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組裝電腦不太懂的小白可以自己組裝電腦嗎?

周賢發3


關於組裝電腦,這個行當,其實並不神秘,至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神秘的,筆者也記不大清楚了,貌似是在淘寶將網購做大的時候,就開始了吧。

回想起,最初接觸電腦的時候,是在2000年冬天,家裡買了第一臺電腦,還是個中學生的我,和許多熊孩子一樣,對這個新潮的東西有著無比的熱情,不到半年就把它大卸八塊,然後又自己組裝了起來。

當時,害怕自己組裝不起來,還專門拿小本記著從那幾個地方拆的什麼零件!

拆過一次之後,膽子就大了起來,也懂得了大概有哪幾個部分了,於是上網對照著自己電腦的結構,開始查閱相關的技術資料,直到後來的拆筆記本!

可以說,自己對電腦的基礎功夫,都是這樣自己拆裝、查資料……搗鼓來的。

談一談自己組裝電腦的感受:

第一,要搞清楚電腦包括幾個部分:主機箱,顯示器,鍵盤,鼠標,音響等;

第二,要明白所謂的組裝電腦,其實指的主要是主機箱的組裝,那麼就要知道主機箱裡包括什麼,都有什麼用途。主機箱內部:電源,CPU,主板,內存,顯卡,硬盤,散熱器,光驅等

主機箱——固定所有零件的玩意兒,上面也會集成一小部分藉口(USB,音頻,開關機按鈕等)

電源——負責主機內部所有元件供電的零件,其中和各板卡零件的接口,都是對應的單向設計,安裝時要注意觀察其插頭形狀和卡口方向,方向錯了是插不上去的(這個設計非常的良心和人性,菜鳥們不需要擔心接錯了);

主板——負責計算機所有零件,硬件通信安裝的主體,主板上一般會有6個以上的螺絲孔,用來將主板固定到機箱裡,為了使用戶能夠正確安裝使用主板,一般主板廠家都會附帶詳細的說明書,畢竟不同的CPU配套的不同主板,其固定方式也略有差異。在安裝的時候,要注意CPU和內存所在的位置,通常是靠近機箱頂部的(異形機箱可能有例外),主板上的接口(網卡接口、集成顯卡接口、USB接口、集成聲卡接口……)位置要從機箱背面朝外。在安裝主板之後,有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千萬不可以大意——接跳線,有許多初次裝機的小夥伴,就是栽在這個問題上,燒了主板,建議仔細查看自己的主板說明和機箱裡的接線標記。接跳線指的是主板上的USB、音頻、開關機、指示燈外接端口,與機箱對應的藉口線的連接。現在大部分USB做成了一體式的模塊,過去很多都是因為USB接錯了燒壞板子,但是因為不同的廠家主板跳線排序並不是十分統一,故而機箱也做的分開一根一根線的插頭,當然也有某些主板廠家的配套機箱,這些也是做成模塊化的接口。在這裡只指出幾點注意的,1、USB接口模塊有一個孔是封閉的,對應主板上USB插針有一根缺針的位置;2、POW SW是開機按鈕,對應找主板上的POWER字樣對應的插針,一般會有印刷線指示;3、rest 或者re sw是重啟,也是找對應的插針;4、HDD LED是硬盤工作燈,POWLED是電源燈,speaker是蜂鳴器,都是找對應的插針,如果主板找不到標識,可以找主板說明書,有的主板上標的是數字,然後你可以對應著數字去主板上的空白處找到相關數字的註釋。最後一點,由於電腦主板是多層複合印刷電路板,所以在主板上接線插拔時一定要注意力度,避免用力過度損傷主板,同時主板也要嚴格的避免磕碰劃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CPU——負責計算機主要計算任務的元件,是機箱裡最大也是最貴的一塊芯片!它與主板連接是通過主板上的CPU插座,而且為了保證通信質量它的針腳(觸點)是鍍金的哦!安裝時一定要認真小心,防止因為磕碰使得針腳損壞,導致CPU報廢。通常廠家都會把尺寸做的非常精確,所以只要認真仔細,是不會有差錯的,同樣CPU與CPU插座也是有方向對應的,不同的CPU和CPU插座有不同的標記,有的是一個小三角,有的是相對的兩個半圓形缺口,都在CPU邊緣很顯眼的位置。CPU安裝到主板上之後,要在背面均勻的塗上導熱硅膠脂,不需要厚,薄薄的一層,塗均勻就好,(塗的時候可以提前找個硬塑料刮片,不要塗多了,一是會影響與散熱器的貼合,二是會流到插座上,很不好清理,有人說這個會影響接觸,但是筆者也不是很確定);然後將CPU散熱器的背面也塗上導熱硅膠脂(有的人在CPU背面塗了,就不在散熱器上塗了,當然也因為過去有的散熱器背面做的太大,其實這一步看個人實際操作情況來定),貌似現在好像有一種給菜鳥裝機用的導熱硅膠脂墊子,像一塊薄薄的海綿一樣的可以直接貼到CPU背面,但是許多朋友並不喜歡用這種方式,因為它還是太厚了,影響散熱效果。然後把散熱器與CPU對正安裝到主板上,固定卡口和主板上的孔位都是對應的,如果害怕一次性裝不好,可以先不塗導熱硅膠,將散熱器安裝一次,搞清楚位置和力度了,再塗導熱硅膠,將其安裝到位。(也有發燒友為了獲得更高的CPU性能,對CPU超頻,會使用液金做導熱劑,一般的方法是在CPU背面的中心部分塗液金,塗之前要先在CPU背面邊緣塗一圈導熱硅膠,目的是防止液金流動。液金導熱導電性極強,據說還有腐蝕性,一旦流到主板CPU插座,或者滴到主板元器件上,極有可能導致相應的元件報廢,所以建議菜鳥最好不要去玩這個火,當然土豪例外)

內存——直接存儲數據的元件,CPU、主板的南北橋、輸入輸出設備,都要和它進行數據交換,所以內存的速度和大小,會很直觀的影響電腦的性能。主板上的內存插槽一般在CPU插座的右側,一般有2-4個插槽,分一二三代,不同代的內存是不能通用的,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配套,內存上會有一個凹形缺口,與主板上內存插槽相對應,反向無法插入,安裝時,先將插槽兩端的卡扣向兩側扳下,內存對正插槽可稍用力按下,卡扣會自動彈起將內存條固定住,如自動回彈不到位,可手動扶正,以確保內存安裝到位。

顯卡——顯卡是機箱內部,除主板之外最大的板卡(安裝磁盤陣列等特殊用途的機箱除外),主要負責計算機的圖形數據運算,有些特殊的主板會提供兩個相同的AGP顯卡插槽,目的是為了串聯兩個相同的顯卡,提高顯示性能。也有部分顯卡採用PC-E接口。

硬盤——計算機的主要存儲設備,在計算機內部,內存的數據只在開機通電的時候可用,一旦斷電數據馬上丟失。為了解決存儲的問題,外部存儲器是計算機必備的,雖然硬盤安裝在機箱裡,但是它依舊屬於外存。現在硬盤一般分機械硬盤和固態硬盤兩種,機械硬盤,臺式機一般使用3.5英寸規格的硬盤,主要有希捷、西數、日立、東芝等廠家,希捷和西數兩家的最多,西數的種類比較多,按色彩標識的不同,表示不同的性能和質量指標,順序在百度上可以查到。固態硬盤只有2.5英寸以及更小的1.8英寸規格,由於使用閃存陣列取代了傳統的盤片,其閃存顆粒本身速度就很快,而且不存在尋道等複雜的機械程序,所以存儲速度可以比機械硬盤高很多。

散熱器——一般主要指CPU的散熱機構,通常購買CPU時廠家會給附帶,當然也有發燒友改裝水冷散熱的,一般水冷散熱系統會直接做成與機箱一體的結構,無需改裝。

光驅——現在隨著光盤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光驅已經不再是組裝電腦的標配,但部分用到光盤的朋友可能還會用得到,而且有了USB即插即用的替代品(實際上就是筆記本光驅加了一些轉接)。

在這裡介紹一些關於如何粗略評估硬件性能的小技巧

所有的CPU,都有個型號標識,比如英特爾CPU i5-4590,這裡面i5指的是i系列中的5系列,這裡的數字越大表示性能等級越高(目前共有i3、i5、i7三個等級),然後4590,第一個數字4表示是i系列CPU的第4代產品,代數越大越新,所使用的設計和運算架構越先進,590是型號編號,數字越大,表示同類別裡性能越高。而且型號末尾有時會帶有一些後綴K、S、L、T等。其含義分別是:“K”不鎖倍頻,可超頻的CPU,“S”功耗65W的低功耗CPU;“T”45W的節能版CPU;“M”功耗低於35W的雙核移動CPU;“QM”功耗為45W的四核移動CPU;“XM”至尊版移動處理器;“U”低電壓版移動處理器。

顯卡的型號,以N卡為例,G代表入門,例如GeForce G 310,GeForce 510等;GT 為中低端顯卡,例如GT520,GT630等;GTX為中高端或高端,例如GTX560,GTX570等。這裡的倒數第二位數字,表示的是顯卡的定位等級,數字越大,性能越高,倒數第三位和第四位(有的N卡有四位數字型號比如1060,10表示10代),表示顯卡的代數,是第幾代的產品,代數越大,產品所使用的技術和架構越新,性能也相對高一些。但是代數的影響沒有等級劃分的影響大,比如同一代的產品當中,性能等級高一級的產品往往要比低一級的產品在速度上要高出許多,甚至是翻倍的,而同一級不同代的產品,差異可能只有百分之幾十。

在組裝電腦的時候,先要配好CPU和主板,這兩者需要對應,之後需要根據主板的情況買內存,一般只要不是買老款,現在都是三代的內存(四代剛出來不久,市面上還比較少),但是三代內存也分高低壓不同頻率的類型,所以要根據主板的支持情況選配內存。

如果不使用集成顯卡,就要選配獨立顯卡,因為現在市面上的顯卡大多都是AGP接口的,所以不存在不配套的問題,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

其次是選配電源,如果是一臺高性能電腦,建議選配一個質量好的電源,畢竟穩定的工作狀態才是發揮性能的保障嘛,如果只是辦公使用,則看經濟情況考慮。電源的選配,為了能夠保障計算機正常工作,要根據主板、CPU、顯卡、硬盤、光驅功耗的累加值選購,而且要考慮一些彈性值,一般不少於15%,如果累加值為350瓦,則選配400瓦的(辦公用或者要求不高的計算機則可以忽略這樣的要求)

最後祝自己組裝電腦的朋友們,裝機成功!

剛轉到頭條,歡迎大家關注,交流,筆者喜歡思考人生、文化、信仰、社會、攝影、情感、修行、創作等話題,目前在做獨立電影,同時在寫一本關於信仰的書,偶爾也幫朋友改寫劇本、做攝影等工作。

——獨修獨行


獨修獨行


答案是肯定的,大部分懂電腦的都是從小白過度來的,如果小白一直去實體店或者購買整機,那很有可能永遠是小白。


說一個蝸牛自己的經歷吧,蝸牛大二去實體店配了一臺電腦,花了3500元,當時也就玩玩lol和dnf,覺得還行,後來想玩普通的單機發現有點卡,這才開始慢慢研究配置。不過不研究還好,一算電腦也就2300左右,i3 3220當時已經停產了,ddr3 1333 4g內存,500g機械,gt730顯卡,昂達H61主板,acer 23.8寸,怎麼算都虧了不少,當時內存價格還是很低的。

後來過了半年昂達H61主板就焦了,燒壞了,蝸牛那時候開始就折騰電腦,換主板,由於H61早就停產,就開始在閒魚買二手b75主板,回來就開始裝機,第一次拆機裝機用了半天時間,裝好之後,有一種非常自豪的感覺洋溢在心中。


不過沒過多久這臺電腦被蝸牛直接折騰廢了,又自己重新組裝了一臺,還用上了1060,後來就喜歡倒騰各種電腦,裝機好像有毒一樣,哪怕宿舍燈光很暗還是很想裝機,能點亮一臺主機那感覺真的很容易讓人上癮。

其實,蝸牛說了自己的經歷就是想告訴大家,哪怕小白,也是可以自己裝機的,蝸牛之前也就是一個小白,裝完以後這臺電腦就是你的作品,你對它也會更有感覺。

不過,裝電腦的時候,建議不要用力過猛,大力不一定出奇蹟,更多時候是gg。按照教程一步一步做,如果花了大半天還沒成功,那就只能讓裝機師傅幫你裝了,大概一百塊吧。


蝸牛說電腦


不太懂還是買整機靠譜些,售後也有保障


工地苦逼難


我的回答完畢,謝謝閱讀的朋友。同時如果有什麼遺漏的地方歡迎指正。


大學百味君


這裡就不長篇大論了,組裝電腦這個事情,看起來很難,其實如果真要自己做的話並不是非常難,很多人都是從小白開始然後自己琢磨組裝了自己的電腦。

如果你喜歡鑽研,動手能力還可以,有心氣組裝自己的電腦的話,筆者還是建議可以嘗試自己組裝一下,當然找一個身邊比較懂得人還是很有必要的,另外組裝電腦最重要的是選擇好配置,畢竟配置選擇不好的話很容易造成不兼容的情況。

配置如何選擇,這個看你的預算和用途,這個可以從網上看一些網友的裝機配置帖子,也可以諮詢一下比較懂得人,配置搞定了,那組裝的話基本上按照網上的教程或者說明書來就可以了。一般情況下,主板說明書已經介紹的很詳細了,那個口對應哪個插件,電腦的插件有排他性,一般你能插上的基本上是對的,膽大心細,組裝一臺電腦並不是難事。

當然,最後組裝成功後,你會發現:原來組裝電腦也就那麼一回事。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毒眼觀察



不建議通過某寶組裝電腦

京東購買配件組裝,價格也比較透明。

今天說說實體店購買配件注意事項:

首先要確定好配置,如果不懂,起碼要在京東自營上找到的產品為底線,價格方面如果正常玩家去購買,起碼不能超過京東自營價格,常規要便宜5%以上。

購物之前帶上手機,隨時查閱產品信息,優先參考京東天貓店鋪價格,活動價格除外,切勿參考第三方的淘寶價格,往往比實體店便宜多,不受待見。

品牌系列型號區分,有起碼基礎知識意識,產品線略微瞭解,比如品牌劃分,主板顯卡電源等等,心裡有數大概想買的品牌範圍要確定,正常情況下事先考慮好的產品不做輕易更換,如需要更換,請注意更換產品的全程。尾綴要明確。


配置單要求,商家務必明確配件全稱和相關主要參數:

1,比如CPU I5處理器就不行,要明確I5 7500(散)還是盒。

2,主板華碩B250就不行,首先要考慮帶不帶M。其次尾數是什麼B250M-A 還是B250M-J要確定,

3,顯卡華碩GTX1060不行要明確品牌型號系列華碩GTX1060 猛禽06G 這種說法才可以。泛指1060產品線及其龐大,高低價格懸殊好幾百元。要明確產品的品牌。顯存大小,具體的款型。

4,電源不要輕易去看瓦數下定論。首先在你在預先做過功課的品牌中去選擇,及準備按照JD 售價為例400W-500W基本要圍繞200元起步,

隨便寫個配置單參考吧

1,CPU:英特爾I5四核處理器

2,散熱:三銅管豪華散熱

3,主板:B250大板

4,顯卡GTX1050ti 4G

5,內存:金士頓8G

6,硬盤:1T

7,固態:120G

8,機箱;先馬

9,電源:愛國者450W

CPU 先說:I5的處理器有幾款的首先每一款的價格都差價個好幾十元。一般默認都是屬於給你考慮比較低端的處理器所以要求商家帶上具體型號比如I5 7500,還要要求商家註明是散片還是盒裝,因為二者中處理器從差價是比較大的。

散熱器利潤不是非常大因為本身佔用資金就比較小,但是一般的小商家還是會扣取一點利潤。一般話實體店是可以買到正常品牌的散熱器的,就按照JD價格不為過

主板:要確定品牌型號以及是否帶M,其次尾數很重要,需要註明具體系列的具體款型,比如華碩B250M-A或者華碩B250-PLUS大板和小板子正常同行號懸殊價格在100以上帶不帶M就出現差價了。

顯卡:重要利潤點之一,同一款型號裡有N多品牌和系列。差價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兩百就搞得定的。品牌優先考慮其次就是品牌的產品線,每個品牌都會有很多多的產品線,自己完全可以通過外觀的做工和觀察做出基本的識別,散熱銅管,散熱片方面,扇葉的做工,扇葉尺寸,扇葉數量。散熱片密集度,厚度,都能看到出來

內存方面以為你基本不要考慮太多。需要知道是否普條給你的價格是否按照普條價格來的,頻率是多少。比如金士頓駭客神條8G 2400就沒有大走

一般硬盤很少有手腳,基本多數出售的都是希捷或者西數,價格按照京東也可以接受的。畢竟例如不大,但是翻新盤確實也多的很。

固態需要注意,品牌不同價格差距非常大,同樣120G 有兩百多的也四五百的。有SATA接口的也有M.2接口還有NVME的,這個稍微做點功課就能避免。

機箱主要你看著順眼就行。畢竟對性能和質量影響不是很大,小小是影響了一些散熱。這個不是太重要。

電源和重要,要明確電源是額定功率和峰值功率。正常的電源基本都標註額定和峰值,差一些的電源基本都是峰值沒有額定,或者額定和峰值差距過大,也存在虛標的嫌疑,比如額定240W 峰值480W,這個就是典型的例子。電源要在你事先考慮好的幾個品牌中做挑選,電源也是商家賺錢的主要配件之一,機電。一般的低端會有套包,還要考慮系列。電源參考上述標準去做選擇。正常如果你的選的品牌他們沒有。可以考慮大多數商家會有的品牌比如長城或者航嘉,一般的店鋪都有。相對來說比較靠譜。不要高一些自己沒聽過的牌子JD 也沒有自營的。切不瞭解價格的。容易中招。


技術工程師engineer



轉身田園


建議先搞個能點亮的淘汰機器練手,基本上不難。自己裝的前提是板和U要配套,電源功率夠,能插上的地方都插上。注意幾個細節,機箱開關連線別接錯,別忘記接上顯卡的6p供電,CPU 的散熱硅脂少抹些,再有是熟悉各種主板BIOS的u啟設置以便安裝系統。玩一段時間後的進階就是各種調壓超頻和安裝水冷了,那才是真正的樂趣。


申屠錫麟


小白也可以組裝電腦。臺式機組裝相對來說非常簡單。也就寥寥幾個配件。都是一些固定的接口,也不用擔心接錯。主要有這些配件:機箱,電源,主板,硬盤,內存條,CPU,顯卡,CPU散熱器,這個也叫CPU風扇。顯示器,鼠標鍵盤,音響,麥克風。這些都是外設備。朱需要一把螺絲刀就可以安裝好了,之後開機給電腦裝上系統就可以用了。


一技走天下


如果是單論組裝,我認為是可以的。現在的電腦組件己經是很標準的了,內存,主板,CPu的接插都已經實現唯一化,插不進去就表示你插的不對,實在不會,記得頭條上就有相關的資料,可以查。照著做就行。也可以請一位維修師傅在旁邊指導,這樣更穩妥。性能配置方面建議夠用就可以了,畢竟更新換代太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