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肉賣6000元, 驢皮賣2000元, 合計近萬元, 可為啥農村沒人養驢?

用戶84915997302


以前很多農村地區都會在家裡養一頭驢。而這頭驢是作為家裡非常重要的勞力來使用的,並不是養來長大後買錢的。儘管一頭驢可以賣到上萬元。但為什麼農村沒有人大規模的養殖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養殖成本較高。這個成本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要想大規模養殖的話,必須選擇優良品種的驢來養殖。而良種驢它本身的價格就不低。其次是飼料成本較高。任何規模化的養殖都必須用到飼料餵養。當然我們不是說它一定是化學飼料,可以以草料為主,但必須搭配其他的精製飼料才能夠讓驢長得又快又肥,才能賣到好的價錢。再就是養殖的時間成本較高。一頭驢從幼崽到成年出欄,基本上要十個月到十二個月。也就是說養一頭驢需要一年的時間,這個成本相對來說很高,如果花同樣的時間用來養豬的話,可以有兩批次。因此總的算下來,農民的投入成本太高了,並不划算。

第二,市場對於肉的需求量相對來說較低。畢竟我國主要是以食用豬肉牛肉羊肉為主要肉類的國家,驢肉市場在整個肉類市場中佔據的份額很小。需求量上不去,自然養殖的人也就少了。

第三,驢肉的價格相對來說比較不穩定。旺季的時候旅遊價格會高一些,淡季的時候旅遊價格會低一些,而且當發生瘟疫疫情的時候,整個市場會降到冰點,對於養驢來說風險係數比較大,價格波動很大,普通老百姓根本承受不住這種壓力。所以他們不願意養驢。

所以現在在農村地區養驢的專業戶相對來說比較少,基本上都是大規模養殖的,因為他們抗風險能力更強,各項成本綜合開支相對較少,能夠賺取的利潤更多。而普通老百姓養一頭兩頭驢,對整個家庭收入來說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且還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財力,有點得不償失的意思。


農家許小河


一頭驢賣給你8000塊你要嗎?你肯定不會要,現在農村一頭驢能賣5000就算價格高了。


都知道驢吃草的,適應性好,抗病能力強,好管理,放牧和圈養都可以,到底好不好養?養過驢的都知道:說著簡單實操難!

一頭驢養的好的要養十個月才能出欄。全程需要粗飼料2250斤左右,精飼料960斤左右。驢對粗飼料要求較高,最好以穀草、蘆葦、大豆秸稈等為主,粗飼料0.3元/斤,需要675元。精飼料一般採用玉米、豆粕、麥麩等進行配合,按照現在價格合1.3元/斤,需要1248元。飼養成本總計,1923元。

別給我說把驢扔山上吃草去,可能麼?一頭驢光靠吃草的話吃個三五年才能出欄了~

還不包括打藥費,人工費,水電費,你還要購買驢崽子。況且養驢沒有好的銷路,錢都被中間商賺了。


飛絮


我家就養過驢。2004年買過來,本想著讓它幹活拉糧食,還希望發情配種生個小驢駒,本以為幾年下來,一個毛驢變成兩三個驢,還可以賺一筆!

遺憾的是十多年過去,這個洋驢串也沒有發情。都八口了。唯一的優點就是健康能吃有勁。前幾年買了6000多元就不錯了。

驢長得慢,懷孕一次十三個月,只生一胎,比人都痛苦。所以驢的繁殖率和豬,羊等家畜比實在低了許多!一頭成年驢賣7000元就不錯了,但是需要多少飼料多少人工多少時間?

這年月你能吃的起豬肉雞肉,正宗驢肉吃不上!什麼驢肉火燒,驢肉館子,我看都是假的,全中國有多少驢可以去殺??


鳳飛小城


我們先來看看各種動物的妊娠期。黃牛的妊娠期是280天,水牛的妊娠期是330天,豬是113天,山羊的妊娠期是152天,綿羊的妊娠期是150天。而母驢的妊娠期為348~377天,平均為360天左右。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驢的妊娠期是很長的。

在動物界裡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動物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時期裡才能產生性要求,從而進行交配。這些特定的時期就被叫做發情期。母牛的發情週期平均為21天。一般綿羊的發情週期為16—19天,平均17天;山羊的發情週期為18—21天。平均20天。豬的發情週期是18—21天,一次大概三天。母驢的發情季節多在2—8月份,以5、6月份居多。發情週期為22—25天,每次發情持續7—14天。

母驢體成熟為3.5—5歲,故初配年齡以3歲、達成年體重90%時為宜。而公驢一般到4歲才能正式配種使用。

剛出生的小驢的長成肉驢還需要一到一年半的時間。如果養驢需要至少三年的時間才能見到收益。所以不是大家不養驢了,是沒有注意到驢春蘭數量的下降,注意了又不是一時間能補上去的,才給大家造成了大家都不養驢的錯覺。

您要是覺得答主說的有道理,不要忘記點贊和關注哦


畜牧大集網


大家好,本人就是一個養驢專業戶,我現在給大家回答一下吧,首先說這個問題沒有問到點上,現在養驢和宰驢的是兩個行業,宰驢的才能賣驢皮,養驢的只能賣整驢,因為你不能把整個產業鏈都幹了,現在250斤的小驢苗就6500元,養一年最多500斤現在17.5一斤,其中還不包括生病,死亡,等其他,最多也就不賠錢養一年。


永恆197456151


驢肉賣6000元,驢皮賣2000元,合計近萬元,可為啥農村沒人養驢?這個問題,真的值得我們好好推敲。

具相關報道稱,我國每年要進口活驢5~6千萬頭,老鐵巴基斯坦,目前正在擴大養殖數量,來滿足我國不斷擴大的需求。而我國活驢的存攔量卻只有區區幾百萬頭,可見市場缺口之大。

驢肉素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之說″,驢肉這道美食,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其特色做法和吃法,一直深受大家的歡迎。驢皮是熬製驢膠的主要材料,好的驢膠幾百塊一斤,在我國自古就有吃驢膠補血一說,市場是非常大的。

既然市場那麼大,為什麼老百娃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養殖呢?我想主要還是和其生長特性有關,看上去養一頭驢挺賺的,但是由於其生長週期太長,二年左右才能達到出欄水平,還沒有養殖牛和羊的收益快,所以大家都遠而敬之。另外還有一個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特點就是其繁殖期太長,三年才能產二頭小驢駒,嚴重影響了大家的積極性。

由於其飼養週期長(二年左右),產仔時間長(三年二胎),農民把這個飼養管理的時間算上去,除去成本,一年也賺不到幾個錢,才是農民朋友不願意大規模養殖驢的真正原因。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和見解,如有不同建議或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壞男人2576


養驢能掙錢那都是網上的傳說,按照提問者的說法,一頭驢能賣到8000元,那都是道聽途說,且不說能不能賣上這個價,即使有也是有價無市的行情,原因如下:

1、我們老家曾經也興起過一段養驢熱,結果所有人到處買驢,周邊的驢都買光了,最後沒有找到來源,不管是瘸腿的還是瞎眼的,是驢都買了回來,不分品種,質量都堆上來,結果,沒有優質的品質,結果可想而知,最後買的驢賣不出去,只能殺了肉都賣不出去。

2、缺乏銷路是重要原因,現在驢肉產品沒有深加工的方法和基地,均是小作坊加工,沒有形成一定的需求量規模,導致養殖的積極性不高。而且養驢都是農戶散養,養殖也沒有統一的組織標準,導致信息不對稱。

3、驢的養殖週期長,短期難以見到效益,增加了投資風險,也是許多人不願意養殖的重要原因。驢從懷胎到長成怎麼也得2年,而且每天要精心照料,沒有形成規模的話,耗費的人力物力較大。希望對搞養殖的有幫助。


社會深度觀察家


在農村的確養驢的特別少,從小到大,我們村子裡養驢的不超過5家,養羊養豬的最為常見,但是養驢屈指可數。我的一個爺爺在生產隊的時候便給生產隊養驢,後來生產隊沒有了便自己在家養幾頭驢,去年過年去爺爺家看爺爺,隨口問到一頭驢多少錢,爺爺說一頭小驢就要三四千,成年的驢則要一兩萬。我說那你怎麼不多養幾頭驢呀,一頭驢這麼貴,多掙錢呀。爺爺解釋了原因才知道養驢為什麼這麼少。


第一個原因,養驢的週期長。養驢的週期要比養豬養羊的週期長很多,繁育一頭驢最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養驢的週期遠遠超過養羊、養豬的週期,所以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很多人消耗不起。


第二個原因,成本高。一頭小驢的價格在2000-3000之間,如果想以養驢來掙錢,最少需要10-20只驢,則需要三四萬塊錢,再加上人工、飼料以及場地費,一年半以後才能成驢,所以這個本金很多農村人拿不出來。




第三個原因,驢源不好找。現在我國養驢的少,好的驢源更加難尋,所以很多人有養驢的想法,但是找不到好的驢源只能望驢興嘆。

第四個原因,銷售。養驢不同於養豬養羊,只能借住公司來銷售,再加上養驢週期長,可能你以高價收購小驢,當成驢養成時,價格降低。所以養驢的風險不可控。


聽完爺爺的分析,我瞬間懂了,及時驢皮價格貴,驢肉價格高,還是沒有養驢的原因。


小馬話三農


說起驢子在北方可能很常見,但是在我們南方,我30幾歲還沒有認真得見過驢長啥樣,僅次於電視裡瞭解農民經常用驢子拉磨!也沒見過哪裡有驢肉賣,只有一些高檔,特色酒店才會打出驢肉得招牌!在普通老百姓餐桌,幾乎聞所未聞,可以稱得上是奢侈品吧!


那一頭驢的驢肉可以賣6000塊錢,一張驢皮可以賣的2000元,將近上萬元一隻的驢子,價值那麼高,市場如此空白,為什麼北方的農村卻不願意飼養驢子,甚至養驢子的還越來越少呢?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養驢子不賺錢!

一隻驢子不是可以賣得近萬遠,為啥說不賺錢?雖然驢肉價格昂貴,市場空白,

但是需求量不大,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更願意選擇性價比好的豬肉,牛肉!

其次,造成驢肉價格昂貴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養驢成本過高,驢的成長週期較長,一般要3年!而養豬僅需要一年,養牛2年!時間花費越長,成本付出越高,農民自然也就不願意養了!並且一隻牛現在也可以隨隨便便賣的上萬元!

相比驢的“驢脾氣”,牛的“牛脾氣”反而還更加溫順,好養!所以農村生產做農活,農民更加願意用牛代替驢子,而且機械化越來越普遍,驢子用途也越來越少,自然養驢的人就少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可以關注下我,謝謝!


水果不甜不要錢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按照一頭驢一萬元的說法,對於農民來說看似收入很高,但為什麼沒人做呢,大家都不是傻子,如果一個看著掙錢的行業很少人做,一定有它的原因

雖然每頭驢的收入很高,但不少人跟風養驢最後還是虧的血本無歸



多數人難以承受養殖週期

對於沒有大養殖規模,先進技術以及雄厚資金的個體,中下規模養殖戶,驢的養殖週期實在是太長了,平均300-330天的妊娠期,加上哺乳,配種時間,基本上每頭驢的出欄時間平均要在18個月左右,和豬牛羊相比長了太多,大多數人耗不起這樣的週期,所以很多人倒在了養驢的路上



銷售市場不成熟

拿豬養殖來說,中國有著龐大的豬肉需求,超市,零售,冷凍產品,生鮮,各個行業對豬肉的需求已經形成了非常規範的模式,養豬人不怕豬肉沒有渠道銷售,無論大小養殖戶都可以直接與買家進行交易,牛羊也是類似。

而驢的市場就不一樣了,往往沒有人大批量收購驢,很多中小養殖戶只能依靠集會或者個人關係賣驢,或者委託給第三方幫忙銷售,這樣就導致流通與銷售過程消耗了大部分利潤,最終養殖戶收益很低



驢皮市場的泡沫

對於前些年過分宣傳阿膠的功效,隨著信息交流的發達,人們不再對阿膠瘋狂的熱愛,從而導致驢皮市場前些年積攢的泡沫逐漸破裂,越來越多的驢皮生產者以及養驢戶受到波及,最終抑制了很大一部分的市場活力


總結

養驢看似簡單,掙得多,實則是最難的,門檻最高的,所以希望大家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