下:

1、時下和今後一段時間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一定是趨勢。

2、在這麼多科學技術裡哪門技術最具有不確定性和待研究的地方呢?筆者認為是AI,因為AI的算法可以貫穿於大數據的應用和物物相連及使得雲計算更具有效率!

3、時下代表性的產品主要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AI產品,例如:商湯科技、FACE++等產品均被市場看好。

4、物聯網是一個比互聯網更大的空間的網絡。物聯網的發展依賴於產業和製造業的升級。

5,以小米的AI音箱和天貓精靈音箱為例,雖然小米音箱目前用戶交互邏輯比較友好,但是天貓精靈音箱以阿里的背景資源獲得了更多家居品牌商的訂單,導致天貓精靈銷量大於小米。所以競爭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供應鏈和品牌資源的影響!

6、IoT物聯網收集到的大數據會促使AI的算法更高效。所以看好AI-IoT。

期待在人工智能貫穿於整個技術線的時代與朋友一起分享!LineLi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