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超越|鈴木大拙:喜純、誠摯與自由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內向·超越:迴向傳統精神深處的現代性》是繼《水+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之後《庫藝術》聯合“水墨現場”臺北藝術展博,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為首度同步啟動的全新學術研究專刊及系列活動。臺北展博將是此次主題特刊的首發地點,《庫藝術》將主持學術研究、專訪及相關寫作與出版,並在兩岸三地舉行“迴向傳統精神深處的現代性”同名學術研討會,敬請關注!

提起鈴木大拙,大家都不陌生,他對西方禪宗的影響深遠,讓美國人瞭解並有機會可以過上禪宗的生活,可以說鈴木是直接影響西方社會的禪師。在他向西方介紹禪的過程中也告訴人們所謂禪體驗的思維其實與西方哲學本質截然不同,而禪是每個人實際的體驗,而非通過比較分析得到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來解釋禪宗的本質、人生觀、自然觀和思維方式 是鈴木大拙新禪學在方法論上的主要表現。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 鈴木大拙

鈴木大拙本名貞太郎,出生於一個武士階級家族中,父親擅長西醫,母親篤信佛教。其父鈴木柔是當地有名的遵行中國孔孟之道的“ 儒者”,家中收藏了大量儒家經籍和漢文醫書,還設有家庭佛壇,每天清晨都要燃燈焚香拜佛。在家庭教養薰陶下,鈴木的漢學根底極為深厚,從小便對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懷有無限的敬意 。21歲時,鈴木大拙進入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前身)學習,有機會到不遠處的鎌倉圓覺寺,相隨今北洪川參禪,正式開啟了他的禪修生活。在今北洪川圓寂後,鈴木大拙又隨宗演禪師繼續參禪。宗演禪師賜鈴木法名“大拙”,源於中國老子的“大巧若拙”。從此,鈴木貞太郎便改名為鈴木大拙。

踏上美國的契機

鈴木一生的學術研究可以說始於美國,23歲時他為宗演禪師翻譯芝加哥萬國宗教會議的演講稿。於是經過鈴木大拙翻譯的禪學文稿,第一次出現在了美國,鈴木大拙以對佛學的深刻理解與對英文的嫻熟把握,折服了美國學者,他首次將因果、涅槃等名詞,用英語精準地介紹給了對此幾乎聞所未聞的西方人。在會議期間,鈴木大拙結識了美國的著名佛學學者保羅·凱拉斯。回國以後,他把保羅·凱拉斯的名著《佛陀的福音》譯成日文出版。由於鈴木大拙對佛學的深刻理解和譯文能準確表達原著風格,使保羅·凱拉斯非常欣賞。但另一方面鈴木大拙對佛教研究熱忱可以從1895年宗演寫給保羅·凱拉斯的一封信中看到,他輾轉透過宗演禪師向保羅·凱拉斯表達想去美國作研究的抱負,並說明如果保羅·凱拉斯如果以贊助之名答應這個請求,那麼鈴木會非常願意為他做任何事。可見鈴木大拙早早顯示出致力於東西方禪學研究道路堅定的決心。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 鈴木大拙 《無》 紙本水墨 色紙

鈴木與魯迅、胡適的文人交鋒

鈴木大拙雖然在西方奠定了傳播禪宗文化的基礎,但在中國的交流中卻因社會環境等原因沒有得到廣泛認知。不僅如此也曾受過其禪學背後與日本軍國主義權利的關係密切的誤讀,事實上鈴木在本科21歲時候主動申請退學,由於對當時教育環境以及制度的不滿,鈴木曾說:“我本來應該在一所大學裡接受教育的,但我不太在意他們教導學生正式課程。我自動退學了—像個不良少年。”

鈴木大拙曾先後兩次來到中國,第一次正逢中國處於黑暗統治之下,魯迅在北京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經、誦讀佛經、繕寫《法顯傳》,他在《聖武》中寫道:“我們從舊的外來思想說罷,六朝的確有許多焚身的和尚,唐朝也有過砍下臂膊佈施無賴的和尚”,他們“犧牲了別的一切,用骨肉碰鈍了鋒刃,血液澆溼了煙焰”,他們和“別國”的“有主義的人民”一樣,都是應該肯定的。可見魯迅保持著對國際文化的開放態度,那時他們沒有機會碰面,但這種尋找一種思想拯救人類的心情是一致的。

第二次則是在1934年時期,鈴木為了尋訪中國佛教古蹟再次來到中國,受到時局的影響,數次慘遭冷遇。藤井草宣和神田慧雲等人想邀請部分僧侶與“偽滿”代表參加“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會”代表大會,但正逢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高漲,為此受到中國新聞界的抨擊。太虛大師也發表《致王一亭居士書》表示“無意東行”。日本的好村春宣等人為成立“日中佛學會”時,就擬推中、日會長各一人之事專訪太虛大師時,太虛也非常冷淡,同時也放棄了對鈴木大拙的提名。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 在上海內山完造寓所前魯迅與日本鈴木大拙等人合影

此時高瞻遠矚的魯迅從兩國人民友誼出發,會見了鈴木大拙。於是1934年5月10日的《日記》上,魯迅寫到,“上午,內山夫人來邀晤鈴木大拙師,見贈《六組壇經·神會禪師語錄》合刻一帙四本,並見:眉山、草宣、戒仙三和尚,齋藤貞一君。”會晤以後還合影留念。鈴木大拙對與魯迅的晤談非常滿意,他知道魯迅能飲酒後,還要秘書齋藤貞一送去一箱麒麟牌啤酒,贈給魯迅。直到晚年回憶,鈴木大拙還說:此行“獲益良多”。回到日本,鈴木大拙撰寫出版了《支那佛教印象記》,專函寄給魯迅。魯迅在1934年10月28日《日記》中記道:“得鈴木大拙師所贈《支那佛教印象記》一本。”關於二人的會見,鈴木在《支那佛教印象記》“寫真細說”中作了如下附記: “因內山書店主人的幫助而會見魯迅先生。與短軀偉貌的魯迅先生的會面儘管時間很短,但完全可謂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感覺,是那一問一答的心中美好思念。”60年前,魯迅與鈴木之間的交往是中日友好的歷史見證,但時隔不久,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使得兩國人民陷入災難之中。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 胡適與日本學者鈴木大拙合影 1934

在1949年夏威夷大學東西哲學會議上,胡適與鈴木辯論中國禪學史達到了頂峰。《哲學期刊》隨後刊發了他們的論點。二人初交時,胡適為鈴木撰寫書評,鈴木閱後對胡適大加讚賞。在《胡適口述自傳》中記載著胡適對鈴木“恨鐵不成鋼”式的惋惜之情:“作為他的一個朋友和研究中國思想的歷史學者,我一直以熱烈的興趣注視著鈴木的著作,但對他的研究方法,卻也一直未掩飾過我的失望。他使我最感失望的是——根據鈴木本人和他弟子的說法,禪是非邏輯的、非理性的,因此也是非吾人知性所能理解的。” 鈴木說胡適不懂禪正在於禪的特殊性:“禪是一種實際的、個人的體驗,不是一種可以用分析或比較方法獲得的知識。他認為一個沒有進入禪的經驗的人,是沒有資格研究禪學的。因為禪學的核心要義是“禪的生命始於開悟”、“在禪宗史上,一定有某種把想象和事實編織在一起的必要性”、“悟可以解釋為對事物本性的一種直覺的察照,與分析或邏輯的瞭解完全相反”。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禪具有“超理性”、“超邏輯”的性質。所以說胡適懂學術卻不懂禪。而鈴木大拙對禪的開悟經驗使其成為眾多青年學子心中的導師,如今藝術界大師徐冰就深受鈴木的影響,至今其大受歡迎的作品中仍有“禪”的意味存在。

鈴木大拙對藝術的啟發——杜尚、約翰·凱奇

杜尚是西方藝術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藝術家。其實杜尚的精神實質特別接近東方、接近禪,鈴木大拙認為禪宗是“喜純、誠摯與自由”。而通過觀看杜尚的作品,不難發現其中的聯繫。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 Marcel Duchamp Fountain1917, replica 1964

1917 年,他將 作品《泉》送到了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舉辦的第一次展覽上。杜尚身為作為展覽的評委之一,為了不讓評委為難,於是玩笑般的在小便池上簽名 ——“R.MUTT”。就是這件挑戰藝術品意義的《泉》 構成了如今藝術史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在人們的意識中,《泉》首先不存在任何的藝術美,它是一件徹徹底底的現成品,而杜尚將其當作藝術品放置在展覽場館之中。這種顛覆藝術品意義的舉動,體現了杜尚藝術思想的禪意。他將藝術迴歸於生活,在不斷反思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拋棄藝術家普遍存在的功利心,傳達著純粹的價值觀。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John Cage meets D.T.Suzuki in Japan,1962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Tuesday March 5th,1968:John Cage and Marcel Duchamp performed “Reunion”at the Ryerson Theatre in Toronto

20世紀40年代,鈴木大拙一直遊走於歐美國家,通過講學來傳播禪宗,美國現代音樂家約翰·凱奇深受禪宗啟發,並以禪宗為精神支柱,創作了一系列音樂作品。凱奇得之於禪宗的思想和杜尚的藝術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處。1912年,他出生於洛杉磯,在帕莫納學院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最重要的兩個合作者是默斯·坎寧安和羅伯特·勞森伯格。在布萊克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凱奇受到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的啟發,開始為表演創作聲音。禪宗的理念使得他的音樂觀念和創作發生了深刻地改變,正如他所言:“倘若沒有禪宗!我不會達到今天的造詣,因此我對禪宗心懷感激。”他對禪宗思想的接受使凱奇的音樂觀和音樂創作實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並致力研究如何將聲音的偶然性運用到音樂創作之中的問題。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4’33’’-Partition (score)

凱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52年創作的《4分33秒》,這是凱奇對無聲音樂思考與探索的完美詮釋。在紐約伍德斯托克的馬弗裡克音樂廳裡由鋼琴家伊文克萊曼,當現場觀眾看著演奏者克萊曼走向鋼琴,坐下打開琴蓋時,全場寂靜,期待美妙的旋律出現在耳邊。但不久之後克萊曼關上琴蓋又打開,繼續靜坐凝視琴鍵而不彈奏。此時觀眾在屏息等待中,感到困惑而竊竊私語甚至到最後的喧譁與音樂廳外一切風吹雨打的聲音混雜在一起,最終克萊曼長吁了口氣,走到前臺並深深鞠躬表示演出結束。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John Cage,Toshi Ichiyanagi&David Tudor(Tokyo,1962)

這部4分30秒的作品和禪宗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凱奇打破了傳統的音樂形式、創作者與傾聽者以及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在看似無聲的演奏狀態中實現了心的整體,凱奇的音樂創作詮釋了鈴木大拙所說的,禪本質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藝術。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Playing,smoking,picking from Tom Burr Catalogue JOHN CAGE

雖然中國是佛教大國,在傳播禪宗文化時因為時局動盪停滯不前,遺憾的是西方國家在認識禪宗文化之上主要依靠的是日本的禪學大師鈴木,而少有那些古往今來的中國禪學大師的貢獻。但鈴木大拙的貢獻在於將東西兩地的禪宗文化打通了地域和語言的限制,而西方藝術也在接收到這一禪學思想後催生出的一系列啟發性的燦爛文明,都好比在約翰·凱奇的《4分30秒》中那樣使得聽眾從樂曲的束縛中走出來實現了某種自由。

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老年鈴木大拙

《迴向傳統精神深處的現代性》

主題特刊

“最值得推薦的二十位水墨新生代”板塊

公開徵稿

JOIN US

報名日期

2018年11月27日—12月20日

徵詢對象

40歲以下,性別、職業不限,資料不限;以水墨或其他媒介作為表達手段,致力於挖掘東方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性要素,具備深厚的人文積澱和傳統學養;能夠在自己的藝術表達中創造性地詮釋傳統精神,形成獨立藝術語言和鮮明的藝術風格;具備宏觀的歷史和文化視野,在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這一課題上有深刻認知,形成獨立觀點,並能夠訴諸於藝術表達。

提交內容

1、5幅代表作品及近作, 圖注完整( 名稱、尺寸、材質、創作年代)

2、完整的近期簡歷一份(生平、重要展覽、現職業、現居地)

3、個人作品自述(或評論文章或訪談資料)

4、個人照片及個人網站地址,聯繫方式

投遞方式:[email protected]

資訊方式:010-84786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