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當經濟增速下降時,金融會萎縮得要快

李扬:当经济增速下降时,金融会萎缩得要快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金微 北京報道

12月1日,在由新華社瞭望智庫、新華社《財經國家週刊》共同主辦的“第三屆(2018)新金融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當經濟增速下降的時候,金融會萎縮得比它要快。“防範系統性風險是我們一個不變的任務,在管控風險上,要做到“一箇中心”、“三個協調”。”

李揚表示,在未來的一段時期裡,管控金融風險仍然是我們的重點。中國經濟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如果經濟依然能夠保持著9.5%的速度的話,這些問題還不至於直觀暴露。但問題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比以往低了。

“這就涉及經濟和金融之間的關係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金融很可能會比經濟擴張得快,但是這個規律反向也是有用的,當經濟增速下降的時候,金融會萎縮得比它要快。”李揚說,金融一萎縮,原來被掩蓋在高速增長之下的不良就更容易顯露,如果這個情況持續,有一些優良也可能會變成不良。“如果說我們的經濟增速放緩,那麼金融風險就有可能會有所暴露,於是管理和防範風險,特別是防範系統性風險就成為我們一個不變的任務。”

在李揚看來,管控風險在宏觀上“一箇中心”、“三個協調”。

“一箇中心”,風險的集中體現是債務,債務和GDP相比就是槓桿率,槓桿率高。“在較高的槓桿率下,再加上不良資產,將是非常技術化的問題。我們必須扣住槓桿率、扣住債務這個問題來施行我們所有的金融風險管理的政策。”

目前,全世界的債務還在上升,大家都知道的數字,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2007年底200多萬億,到了去年年底300多萬億,全世界增加了84萬億。李揚說,管理債務需要宏觀政策協調,需要三個協調的機制。

一是“一行兩會”,就是貨幣當局和金融監管當局的協調。因為貨幣政策有監管效應,監管政策也有貨幣政策效應,這兩個東西必須放在一起。二是我們整個金融部門要和財政協調。第三個協調,我們貨幣金融部門,就是國內的宏觀調控,要和國際政策相協調,要找到它的結合點,也是對我們新的挑戰。

“ “一箇中心”就是債務問題和槓桿率問題,“三個協調”就是指整個政策協調體系必須持續協調。”李揚說。

在金融改革方面,金融高質量發展就是服務實體經濟,李揚總結大概有七個領域:

第一,我們要創造一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環境。這個環境具體來說就是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國債收益率曲線的有效率。“市場是什麼?市場是根據信號來配置資源的,信號不準配置肯定就是沒有效率,最主要的信號,利率,國內配置,匯率,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配置,收益率曲線,更深入到我們每個金融產品的定價。”

黨的十九大關於金融改革一段裡面就三句話,第一句話講的資本市場,可見資本市場是很大的問題,第二句話講的就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雙支柱,而且說到要繼續深化改革。“可見過去我們搞了這麼幾十年還沒到位,還要深化改革,利率、匯率市場化,我們資源配置才會有一個可靠的標尺,才會提高效率。”李揚說。

第二,我們要發展資本市場。中國到底要怎樣的資本市場?我們過去資本市場的發展基本上是對標美國,機構投資者要什麼什麼透明度,然後法院介入。我們20多年下來之後發現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必須要有中國思路,而且要考慮中國的國情,而這個國情的要點就是中國實際上是間接融資在配置資源。具體到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在中國相當一部分靠的是銀行提供的。下一步的改革就應當確認這個事實,我們要考慮中國的國情。

第三,金融穩定的問題。“一箇中心”、三個協調”講的就是這個問題,我覺得國務院金融穩定委現在已經成立,並且有效地工作了,進一步凸顯了要協調的重要性。

第四,要發展金融科技,用金融科技來全面的改造中國的金融業。中國可能是唯一有可能領先世界的這個領域,恐怕很多的部門,包括微觀企業和我們宏觀的領導要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金融科技、金融應用,科技應用於金融領域改造傳統金融,這是非常大的事,關乎我們命運的事。

第五,普惠金融。中國科技發展到今天,資本市場還要做一點事,長期投資,然後是廣大老百姓需要金融服務,而我們傳統的金融系統提供不了這種服務,所以我們必須在金融科技發展基礎上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的人都得到他應該得到的金融服務,現在好在金融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了技術基礎,因為現在接入的問題、成本的問題、信用的問題等等在金融科技的基礎上都有了解決的路徑。

第六個,綠色金融。第七個,人民幣要國際化。我們現在提的口號叫積極有為、水到渠成,需要與國內的改革相輔相成,現在看這樣一個戰略是非常切實的,沿著這條路我們覺得人民幣國際化應當是穩步的可以有成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