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胖胖超人影視匯


一寸江河一寸血,一寸國土一寸金,山河染血,淞滬會戰實錄!

上海中國最大城市,經濟金融中心,世界第五、中國最大軍港,江浙海上門戶,長江水上咽。因此日軍對佔領上海勢在必行,也是淞滬會戰爆發原因。

七七事變後,日本在上海行動,更是咄咄逼人。

1937年8月12日晨,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87,88師進上海,並決定在8月13日完成對虹口,楊樹浦攻擊一舉拿下上海,但接到南京統帥部不得進攻命令,計劃夭折。之後日軍開始進攻中國軍隊正式開始反擊,凇滬會戰就此拉開。

淞滬會戰大體分三個階段。

一階段,8月13日至9月17日。我方進攻,猛攻日軍據點,阻擊後援部隊登陸。

二階段,9月18日至11月4日,相持階段,在劉羅公路、蘊藻浜、大場地區及蘇州河劇烈戰鬥。

三階段,11月5日至11月中旬,11月5日,日軍從杭州灣登陸,合圍上海,淞滬地區,守軍側背受敵,有被圍殲威脅,第3戰區司令部於11月8日,下令撤離淞滬,轉入南京保衛戰。至止,上海全部淪陷,淞滬抗戰結束。

淞滬會戰是中國軍隊首次大規模反擊日本侵略。

中國共投放20個軍、50餘師,加教導總隊,稅警總團和地方保安團,共70萬兵力,傷亡20萬。日本投入海軍陸戰隊和陸軍14個師團,共28萬人,軍艦三四十艘,坦克三四百輛,飛機400餘架,傷亡5萬多。3個月內,百萬大軍鏖戰淞滬,大上海成抗敵沙場。

會戰中,愛國官兵同仇敵愾,前仆後繼,整營整連陣亡,每日經兵站送往後方傷員常在萬人以上,陷陣之勇,犧牲之烈,驚天泣地。

抗戰第二天,88師264旅旅長黃梅興率部攻打虹口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壯烈犧牲成淞滬抗戰殉國首位高級將領。

羅店,上海西郊小鎮,人口數千,但居凇滬戰場要地中間,直接關係戰役走向。

8月25日下午,蔣介石親臨前線視察,召集第3戰區司令馮玉祥、副司令顧祝同及各師以上將領討論戰局,蔣介石說:羅店非常重要,不惜一切代價守羅店,把日軍趕到江裡!

小小羅店,反覆爭奪,拉鋸戰下各傷亡9000餘人,日軍稱羅店是血肉磨坊。此役,11師110旅旅長蔡炳炎犧牲,羅店作戰最激烈時,蔣介石說:“奪不回羅店,師以上軍官統統槍斃”。

98師583團3營駐守寶山,9月1日,日軍開始全線進攻,5日,3營陷包圍,當晚,師部通信兵穿越封鎖進入寶山城傳令,3營死守待援。營長姚子青說:誓死守衛寶山,與敵決一死戰,隨後發電師部:“官兵抱與敵偕亡決心”,“一息尚存,奮鬥到底!”

6日,日軍猛攻寶山,大炮轟城,步兵在坦克飛機掩護下,由東,南,北三面擁入。

7日,姚子青營從城牆撤下與敵巷戰,城中工事逐被佔領,堅守無望的他們戰鬥到最後一刻,壯烈犧牲。

寶山陷落後,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通電全國:“寶山之戰,姚子青全營與孤城並命,志氣之壯,死事之烈,尤足以動天地而泣鬼神”。

蘊藻浜是上海僅次蘇州河第三大河,是上海北郊水陸要道,蘊藻浜背後就是部隊集結地,日軍突破此處,可輕易西取南翔、南下蘇州河,9月末到10月蘊藻浜區域作戰“死守”成唯一目的,部隊一上火線,除重傷戰死,無論將校士兵不得稍離,除下令調防,必須與陣地共存亡,這20多天,中國軍隊每天傷亡近5000。西北軍32師進陣地有15營8000人。上陣2天,除營長外軍官犧牲殆盡,8000將士損失過半。77師1個團進陣地14天,3個營長陣亡2人,15個連長傷亡14人,全團只剩500餘人。

10月26日,中央軍主動放棄北站到江灣陣地,第88師524團一部留下,由團副謝晉元堅守四行倉庫。

10月27日謝晉元入四行倉庫,中國軍隊主力已撤離。謝晉元戰前動員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中國人,要有中華民族誌氣。現四面被包圍,這倉庫就是我們根據地,也可能成我們墳墓,但只要還有一人在,這土地就是中國的!”

謝晉元團堅守四行倉庫第三天,日軍宣佈上海已被佔領,可那天他們對四行倉庫六次進攻都失敗。當日夜,一名叫楊惠敏小姑娘,把臨時製作中國國旗緊緊裹身上,外套童子軍服,穿過包圍,渡蘇州河,將旗幟交謝晉元手中,第四日晨,這面國旗升在四行倉庫樓頂。

這天,謝晉元率部打退日軍第七次進攻,之後88師接到命令,堅守已達目的,命壯士撤離,按命令,謝晉元降下國旗,率部於31日零時撤入英租界。

1941年4月24,謝晉元被漢奸刺殺。蔣介石聞訊撰輓聯,高度評價固守四行倉庫功勞:“堅苦矢成仁,終古光騰孤島血;英魂應不泯,從今怒吼浦江潮”。

謝晉元壯舉,轟動一時,不斷鼓舞國人,正如《八百壯士》歌中唱:“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英雄謝團長;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你看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四面是炮火,四面是豺狼。寧死,不退,寧死,不降……同胞們起來!同胞們起來!快快趕上戰場,拿八百壯士做榜樣。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

參與會戰70萬部隊,有蔣介石嫡系,也有四川,廣西,湖南,陝西等地方軍,他們曾是軍閥戰爭參與者,可當日軍來犯時,他們慷慨赴死,表現出中華民族空前團結。

淞滬開戰,桂軍7、31軍6個師,長途跋涉到戰場,李宗仁,白崇禧到南京,多年蔣桂分裂重新合作,為求民族之生存。之後桂軍6師全部投入戰場,白崇禧親自指揮,桂軍驍勇悍強稱著意志高昂,但武器陳舊,缺乏現代戰經驗,經一日激戰,損失慘重,當晚被換防。

七七事變後,川軍7個集團軍,及一軍一師一旅40餘萬人,開赴前線,抗戰8年,川軍一共出川300萬,佔全國五分之一!

七七事變第二天,四川主席劉湘電呈蔣介石並通電全國,希望全國動員,一致抗日,8月25日,發《告川康軍民書》,號召四川軍民為抗戰作巨大犧牲,對抗戰“四川人民所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川軍各將領紛紛請纓抗戰。

1937年9月5日,川軍子弟出川。四川各界在成都少城公園歡送將士出征,劉湘,鄧錫侯等將領現場表決心。縱隊司令唐式遵,為人圓滑善於善於拍馬屁,人稱“唐瘟豬”此時他走向臺前,慷慨陳詞:“此行為國雪恥,為民族爭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復,誓不回川!”

川軍43軍26師和川軍20軍參加淞滬會戰,他們裝備落後,26師一連僅士兵八九十人,配一挺輕機槍五六十步槍,有的使用過久,來復線都沒了,少數步槍機柄用麻繩繫著以防失落。川軍連雨衣都沒錢買,只好帶傘行軍。

如此裝備與日軍交鋒,川軍傷亡慘重,但前仆後繼,26師官兵鏖戰七晝夜,多次擊退日軍,被譽淞滬抗戰70多師成績最好5師之一。代價也同樣慘重,全師4000多人僅剩600人!

楊森軍長第20軍,內戰惡名在外,但抗戰同樣捨生忘死,10月上旬參戰,7天后營,團長10餘名傷亡,連、排長280餘名傷亡,士兵傷亡達7000人,原有2個師,縮編為2個旅。

淞滬會戰,殲敵5萬餘,付出傷亡20餘萬的代價,並最後失去淞滬,戰役失敗。

但從戰略上看,卻收到戰略目的。

首先:淞滬會戰吸引侵華日軍主力,淞滬取代華北成抗戰主戰場,日軍進攻方向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這對日後正面戰場具有至關重要意義。

其次:淞滬會戰打破日軍速戰企圖,戰前日本認為中國不堪一擊,日本陸相松山甚至說:“支那事變可在一月結束。”日本軍部也估計“大約兩個月時間結束”。淞滬一戰,日軍短期滅亡中國企圖破滅,日軍陷入持久戰泥潭。

最後:日軍進攻並沒摧毀中國抵抗力量,更沒動搖中國抗戰意志,此戰粉碎日軍狂妄,鼓舞全國抗戰信心。英國《泰晤士報》評論:淞滬之戰,日軍摧毀中國陸軍這一唯目的,並未達到,淞滬抗戰精神必將在以後發揮作用。

一寸江河一寸血,一寸國土一寸金

以上根據淞滬會戰作戰實錄改編,完整復現戰場殘酷才能明白有多慘烈,烈士安息!

你們的付出沒有白費。。。。。


阿斗不傻


淞滬會戰國軍參戰官兵累計達到70餘萬人,至於有多慘烈,我認為應該由當事人說話,比如第78師參謀長吳允周,他的回憶文章可以充分說明,淞滬會戰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年9月,第78師增援到達上海戰場,吳允周說:“記得我行至某一村莊,見不少人坐在路邊靠著牆休息,黑夜間看不清,我就問你們是哪單位的?連問兩聲無人答應,勤務兵跑上前去推了一位一下,那人就順勢倒在地上,勤務兵又摸摸其他人,他像觸電似地、緊張地跑過來說,參謀長,那些人都已重傷死了!”

吳允周心裡很難過,“他們負傷還能掙扎到後方村莊來,諒其傷勢還不會太重,再說能在敵火下倖存,總算很幸運,假若有醫務人員在此替他們裹傷止血,再送到後方醫療,多半可拯救活命”。



繼續向前,又遇見一群零亂的部隊,約六七十人,其中有很多挑行軍鍋及籮筐的炊事兵,但也有少數帶步槍及手槍的。吳允周說:“我判斷他們是後勤人員,就問他們是哪個部隊的?他們回答是98師某團,再問他們戰鬥部隊是不是在後面,他們聽了苦笑起來說,我們就是戰鬥部隊,我們團打了這麼久,就只剩下這麼多人了!”

幾天後,第78師師部特務連長告訴吳允周:他曾經碰見兩個伙伕,擔了大半擔飯菜,由火線下來,他有點奇怪地問,怎麼飯菜都沒吃完?伙伕說,清晨送去的全連搶著不夠吃,晚上送上去,陣地上只剩下十幾個人,僅僅吃了一點點,其他的人都不見了!說罷大哭起來。

由此可見,上海陣地戰之慘烈,政府軍隊守土有責,責無旁貸!


馮傑


在淞滬會展中,馮玉祥曾提到:“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並留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千古名句,可見戰況空前慘烈。淞滬會戰中我國民革命軍投入兵力70萬人,陣亡約25萬人~30萬人,折損國民革命軍近1/3精銳部隊,其中包括2名中將,14名少將。

圖、淞滬會戰——抗戰史上最慘烈一役

淞滬會戰是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在上海的一場大型會戰,也是在盧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不宣而戰,並由地區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中日雙方投入約100萬軍隊,其中國民革命軍投入70個師和7個旅,超過70萬人,包括180架戰鬥機和17輛戰車。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1個旅,包括500架戰鬥機、300輛坦克和130艘軍艦。

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在8月14日至10月20日進行三次大規模增兵。中、日雙方隨後展開了上海市區戰鬥、張華浜戰鬥、吳淞戰鬥和羅店瀏河戰鬥。9月15日國民革命軍從防線從江邊一開,展開了三期防禦戰。淞滬會戰直接導致日本速戰論的終結,並迫使日軍在華北由攻轉守,並在青島地區停止軍事行動。戰鬥結果也異常慘烈,國民革命軍最精銳的87師、88師和財政部稅警總團殆盡。

圖、著名的“中國娃娃”照片,日軍轟炸上海南火車站後的場景。日軍暴行罄竹難書

尤值得一提的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八百壯士抵擋日軍多番衝鋒,在四天的拉鋸戰中重創日軍最為精銳的第三師團。雖然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傷亡慘痛,但是極大鼓舞了我國民士氣,並向外界傳達出我們的抗日決心。


航空之家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多月,以國軍潰敗告終,國軍傷亡約30萬,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抗戰初期,日軍投入的都是精銳的師團,戰鬥力非常強悍,國軍方面雖然投入了中央軍的德械師,但無法和日寇的海陸空立體打擊抗衡。

2.國軍統帥部的錯誤決策。淞滬會戰,雖然成為“8.13”,其實是8.14號打響的,因為蔣希望西方國家介入調停,力圖先消滅陝北紅軍,最後日軍炮轟閘北,不得已才下令開戰!

3.國軍的戰術是法肯豪根的德軍以強打弱的戰術,不符合中國軍隊對付日軍這樣強悍的對手。

4.當時中國的工業落後,飛機,大炮甚至炮彈都是進口的,所以開戰初期還可以和日軍抗衡,後期基本就是人海戰術,據說日軍有個34聯隊有種大炮,口徑大的驚人,成人的腦袋都可以放進去,這樣的武器對付沒有堅固工事的中國軍隊,結果可想而知。

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失利。但它堅持了三個月之久,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使日軍的進攻路線不得不臨時改變,也給中國的工業轉移爭取了時間。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子非魚


不多說,好久以前看到的一張圖片,

看著心酸,


永遠的國盾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中日雙方共投入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日軍自稱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30萬人。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烈呢?從幾次戰鬥就可窺見一斑:


1,羅店爭奪戰:

羅店戰鬥,也被稱為“東方凡爾登”和“血肉磨坊”,中國軍隊十八軍第11師、67師、98師和七十四軍51師,與日軍第十一師團激戰一個月,白天,日軍在絕對優勢的飛機、火炮、艦炮、坦克的掩護下,將羅店炸成火海,佔領陣地,夜晚,中國軍隊發動夜襲,與敵人短兵相見,奪回陣地,羅店陣地反覆易手13次,中國軍傷亡3萬餘人,消滅日軍1萬多人,僅第98師傷亡人數已近5000,其中各級軍官傷亡200人以上。


戰後,日本隨軍記者進入羅店,發現整個鎮子: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整個城鎮片瓦無存,惟餘焦土,慘酷之狀,不忍卒睹!

羅店爭奪戰,中國軍隊幾乎到了有死無回的程度,羅店是名符其實的血肉磨坊!


2,寶山保衛戰:

第十八軍98師292旅583團三營營長姚子青奉命堅守寶山城,率600將士與日軍血戰7晝夜,戰至9月7日凌晨,第3營官兵幾乎傷亡殆盡,姚子青帶領殘餘士兵退至東門作繼續抵抗,“他們在數量為自己數倍的日軍面前使用刺刀、匕首、木棒、石塊乃至自己的牙齒,咒罵著,廝打著,直到血肉模糊地倒下去”,姚子青最終不幸中彈犧牲,寶山縣城也在不久後淪陷。

姚子青陣亡後,寶山縣被改名為子青縣,全國各大報紙爭相報道姚子青事蹟,蔣介石聞訊後致電第98師師長夏楚中,稱“我官兵殉難之壯烈,尤其是寶山之一營,全部官兵與城共存亡,實開近世戰爭之創例。此種光榮哀劣,震驚中外,悲痛之餘,聊以互慰……陣亡官長與士兵最慘烈者之姓名先行詳報,以資表彰。順頌戎恥!”


3,葛家牌樓之戰:

湘軍第19師57旅第113團在秦慶武團長的率領下,堅守葛家牌樓陣地,苦戰一週後,秦團官兵傷亡過半,陣地全被炮火摧毀,秦團殘存官兵爬入彈坑,固守待援。戰至10月17日中午,秦慶武團長和副團長張季麟、團副歐鑫、營長劉演競等先後戰死,全團1400名官兵,除了三營營長鍾雄飛和11名重傷員(與日軍肉搏負傷)被轉運到後方倖存下來外,全部壯烈犧牲!

不久,援軍趕到,收復葛家牌樓,只見:60尺陣地均焦黑,敵屍體枕籍,地為赤色!增援部隊軍官稱:葛家牌樓戰況之激烈,比歐戰沙門之役,殆尤過之!

當地居民回憶:戰壕中有我軍與日軍雙方刺刀均刺入對方胸膛而直立不倒的屍體,既展現了我英雄兒女以血肉之軀捍衛祖國,寧死不屈的英勇氣概,亦反映了日軍的兇悍。


4,新涇橋、仙師廟之戰

1937年10月下旬,湘軍第53師在新涇橋、仙師廟一帶阻擊日軍,激戰兩天,53師就已經犧牲了4位營長,重傷4位營長,士兵的傷亡可想而知。

5,松江保衛戰:

1937年11月,日軍日軍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三個師團及第五師團之國崎登旅團在金山衛登陸,企圖截斷上海一帶中國軍隊的退路,吳克仁受命率67軍協同43軍郭汝棟部及松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公死守松江三日,以掩護上海守軍撤退,激戰三天,僅67軍就有五位將軍犧牲,他們是:


67軍軍長吳克仁中將;67軍參謀長吳桐崗少將;67軍107師參謀長鄧玉琢少將;67軍107師321旅旅長朱之榮少將;67軍108師322旅旅長劉啟文少將。


……

國民政府11月13日發佈從上海撤退聲明有這樣一段話:“……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這段話就是是對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最好的詮釋!


指縫間的歷史


德械第87師第261旅旅長陳頤鼎少將,黃埔三期畢業生,在淞滬會戰期間親自操縱過輕重機槍射擊、親手甩過手榴彈,一個少將旅長尚且如此在前沿“幹粗活”,足以說明會戰的慘烈。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分批投入近70萬大軍,而日本人逐次增兵也達到25萬人馬,近百萬大軍擁擠在彈丸之地的上海, 想不慘烈都難。



(陳頤鼎少將)

對日寇來說,淞滬會戰的慘烈程度僅次於日俄戰爭,從“九一八事變”到熱河抗戰,從長城抗戰到“七七事變”,乃至於六年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日軍的傷亡總量都不很大,因此在登船開往上海前,很多日本士兵都以為不過是場抬抬腿腳、打打巷戰的輕鬆之旅,顯然他們過於天真了。

在上海派遣軍的幾個主力師團中,第3、第11、第101師團的陣亡鬼子都超過3500人,第9師團號稱精銳,陣亡超過5000人,加上負傷共損失10000以上,師團戰力折損一大半,其中第101師團前後補充多次傷亡達到15000人,排名第一。整個會戰期間日軍雖無將軍級人員戰死,但大佐以下官兵戰死超過20000人,這一數字恐怕是前述幾次事變的死亡總數之和,日本人第一次遭遇真正意義上的抵抗。



除此以外,日軍在三個月的會戰中負傷者也逾20000人,如果把累傷士兵(輕傷醫治後再上前線者),日軍傷亡將突破80000人,是甲午戰爭以來在中國死傷最慘重一次,後來的“南京大屠殺”其實多少也與此有關,日本鬼子是在報復上海戰役流的血。

日寇已是這個狀態,那麼陸海空火力處於絕對劣勢的中國軍隊當然死傷更甚,裝備、訓練、素質、戰術完全落於下風的抗日軍隊只能用屍山血海去填,在許多次巷戰和陣地戰中,雙方反覆拉據,不少中國士兵的屍體重疊枕籍,已沒有時間抬到後方,甚至成為了人肉掩體,狀極慘烈。



按照第14師參謀長郭汝瑰的回憶,即使是國軍第一流的部隊,上去最多頂七天!胡宗南第1軍奉命死守劉行,三天就犧牲殆盡。但胡宗南硬是撐了一週沒要援兵,當第七天頭上前敵總指揮顧祝同電話通知他,已派增援部隊換防時,這位即將產生的黃埔學生第一位軍團長才叫苦道:“再不來人,我自己就要拿槍上了”。

第1軍第1師就是後來解放戰爭的整編第1旅,號稱“天下第一旅”,一週打下來,旅長、團長死傷八個,幾乎換了一茬。



(顧祝同在前敵指揮所)

王敬久德械第87師自8月13日開戰,到11月19日撤出上海,幾乎無日不戰,期間補充兵力四次(每次新兵2000到3000人),會戰期間共傷亡官兵16000餘人。

孫元良德械第88師僅264旅就陣亡旅長以下1500餘人,全師損失兵力半數以上。

宋希濂德械第36師從西安開來上海參戰時,全師計有官兵9000餘人,期間補充四次,每次新兵1500到2000人,最後傷亡總計12000人,老兵基本就是打光了。

桂永清德械教導總隊投入淞滬戰場的共有三個團7000餘人,撤下陣地時活著的已不足3000之數。



這才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桂軍主力到達時,白崇禧曾經想揚眉吐氣打個樣給中央軍和其它地方軍隊看看,反攻一天下來,僅陣亡者即高達10000人,旅長報銷兩名,從未經歷過如此高強度戰爭的桂軍將領們目瞪口呆。

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勞軍時,手書“以血和淚換取我民族生存”錦旗一面,恐怕也只有身臨其境才有此感慨。土木系第18軍在“羅店磨坊”裡的損失更是驚人,夏楚中第98師滿編出場,殘破下線,共傷亡官兵4860人,其中陣亡團以下軍官200餘名。



整個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陣亡10萬餘人,輕重傷員20萬人,如果再計入累傷者,只怕更多。但中國軍人就是用血肉之軀,粉碎了日寇“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的狂言,為華東和華中地區的重要資源內遷贏取了寶貴時間,顯示了中華民族抗戰到底的決心。

正如中國軍隊棄守前,上海市長俞鴻鈞《告上海人民書》所言: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起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堅如磐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


度度狼gg


現如今,每到快10月份的時候,就會有國家派一些人去訪問當時的抗戰老兵。在不久之前有一位記者,他曾經去探望一個,之前參加過戰爭的老兵,老兵的名字叫做宋寶行。記者前去採訪的時候,這位老兵已經102歲了。據說,他曾經參加過淞滬會戰,並且在一夜之間發射了700發的炮彈,而那是他所有的炮彈了。他還為我們,講述了當時在戰場上的故事。

他聲稱那個時候他只有18歲,因為有人招學生兵,所以他就去了,畢竟到那裡還可以上學。在37年的時候,是他到達那個學校兩年之後,正式打響了淞滬會戰,他所在的部隊就去了陣地進行增援。等他到達上海之後,才發現他們所帶去的炮彈幾乎都是用不到的,日軍的炮彈和他們的炮彈,射程差距是有很大的。

除此之外,他們還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的上級不讓他們開炮,可能是開了也沒有什麼用。即使如此,他所在部隊的營副,還是要帶著他去其他地方打仗。他聲稱如果自己的部隊不能夠打仗的話,那麼就去步兵那裡看一下吧。他們到達了步兵那,一夜之間就把700多發的炮彈全部都用光了,於是他們就直接前往步兵線,卻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等他們到達步兵線的時候,看到的全部就是槍林彈雨,而且還有填滿了腐屍的戰壕。那裡有很長的溝,這條大溝看起來有一丈多深的樣子,在這條溝的附近就是他們的交通主線了,而在這條溝裡,他發現了很多的屍體。屍體多到把這個溝給填平,正是最熱的時候,所以那些屍體上無論蓋多麼厚的毯子,都會散發出一股腐屍的味道。

這位老兵自述,他聲稱到現在為止還會想起那一幕,原本他和自己的營副是到那裡支援的,可真正看到那副畫面的時候,兩個人誰也提不起打仗的事情,而是站在戰壕裡面呆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直接回到了炮兵陣地。而且,步兵營也得到了命令,不允許作戰,就這樣打了20多天的仗,他們從上海撤了出來,並且把這位老兵提為了班長。

他就是當了班長之後,卻發現自己的班裡有個逃兵,特別的不滿意,甚至想要回家,終於在幾個月之後,他才能夠做船回家,下了船直接就奔向鐵路,順著鐵道就往家走,但是還沒來得及到家就被人給抓了,當時是抓到了,是炮九團,並且再度收,編為官兵,那時她才得知,原來家鄉已經一個人都沒有了。這位102歲的老人,用自述為我們還原了當時的大戰,也讓我們明白了,戰爭究竟是有多麼殘酷的。


智在三國


淞滬會戰,其慘烈程度,對日軍來說,僅次於日俄戰爭。對我們來說,不敢言絕後,但一定空前。



國家承平日久,今天的人很難通過一串冷冰冰的數字來理解淞滬會戰之慘烈,也很難體會國人抗戰之英勇和艱難。


所以,我們從小人物說起……

1937年8月23日,一個名叫荻島靜夫的日本農民應召入伍,時年27歲。一個月以後,荻島成為日本上海派遣軍的一名上等兵。



同年同月,一個名叫東史郎的日本青年也應召入伍,時年25歲。一個月以後,東史郎成為第十六師團第二十聯隊的一名上等兵。

很多日軍士兵以為,到上海把圍攻日租界的中國軍隊趕跑,是一項非常輕鬆的任務,就像是在1931年的滿洲。上等兵東史郎在出發當天的日記中並沒有「一去不復返」的悲壯,而是饒有興致的記錄了戰友與愛妻的分別:

野口後備兵的愛妻四處奔跑,尋找她親愛的丈夫的身影。野口也大喊了好幾聲,揮過好幾次手,但妻子沒發現丈夫。妻子深切的離別之情通過這熱烈的氣氛傳給了她的丈夫。“嗚”的一聲,汽笛聲如箭一般劃過天空,機車吐著白煙轟隆轟隆地響了起來。列車開動了。人們的叫喊聲更加響徹夜空。“萬歲!萬歲!”只有這一句話。



而在吳淞河一線的荻島靜夫面對的場景顯然沒有這麼詩情畫意:

天好不容易亮了,敵方的射擊達到了極致。從各個地堡和散兵戰壕裡面射出的彈丸有如雨下,迫擊炮爆炸的巨大聲響震撼長空。我軍炮兵也開始還擊,還發射煙幕彈,飛機也趕來轟炸,真是撼天動地。第6中隊終於渡河不得,進退維谷。在敵軍猛烈射擊之下,隊長下了決心,命令本部繼續前進……工兵脫光衣服、光著膀子拼命撥舟猛進。此時是上午10時。河岸上,友軍死者的屍體疊了幾層,重傷員得不到治療,只有呻吟苦撐

在敵軍的反攻中,加納部隊也遭到被全部殲滅的悲慘命運。整個聯隊(3000多人)只剩下兩三百人了,死者的遺骸散於泥濘的田野中。

大隊長,中隊長和小隊長及以下的幹部大部分都戰死或負傷了,兵力減為原有的一半,整個聯隊的精神面貌委靡不振,完全失去了日本軍隊原有的風采。不久,至十一日,聯隊長也戰死了,聯隊基本上全部被殲滅了。

荻島靜夫所說的「敵軍」正是國民政府稅警總團第2支隊,時任支隊司令孫立人(級別大致相當於旅長)。



傷亡慘重的絕非只有荻島所在師團!

第3師團、第11師團、第101師團戰死人數都分別超過3500人。參戰日軍最精銳的第9師團戰死人數超過5000人,算上受傷,這個師團的傷亡率接近50%。

第9師團還不是傷亡最高的,第101師團經過多次兵員補充,累計死傷超過15000人。算上第10軍的損失,日軍戰死近20000人,其中包括兩位大佐(倉永辰治和加納治雄)。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的日軍也達到20000多人。

因此,一般認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40000多人。但實際上,如果算上輕傷後重返火線的情況,這個數字接近80000!



看到小鬼子死傷這麼多固然振奮人心,但有一個數據請別忘了,由於戰力的差距,中日雙方的傷亡最少是5比1。換言之,我們是用五倍於日軍的代價才換來這樣的戰果。

淞滬會戰,國軍傷亡超過20萬人,如果算上重複受傷人數,這個數字接近40萬。

把日軍打的「失去風采」的孫立人也差點在吳淞河殉國。11月4日凌晨,一顆榴散彈在孫立人上方爆炸。他身中9塊彈片,被部下拼死送到租界醫院撿回一條性命。

下圖,抗日名將孫立人——



孫立人不是特例!此役,國軍團、營一級校官傷亡達三分之二以上。連、排一級尉官傷亡不計其數。旅長(含)以上高級指揮官殉國超過15人,其中包括軍長1名,師長2名。

淞滬會戰,大部分是硬碰硬的陣地戰,雙方都是拿人命往裡面填。按第14師參謀長郭汝瑰的說法,即使第一流部隊也只能頂七天。

戰鬥打到激烈時,旅長、團長直接投入一線作戰的場面屢見不鮮。比如,第87師第261旅旅長陳頤鼎(黃埔軍校3期,1945年率第70軍赴臺灣受降)在戰鬥中不僅充當過機槍手,還多次投手榴彈與日軍短兵相接。



在劉行爭奪戰中,胡宗南指揮第1軍與日軍拼死血戰,一週過後第1軍傷亡慘重,以至於軍長鬍宗南都給自己配發了步槍以備與日軍隨時接火。

以第1軍第1師為例,團長以上死傷8人,除通信連外,其餘各連連長全部因傷亡換人。部隊指揮官尚且如此,士兵傷亡的慘烈程度就可想而知。

淞滬會戰,有無數的高光時刻,但最後依然想說兩個「小人物」……

8月17日,國軍第五飛行大隊閻海文(筧橋航校6期,遼寧北鎮人,滿族)駕機轟炸日軍陸戰隊司令部,不幸被高射炮擊中。

閻海文跳傘後,落到了日軍陣地,被幾十名日軍圍捕勸降(俘虜一名飛行員的情報價值是非常大的)。閻海文不為所動,用飛行員佩槍英勇還擊,在擊斃五名日軍後,舉槍自盡壯烈殉國,時年21歲。

下圖,閻海文紀念郵票——



當四行倉庫成為蘇州河北岸中國軍隊最後一塊陣地時,四行倉庫四圍,三面是旭日旗,隔著蘇州河,在公共租界上空,是米字旗,唯獨沒有中國國旗(死守四行倉庫的第88師第524團第1營沒有攜帶國旗)。

一個名叫楊惠敏的女生,時年22歲,冒著槍林彈雨,孤身泅渡蘇州河,將一面國旗交到中國軍人手中。國旗在四行倉庫上空飄揚,向世界宣告了我們誓死抗爭的決心,和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真理。

下圖,楊惠敏的事蹟被改編成電影,此為楊惠敏和飾演她的林青霞合影——



11月11日,時任上海市長俞鴻鈞在《告上海人民書》中說道: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這樣的國家即使貧弱,也是不可戰勝的!


月下沒有花


淞滬會戰之慘烈程度,我們可以用一句參戰過的老兵的回憶來形容:“有時一個師派上去,兩天就打光了。新來的士兵或是壯丁,連稍息立正都不教,教會瞄準開槍就得送到前線去了。”

在這句話所講述的情景,足以看出我們國家在這場世紀大戰中表現之慘烈。那麼,淞滬到底激烈到什麼程度?就讓我們從整場戰役的過程去探索,一睹當年前線之壯烈。

一、出擊:上海灘

8月13日,駐守在上海的第九集團軍開始對日本駐上海的部隊發動反擊。其中,主力第87、88師是國民政府聘請德國軍事顧問親自訓練的,裝備清一色德制武器,堪稱當時中國軍隊中的精銳之師。除此以外,還有兩個裝備150毫米榴彈炮的重炮團掩護。

一開始,日軍在上海的駐軍僅有海軍陸戰隊三千人,因而不得不緊急動員租界日僑參戰。但縱使中國軍隊在人數上佔優,面對日軍修築的工事仍然久攻不下。經過數日苦戰,才艱難地在上海佔領了一些要地,將日軍驅趕到江灣一帶。

日軍眼看中國軍隊突然發動進攻,認為是擴大侵華戰爭戰果的絕佳機會,因而在日本天皇的命令之下,松井石根馬上就任上海派遣軍司令官。8月21日,日軍援軍開始在戰列艦長門號、陸奧號的護航下陸續登船開往上海。

面對更多日軍來勢洶洶,中國軍隊也在淞滬戰場不斷投入增援,周邊的中國軍隊也源源不斷地被派往淞滬前線。只可惜,由於軍隊素質的較之日軍略顯劣勢,縱使坦克、重炮和飛機都被派上了戰場,部隊之間協同卻極差,導致在許多日軍陣地面前久攻不下,最終錯失良機。

轉眼,時間很快來到了8月23日,松井石根派遣的援軍先頭部隊兩個師團到達了上海。此時,中國軍隊將日軍驅逐出上海的可能性更低了。而日軍則在隨行戰艦炮火的支援下迅速登陸並投入戰鬥,向寶山、月浦、羅店等地猛烈進攻。為此,第九集團軍倉促應戰,雙方圍繞著羅店展開了激烈的拉鋸,但最終仍未能阻止日軍攻佔羅店。

隨後,日軍又對駐守寶山和月浦的中國軍隊展開瘋狂的攻擊,駐守於此的98師與日寇進行慘烈的肉搏戰,終因傷亡過大而退出陣地。而後,戰線慢慢往內陸發展,來到了在寶山城。駐守該地的98師583團3營,在營長姚子青的帶領下,與敵人殊死搏鬥兩天。面對日軍的軍艦和坦克,官兵們毫不退縮,最後除一人受命突圍傳達軍情外,全營將士500餘人都為國捐軀。

二、一寸山河一寸血

從八月份戰到九月份中旬,日軍的援軍大部隊陸續抵達戰場。中國軍隊在重新審視戰場情況後,認為自身缺少對淞滬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又缺乏據點攻堅和反登陸的能力,因而只能被迫轉向防禦。此時,第三戰區發佈的命令裡明確提出,要“以長久抗戰為目的”、“對登陸之敵,力求各個擊破”。

在另一邊,日軍大本營則認為,他們在淞滬戰場處於上風,於是把侵華的重心放到上海來。不僅將華北方面軍所屬的三個師團調給上海派遣軍指揮,還從臺灣調來大量步兵部隊。加上此前的上海派遣軍,日軍此時在淞滬戰場的力量已經達到了20萬人。

面對敵軍的調兵遣將,國民政府也迅速將中央軍主力和附近各省的地方軍增派到上海方面。在原有的三個集團軍基礎上,又投入了第10、第19和第21集團軍。同時,將部隊分為左翼、中央、右翼三個兵團,分段防守。

就在中國軍隊剛剛轉入防禦之時,日軍便向中國軍隊的防線發起進攻。松井石根首先向左翼兵團的防線開刀,以兩個師團衝鋒開路,很快就打垮了中國軍隊兩個師的兵力。第三戰區司令部見勢不妙,要求左翼兵團保存力量,退到二線陣地防守,這才勉強保住了防線的左翼。

而松井見進攻側翼失敗,便把矛頭指向中央兵團,力圖從中央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10月1日,日軍分南北兩路,向中央兵團防守的蘊藻浜河一帶進攻。由於攻勢猛烈,中國守軍多支部隊被迫撤出陣地。激戰兩週後,日軍也突破了蘊藻浜河一線,隨後又以優勢火力攻克大場。這樣一來,中央兵團的防線徹底被打穿,中國軍隊全線後撤到二線陣地。

在長達三個月的血戰中,中國軍隊雖頑強抗敵,但因為軍備實力較為懸殊,遭到了慘重的損失。而在戰役的整個正面對剛期間,中國軍隊寸土不讓,往往都是打到無法支撐才撤出陣地。到了11月5日,何應欽無奈宣佈:中國軍隊已付出了高達十八萬七千餘人的傷亡。這個數據以及其背後的堅守抵抗精神,完全可謂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了。

三、大撤退:敵在金山衛

雖然日軍牢牢掌握著戰場主動權,但中國軍隊仍然沒有徹底失去對上海的控制,日軍大本營對於拖沓的戰鬥也非常不滿。因此,他們再次加強日軍力量,又策劃著進行一次登陸作戰以打開局面。

可在此時,正當中國軍隊在向二線陣地撤退時,委員長因為輕信國際列強,認為他們能夠調停戰爭,忽然下令取消撤退。朝令夕改之下,中國軍隊軍心開始動搖,而更壞的消息也同時傳來:日軍在防線的背後——杭州灣北部的金山衛突然登陸,將尖刀狠狠捅向中國軍隊的背後。

隨即,日軍在幾乎無人設防的杭州灣北部肆意進攻,迅速撲向松江城和滬杭鐵路。右翼軍團連忙派出部隊進行反擊,但都很快被日軍打退。松江城淪陷之後,日軍又兵分兩路,一路為主力,直指嘉興、平望;另一路則直取南京,嚇得國府高官們魂不附體;

委員長見狀,連忙下令所有部隊撤出上海。由於命令倉促,他甚至沒有說哪些部隊先撤、哪些留下殿後,導致各部軍隊爭先恐後地往南京、蘇州等地撤離。禍不單行,日軍又在此時於上海以北、崑山以東的太倉登陸,截斷京滬鐵路,中國軍隊的撤退路線面臨著被截斷的危險。就這樣,連串的晴天霹靂使各部軍士士氣大跌,最終讓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

噩夢就此開始:撤退的士兵們全無秩序與紀律,擁堵在路上的隊伍成為日軍炸彈與炮火的靶子。據統計,在撤退階段,中國軍隊約有十餘萬傷亡,且大軍撤退散亂,為南京保衛戰的失敗埋下伏筆。

大軍樹倒猢猻散,留下只有零星的抵抗。11月9日,日軍輕而易舉進駐上海,佔領虹橋機場等要地。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除部分地區仍在戰鬥,日軍已基本控制上海,這意味著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終於落下帷幕。

在這場激烈的會戰中,中國軍隊付出的慘重代價超乎世人想象:根據統計,在這場會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約三十萬的慘重傷亡,其中不乏精銳部隊。更令人嘆息的是,在凇滬會戰中居然有十四位將級軍官身亡,其中還有一名中將。這十四人均在與日軍交戰的第一線陣亡,更是對於抗日力量的重大損失。

▲吳克仁中將,於會戰11月率部掩護大軍撤退時犧牲

淞滬會戰雖名為淞滬,但作戰地域包括了幾乎整個長江三角洲,滬寧杭地區一帶到處都是烽火狼煙。據統計,僅在上海地區,無家可歸的受難民眾就達130萬。而周邊的經濟生產、交通線路都受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這一切都昭示著戰爭的殘酷,侵略者的可恨。

今日再看滬寧杭大地,滿眼是和平安詳、充滿活力。但誰又能想到,中華人民在短短數十年間能治好沉重的戰爭創傷,把遍地狼煙變為國富民強。然而,三十萬男兒、一百三十萬難民、一千軍官……這些沉重的數字仍提醒著我們勿忘歷史,仍揭露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犯下的罪行,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


《蔣介石與淞滬會戰》餘子道

《淞滬會戰後至南京保衛戰前中日兩軍華東戰場作戰史實考察》張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重要戰役介紹》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室 編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國軍隊參戰部隊考》張建基

《血灑淞滬: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紀實》木森

《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滬抗戰比較研究》湯梓軍

《滬寧、滬杭甬鐵路和淞滬會戰》邵壅

《淞滬會戰後上海難民的社會救濟》丁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