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華雄斬殺了很多十八路諸侯,在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時,曹操手下的武將為什麼一個都不上呢?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十八路諸侯會盟,曹操為何沒有讓自己的部下出戰?

虎牢關前橫刀立馬,天下英雄無人應戰。東漢末年,董卓禍亂朝綱,民不聊生,天子蒙難,於是天下諸侯揭竿而起,逐鹿中原。190年,袁紹、袁術等組織十八路諸侯,會盟虎牢關,共同商議誅殺國賊董卓,精兵強將齊集一堂,劉備關羽張飛不請自來。聚義後,曹操與各路諸侯分析破地之策,突然華雄扣關挑戰,聲稱要求交出曹操人頭。


華雄乃董卓手下第四員猛將,第一為呂布,第二位李傕,第三郭汜,華雄挑戰,袁紹問哪位將軍可出戰?只見袁術上將俞涉主動請纓,卻不料只一個回合便被斬殺。後公孫瓚部下上將潘鳳,征戰華雄,三五個回合也被斬於馬下。袁紹再次請將出戰的時候,卻無人迎戰,正在這時,曹操部下曹仁和曹洪示意曹操出戰,曹操讓他們退下,最終還是關羽英勇,溫酒斬華雄。華雄挑戰十八路諸侯,曹操猛將如雲,為何不讓他們出戰?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操生性謹慎,不會率先讓部下出戰華雄。華雄剛剛扣關,諸將都分析其戰力,而曹操討好奉承董卓,很瞭解其部下的情況,曹操也瞭解自己部下的情況,因此在沒有弄清敵人的勢力前,不會讓其部下曹仁曹洪等出戰。故而袁術讓其上將俞涉出戰華雄,只可惜一個回合都不到,就被斬殺,這也驚動了曹操,他更覺得華雄戰力非凡。

故而第二次也沒讓部下出戰,而是韓馥的部下潘鳳,此人人稱“無雙上將”,貫用一把百斤重的開山大斧,英勇無敵,在當時也是聲名遠揚,然而卻不料幾個回合也被斬於馬下。曹操更加堅信華雄的戰力非同一般,因此不會再讓自己的部下去送死。



其次曹操想了解十八路諸侯的勢力,不打沒把握的仗。曹操一向足智多謀,參加會盟,也有自己的目的,就是在十八路諸侯中有一席之地,因此曹操在沒弄清情況之前,不會讓自己部下出戰,萬一戰敗,曹操在諸侯面前也會顏面掃地,最主要是曹操也覺得對不住拼殺的兄弟。最主要是曹操覺得十八路諸侯會盟,各懷鬼胎,就像一盤散沙一樣,這樣的部隊能否攻下洛陽,解救天子,這一點很值得懷疑,曹操甚至覺得讓自己的部下死於這樣的戰爭,有些不值得。因此曹操不讓自己的部下出戰,也是想更好的瞭解一下十八路諸侯的戰力如何。


再次曹操不讓自部下出戰,也是為了自己部下的生命負責。華雄英勇,曹操很瞭解,而對於自己部下曹仁、曹洪等戰力,曹操更是瞭解,尤其是曹仁,有上將軍之才,但戰力卻一般,多次敗給關羽、趙雲,因此曹操覺得自己的部下打不過華雄,或者會有危險。而這些部下正事曹操從自己的家鄉帶過來的,都是自己同族的親人,曹操怎麼會允許自己的親人流血犧牲呢?再者說萬一曹操部下被斬,曹操的鄉里鄉親會認為曹操不愛惜部下,不願讓自己的親人跟隨曹操,而曹操正值大量招募人才之際,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才沒有讓自己的部下出戰。

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曹操為何不派手下大將會戰華雄,當時曹操手下名將也不少:李典、樂進、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

其一,單打獨鬥誰也贏不了華雄,華雄多厲害,此人殺死鮑忠、刺死祖茂,大敗孫堅,勇冠三軍。如果不是群毆,曹操手下這幾員將,未必是華雄的對手。既然心裡沒有底,自然沒有上前去戰的必要。

其二,當時曹操羽翼未豐,正是保存實力的時候,因此曹操寄希望於袁紹手下的將領能與華雄開戰,可惜顏良文丑不在前線。

其三,正是為了凸顯關羽的神勇,為後文虎牢關三戰呂布做準備。如果曹仁等人斬殺了華雄,也就沒有關羽等人的事了。

事實上,斬殺華雄的是孫堅,但羅貫中先生一直張冠李戴,把功勞記在了關羽頭上,其實關雲長等人並未參加討董卓的事情,他們當時一直在北方。


李治亞文史博客


華雄出場可謂驚豔,先殺了孫堅手下大將祖茂。跟著在虎牢關前,橫刀立馬斬了袁術手下的偏將俞涉,後又殺了韓馥手下的上將潘鳳。此時華雄真是春風得意,躊躇滿志。

面對營外華雄耀武揚威的挑釁,十幾路諸侯頓時愁眉苦臉,一籌莫展。只有盟主袁紹無可奈何嘆口氣:若我的愛將顏良、文丑在,必斬華雄於陣前。

也許有人要問,曹操手下不是有曹仁、曹洪、李典、夏侯惇等名將嗎,他們為啥不出馬迎敵呢,莫非他們都被華雄嚇破膽了嗎?

華雄連斬兩員大將,的確在他們心裡留下不小的陰影,能否戰勝華雄誰也沒把握!贏了,自然皆大歡喜,若是輸了,不僅自己沒面子,恐怕曹操從今以後也會對自己另眼相看。與其自告奮勇打沒把握的仗,還不如靜觀其變,畢竟別的諸侯手下還有那麼多大將,輪也輪不到自己。他們這種心理,其實也是其他諸侯手下將軍的想法。所以,在大帳中就出現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願做這出頭鳥的尷尬局面。

至於曹操為啥不親自點將出徵呢?一來是曹操覺得華雄是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不捨得自己的大將去做無辜的犧牲。二來曹操覺得贏不贏華雄對自己無所謂。贏了也撈不了多少好處,輸了白白損失自己一員大將,總之是得不償失。曹操尚且顧慮重重,其他諸侯可想而知。說白了,諸侯們表面上人多勢眾,其實就是一盤散沙。

關羽為啥敢自告奮勇呢,一來是關羽自恃武功高強,向來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二來關羽只是一個區區馬弓手沒有那麼多瞻前顧後的想法。三則是關羽加入討伐董卓的大軍,沒有一點私心,只為除暴安良,匡扶漢室。所以憤然而出,是偶然,更是一種必然。最終,關羽在虎牢關前演繹了一段溫酒斬華雄的傳奇。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關羽斬華雄”是三國演義裡的著名橋段,此為關羽威震華夏第一功。羅貫中先生在寫這一精彩片段前,也可謂是做足了鋪墊,大肆渲染華雄!

時華雄乃董卓手下虎將,出場時很是驚豔,先是戰殺了孫堅手下大將祖茂,緊接著來到虎牢關前,橫刀立馬,挑戰十八路諸侯,相繼斬殺了聯軍大將俞涉,潘鳳。當時的華雄可謂意氣風發,耀武揚威,而十八路諸侯對此卻是愁眉苦臉,一籌莫展。直到最後身為一小小馬弓手的關羽出戰,才解除了諸侯們所面臨的危機。

話說當時若沒關羽出戰,其他諸侯就沒有大將可戰華雄嗎?時曹操身邊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李典等諸將,這些可都是聞名後世的名將啊,那麼為何曹操手下的武將一個都不上呢?曹操的葫蘆裡到底賣著什麼藥呢?

識大局,不爭功

我想第一點便是曹操不想搶功勞,當時若以夏侯惇出戰的話,不說斬殺華雄,將其擊退應是不難,但曹操為何不讓其出戰呢?

不過要知道,有些功勞不是人人都能拿的。拿下華雄是會盟後的第一件大功勞,至於這個功勞該誰拿,那也得先排個順序,怎麼排呢?得按實力大小來排。袁紹雖說是盟主,但是袁紹能當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的聲望和自己以前在洛陽的那點名氣,以他渤海太守的實力絕對排不上第一,況且他上將顏良文丑也不在。那麼十八路諸侯誰最強?最強的當屬袁術和韓馥。一個右將軍一個冀州刺史,一個佔據淮南一個佔據冀州,都是產糧大區。十八路諸侯用的是人家的糧草,所以這好事得先讓人家拿!袁術派了驍將俞涉,緊接著韓馥派了上將潘鳳。誰知道兩個人不爭氣,搶人頭不成反送人頭。曹操當時實力太弱,在這些諸侯裡排不上名次,這等搶人頭的事還輪不到他。所以曹操也很識趣,這個功勞他不搶。

保留實力

要說之前輪不上曹操,那麼在袁術和韓馥所派的大將相繼敗陣,且無諸侯主動請戰時,曹操要是站出來其實也並無不可啊,至少此時他不會受到非議,沒有搶功勞之嫌啊!為何曹操還是沉默呢?這就得說說曹操生性謹慎,多疑的性格了。想俞涉和潘鳳也算是當時名氣很大的武將了,二人卻被華雄輕而易舉地殺死。所以曹操堅信華雄的戰力也非同一般,而自己的戰將在當時畢竟實戰經驗不足,人是需要成長的,不會一出來就無敵,也需要長期軍陣行伍中磨鍊,因此他不敢讓自己的部下去冒這個險。

出頭鳥,有代價

再有便是風頭出的太早往往不好。十八路諸侯裡孫堅打先鋒,雖然前期大出風頭,但結果如何呢?立馬遭到了董卓的針對,江東兵死傷慘重不說,袁術怕其搶功,還斷孫堅的糧不派援兵支援,使其獨木難支險些喪命。另外曹操實力在眾諸侯裡算弱的了,名氣也不大,如果部下斬將立功大出風頭,萬一被袁術袁紹看上挖角,曹操豈不虧大了?所以曹操覺得派將出戰不管勝負都是虧,因此才沒有讓自己的部下出戰。

其實當時有這個想法的恐怕也不止曹操一人,故最終成就了關羽之名!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曹操的處境與戰略形成的

討伐董卓之時,曹操手下已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三大猛將,其武力並不在關羽、張飛之下,從關羽與華雄交鋒過程看,此三將殺之並不難,但曹操卻不能也無意派其上陣。從某種角度說,關羽的出現,是破壞操的計劃的。

曹操的處境:沒資格!

熟悉小說的朋友,必須注意兩個細節:袁紹問劉備什麼爵位與袁術在關羽殺華雄張飛冒泡後的大罵,都是一個話題:爵位與身份。其被推為盟主第一次升帳,就是“推爵位年齒”排座位。

曹操雖曾在何進帳下與袁紹平起平坐,這次討董卓也是其率先號召的。但其時二人地位已有天地之別:袁紹是勃海太守,曹操是被通輯的逃犯。其他人也都是一鎮太守,可輕易調動數萬兵馬的人物。所以在盟軍之中,盟主、先鋒、糧草官,曹操一個也沒當上。其實除了能在大帳上有座席、袁紹前進言之外,整個戰爭,曹操什麼也沒做。也許在其他人眼裡,他不過是袁紹麾下名氣很大、地位不同的一將罷了。

從其最後號召追擊無人響應也可知其地位。其他人還彼此爭防,而對他是直接無視了。

所以,遣將上陣,也自然輪不到他。

曹操的戰略:先觀虛實,後發制人。


從曹操與陳宮的幾次對話也可知,這真是一個有抱負的人。而當時天下大勢,就是董卓算一派,漢朝家底各路諸侯算一派。胸懷大志的曹操,能在發起討伐後甘於受冷落,看清各家實力、心態無疑是重中之重,而看諸侯實力又更重要。因為他久事董卓,敢發義兵,無疑已不懼董卓了。

又一個細節需認真品讀:破黃中的劉玄德真身驗明,曹操並沒多說,但關羽上陣,其熱情奉酒,帳前受辱,他暗送酒肉一一正常的,該是通過公孫贊而犒勞三兄弟吧?

所以,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半路殺出關羽,曹操是會軍袁紹與其他諸侯束手無策時也會遣將上陣的。

他這樣做也讓他人挑不出毛病,因為他的爵位排在最後。他也一定會派將,畢竟討伐檄文是其所發,不會讓大軍被華雄阻住的!


bashanlaike


曹操在陳留招募了六員武將:

李典、樂進、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別的不敢說,夏侯惇(根據以後的戰鬥表現)斬華雄問題不大,時間上肯定比關羽要長一些,酒可能也需要再熱一熱!

既然夏侯惇能斬華雄,曹操為什麼不派他去呢?其實曹操也很無奈!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各有心思,有的是為名望而來,有的是為面子而來(都去了,你不去多沒面子),有的就是湊個熱鬧。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既然來了都想撈點功勞!比如說鮑信就私自安排弟弟鮑忠提前攻打汜水關,雖然送了人頭,但是其目的就是要搶功勞的。再比如孫堅一路高歌猛進,惹得袁術不高興了,功勞你拿,糧食我給你提供,上哪找這好事去?結果糧食一斷頓,孫堅趴窩了!

華雄贏了孫堅,就有點飄了,覺得自己一個人就能將十八路諸侯搞定,實際上在董卓、呂布出動之前,華雄也不過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對十八路諸侯來說,華雄就是個送人頭的,就是一個帶數字的功勞。至於這個功勞該誰拿,那也得先排個順序,怎麼排呢?肯定不是按大小個來排,要排也得按實力大小來排!

誰實力最大呢?按說是盟主袁紹,但是袁紹能當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的聲望和自己以前在洛陽的那點名氣。以他渤海太守的實力絕對排不上第一,當然曹操招募那點兵也排不上號。去掉袁紹和曹操誰最強呢?最強的當屬袁術和韓馥。一個佔據淮南一個佔據冀州。都是產糧大區。

十八路諸侯人吃馬嚼的還得靠這兩家接濟。所以這好事得先讓人家拿!

袁術當仁不讓派了“驍將”俞涉,緊接著韓馥派了“上將”潘鳳。結果這兩個人名氣大於實力,搶人頭不成反送人頭。這種拿功勞的事情,讓一回就得了,不能你將多就老霸佔著,誰讓你一開始不上給力的呢?排第三位的就輪到袁紹了,當然實力和他差不多的諸侯也還有,誰讓人家是盟主呢?等輪到袁紹,袁紹著急了,因為

大將顏良文丑沒在(估計是押送糧草去了,作為盟主不能光吃袁術韓馥的糧食,掉份),袁紹要是不派人,可就該別人上了,這一著急,嘀咕了一句“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至此,何懼華雄”

這話被一邊站著的關羽鄙視了,要臉不?一個華雄你們費這麼半天勁,所以出列要挑戰。關羽是從公孫瓚附近出來的,袁紹不出人,差不多也該公孫瓚了。但是一問,關羽還不是公孫瓚的人,袁術就不高興了,本來出牌出錯了正鬱悶著呢,出來個加塞的。所以就出來說了句,意思是有人加塞。這時曹操出來打圓場,因為關羽一看就是有本事的人,反正一時半會兒也輪不著我曹操,不如做個人情!再說都死倆人了,這事也不能拖了,差不多得了!

等到關羽斬了華雄,張飛嚷嚷著要殺到關內,活捉董卓,當時就把袁術惹惱了!你一個小小的縣令,給你個馬紮子,就當自己是一路諸侯了,真當我們拿不下華雄啊!所以有了下面這個說辭!

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

內幕大概就是這麼個內幕!

在這十八路諸侯當中真心討伐董卓的也就是孫堅和曹操了。前有孫堅擔任先鋒玩命打,後有諸侯畏縮不前,曹操孤軍深入追擊董卓險些喪命。那時的曹操還沒激活亂世梟雄的屬性,還是真心為漢家做事,沒派人出戰華雄只能怪曹操實力太弱,這等搶人頭的好事還輪不到他!.


虹貓大俠


華雄勇武,斬殺了十八路諸侯中的眾多武將,更顯得其無人能敵。所有人都收拾不了他,許多名將甚至跟他過不了一個回合。此時劉關張三兄弟,身份低微,只是跟隨公孫瓚來的,應該屬於籍籍無名了吧。這個時候,其實曹操也沒有多少實力,所謂十八路諸侯,大部分還都是屬於袁紹集團的。作者安排了被華雄殺死的這些諸侯,體現了袁紹集團的“紙老虎”的花架子,為以後袁氏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再說為什麼不讓曹操的武將參戰,除了其實力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袁紹袁術兄弟和曹操貌合神離,即使曹操想戰,袁紹也不會允許其多了自己的風頭。再者,如果曹操的武將出馬,勝了,後面也就沒有關公什麼事了;敗了,以後的書中章節,無法體現曹操的軍強馬壯了,故事情節不好往下進行了。

我感覺最重要的一點,因該是作者想通過此戰,為關公揚名,增加其勇猛的履歷。其實,華雄在歷史中應該是被孫堅滅掉的。作者將此安插在關公頭上,其意不言自明。因為作者的書中指導思想是揚劉貶曹,羅貫中尤其推崇關公,將其塑造成了百裡挑一的完人。袁紹集團那麼多猛將,都敵華雄不過,此時的關公,資歷尚淺,溫酒斬華雄,真正是一戰揚名,從此天下皆知。


做個能獨立思考的人


十七路諸侯伐董卓時,華雄殺了不少諸侯猛將,在盟主、曹操都束手無策時,曹操部下的猛將為啥寧願裝孫子,任憑華雄猖狂?



這問題顯然是以三國演義說事的,那就按照演義中故事,刨刨其中緣故吧!這段故事發生的背景,是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其時曹操剛剛扯起造反大旗,士兵是剛招募的民兵,只幾千人,未經嚴格訓練,將領也只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六將,像典韋、許褚等猛將還在江湖上混世界,亂闖蕩,沒有找到曹操曹丞相。奧,叫錯了,這時曹操仍然小字阿瞞、大名曹操、字孟德,別的啥都不是,還沒有任何名堂。



就這六將看,一方面剛剛拉起隊伍,沒有經見過緊張、激烈地廝殺場面,也不瞭解各地英雄人物,都有那些梟雄豪傑,加上前面俞涉、潘鳳據說都名氣很大,十分厲害,但眨眼之間,華雄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俞涉潘鳳送上西天,對第一次看到這場面的陳留六將,威嚇震懾極大,這六將裝聾作啞,認孫子就很自然,何況這六將都是沒經實戰檢驗的學員兵。



再者說,曹操雖不是盟主,但討伐董卓這事,是曹操發起的,如果這幾位具有斬華雄實力,曹操知人善任,不用擠兌動員,曹操就會自動提出,派其中一位出戰。但曹操默不作聲,說明曹操覺得把握不大,而且這其中曹氏兄弟、夏侯兄弟都是曹操至親,也是心腹和依靠對象,曹操心底裡也不想讓他們冒險。



從演義描述的華雄武力看,當時這六將很可能是難以打贏的。像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歷練好多年後,也就和張遼、張郃差不多,而二張戰馬超,戰趙雲都要差一個檔次,華雄可能即使不及五虎將,估計也差不太多,因此,袁紹感嘆說:“吾上將顏良文丑,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這說明顏良文丑當時也可能有其他外派任務,不在現場,這才有了關羽展示的機會。



不少人很反感關羽傲氣,但是,不容否認,關羽的自信、勇氣在臨陣關鍵時刻,還是十分值得讚賞,肯定的,而實力真本領才是傲氣的資本,雖然這是不好的缺點,但沒真才能,再虛心、再禮賢下士、能磕頭,會作揖,嘴甜口密也不解決問題,是不是?(1:44)


流譽後


也來湊個熱鬧吧。

斬華雄是三國演義的著名橋段,也是關羽為震華夏第一功。歷史上真正斬華雄的是孫堅,也沒有什麼武將單挑的記載。題目既然按照三國演義的敘述討論,那麼我們就從小說創作的角度,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斬華雄這一場戲,就是為了表現關羽的神威無敵。所以,在關羽之前出場的那些武將,註定就是“送人頭”的角色,用他們的無能,反襯華雄的勇猛,進而襯托關羽的神勇。

而曹操手下的那些大將,日後一個個都還要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當然不能這麼早就“送死”了。所以羅貫中在這場戲裡只是讓一些無名小輩去送死,而沒有安排曹操手下的武將出場。

上將潘鳳!

在此之前,羅貫中又巧妙的編制了一個“借糧事件”,造成孫堅與袁術之間的矛盾,合情合理地將孫堅安排回江東,避免了孫堅與華雄的對戰。

又讓顏良、文丑遠離戰場,避免了這兩位出彩。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突出關羽的神勇!


上將噯福斯


以上說的是華雄武力定位造成的深遠影響。下面正式就本問題回答。曹操手下的猛將之所以不輕易和華雄pk,包含兩個原因。首先是不冒險,其次是低調。

第一個,不冒險。曹操為人是很謹慎的。當時的情況,華雄已經連續秒殺了鮑忠、祖茂、俞涉、潘鳳四員大將,殺得江東猛虎孫堅不敢抵擋,士氣正旺。當時天下初亂,各路諸侯聚集,也並不清楚彼此的實力,包括曹操手下幾個兄弟實戰也不多。所以,這個連勝四將的華雄到底什麼水平,曹操心頭也沒數。這種情況下,貿然派夏侯惇或者夏侯淵出戰,萬一碰上硬茬子,戰死了怎麼辦?曹操當時也有熱血,並不說害怕犧牲。但是稀裡糊塗去打沒必要嘛。(當然,實際上,華雄的武藝在我看來大概和夏侯惇一個檔次,但曹操不知道啊)

第二個,低調。當時十八路諸侯聚集,曹操雖然是發起人,但自己兵力最少(一萬),又沒有固定的地盤,可以算最弱勢的一個。這種情況下他還要擔負協調諸侯關係的任務,就不能太突出。讓自己手下猛將出戰,就算不被砍,也難免招人嫉妒。看看關羽斬了華雄後,袁術什麼嘴臉?

綜上,處於兩方面考慮,曹操沒有讓部下將領出戰。畢竟十八路諸侯的事情,先把出風頭的機會讓給別人吧。不過我相信,假設沒有關羽出來斬華雄,諸侯都一直相互推諉,曹操應該會派夏侯惇上的,甚至會在夏侯惇出陣後再派人助戰。畢竟那時的他還有熱血,不會眼看著同盟事業泡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