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呢?

黃種人105955502


六祖惠能大師真身菩薩

瓷器鑑定文物真知堂:

餘修佛數十載,不在意誦經打坐,修心而已。《楞伽》《楞嚴》《圓覺》之後,修佛心法,早已普及。禪宗自達摩一葦渡江而來,震旦中國,起大乘氣象。傳至六祖,非不立文字,僅《金剛經》而已。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應做如是觀”。當時六祖惠能,以一燒柴之雜役,投於五祖弘忍門下。未得門道,僅憑自性,就唔得此番道理,在佛經尚未廣泛流行,多數著作處於保密階段的唐朝,可謂心有慼慼焉,後世禪宗講究頓悟,皆從六祖始。

相比神秀和尚的漸宗,惠能和尚的頓宗其實可謂同出一門。神秀曰:“心似菩提樹,身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對於大眾修行者,可謂不二法門。佛門有戒律,按戒律修行,頗合神秀和尚所言。也應該按照此法修行,以達善途。

而惠能和尚未獲傳法之前,就能寫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其二為: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的佛偈,可謂慧根不淺,得到禪宗衣缽,把《金剛經》傳播下去,實為實至名歸。(1922年,日本佛教學者矢吹慶輝發現敦煌本《六祖壇經》所記惠能所和《得法偈》卻是二首,並不是流傳的那首)

《金剛經》曰:“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若要修行,則應當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什麼意思呢?悟透了你也就離成佛不遠了。這個其實就是六祖惠能暗合《金剛經》方得五祖弘忍青睞,得傳《金剛經》法門的根本原因。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佛家講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修行的大法門。

以佈施為例,又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就是施捨錢財,法施就是傳播正法,無畏施就是給人以信念和信心。

《金光明最勝王經》雲:『由其法施,有五勝利故。云何為五?即:(一)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金剛經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曰: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所以弘法的功德不是施捨錢財所能相提並論的。筆者淺陋,敢於在此發言講說《金剛經》者,也是因法佈施之功德緣故。至於扶危濟困,救民水火,則是無畏施之大德。其功德更勝於法施無數倍了。

不論佈施的是什麼,這都是初段菩薩修行之路,還達不到二段菩薩持戒的高度。《金剛經》講的是,不論你佈施了多少,若自誇自矜則毫無功德。修行者要廣佈功德而不能自誇於功德,做得再多都是應該的。一旦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都是白做了。

所以,“海到無邊天做岸,山登絕頂人為峰”。修行者應當戒除“貪嗔痴慢疑”,以佛法為師,活在當下。生命就是一種修行。佛戒殺生,少林十三棍僧為挽救天下蒼生而殺生得成正果。佛戒酒肉,濟顛和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世救民,乃彌勒佛化身。所以,修佛並不是簡單的吃齋唸佛,而是與人為善,傳播真知,不惜詬病,勉力求心。以此大無畏之世界觀,修行於市井不異於修行於佛寺。這也是筆者解答此問題的發心之一了。

後學小子,妄言佛道。希有真知者發其謬誤而糾之,則功德無量也。

真知堂潭州晏氏,寫於2018年11月日。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不限於瓷器,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瓷器鑑定真知堂


這首詩偈為禪宗六祖慧能所作。慧能,唐朝貞觀十二年(638年)生於新州(今廣東新興縣)。自幼喪父,長大後靠打柴為生。雖然他從小沒接受過教育,目不識丁,但悟性極高,聽人念一邊佛經就可以為人講解。後來投入五祖弘忍門下學習佛法。

有一天,弘忍召集弟子們,讓他們各自作偈闡述自己學佛的心得。弘忍最得意的弟子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覺得神秀的回答非常的好,便傳令下去,叫所有弟子背誦這首詩偈,學習神秀同志講話精神。【神秀】

慧能當時沒在場,後來他聽說了神秀的詩偈,覺得神秀講得不對,就另作了一首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並叫人幫忙寫在了牆壁上。不久之後,弘忍看見了慧能的詩偈,覺得慧能已經證悟了禪宗的精髓了,便偷偷將佛祖的衣缽傳授給慧能。

佛祖的衣缽就和丐幫的打狗棒一樣,繼承了衣缽就等於成為了禪門教主。但是慧能入門時間很短,而且大字不識一個,將教主之位傳給他,下面的所有弟子肯定不會認同,甚至可能危害慧能的性命。所以弘忍叫慧能逃回嶺南。【五祖弘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弘忍把衣缽傳給慧能,而不傳給自己本來的得意門生神秀呢?顯然答案藏在二人的詩偈當中。神秀的詩偈的第一句中的“菩提樹”源於佛教典故,傳說佛祖當年是坐在一棵樹下時證悟到佛法的,後來那棵樹便被稱為“菩提樹”,“菩提”為梵語Bodhi的音譯,本意為“覺醒、覺悟”,菩提樹就是“覺醒之樹”的意思,引申出來可以指代佛性。“身是菩提樹”的意思就是說,佛性就蘊藏在人的身體當中。這句話表明神秀的覺悟已經時相當高了,所以一開始弘忍才會那麼欣賞他的詩偈。第二句“心是明鏡臺”和第一句意思一樣,明鏡臺指的是古代女子用來擺放鏡子的梳妝檯,女子愛整潔,通常會把梳妝檯收拾得很乾淨。

【佛祖在樹下頓悟】

再來看慧能的詩偈,其每一句都是明顯跟神秀對著幹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意思是佛性就蘊藏在人的身心當中。慧能卻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是不是意味著慧能認為人身上沒有佛性呢?不是的。這要聯繫禪宗的另一首詩偈來解讀。禪宗最早是由佛祖開創的,佛祖將禪宗傳給迦葉時作過這樣一首詩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這首偈咋看很矛盾,很難解,其實它的意思跟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一個意思。佛祖和老子皆認為真理(或者稱為“佛法”或者稱為“道”),是無形無相的,要用語言去說也說不清楚的,要思考也思考不明白的,只能直覺的去領悟。佛法的這個特性是佛教兩千多年來一直反覆在重申的,歸納為一個字就是“無”。神秀用菩提樹和明鏡臺來比喻佛法,當然是為了讓人更容易理解,可是他犯了一個佛教的忌諱,就是試圖用有形的事物來形容無形無相的佛法。所以慧能反駁神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意即佛法、佛性根本就不是菩提樹、明鏡臺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直接踩中了“無”這個得分點。

神秀的後兩句詩“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表明了他的修佛態度,即要像女子勤快的收拾梳妝檯一樣,勤快的收拾自己的心靈,不要讓心中的佛性沾染上了塵埃。這種學習態度如果放在別的地方通常是沒錯的,可是很不巧,這是在佛教裡面。佛教教義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叫人放下執著,不要有任何精神負擔。而神秀的話裡面恰恰暴露了他把修行這件事做成了負擔。你想,把一面鏡子反反覆覆的擦,不准它沾上一點灰塵,這不明擺著是強迫症嗎?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執著太深了。這也是佛教修行弔詭的地方,既要修行,又不能把修行看得太重。【六祖慧能】

而慧能的態度就跟神秀完全相反。他把自己的精神徹徹底底的清空了,“本來無一物”——這恰恰是佛教修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還用擔心沾染上什麼塵埃呢?由此看來,神秀的境界明顯不如慧能,神秀才走在修行的路上,而且還把路走歪了,而慧能卻早已經到達終點了。

不過上述故事只是一面之詞,相關的分析也只是就詩論詩。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過慧能和神秀鬥詩偈和弘忍傳衣缽的事情不得而知。這些事或許是後來南禪宗為了樹立自己的正統性而編造出來的。


妖怪博士潘神


這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語,此偈出自《六祖壇經》。

意思是說: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這些都是字面的意思,其中還有更深奧的佛法喻意。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修禪需要極高的慧根和悟性,佛法的深奧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參悟透的。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沒有這方面的慧根,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已足夠了!



魂系怡紅


這這話出自《六祖壇經》,是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

他的師兄神秀曾寫: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它的字面意義是: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而釋意就是: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我個人理解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能太執著於空。禪宗闡述的乃是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慧能是唐代的高僧,繼五祖弘忍之後,弘忍傳衣缽給慧能,因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因此後來分為六祖惠能的南宗禪及神秀的北宗禪。期間,北宗禪主張漸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禪主張頓悟,在中唐以後漸興,成為禪宗主流,而傳衍出五家七宗諸派。

從而,可見慧能大師的境界甚高。


夕羽都


覺悟的機緣無所不在,

心靈的活動千變萬化,

佛性本來清淨一塵不染,

凡塵俗世皆是自找!

心有執著不得自在,

心中無物處處解脫。

千般苦,萬般累,

妄心空自擾!

極樂本不遠,

就在當下一念間!

苦海雖無邊,

一念回頭即極樂現!





逍遙子三陽開泰


這個很難理解,必須開悟後,才可以明白。

比如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個也一樣無法理解。

開悟的聖人,用文字表達自己證境,後人一看,這還得了,我也要開悟,而且自以為天下第一。折騰一輩子,結果也沒悟。

開悟無有難易,只有慧根福報,該悟的人,時機到了,一定會開悟。

希望以後頭條不要老問如何理解四句教,如何理解惠能說的,如何理解佛祖說法,如何理解這,那。這都是妄念。

自性本來智慧,是無法用來理解的,只能通過修行實證獲得,修行是就是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隨便玩玩就好,不可強求。





豐富多彩談國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按我的理解是這個樣子。你能看到一棵樹,那麼你自然就能夠看到灰塵,因為你是用眼耳舌鼻等去感知這個世界的。

但哪一天你能夠看到真正的世界,自然的看到的肯定不是這一些了。它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

不同的境界自然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就看我們怎麼去感知這個世界。等到我們不只是靠感官去感受世界,到能真正感知世界自然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了。

請諸位斧正。


知常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六祖慧能禪師的一首詩,本來沒有這首詩的,是因為他的神秀師兄寫了一首詩,他附和著才唸了出來。也不要就把這首詩的境界抬得那麼高,這樣的詩會寫的人多了去了。

這就像老師比如在考大家的思想境界,然後一個人說出他的學習領悟。而我聽了之後,覺得這個領悟思想還有不足,我再進一步作個補充。

神秀師父怎麼寫的?他寫的是:【菩提本是樹,明鏡亦是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師父說的這個,境界就很高!高在他從實際處落手,持戒精嚴。這是一種修行精神,不管開悟不開悟,都需要這麼做,而且他就是這麼做。

當時五祖老師,問的也就是這個:你們學的怎麼樣了?各自表達一下我看看。於是,神秀作為大師兄,第一個交了作業。五祖也表揚了,說寫的好,大家依照這個精進學習,可以成佛。

慧能師父呢,看了神秀這首詩,他就說他也要寫,於是有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看了,即刻擦掉,說胡扯!

五祖為什麼說胡扯呢?因為如此空洞的東西,更像我們現在講的心靈雞湯,如果人人學習這個心靈雞湯的話,就不會精進修行了。人人若是都學習做些無病呻吟的句子,那大家就落空了。



可是五祖為什麼將衣缽傳給慧能呢?這是早看好慧能了。慧能初次參見五祖,說的話表現的很有深度,五祖為了考驗你這人是不是空口大白話,叫他去舂米,看他是不是言行如一?在要大家交作業之前,他已經發現言行如一的慧能了,衣缽傳與誰,其實早有定數。

慧能師父這首詩的意思是怎麼樣的呢?意思是:菩提樹本來就不是樹,銅鏡子本來也不是鏡子,本來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哪裡可以沾染塵埃呢?

慧能做到了,言行如一,他在舂米的過程中已經表現出來了,連他自己都置身度外,儘管用心做事,不會沾染了什麼心情煩惱。

可是,若是別人寫的這首詩的話,能說意境高嗎?絕對不能。因為你沒法言行如一,就是空口大白話。

我對於佛學不是太多認識,今天看到問題,隨便答一下,有失誤的地方,歡迎指正賜教,謝謝!


命理師陳一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禪宗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因為一個重大問題上發生分歧,以神秀大師與慧能師為代表的兩派在闡述不同觀點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論據(即佛教的偈子),提出這首偈子的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神秀大師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實際意思是,在實現佛教的最高目標涅磐(意思是:無為、自在、不生不滅)的修煉過程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那麼這個過程的關鍵是人本身,而人本身的關鍵是人的心.因此修練要修心.
慧能大師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說,對於實現涅磐來說人是主要的,心是關鍵的,但你說還要對心進行修煉就不對了.這說明還是沒有脫離成佛要艱苦修行。
慧能大師和神秀大師的偈子教人要學會放下,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


朝聞說事


今天有兩個朋友邀請我回答這個題目,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們串通好了一樣😜,當時一看到這個題目,確實把我嚇了一大跳,這可是我六祖他老人家的境界啊,他老人家所接引的可都是上根利智之人,直教人頓悟成佛的,說得可是上上一乘法,豈是我輩之流所能揣摩得了的,簡直是強人所難嘛。



這首偈語說實話當今世上還真沒幾個人可以圓滿得說出個所以然來,想參透這個偈子非常難,哪怕是正確的理解也是非常不易的,除非六祖親臨,否則大家都是依文解義,人云亦云,特別現在網絡發達一搜一大堆,已經有很多大德菩薩回答了,有的人一百度二複製三粘貼,大功告成,有的人邪知邪見斷文取義,有的人以自已的見解來解釋六祖的境界,各說紛紜,好不熱鬧😜。



所以這位朋友問什麼意思,我只能回答你沒意思,本無意思非有意思,懂得朋友點贊👍,人就是這樣自已不去摸索其中的奧秘,不腳踏實地依教奉行,光想著別人給你個結果,各人的境界各人懂,俗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可以言傳的東西都是死的,硬綁綁的,佛說依義不依語,最後我的理解就借用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句偈來回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