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甲骨文

晚清時期生於天津的文人王襄,是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正是通過他的發現,甲骨流傳世間,為中國古代史提供了可靠資料。77歲時,王襄被聘天津文史館館長,80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晚清舉人成為共產主義者。他將所藏四千餘片甲骨悉數獻與國家,藏於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體現了收藏大家的風範。

王襄(1876—1965),字綸閣,號符齋,生於天津城廂內二道街“張洚水衚衕”一戶書香之家,清代科舉考場貢院位於此衚衕中,因此後來改名為“貢院衚衕”。王襄7歲讀私塾,文采出眾。1897年,山東濰縣古玩商範壽軒來天津,說河南湯陰(實際是安陽)小屯村農民在地裡刨花生,發現龍骨,上有字跡。天津一些學者希望他找來看看。

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王襄

兩年後,範壽軒帶來龍骨,住在西關街馬家客店。孟廣慧、馬景含、王襄、王雪民四位文人去馬家店,看到那些大小不一,沙塵滿體的龍骨。經過議定價格,龍骨上字大的,一字一金,字小的,論塊賣。這四位文人沒有多少錢,只選購了一部分。剩下的,範壽軒拿到北京,賣給了“國子監祭酒”王懿榮。

民國初年,天津報紙《華北新聞》副刊登載短文,說王懿榮生病,到宣武門外達仁堂買中藥,在藥材龍骨上發現刻文,由此發現甲骨,並開始收集。這段文字後來被一些學者作為史料引用,實際上是“小說家言”。王懿榮的龍骨是花了“三千金”,從範壽軒手裡買到的。

王襄把每一片甲骨都用新棉花包好,分門別類存放在紙盒中。他開始整理所藏甲骨,編成《貞卜文臨本》,收錄甲骨共達664片,隨後陸續撰寫了有關甲骨研究的《簠室殷契類纂》《殷契徵文》《殷史待徵錄》《秦前文字韻林》等著作。《簠室殷契類纂》一書,是早期的甲骨文字典。

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甲骨文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天津,王襄老母重病,妻子身懷六甲。王襄把一箱甲骨藏到床底下,帶著母親、妻子逃到城外,老母卻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這時八國聯軍開炮攻城,王襄家的房屋被炸燬。戰火平息後,王襄趕回家,萬幸的是,在廢墟中刨出了那一箱甲骨。

1906年,王襄考入農工商部高等實業學堂(北京大學工學院前身),選修礦科,四年後畢業獎給舉人,派赴河南開封候補知縣,經歷了候補況味,他不想再當官,寧願甘居清貧,回到天津。

王襄先後七次收購甲骨四千餘片,那些年他四處漂泊,一直隨身帶著甲骨。1934年夏天,他從湖北沔陽乘火車返天津,途經河南開封短暫停留,將行李及裝有甲骨的木箱交鐵路部門託運。當他返津提取行李時,卻發現裝著甲骨的木箱不見了。差不多兩個月後,突然有人把箱子送到家裡,甲骨毫髮無損。

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展示的王襄

原來,在火車上木箱被竊賊盜走,打開一看箱內只是些破紙、爛棉花包著的骨片,認為不值錢,就把箱子扔在車廂裡。這箱子隨車到了張家口車站,因為箱子上有王襄的姓名和地址,就有好心人給送了回來。甲骨一片未損,可謂幸甚,後來王襄常把這件事講給人聽,聽者都不敢置信。

七七事變後,王襄賦閒,天津大羅天市場的幾名古玩商來到他家,想出高價購買甲骨,他謊稱甲骨已由家人運往後方。抗戰勝利後,北京來燻閣、藻玉堂等文博店老闆,介紹了幾撥人來天津找王襄,許以重金購買甲骨,也被婉拒。又有學者從美國來信求購甲骨,王襄仍不為所動,因為一旦甲骨流失異邦,中國人想研究就難了。

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殷墟甲骨

1952年王襄老人77歲,被聘為天津文史館館長。王襄自撰壽聯:“老見異書學一進,今逢上壽計八旬。”後附題記:“近年讀馬列著作,遇矛盾之理,皆能立解,且合實際,知共產之學造福社會。得此異書,勝讀禮運諸篇。”

80歲時,王襄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晚清舉人變成了共產主義者。他常寫詩文給朋友,其中有一首:“……唯物之論悅群眾,馬恩學派已大昌,從來說理重正確,事有實際非荒唐……”他將個人保存的三千年以前的殷朝龜甲、獸骨全數獻與國家,藏於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王襄

王襄一生儉樸,每天早點吃烤饅頭片,抹上大油,加一碗豆漿。天熱時穿一身白色洋布單衣,天涼時一身黑色棉衣。他用過一塊青石硯,每次書寫先磨墨,幾次搬家,石硯一直帶在身邊,在他88歲高齡時,一天午後磨墨寫字,越磨墨汁越少,才發現墨汁流滿桌子,原來石硯已經磨穿,足見王襄筆耕之勤。

甲骨之外,王襄對金石、書畫、鼎鍾、璽貨、陶瓷、磚瓦、古玉、碑帖都有研究,並有專著。他又能寫詩文,工書法,以篆、楷名世。“古剎大悲禪院”六個字門額就是出自他手。

1957年9月,王襄從老廂城東門內大劉家衚衕14號遷至和平區睦南道睦南里,90歲時病故,郭沫若題寫墓碑“殷墟文字研究專家王襄同志之墓”。不久,後人遵照王襄的遺囑,將他珍藏的所有文物、手稿、專著、圖書、碑拓、印章、字畫,全部捐獻給了國家。(文:何玉新)

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清末發現甲骨文第一人,80歲加入共產黨,藏品全部捐獻天津博物館

甲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