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中還有輕功存在嗎?

狼王丶戰狼


說到輕功,不得不從中國武術的起源說起:

中華武術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必不可少並關乎生死存亡,在長期的生活和戰爭中逐步積累總結出來的殺人技能。

中國武術有規範的傳承大約起始於隋、唐,發展於宋,極盛於明清兩代。

宋朝名將岳飛的老師周侗的老師金僮。小時候聽老師們傳言,金僮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全天下的習武高手都去找他比武,從來沒有人能戰勝他。是因為他練成了兩種武林最高絕學《粘牆掛畫》和《倒掛紫金勾》,這兩門功夫有史記載沒有第二個人能同時練成兩種。金鐘罩鐵布衫在那時的高手中都是最基本的外家功夫,身輕如燕、飛簷走壁的輕功等也是練武人的基本功之一。

那個時代基本上所有的習武人士都會輕功,因為那是為了逃跑保命用的最後一手,內外兼修是武者走向高手的必經之路,輕功只是最基本的必修課之一。

武術傳承世家都是在生下孩子幾個月就開始給孩子盤筋捏骨,等孩子走路穩當以後就要開始練習輕功。

輕功是從走平磚、走橫磚、走橫立磚、走豎立磚,走立瓦、走弓房、走梅花樁、走水裡各種大小形狀的木樁等一步步提高起來的,別說飛簷走壁,有天賦的習武者就是攀爬懸崖峭壁都是如履平地。

很多人誤解有性關係後再去練功就練不成童子功了,其實那是謠傳,童子功是從幼兒時期開始練習就算是童子功,因為那樣孩子才會少受罪還能獲得更大的收穫,年齡大了以後,很多東西就練不到位了。

冷兵器時代人們習武其實就是為一生的事業打下基礎,涉及到生死存亡,所以各種武林絕學保密性都非常的高。

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大型運動會上看到搏擊比賽打死了人,就叫停了中國的搏擊對抗類比賽,絕大多數武者也意識到了練武無用,認為有了熱兵器,再高超的武學也打不過持槍的人,基本都停止了武學傳承,中國武術比賽項目也只保留了以鍛鍊身體為主的套路表演了。

其實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少林寺電影的上映,徹底掀起了中國青年人練武的狂潮。

近年來人們看到了其它國家的搏擊比賽能賺到錢,能帶來收益,就開始了狂熱地炒作,使搏擊成了熱門,由於很少有人懂的去接受科學的訓練或者一些純粹為了打比賽賺錢者,讓自己的身體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留下了病根,年齡一大,那是苦不堪言的!

更讓人心寒的是,現在不少家長無知到讓年幼的孩子去練習對抗性強烈的搏擊。叫停吧,那是在傷害孩子的發育和傷害孩子的身體,孩子年齡大了會恨你的!

現在中國武術還有輕功存在麼?我的回答是絕對沒有了,因為從建國到現在各種情況和原因,那種真正從幼兒開始苦練輕功的土壤沒有了,那種高超的輕功也不可能存在了,真正懂的練習方法的人也已經不在人世了。

別再痴迷說名山大川裡有了,懂點歷史或年齡大一點的人都懂的為什麼!現在的那些跑酷及和尚和道士的表演只能說輕功的一點點皮毛而已,別說幾個月就開始練的,你問他是不是三歲以前開始練的就知道了!


誠人之音


如果說,你理解的輕功是那種能在牆上、樹葉樹枝上飛來飛去的、類似電影特效的輕功,這個還真沒有。如果說輕功就是平衡力超強、攀爬、翻越能力極佳、藉助於部分工具就能很快上樹、上房,這一類輕功 有!!自然門練武需要走簸籮、跨空匾,這個功夫今天的自然門第三代還有人在練。至於那種竄房上樹的技術,消防隊員、武當道士、少林部分和尚都會。


行者檟肅霜


所謂的輕功個人見解,就是不斷的鍛鍊自己的身體,彈跳。使自己肌肉骨骼不斷強健,去掉多餘脂肪,加上自身極限的速度。讓人看起來輕飄飄。武俠小說中的那些出神入化的輕功,本人認為並不存在。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靚機準沒錯


武術裡的輕功是指輕身之法,鍛鍊身體的敏捷反應,腿部的彈跳能力,手臂的攀爬力量,並不能運功讓體重突然減輕失去重量,只是提起一口氣後可以更輕鬆的借力攀爬高牆峭壁


王瑋陶瓷藝術館


騰雲駕霧、踏草而飛自然是沒有的,比一般的人躥得高些,跳得遠些是有的。輕功是傳統武術之一種功法,也是內功,輕功好的人施展武術招數的時候自然靈活多變如虎添翼。


鐵生採迅


有,少林武當均有輕功,現在比較著名的是武當山陳師行道長,陳道長輕功堪稱一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