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上海是個會化妝的城市,陸家嘴冷峻,外灘口風情,南京路嬌豔,還有棚戶區裡折射出不一樣的溫柔

01

最近由於工作地點就在南京西路,加上懶,我索性準備咬著牙出點血,在旁邊租一套。

出乎意料,這樣地段,市場上卻有著不少和郊環價格,差距不多的房子,比如多個小几百這樣的差距。

這不科學。

但當你看到如下這樣社區環境,和繁榮的南京西路一巷之隔,但是遊客永遠不會來的那種。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懂行的會來這麼一句,"原來如此”。

不錯,你可以叫他石庫門之類舊式風貌建築也好;但是你也可以叫他棚戶區,“城中村”,甚至“滾地龍”也行。

在我看來,這樣的地帶與當前上海,顯得格格不入。即便存在,可又被摩登妝容藏的頗深。某種程度,這些並不想被外人看到地方,都是可以稱之為,上海這個超級都市的另一面。

而這樣所謂的傷痕,基本不會出現在各種鎂光燈和遊客的手機中,但大大小小,真實的分佈在上海每個角落。

02

但如果,我告訴各位,雖然感覺折了點上海面子,可這就是上海本來的樣子,無論“上只角”還是“下只角”都是。

在外地人印象中,這個遠東第一大城市,自從開埠崛起,到建國後的共和國首席經濟城市,應該沒窮過。

錯,1990年前的上海,“遠東第一大都市”基本只快剩下花架子了,

貧窮落後這樣字眼,居然在某個特定時間,神奇的出現在上海身上。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稍微年長些上海人,最底色的味覺記憶,大多不是什麼金燦燦的陽澄湖大閘蟹,而是一碗顆粒飽滿的泡飯。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住的方面,更是苦不堪言。我們公司長於“上只角”的上海同事實打實告訴我,小時候,一家四口擠著10平過日子。

“那時,上海除了會做生意的,住的都是棚戶區”。

不可思議下,是客觀。覆盤那段特殊的歷史,除了那個大家都明白的特殊年代背景,作為中國最被老天爺賞飯吃的城市,過於重要反而變成一種負擔。

最近朋友圈,流傳這這樣一張圖。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看著上海很驕傲,但這卻不是上海最驕傲的時刻。

改革開放前,上海上交中央財政,最高在1968年,上交了財政收入94.2%,佔到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1.92%。即便改革開放後,分稅制實行,比例是在降低,但是絕對值一直在相對走高。

反過來說,正因為你如此重要,所以80年代,第一個淌河叫深圳,可行了,才有90年代的浦東。

所以,那時這“兩個重要”下的上海,由於國企工業主導,各種經濟數據上還是領先。但是,那時的上海人,普遍豔羨的是廣州,深圳的比上海高兩到三倍的打工工資;糾結的是,要不要留著國企鐵飯碗。

一句話,1990年前的上海窮,也就沒錢搞城建;上海人窮,基本都是住的棚戶。一個棚戶區遍地,活脫脫的第三世界,就是曾經的上海基本面。

03

萬幸,從浦東開發後,來了兩個先生,一位叫市場化先生,一位叫城市化先生。

前者解決上海人民的生存問題,後者則重點改善生活問題,今天的故事是關於後者。

坦白講,上海作為老牌現代城市,底子就很牛。早在開放的80年代,上海的城市化率就達到61.3%。各位要知道,即便我們努力了30年,全國平均城市化率水平也才將將58.52%。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截至2017年,上海城市化率已經達到88.7%,基本是屬於發達國家水平。不管橫向還縱向對比,在如此基數上的城市化成就,是非常巨大的。

一方面是上海多來諸如“一城九鎮”等規劃的擴張努力,上海城市骨架就像他的地鐵那樣,張的很開了。

另一方面,來自就是對上海市區的改造,也就當下,因為三四線城市而被大家廣為熟知的棚改。

事實上,上海的棚改一直是個低調而持續的話題,無論造富,還是又一棟嶄新的建築崛起,都是這個城市不容忽視的力量。

但說實話,這個問題,我不羅列太多數據,因為城市可以產生無數角度的數據,但承載城市的主體一定是個體。他們的有血有肉,在城市下生存與卑微,遠比枯燥的數據來的震撼。

所以,這次我們選擇用調研,這樣一種最真實的平視視角,給大家展示一個真實的上海“第三世界”,不知道未來什麼時候還在,權當留個紀念吧

04

這次我們去了不少棚戶區,並最終選出兩個樣本。

虹口張橋—一個拆遷中棚戶範本。

虹口的張橋居民區,曾是上海最大的棚戶區之一,空中俯視視角下的密密麻麻的棚戶樓,生活過2100戶居民。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而張橋的棚改,啟動於2017年初,所以當我們來調研時,這裡已開始了拆遷。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進村的第一站,鼓勵動遷的獎勵標語,有段時間,可依舊鮮紅醒目。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拆遷工人的工棚存在,正式宣告拆遷進行時。

但不是所有的工作能盡善盡美,儘管和一條沙涇港之隔的樓盤均價已經快8萬一平,賠償也是不菲。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但據和工人聊天中,但是或者要價要協商,或者不願改變舊的生活,我們外界也許稱呼為“釘子戶”,但總有一種理由,有人不願離開。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在絕大多數原住民離開後,留下的原生生活和商業生態註定被打散,廢品回收成為這樣的城市角落的重要產業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能拉貨的人力三輪車也就成了主流的交通工具。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由於到處都是狹窄的通道,同樣靈活的殘疾人專用車在這裡也不鮮見。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有人就有生活需求,不過這大概上海最頑強的生活超市了。

為什麼上海本質上是個外冷內熱,還講規矩的城市。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即便你是釘子戶,棚戶區服務性的公廁也是正常運營,還有人照看的。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弄巷深處的人家,生活還是照舊的。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但整體上已經非常冷清了。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而且被遺忘的城市角落,很容易變成各種城市垃圾的宣洩地,比如共享單車墳場。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總體來說,看不到年輕人,中年人也很少。被拆掉的老房子的空地上,一群老年人,曬著太陽,用上海話聊著些什麼。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而在他們旁邊已經被拆掉的空地上,工人緊張的忙碌著,意味著,一個新的建築生命即將拔地而起。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但不可否認,張橋南片的老房子,消失只是時間問題。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牛奶箱,信箱,門口洗水池,一下次將你拉回90年代的歲月,在告訴你這裡發生過多少故事。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走出棚改區,一位測繪員在認真履行他的職責,而旁邊孤零零的一棟,用晾著的衣服,似乎想要證明什麼。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這樣的畫面,大約可以形容張橋目前的狀態,大多已經放棄,但是極少還想堅持。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離開前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位在牆角曬太陽的老人家。

也許是懷念著這裡某段歲月,也許是老的社會生態被打散後,沒了熟悉的面孔,更或者,這把歲數了,樂天知命,還有什麼值得關心的呢。

05

這次,我們來到了閘北的河南北小區。

坦白講,這些年,上海在默默棚改,沒有停過。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市區大部分知名的棚戶區已經拆遷,或者在拆遷,能像河南北小區這樣的保留完整棚戶區生態的,不多了。

從門臉上看,我們很少能和棚戶區聯想到一起。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而上海里弄的精髓也在此,可以藏的很深,但在住人這件事上非常實用。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到處晾曬的衣服,在上海也不算鮮見,只是在棚戶區,會更加隨意。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但為什麼說這樣棚戶區,生態是完整的,不是有沒有拆遷,而是年輕人在這裡出現了。當然,他們大多不是上海本地人。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但圍繞年輕人,生活的業態才可以完整。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菜場是必不可少的需求,沒有租金成本的菜價,比如西紅柿4元一斤,在上海確實不貴。

但其他生活用品是正常上海物價,由於物流流通並不發達,有的貨物,比如可樂,在這家看起來像小鎮的鄉村店,是沒有的。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而且老店主只收現金,而不認支付寶和微信。在這裡,多是這樣老人主營的店鋪,反而成為常態。

不可否認,這樣看似獨立的第三世界生活生態圈,是五臟俱全的。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理髮,公廁(棚戶區一般沒有獨衛),垃圾處理站都是有的。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久違的裁縫鋪,這裡也能找到。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小吃自然不會落下,這位店主是河南人,帶著老婆和女兒來上海闖蕩。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生活,經營都擠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

問了下,這樣的一個單間,1200就可以租到,而河南北,是個幾乎可以看成在內環小區。

“現在小區裡,除了俺們這樣的,本地人就剩老人了,都有錢,而且這小區也快拆了。”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是的,這次調研到某個棚戶區的幼兒園,一輛開著瑪莎拉蒂levente,在孩子的放學。聽起來像編的,

但這大概就是上海之所以是魔都的原因,一切魔幻都在此彙集

“我們大概也就這樣了,不過這邊小年輕多,興許能混出點明堂”。

確實,我在這待的時間不算長,就已經看到不少妝容精緻,就是常在寫字樓進進出出的那種妹紙。自然,年輕男生才是絕對主力。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他們大多是這裡的過客,

也許會離開,但打聽之下,欣慰的是,更多是搬進更好的小區。

臨走,我從店主這買了一個餅,2塊錢,口感不錯,還加了一個火腿腸。

06

其實說了這麼多,上海的棚戶區除了那些能被保護是被保護的,但能改得還是在逐漸消失中。

但我們為什麼還是要去關注他。

因為我們有著各種生活,安全問題的棚戶區誕生,並不像國外平民窟那樣,是某個城市發展結束後,吸引而來人們,階級對立的產物。

中國特色“城中村”的遺留,本質上是城鄉二元制下,城市化太快的結果。

什麼意思,就是城市擴張太快,但是把步子沒跟上的村鎮給包了餃子。雖然本來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但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也就遺留了很多問題。

不停的棚改,其實這樣一種問題的修復。

雖然理論上,他們最終會成為城市化統計數據中冰冷數據,但無可否認,他們也是一種城市記憶。

好比你永遠無法否定一個上海人在弄堂中童年和歲月,就像上海在成長過程中的光榮與落魄,最終都被每個上海或來上海的人沉默的承受著。

而對於這些在當下顯得不合時宜的城市“傷痕”,有人選擇堅守,有人選擇妥協,有人選擇抗爭,也有人選擇另找出路。

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年輕的河南北保安,給我講到曾經同小區的一個姑娘,叫小西。

“人家姑娘當初連500房租都要付不出,可你知道嗎,後來人家搞了淘寶和直播,現在在旁邊的七浦服裝市場有自己的兩套商鋪”。年輕的保安,眼神閃耀的說道。


棚戶區,上海正在消失的另一面

上海有時候就是這麼TM魔幻,有錢人可以住最好的房子,但說不定哪天,就會搬來一個曾在“第三世界”短暫停留的鄰居。

但最終每個人都沒有錯,這樣一股無可阻擋向前的時代力量前,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但無論妝容如何善變,銘刻的歲月,請不忍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