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衝擊,傳統制造業如何搭上快車進入AI跑道?你怎麼看?

仇乾


先亮明我的觀點:

1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作為一項應用技術,將推動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結果如何看怎麼用

2人工智能技術在製造業這個跑道,想要得到快速發展,必須滿足製造業的需求

所以說,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提出本末倒置了,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是技術,製造業是一個行業,大行業怎麼可能和一項技術競爭呢?

如果是一個創業者,抱著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下面我來說一說,製造業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兩項技術的需求,和製造業如何利用這兩項技術實現快速的提升,以適應不斷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人民群眾對產品不斷提高的要求。

1傳統制造業需要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品質。

隨著社會大生產的發展,傳統制造業的部分領域出現了產能過剩。在這些領域的企業,想要活下去並持續的發展,必須從以下幾點入手。

1) 降低生產成本

2) 降低次品率

3) 降低人工成本

4) 降低設備維護成本

5) 提升現有產品質量,並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新的產品

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在這些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基於互聯網雲計算的設備遠程預測性維護、生產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綜合調配系統等等。基於人工智能的次品剔除系統、智能設計與仿真等等。

製造業對於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需求是巨大的,很好的利用將獲得快速的發展。這也是工業2025,或者說第4次工業革命需要達成的目標。前面3次工業革命都是發生在製造業,第四次工業革命毫無疑問也是製造業的革命。

2製造業如何利用這兩項技術實現快速的提升

既然我們把製造業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利用提升到了工業革命的高度,那必然是不容易的,存在巨大的挑戰。個人觀點,最大的挑戰就在於融合,這也是我國提出“兩化融合”戰略的重要目標。

近幾年來,為了瞭解市場,分析行業痛點,我走訪了100多家各類企業。有私營中小企業,也有國有特大型企業;有電子離散裝配業,有冶金等重工業,有造紙等典型輕工業,還有OEM原始設備製造業。

我先談談對市場的一些認識。歡迎留言發表你的觀點。

講一個工作中的小故事。

一日,一個以生產精衝整平和剪切生產線為主的企業老闆找到我,希望設計一套實現設計、仿真驗證、生產、倉儲無紙化精細管理的系統,達到生產各環節的數據高效採集、綜合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目的。以解決目前管理混亂,責任不明晰,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

這個企業成立10年來,業務增長迅猛,在研發和內部管理上也捨得下重金。我去現場調研的時候,這個企業的老總非常自豪的跟我介紹他規劃下的管理系統,可謂全面。CAE、PDM、CRM、ERP一應俱全。各方面部署按照這些管理產品供應商的建議來進行,武裝到了牙齒。

快速是他的唯一要求,減少溝通時間,提高效率。

我問:上了這麼多優秀的管理系統,仍意猶未盡,哪裡不滿意嗎?

老總:這個問題考慮了很久,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些系統運行後,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使用部門抱怨不斷,甚至有時候,因為公司管理上有要求而去用,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成為了很多員工的負擔。效率不升反降。有時候為了讓數據好看,經得起檢查,還存在人為完善數據的情況。每一套軟件系統都是由不同供應商提供的標準軟件產品,企業只能基於現有固定平臺進行二次開發,操作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學習怎麼使用。

調研階段又和一些操作人員溝通,發現的問題更多更嚴重,可謂是民怨鼎沸。綜合起來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對工業應用軟件提供方:

  • 並不瞭解所服務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工藝流程特點;

  • 沒有深入瞭解操作人員的工作習慣;

  • 沒有摸清服務企業各部門的相互關係和所關注重點;

  • 本位思想,存在嚴重的既定思維,二次開發不夠人性化;

對工業應用軟件使用方:

  • 需求表述不明確,部署過程中溝通障礙重重;

  • 對管理系統缺乏認識,被動接受,填鴨式應用;

  • 操作人員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很難做到規範和流暢的應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雙方相互不瞭解,不能很好的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深入理解對方立場和需求,由此帶來的溝通障礙是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失敗的根本原因。

很多朋友應該對此應該深有體會。不同需求的人各說各話,一味的想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而不去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和目的,豈能成功?工業應用軟件提供商,一開口就是我的產品有多少功能,有多好,而忽視了用戶本身的特殊性,還沒有開始就決定了結局。

比如去醫院看病,病患大概描述症狀後,醫生先初步判斷可能哪裡有問題,相應做哪些檢查,拿到準確數據後,根據病患不同情況,推薦有針對性的方案,最後才能共同制定治療方案。

而要做到這一點,相互之間深入瞭解是關鍵!道理說出來都懂,可落地執行起來就很困難,行業的隔閡還是關鍵。怎麼能指望一個天天坐著辦公室敲代碼的IT工程師瞭解工業現場的情況呢?怎麼能期待一個生產主管或者工藝工程師去深刻領會軟件集成架構和應用交互的核心思想呢?

這就是市場的現狀,一方面是企業對於工業應用管理軟件巨大而迫切的需求,一方面以IT為代表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的標準化產品很多時候並不能兼顧現場實際情況。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矛盾。我想,這就是我黨提出【兩化融合】的其中一個現實原因。

隨著這個矛盾的日益激化,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誰能在解決這個矛盾過程中發揮作用,那麼他必然是這個趨勢當之無愧的的領導者,這個趨勢就是工業4.0,一次技術融合的革命。


以上,是我對製造業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思考。認可請點贊關注,獲得更多相關文章推送。私信【資料】免費獲得,我為大家準備的工業領域常用品牌的資料+軟件+學習視頻。


易維通APP


首先,我們需要看看我國的製造業發展史,坦率地說,我們國家沒有趕上世界上的工業革命時代,意思是我國的工業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沒有一個爆發點來極大地推進過程!

這於我們是一個農耕大國不無關係。在建國初期,我國國家的主要任務依舊是讓民眾填飽肚子為第一要任。後期,雖然有大鍊鋼鐵的時代,但是,製造業也沒有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我們國家的製造業真正的有規模是改革開放以後發展起來的!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的製造業逐漸發展成為品類齊全,技術中流的製造業模式。可是,我國的製造業也是最不幸,剛剛起步階段,就要面臨全球產品大過剩時代,這也就對我國的製造業有了新的要求。這是危機,也是機遇期!

我們再來看看傳統制造業的弊端。因為是規模化生產時代,而且又受到技術的制約,傳統制造業的最根本的弊端就是和市場或者是和消費者嚴重脫節,不知道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在物質匱乏時代這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模式,可是,在產品大過剩時代,製造業面臨的就是嚴重的“庫存”!是“滯銷產品”,是對資源最大的浪費,也是把製造業推向深淵的罪魁禍首!

第二個弊端就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在人工成本持續提高的狀態下,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是製造業夢寐以求的目標!


而互聯網和AI人工智能就是為了解決製造業的這兩個弊端而生!互聯網的大數據,雲計算,電商等互聯網手段,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對於洞察消費者心理,捕捉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都得到了有效解決!互聯網可以根據大數據,雲計算清晰地勾畫出消費者畫像,預測到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真實的消費力,這樣就會指導製造業進入到有效規劃生產階段,能夠最大程度地做到“零庫存”生產。

而製造業的真正升級,不是簡單的製造業自動化,而是需要人工智能的自動化。而AI技術就是在製造業自動化的基礎之上,讓自動化能夠自我修復和自我遞進的一個過程!

這是一篇比較大的課題,我們在這裡僅僅是拋磚引玉而已!

碼字真的很辛苦的,來到這裡看到我們的文章,那就是你我之間的緣分!關注,點贊和轉發一下吧!我們誠摯地謝謝您!


在路上覓尋


這是一個複雜的命題,

首先,互聯網、AI並不是什麼快車,互聯網和AI是可以幫助傳統制造業升級的工具。要從意識上有這樣一個轉變,自上而下的思想的統一與轉變。

第二,充分結合自身的特點,認清楚自己所處行業需要升級改造的點或者自身效率低下的地方,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改造,切忌為了互聯網為了AI而改造。

第三,互聯網是以互聯互通為目的,進而達到流程的串聯化、可視化。AI是以數據為驅動,所以必須要有流程中各個節點的數據輸出或者設備的數據積累。這兩個條件具備則可在此浪潮中有所獲得。要不就是瞎浪費錢,追趕潮流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